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理想的讀本] 從先秦至清末,縱貫數千年的經典詩詞中,優選諸子百家文章與傳世古詩詞,以及當代文學作為理想中的國文讀本。由懷抱經典傳承使命的[一爐香]策畫編輯出版,財團法人漢光教育基金會贊助,共同推出[理想的讀本];邀請多位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系主任 ;以及各大學名家教授及文學院院長等共同執筆書寫。
執筆教授們以使命情懷投入,並以博古貫今的才學,爬疏經典文脈,文章處處用心;教授們透過一次次的文章討論會,相互間無私地品評修正文稿,反覆修訂補充,詮釋深入,篇篇文章皆令人擊節讚賞;務求將絕學貢獻給青年學子,厚植新世代的文學底蘊。
我們懷抱希慕聖賢的心取道經典,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山中尋寶,[理想的讀本]六冊系列的選文,以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為主軸; 每一冊課文,十篇文言文,五篇白話文; 書寫體例以作者出處,課文與注釋,作為青年學子的閱讀基礎;範文賞析則是文學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功力,將經典文學條分縷晰,詮釋文學之美; 延伸閱讀以語言萬花筒型態開展,以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古今相映。體例安排由淺入深,希冀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執筆教授們以生命書寫文章,以彩筆呈現的文學盛筵,讓我們品讀到聖哲建構士群生命的基調;詩人心靈裏的人文精神; 讓我們從古典詩文中品讀出鳶飛魚躍、萬紫千紅的繽紛生機;以及「猛志逸四海」的豪情,「大濟於蒼生」的壯志; 篇篇文章閃耀著艮古洞察宇宙規律的智慧光芒。
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 在文學的精神世界,[理想的讀本]是我們希冀為跨世代構築文學桃花源的一種嘗試。
【名人推薦】
[理想的讀本——國文2] 推薦人
白先勇 小說家、崑曲製作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楊 牧 詩人、師大國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講座教授
黃永武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長、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長
施崇棠 華碩電腦集團董事長、 華芸科技董事長、 樹觀基金會董事長
黃碧端 前教育部次長、前文建會主委、前南藝大校長、
黃光男 前台藝大校長、前歷史博物館館長、前北美術館館長
劉容生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程文俊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前公共電視董事、臺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
執筆教授們以使命情懷投入,並以博古貫今的才學,爬疏經典文脈,文章處處用心;教授們透過一次次的文章討論會,相互間無私地品評修正文稿,反覆修訂補充,詮釋深入,篇篇文章皆令人擊節讚賞;務求將絕學貢獻給青年學子,厚植新世代的文學底蘊。
我們懷抱希慕聖賢的心取道經典,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寶山中尋寶,[理想的讀本]六冊系列的選文,以高中六個學期的國文為主軸; 每一冊課文,十篇文言文,五篇白話文; 書寫體例以作者出處,課文與注釋,作為青年學子的閱讀基礎;範文賞析則是文學思想精髓所在,教授們以深湛的功力,將經典文學條分縷晰,詮釋文學之美; 延伸閱讀以語言萬花筒型態開展,以古為今用,跨越時空,古今相映。體例安排由淺入深,希冀成為學生、老師、家長、及不同年齡層跨代閱讀國學經典與當代文學的[理想讀本]。
執筆教授們以生命書寫文章,以彩筆呈現的文學盛筵,讓我們品讀到聖哲建構士群生命的基調;詩人心靈裏的人文精神; 讓我們從古典詩文中品讀出鳶飛魚躍、萬紫千紅的繽紛生機;以及「猛志逸四海」的豪情,「大濟於蒼生」的壯志; 篇篇文章閃耀著艮古洞察宇宙規律的智慧光芒。
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是普世追尋的理想國; 在文學的精神世界,[理想的讀本]是我們希冀為跨世代構築文學桃花源的一種嘗試。
【名人推薦】
[理想的讀本——國文2] 推薦人
白先勇 小說家、崑曲製作人、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楊 牧 詩人、師大國文系講座教授、東華大學講座教授
黃永武 國家文藝獎得主、前成功大學文學院長、前中興大學文學院長
施崇棠 華碩電腦集團董事長、 華芸科技董事長、 樹觀基金會董事長
黃碧端 前教育部次長、前文建會主委、前南藝大校長、
黃光男 前台藝大校長、前歷史博物館館長、前北美術館館長
劉容生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前清華大學副校長、 俄羅斯國際工程院院士
程文俊 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林口長庚醫院院長
童子賢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前公共電視董事、臺北市電腦公會榮譽理事長
作者簡介
撰述委員:何淑貞、江江明、李玲珠、李癸雲、林淑貞、徐國能、
唐毓麗、張麗珠、楊宗翰、蘇珊玉、羅智成(依姓氏筆畫排序)
理想的讀本-國文2 撰述委員
江江明
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現當代文學,著有《論當代台港故事新編體華文小說1949-2006》。曾發表現當代文學研究〈五○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觀點之詮釋策略〉、〈古典新詮,海上群芳:論海上花電影改編之女性腳色重構〉、〈他者觀點的另類介入――論張愛玲《國語海上花列傳》現代性詮釋〉等多篇學術論文,並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等。
何淑貞
暨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學程兼任教授,曾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古典文學、漢語語法、華語文教學。專書有:《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嘯傲東軒》、《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新編抱朴子.內篇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校注》、《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教學導論》,單篇論文及創作刊登在各討論會論文集及報章雜誌。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魏晉玄學、生死學,著有《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阮籍、嵇康生死意識的底蘊與轉折〉。教學專長:經典教育、國文教學。著有《懂了,紅樓夢》、〈經典教育通識化的理念與實務〉、〈大學國文內涵的反思與建構〉。
李癸雲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現代詩學、性別論述。學術專著有《詩及其象徵》、《結構與符號之間》、《朦朧、清明與流動》、《與詩對話》,以及期刊論文數十篇,曾獲數個文學獎與傑出教學獎。
林淑貞
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主持人、十二年國民教育國語文領綱副召集人。著有學術專書《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等。散文有《我非我:卻顧所來徑》、《流眄》等。
徐國能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古典詩學,寫作現代文學,曾獲時報、聯合報、教育部等散文獎,台北市和屏東大武山等詩歌獎,出版有散文集《第九味》、《寫在課本留白處》以及《童書文字魔法師》、《為詩人蓋一個家》等。
唐毓麗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現代文學、文學批評。著有《身體的變異:疾病書寫的敘事研究》、《罪與罰:台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另與林秀蓉主編《性別與小說》。
張麗珠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曾任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除修正學界舊說的「清代新義理學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以及作為中國哲學「通史」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繁、簡、英文版,和「斷代」思想史的《清代學術思想史》外,另有《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等文史專著。其他曾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收錄,並參與彭博社(Bloomberg)《世界哲學家詞典》之中國部分撰寫。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專書《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並主編《淡江詩派的誕生》、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多部文學選集。
蘇珊玉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文藝美學、詞(詩)話學及文學批評。曾參與西灣、大武山、鳳凰樹……等文學獎評審,並擔任數次兩岸主題式比較閱讀國、高中教學觀摩之評課。創作曾刊登於《聯副》、《創世紀詩雜誌》、《秋水詩刊》及《大海洋詩刊》。專書有《中國寓言》(唐宋卷)、《薛濤及其詩研究》、《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羅智成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中時報系副刊主任、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仕雜誌公司編輯總監、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旅遊情報雜誌發行人、FM91.7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兼台長及出版社、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等,2005年後擔任過相關公職,並於文化、東吳、元智、東華、師大等大學兼任教職近三十年。出版有詩集、散文、評論二十餘種。
編輯委員: 羅智成、何淑貞、張麗珠
封面:藝術家李義弘
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及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李義弘在水墨畫中開創出嶄新的表現思維和現代詞彙,以文人底蘊並藉鑑當代攝影及影像的設計感,融合東方水墨暈染、虛實相映 賦予創造性的語言與內涵,為藝壇尊崇的水墨大家。
唐毓麗、張麗珠、楊宗翰、蘇珊玉、羅智成(依姓氏筆畫排序)
理想的讀本-國文2 撰述委員
江江明
南華大學文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現當代文學,著有《論當代台港故事新編體華文小說1949-2006》。曾發表現當代文學研究〈五○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觀點之詮釋策略〉、〈古典新詮,海上群芳:論海上花電影改編之女性腳色重構〉、〈他者觀點的另類介入――論張愛玲《國語海上花列傳》現代性詮釋〉等多篇學術論文,並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桃園縣文藝創作獎等。
何淑貞
暨南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學程兼任教授,曾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文學史、古典文學、漢語語法、華語文教學。專書有:《柳宗元及其詩研究》、《嘯傲東軒》、《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新編抱朴子.內篇校注》、《新編抱朴子.外篇校注》、《華人社會與文化》、《華語教學語法》、《華語文教學導論》,單篇論文及創作刊登在各討論會論文集及報章雜誌。
李玲珠
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魏晉玄學、生死學,著有《魏晉新文化運動─自然思潮》、〈阮籍、嵇康生死意識的底蘊與轉折〉。教學專長:經典教育、國文教學。著有《懂了,紅樓夢》、〈經典教育通識化的理念與實務〉、〈大學國文內涵的反思與建構〉。
李癸雲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現代詩學、性別論述。學術專著有《詩及其象徵》、《結構與符號之間》、《朦朧、清明與流動》、《與詩對話》,以及期刊論文數十篇,曾獲數個文學獎與傑出教學獎。
林淑貞
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閱讀書寫課程推動與革新計畫主持人、十二年國民教育國語文領綱副召集人。著有學術專書《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圖像敘事與多元文本》等。散文有《我非我:卻顧所來徑》、《流眄》等。
徐國能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古典詩學,寫作現代文學,曾獲時報、聯合報、教育部等散文獎,台北市和屏東大武山等詩歌獎,出版有散文集《第九味》、《寫在課本留白處》以及《童書文字魔法師》、《為詩人蓋一個家》等。
唐毓麗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現代文學、文學批評。著有《身體的變異:疾病書寫的敘事研究》、《罪與罰:台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另與林秀蓉主編《性別與小說》。
張麗珠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曾任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出版的個人學術專著,除修正學界舊說的「清代新義理學三書」:《清代義理學新貌》、《清代新義理學──傳統與現代的交會》、《清代的義理學轉型》,以及作為中國哲學「通史」的《中國哲學史三十講》(Thirty Chapter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繁、簡、英文版,和「斷代」思想史的《清代學術思想史》外,另有《袖珍詞學》、《袖珍詞選》、《全祖望之史學》等文史專著。其他曾發表單篇論文約六十篇,二十餘篇為科技部核心期刊(Thci Core)收錄,並參與彭博社(Bloomberg)《世界哲學家詞典》之中國部分撰寫。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專書《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並主編《淡江詩派的誕生》、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多部文學選集。
蘇珊玉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學術專長為文藝美學、詞(詩)話學及文學批評。曾參與西灣、大武山、鳳凰樹……等文學獎評審,並擔任數次兩岸主題式比較閱讀國、高中教學觀摩之評課。創作曾刊登於《聯副》、《創世紀詩雜誌》、《秋水詩刊》及《大海洋詩刊》。專書有《中國寓言》(唐宋卷)、《薛濤及其詩研究》、《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人間詞話之審美觀》。
羅智成
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曾任中時報系副刊主任、副總編輯,美商康泰納仕雜誌公司編輯總監、樺舍文化事業總經理、TOGO旅遊情報雜誌發行人、FM91.7廣播電台共同創辦人兼台長及出版社、電視製作公司負責人等,2005年後擔任過相關公職,並於文化、東吳、元智、東華、師大等大學兼任教職近三十年。出版有詩集、散文、評論二十餘種。
編輯委員: 羅智成、何淑貞、張麗珠
封面:藝術家李義弘
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及吳三連文藝創作獎, 李義弘在水墨畫中開創出嶄新的表現思維和現代詞彙,以文人底蘊並藉鑑當代攝影及影像的設計感,融合東方水墨暈染、虛實相映 賦予創造性的語言與內涵,為藝壇尊崇的水墨大家。
內容目錄
出版緣起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
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
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
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
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
能力。
11、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裡,中華民族累積了各種文學形式、經典作品與重大的成就。不過各朝各代積累的文化資產並不平均,許多時候甚至是停滯與倒退的,或不符合現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國文教學素材的整合與選擇上,我們大致以時間為座標,但根據不同時期作品對當代學習者的意義與功用,衡量適切比重,對選文的出處做出:
先秦諸子、先秦文史(含詩經、楚辭等)、兩漢經史、漢詩文賦、魏晉南北朝、唐代詩歌、唐代文史(含傳奇)、宋詩宋詞、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學、不含話本)、元代文史、明代詩文、明清小說戲曲、清代詩文、最後的古代、民國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18項大致的分類,它基本上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國文教育重點,再根據認知的比重,把它們表現在內容安排上,如同訂出必選或優先學習的主題或文類,希望在高中等級的國文教育中,每個重點都可以讓學習者有機會接觸、領略。
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讀懂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進而建立我們與傳統的聯繫。文言文在現實生活裡已失去主要的應用價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記錄並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資產,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而已。對自己過去的文化、傳統的價值、祖先的記憶感到熟悉、親切,我們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鄉,未來,無論我們走到那裡、學習到什麼新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文化主體來進行對話、吸收、辯證、改良。
白話文是一個還在生長,並充滿發展、進化能量的語言,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場域裡頭都有機會學習它、使用它。白話文的表達,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時代就開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高中教材裡頭,我們要透過白話文的學習,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東西。
現代中文白話文學的發展,迄今不過100餘年的光景,中間經歷了戰亂與鉅變,嚴格說來,成熟傳世的經典作品尚待積累,目前國文教材裡頭大部分的當代選文,在表達技巧、觀點及訊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體或書籍裡頭的篇章。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了解白話文後面所傳達、承載的整個新世界的文明與心智。
簡單的說,我們用文言文認識我們文化之所由出;透過白話文認識、理解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世界。所以我們強烈地認為,白話文的文本應包括更為深刻、廣泛的世界各地文學、重要著作的翻譯;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話文學應該以「書籍」、以「本」作為單位,每個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被要求讀完幾本白話文創作或翻譯的書籍。
我們當然明白,目前的國文師資,並無法應付白話文這一面向的教學任務;目前教學理念的貪多與搖擺,更讓無所適從的學生瞎折騰,從而消耗了學習的熱誠。在這部國文讀本的編製中,我們試著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來,局部教材的修改與活化,也許會促成師資培訓內容的改變、教學方式與評鑑方式的改變,這何嘗不是強化國文教育、改革國文教學的契機?
......
選文2
【古典詩歌】【詩經】【唐詩】
山鬼
上邪
將進酒
選文3
文言文-【史傳類】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選文4
文言文-【傳奇類】
《虯髯客傳》
選文5
白話文-【短篇小說】
選文6
【古典詩歌】【宋詞】
柳永【雨霖鈴】
李清照 【聲聲慢】
選文7
顧炎武 【廉恥】
選文8
吳爾芙 【自己的房間】
選文9
諸葛亮【出師表】
選文10
現代詩歌
詩選 狼之獨步 水牛圖 遙遠的催眠
選文11
世界文學【老人與海】
選文12
【現代散文】
史傳德書店 &
編製一部教材或讀本的主要動力有三:
一、是教育者對於他所傳授的知識內容真心喜愛與認同;
二、是教育者對傳授與分享這些知識充滿熱誠,並相信透過
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某些理想的達成;
三、是對於受教育者的期待與需求有精確的理解,對於學習的情境與心理,有深刻的體會。
但是在制式化的、公務化的流程裡,這三種動力都不免被消磨甚至扭曲了!以至於我們漸漸忘了教育者最初的願景與樂趣。
每個人對於國文教材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像。我們對它的期待與想像,比較像是一個深受傳統、當代文學及各式文化思潮薰陶,並從中獲得思想內涵、自我表達能力、從中獲得提升生活品質之種種文化資源的過來人,渴望將這些資源回饋於社會、傳承給下一代的行動;或者說,更像是一個滿意的使用者急於分享的舉止。
根據我們自身的教育及受教過程與經驗,國文這門科目除了強化文化主體建構之外,帶給我們的益處與效用很多。這些功用與收穫,我們點滴在心頭;教學當中的缺失與限制,我們也心知肚明。對這些正面與負面經驗的反思與檢討,讓我們有了想編製一部理想國文讀本的動機。
為此,我們重新尋找、探索編製教材的動力,綜合以上三個面向,訂定出理想高中國文讀本應該具備的功能或滿足的指標:
1、能讓我們更周延、深入地了解中文各種文體與各式語法, 熟悉進階的中文表達技巧。
2、透過對更多文史著作、文化經典的認識,提升我們的國學常識。
3、豐富我們的審美經驗,增進我們的審美能力、提升我們的美學素養。
4、 傳承傳統價值、建構文化主體、建立文化自信。
5、 培養思考方式、訓練邏輯分析、奠定論理基礎能力。
6、 了解現代意識、培養現代心智或現代化的感受主體。
7、 了解當代社會環境、熟習現代的普世價值、認識觀看世界
的新觀點。
8、 了解自己,透過個性化表現與作品風格的體悟,探索屬於
自己的生活態度。
9、 培養創意思維,豐富我們的想像力。
10、透過各種翻譯的經典作品,認識世界、培養和世界交流的
能力。
11、熟悉在地生活經驗與特有文化,深植我們的共同記憶。
12、培養多元、包容的價值觀,認識、學習少數族群的心靈。
在漫長的文化發展過程裡,中華民族累積了各種文學形式、經典作品與重大的成就。不過各朝各代積累的文化資產並不平均,許多時候甚至是停滯與倒退的,或不符合現代人的感受。所以在國文教學素材的整合與選擇上,我們大致以時間為座標,但根據不同時期作品對當代學習者的意義與功用,衡量適切比重,對選文的出處做出:
先秦諸子、先秦文史(含詩經、楚辭等)、兩漢經史、漢詩文賦、魏晉南北朝、唐代詩歌、唐代文史(含傳奇)、宋詩宋詞、宋代文史(含宋明理學、不含話本)、元代文史、明代詩文、明清小說戲曲、清代詩文、最後的古代、民國新文學、當代華文創作、世界文學、現代思潮等18項大致的分類,它基本上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國文教育重點,再根據認知的比重,把它們表現在內容安排上,如同訂出必選或優先學習的主題或文類,希望在高中等級的國文教育中,每個重點都可以讓學習者有機會接觸、領略。
對於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我們也有我們的看法:我們學習文言文,是為了讀懂祖先的智慧與經驗,進而建立我們與傳統的聯繫。文言文在現實生活裡已失去主要的應用價值,但是文言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記錄並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數千年來的文明資產,不只是簡單的表達工具而已。對自己過去的文化、傳統的價值、祖先的記憶感到熟悉、親切,我們就有了根、有了精神原鄉,未來,無論我們走到那裡、學習到什麼新的東西,才會有一個文化主體來進行對話、吸收、辯證、改良。
白話文是一個還在生長,並充滿發展、進化能量的語言,我們在生活的各個場域裡頭都有機會學習它、使用它。白話文的表達,我們是從幼稚園、小學時代就開始學習的。因此我們要問的是,在高中教材裡頭,我們要透過白話文的學習,獲得什麼更進一步的東西。
現代中文白話文學的發展,迄今不過100餘年的光景,中間經歷了戰亂與鉅變,嚴格說來,成熟傳世的經典作品尚待積累,目前國文教材裡頭大部分的當代選文,在表達技巧、觀點及訊息量上,甚至往往不如一般媒體或書籍裡頭的篇章。我們要學習的,其實是了解白話文後面所傳達、承載的整個新世界的文明與心智。
簡單的說,我們用文言文認識我們文化之所由出;透過白話文認識、理解當下與未來可能的世界。所以我們強烈地認為,白話文的文本應包括更為深刻、廣泛的世界各地文學、重要著作的翻譯;不管做不做得到,有些白話文學應該以「書籍」、以「本」作為單位,每個高中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被要求讀完幾本白話文創作或翻譯的書籍。
我們當然明白,目前的國文師資,並無法應付白話文這一面向的教學任務;目前教學理念的貪多與搖擺,更讓無所適從的學生瞎折騰,從而消耗了學習的熱誠。在這部國文讀本的編製中,我們試著努力把事情想清楚、回到教育者的初心,一步一步來,局部教材的修改與活化,也許會促成師資培訓內容的改變、教學方式與評鑑方式的改變,這何嘗不是強化國文教育、改革國文教學的契機?
......
選文2
【古典詩歌】【詩經】【唐詩】
山鬼
上邪
將進酒
選文3
文言文-【史傳類】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選文4
文言文-【傳奇類】
《虯髯客傳》
選文5
白話文-【短篇小說】
選文6
【古典詩歌】【宋詞】
柳永【雨霖鈴】
李清照 【聲聲慢】
選文7
顧炎武 【廉恥】
選文8
吳爾芙 【自己的房間】
選文9
諸葛亮【出師表】
選文10
現代詩歌
詩選 狼之獨步 水牛圖 遙遠的催眠
選文11
世界文學【老人與海】
選文12
【現代散文】
史傳德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