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札克吃在巴黎(2版) | 拾書所

巴爾札克吃在巴黎(2版)

$ 253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巴爾札克吃在巴黎(第二版)


內容簡介

餐桌上的「人間喜劇」
「告訴我,你何時吃飯,在哪裡吃,吃些什麼,我自可說出你是誰。」

這是一本有學問又詼諧的書,書中探討了巴爾札克在《人間喜劇》裡面特寫的飲食以及「餐桌的藝術」(The Art of the Table)。

十九世紀的巴黎乃是歐洲的美食之都。「吃」成了各行各業巴黎人的一種執迷,而巴爾札克是第一個審視這現象的人。

正當餐桌藝術開始在法國成為風俗,巴爾札克開始在他的書中證明飲食如何比金錢、外表以及其他的條件更能展現人物的性質、氣息、地位以及攀附社會的行為。要看一位女主人的個性,就要看她和廚師的關係如何,以及她清湯的顏色。

巴爾札克筆下人物的性格不只是由聲口、行為和穿著界定,還是由他們去什麼咖啡廳,光顧哪些小吃店和館子來界定,這一點讓他有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巴爾札克著重於關懷飲食在社會層面的意義,這也是他為什麼如此強調吃食的重要性,以及吃食何以會成為《人間喜劇》的重要場景。

在本書中,作者安卡.穆斯坦(Anka Muhlstein)展示了巴爾札克如何利用食物來塑造他的角色以及他們的意圖。讀者也可以見識巴爾札克自己跟食物的關係,在寫作的時候餓死自己,在寫完以後大吃大喝。

她帶領讀者看見《人間喜劇》中的各種「吃相」,不是狼吞虎嚥或細咀慢嚼,而是在「何時吃,吃什麼,怎麼吃,在哪裡吃」這些吃食的行為背後更廣大繁複的「眾生相」。

※原書名:巴爾札克的歐姆蛋


本書特色

.巴爾札克文學中的飲食及餐桌藝術。
.十九世紀的巴黎是歐洲的美食之都,「吃」成為巴黎人的一種執迷,而巴爾札克是第一個審視這現象的人。
.吃,是慾望的具體展現;吃相,或可謂一種眾生相。巴爾札克關懷飲食在社會層面的意義,證明飲食如何比金錢、外表以及其他的條件更能展現人物的性質、氣息、地位以及攀附社會的行為。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卡.穆斯坦
Anka Muhlstein

一九三五年生於巴黎。曾經出版維多利亞女王、詹姆斯.德.羅斯卻爾德(James de Rothschild)、卡維里爾.德.拉.賽爾(Cavalier de La Salle)及亞斯托菲.德.古斯廷(Astolphe de Custine)等人的傳記;專研Catherine de Médicis、Marie de Médicis及奧地利的Anne;著有雙傳記《伊莉莎白一世及瑪麗.司圖亞特》(Elizabeth I and Mary Stuart)及《普魯斯特的個人書房》(Monsieur Proust’s Library)。分別因傳記獲得法蘭西學院獎及龔固爾獎。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文化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目前為專業翻譯者,共完成約近百本譯著,包括《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 Edward W. Said)、《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 / Peter Gay)、《現代主義》(Modernism:The Lure of Heresy / Peter Gay)等。





內容目錄


目錄

年表
譯者識


第1部 用餐時間的巴爾札克
第2部 用餐時間的巴黎
第3部 金炊玉饌
第4部 家庭生活
第5部 吝嗇鬼與耽吃鬼
第6部 嫩桃子、蛋奶酥與高聳甜點

引文出處





ISBN: 9789863601562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