內容簡介
阿德勒教育心理學
內容簡介
阿德勒傳世之作!
■暢銷各國80年,影響整個歐洲甚至美國!
本書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主旨是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德,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本書獻給所有家長和教師和關心兒童教育的人!
阿德勒指出,這本書是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他們可以從書中對兒童教育的新見解中獲益。在東方社會,對於為人父母者或者教師,或者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們,它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本書的出版有益於從深層次提高我們對兒童教育的方法,培養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挽救更多問題兒童。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關聯。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
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在本章我們將會討論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發展的意義。
首先,人們可能會問,追求優越感是否和我們的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是一個不大可能的設想。我們的確不認為追求優越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追求優越需要一定的生物基礎,這種基礎存在於胚胎之中,並具有一定的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知道人的活動局限於一定範圍之內。對於某些能力,人是不可能達到的。例如,我們不可能擁有狗的嗅覺,我們的肉眼也不可能看到紫外線。不過我們擁有某些可能繼續發展和培養的功能性能力。我們可以從這些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中看到追求優越的生物學前提,也可以從中看到個體人格心理形成的源泉。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任何環境下兒童和成人都有這樣一種追求優越的強烈衝動,而且這些衝動是無法避免的。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長期的屈從,被輕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們登攀最高一級目標的願望,從而獲得補償,然後臻於完美。
實驗得知,兒童的某些特徵是環境作用的結果。在某種環境下,兒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於是兒童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高的水準,以便獲得一種平等甚至更加優越的地位。孩子這種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就會將自己的目標定的越高,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又超出了人本身的能力界限。由於兒童小時候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便刺激了他們設想自己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我們發現,他們本身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這樣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也常常會發生這種現象。
在這裏我們以一個心理問題嚴重的十四歲男孩為例來說明上述情況。在我們讓他回憶童年時,他說,他在六歲的時候因不會吹口哨而非常難過。不過,有一天當他走出房間時,他突然會吹了。當時他非常震驚,並真心相信這是上帝附身的結果。這個案例也清楚地表明,脆弱感和想像自己是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結。
追求優越與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徵聯結在一起。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一個孩子對優越感的渴望來發掘他的全部野心。如果這種自我肯定的願望太過強烈,那麼他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嫉妒心。這種類型的兒童很容易有這樣的心理,他總是希望其競爭對手遭受某種厄運。他不僅懷有這種陰暗心理(這通常會引起神經方面的疾病),而且還會付諸行動,給對手製造傷害,甚至帶有明顯的犯罪特徵。這樣的孩子會用造謠中傷、洩露隱私來詆毀同伴,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特別是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如果這種權力欲望太過強烈,他甚至會有報復心理。他們總是擺出一副好鬥和挑釁的姿態,然後眼露凶光,有時會突然發怒,隨時準備和想像中的對手搏鬥。對於這些追求優越的孩子們來說,參加考試也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因為這會輕而易舉地暴露他們的「價值」。
這個事實也顯示,考試必須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它對於每個學生而言絕不意味著都是相同的。我們經常會發現,考試對於有些學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的臉色一會兒發白,一會兒發紅,還說話結巴,身體顫抖,大腦似乎也是一片空白。在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也只願意與別人一起而不想單獨回答,因為他害怕別人看著他。兒童追求優越的心理在遊戲之中也同樣有所表現。例如,在玩馬車的遊戲裏,那些具有追求優越心理的兒童不願意扮演馬匹,而是想扮演車夫,成為領導者,決定馬車的前進方向。如果他們不能擔當這個領導者(車夫)角色,他們就試圖擾亂其他人的遊戲,並以此為樂。此外,如果他們接二連三地受挫,並因此喪失了勇氣,那麼他們在面臨新的情況時就會退縮,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放棄的兒童,則樂於參與各種能參與的競爭性遊戲。不過,他們在遭受挫折時也會表現出恐慌和無所適從。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遊戲、故事和歷史人物中看出他們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
內容簡介
阿德勒傳世之作!
■暢銷各國80年,影響整個歐洲甚至美國!
本書是阿德勒的一部重要著作,主旨是如何幫助兒童形成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德,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一句話,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這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本書獻給所有家長和教師和關心兒童教育的人!
阿德勒指出,這本書是為家長和教師而作的,他們可以從書中對兒童教育的新見解中獲益。在東方社會,對於為人父母者或者教師,或者所有關心或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們,它也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本書的出版有益於從深層次提高我們對兒童教育的方法,培養更多有健全人格的人,挽救更多問題兒童。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除了人格的統一性外,人性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這種追求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關聯。如果我們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覺處於「下游」狀態,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的願望。
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在本章我們將會討論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發展的意義。
首先,人們可能會問,追求優越感是否和我們的本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這是一個不大可能的設想。我們的確不認為追求優越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追求優越需要一定的生物基礎,這種基礎存在於胚胎之中,並具有一定的發展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知道人的活動局限於一定範圍之內。對於某些能力,人是不可能達到的。例如,我們不可能擁有狗的嗅覺,我們的肉眼也不可能看到紫外線。不過我們擁有某些可能繼續發展和培養的功能性能力。我們可以從這些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中看到追求優越的生物學前提,也可以從中看到個體人格心理形成的源泉。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在任何環境下兒童和成人都有這樣一種追求優越的強烈衝動,而且這些衝動是無法避免的。人的本性無法忍受長期的屈從,被輕視的感覺、不安全感和自卑感總是會喚醒人們登攀最高一級目標的願望,從而獲得補償,然後臻於完美。
實驗得知,兒童的某些特徵是環境作用的結果。在某種環境下,兒童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影響。於是兒童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努力達到更高的水準,以便獲得一種平等甚至更加優越的地位。孩子這種向上的願望越強烈,他就會將自己的目標定的越高,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又超出了人本身的能力界限。由於兒童小時候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便刺激了他們設想自己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我們發現,他們本身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這樣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也常常會發生這種現象。
在這裏我們以一個心理問題嚴重的十四歲男孩為例來說明上述情況。在我們讓他回憶童年時,他說,他在六歲的時候因不會吹口哨而非常難過。不過,有一天當他走出房間時,他突然會吹了。當時他非常震驚,並真心相信這是上帝附身的結果。這個案例也清楚地表明,脆弱感和想像自己是上帝式的大人物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結。
追求優越與一些明顯的性格特徵聯結在一起。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一個孩子對優越感的渴望來發掘他的全部野心。如果這種自我肯定的願望太過強烈,那麼他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嫉妒心。這種類型的兒童很容易有這樣的心理,他總是希望其競爭對手遭受某種厄運。他不僅懷有這種陰暗心理(這通常會引起神經方面的疾病),而且還會付諸行動,給對手製造傷害,甚至帶有明顯的犯罪特徵。這樣的孩子會用造謠中傷、洩露隱私來詆毀同伴,從而抬高自己的身價,特別是有他人在場的時候。如果這種權力欲望太過強烈,他甚至會有報復心理。他們總是擺出一副好鬥和挑釁的姿態,然後眼露凶光,有時會突然發怒,隨時準備和想像中的對手搏鬥。對於這些追求優越的孩子們來說,參加考試也是一件相當痛苦的事情,因為這會輕而易舉地暴露他們的「價值」。
這個事實也顯示,考試必須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它對於每個學生而言絕不意味著都是相同的。我們經常會發現,考試對於有些學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的臉色一會兒發白,一會兒發紅,還說話結巴,身體顫抖,大腦似乎也是一片空白。在回答問題時,有些學生也只願意與別人一起而不想單獨回答,因為他害怕別人看著他。兒童追求優越的心理在遊戲之中也同樣有所表現。例如,在玩馬車的遊戲裏,那些具有追求優越心理的兒童不願意扮演馬匹,而是想扮演車夫,成為領導者,決定馬車的前進方向。如果他們不能擔當這個領導者(車夫)角色,他們就試圖擾亂其他人的遊戲,並以此為樂。此外,如果他們接二連三地受挫,並因此喪失了勇氣,那麼他們在面臨新的情況時就會退縮,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雄心勃勃、尚未放棄的兒童,則樂於參與各種能參與的競爭性遊戲。不過,他們在遭受挫折時也會表現出恐慌和無所適從。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遊戲、故事和歷史人物中看出他們自我肯定的方向和程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個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的構件,而阿德勒則不同,他認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將心理看作可以幫助個人達成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其代表作有《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又名自卑與超越)、《兒童教育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譯者簡介
劉麗
國立師範大學畢業,除了在教育領域裡有深入的研究,對各類文學、社會、勵志領域皆有涉獵。對於教育的經驗和理論亦有相當的見解,認為兒童的心理活動是非常奇妙的,兒童心理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能引人入勝,讓人著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個充滿了矛盾與衝突的構件,而阿德勒則不同,他認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將心理看作可以幫助個人達成未來目標的有機整體。其代表作有《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又名自卑與超越)、《兒童教育心理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譯者簡介
劉麗
國立師範大學畢業,除了在教育領域裡有深入的研究,對各類文學、社會、勵志領域皆有涉獵。對於教育的經驗和理論亦有相當的見解,認為兒童的心理活動是非常奇妙的,兒童心理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都能引人入勝,讓人著迷。
內容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統一性
第三章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章 追求優越感的正確引導
第五章 兒童的自卑情節
第六章 防止兒童產生自卑情節
第七章 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
第八章 兒童的心理處境與矯正
第九章 作為準備性測試的新環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第十一章 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誤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一: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二: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人格統一性
第三章 追求優越及其對教育的意義
第四章 追求優越感的正確引導
第五章 兒童的自卑情節
第六章 防止兒童產生自卑情節
第七章 社會情感和兒童成長的障礙
第八章 兒童的心理處境與矯正
第九章 作為準備性測試的新環境
第十章 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第十一章 外在環境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的失誤
第十四章 對父母的教育
附錄一:個體心理問卷
附錄二:五個孩子的案例及其評論
ISBN: 97898639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