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
內容簡介
人性若是邪惡,犯罪還需要解釋?
善惡的界線真的有那麼容易跨越嗎?
僅憑外顯行為,就能將人歸類為好人或壞人嗎?
情殺、隨機殺人、分屍、家暴、性侵、
縱火、毒癮、黑吃黑、酒駕、神棍……
是衝動、僥倖心態、精神失常,還是理性預謀?
走進時間收集器──監獄,一窺被禁錮的慾望和眼睛
書籍介紹https://youtu.be/dNuFmK5Jeek
三大部份https://youtu.be/bdxRxu0d0_g
本書深入解讀臺灣近年來重大刑案,包含隨機殺人、殺童、恐怖情人、性侵、縱火、青少年毒品成癮等社會問題,深入剖析其心理痕跡,揭開犯罪者的精神狀況、異常人格、成長背景以及犯罪促發動機與監禁心理歷程。
本書不是以刀光劍影、血腥殺戮的犯罪情節,來滿足我們對違法者的變態圖像,而是作者富有獨特而細膩的社會心理對話,以及逼近圍牆內受刑人生命的日常流淌。
✦你想知道捷運無差別殺人犯──鄭捷的犯罪動機嗎?
✦所謂的正常人和犯罪者之間,距離沒你想的遠,而且存在更多共通點?
✦惡魔真的存在?道德感低落的人就會犯罪?犯罪也會有功能嗎?
✦入監也是要花錢的?被關也算是一種「孝順」?監所的會客室都能看到什麼樣的故事?
✦身為另一種狀態存在的人,死囚會想家嗎?死囚症候群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驚訝於一個好人,怎麼會做出壞人的事。
臺灣近年發生的重大矚目刑案,從北捷案、北投文化國小割喉案、小燈泡事件、臺大宅王情殺案、多起家暴弒親案與殺妻兒案、分屍案,以及因債務糾紛潛入女友家中勒斃母女二人案等震驚社會案件,這類犯案者一反過往,多為單純、沒前科者,有些還是一路表現優秀的年輕人所為。
從好人變壞人的距離有多遠?
■你可能會好奇:
為何平時看似「正常的人」、「好孩子」也會犯罪?
人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還是環境是影響人發展的關鍵呢?
難道真的有人天生毫無良知?
➔也請你反思,如果犯罪很划算,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能保證自己不作惡?
■你認為的「不智」是他的「合理」
當犯罪成為他們唯一解決問題的出口?
犯罪行為一定是出於破壞秩序嗎?弔詭的是,有時候犯罪者的暴力行為乃出於「道德」(moral)之名,認為自己是在恢復秩序,是一個公平與正義的行為。一個黑道分子說,對方殺了我兄弟,我也殺掉他的兄弟,這很公平啊!家暴夫對其妻暴力相向,因為她做出讓他沒面子、不符合身為妻子該有的角色與責任行為,丈夫只是出於去教導、恢復角色秩序而已。
這些人可能都覺得自己的暴力行為沒有不對,甚至是一個再適當不過的懲罰。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們才是站在「正義」的那一方。
要走進犯罪人的「內心」,我們必須試著換位思考,從犯罪者的成長過程中去認識他們的生命態度、犯罪情境及犯罪的動機與目的。
→→犯罪人哪裡想的跟你不一樣?
犯罪人通常為有以下思考特徵:
1 認知扭曲:擁有失真想法與解釋
2 敵意歸因:對他人懷有敵意的成見
3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思考:自我中心、怪罪他人等卸責技巧
4 道德脫離:將該不道德行為劃在非關道德的領域,為巧妙規避內疚感等道德壓力
5 標籤理論:在少年時期別人對他的反應等,產生強大殺傷力,最後應證預言
→→是基於什麼心態讓他們犯下大罪?
﹝高衝動性﹞:家暴犯、情殺犯、老人犯
﹝滿足性慾﹞:連續殺人犯、縱火犯、性侵犯
﹝尋求控制感﹞:連續殺人犯、性侵犯
﹝成癮性﹞:毒癮犯、竊盜犯
﹝僥倖心態﹞:酒駕
﹝提升自我價值感﹞:幫派
﹝金錢或性滿足﹞:綁架
■身體最幽暗隱晦之處,是人心
預防犯罪,你務必讀懂──犯罪心理學
每當社會案件發生,你只會跟著網軍鍵盤公審起鬨「殺之而後快」?
每當看到社會新聞,就想直接衝過去用私刑正義以牙還牙?
如果你不放下偏見,總視他們為洪水猛獸,只看到犯罪造成的惡,卻從來沒思考犯罪背後的社會病徵,那對改善社會毫無幫助。
■誰都可能犯罪,誰都可能被害
犯罪「來」無影,「祛」無蹤;被害「祛」無蹤,「來」無影。犯罪和被害會在何時發生,又該如何預防和避免發生,沒有人能說得準;每個人皆要有自我被害保護的概念,你可以確定自己不犯罪,但無法保證別人不犯罪。
你曾經或是現在是加害者、受害者、加害人家屬、受害者家屬,還是「不知也不覺」成為其中身分之一。我們如何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被害者要的是什麼?如何讓被害者家屬選擇放下、捐棄仇恨,邁步往前走迎接新的人生?
這是我們的社會,你我都需要面對深談。眼不見為淨,不會讓犯罪與偏差問題消失,僅把壞人標籤貼上去,也不會讓自己周遭環境變得安全。沒有人生下來就想成為犯罪者,當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害者。惟有近看惡、了解惡,我們才能與「犯罪」共存,畢竟犯罪永遠不會消失!
■專文推薦
許福生|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教授
陳巧雲|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黃富源|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藤原進三|作家
■各界掛名讚賞
Taco老師|海山高中國文老師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 FB粉絲團|南山高中國文老師
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林暘斌、梁芳瑜|國中老師、我們不只是老師FB粉絲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子佼|主持人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暨內容長
溫芳瑜|風傳媒營運長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潘展平|香港大學客席法律講師、大律師
本書特色
✦特色一 ✦
以心理學為基礎,從華人本土文化、社會心理觀點,尤其搭配栩栩圖解和詼諧又不失嚴肅的平實語言,解析當代重要的犯罪議題與社會矚目案件。
✦特色二 ✦
不同於過去相關書籍充斥著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犯罪手法,作者以多年監所輔導與教學經驗,具溫度且細膩的個體犯罪心理與社會結構觀察,呈現一個「人」的犯罪圖像。
✦特色三✦
藉由深度剖析犯罪動態成因與犯罪人心理,期能降低社會大眾被害恐懼,與犯罪預防,讓這社會在人們面對面時,展露的是微笑,而不是戒慎恐懼。
內容簡介
人性若是邪惡,犯罪還需要解釋?
善惡的界線真的有那麼容易跨越嗎?
僅憑外顯行為,就能將人歸類為好人或壞人嗎?
情殺、隨機殺人、分屍、家暴、性侵、
縱火、毒癮、黑吃黑、酒駕、神棍……
是衝動、僥倖心態、精神失常,還是理性預謀?
走進時間收集器──監獄,一窺被禁錮的慾望和眼睛
書籍介紹https://youtu.be/dNuFmK5Jeek
三大部份https://youtu.be/bdxRxu0d0_g
本書深入解讀臺灣近年來重大刑案,包含隨機殺人、殺童、恐怖情人、性侵、縱火、青少年毒品成癮等社會問題,深入剖析其心理痕跡,揭開犯罪者的精神狀況、異常人格、成長背景以及犯罪促發動機與監禁心理歷程。
本書不是以刀光劍影、血腥殺戮的犯罪情節,來滿足我們對違法者的變態圖像,而是作者富有獨特而細膩的社會心理對話,以及逼近圍牆內受刑人生命的日常流淌。
✦你想知道捷運無差別殺人犯──鄭捷的犯罪動機嗎?
✦所謂的正常人和犯罪者之間,距離沒你想的遠,而且存在更多共通點?
✦惡魔真的存在?道德感低落的人就會犯罪?犯罪也會有功能嗎?
✦入監也是要花錢的?被關也算是一種「孝順」?監所的會客室都能看到什麼樣的故事?
✦身為另一種狀態存在的人,死囚會想家嗎?死囚症候群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驚訝於一個好人,怎麼會做出壞人的事。
臺灣近年發生的重大矚目刑案,從北捷案、北投文化國小割喉案、小燈泡事件、臺大宅王情殺案、多起家暴弒親案與殺妻兒案、分屍案,以及因債務糾紛潛入女友家中勒斃母女二人案等震驚社會案件,這類犯案者一反過往,多為單純、沒前科者,有些還是一路表現優秀的年輕人所為。
從好人變壞人的距離有多遠?
■你可能會好奇:
為何平時看似「正常的人」、「好孩子」也會犯罪?
人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還是環境是影響人發展的關鍵呢?
難道真的有人天生毫無良知?
➔也請你反思,如果犯罪很划算,如果誘惑、機會與負向條件都俱在時,你能保證自己不作惡?
■你認為的「不智」是他的「合理」
當犯罪成為他們唯一解決問題的出口?
犯罪行為一定是出於破壞秩序嗎?弔詭的是,有時候犯罪者的暴力行為乃出於「道德」(moral)之名,認為自己是在恢復秩序,是一個公平與正義的行為。一個黑道分子說,對方殺了我兄弟,我也殺掉他的兄弟,這很公平啊!家暴夫對其妻暴力相向,因為她做出讓他沒面子、不符合身為妻子該有的角色與責任行為,丈夫只是出於去教導、恢復角色秩序而已。
這些人可能都覺得自己的暴力行為沒有不對,甚至是一個再適當不過的懲罰。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們才是站在「正義」的那一方。
要走進犯罪人的「內心」,我們必須試著換位思考,從犯罪者的成長過程中去認識他們的生命態度、犯罪情境及犯罪的動機與目的。
→→犯罪人哪裡想的跟你不一樣?
犯罪人通常為有以下思考特徵:
1 認知扭曲:擁有失真想法與解釋
2 敵意歸因:對他人懷有敵意的成見
3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思考:自我中心、怪罪他人等卸責技巧
4 道德脫離:將該不道德行為劃在非關道德的領域,為巧妙規避內疚感等道德壓力
5 標籤理論:在少年時期別人對他的反應等,產生強大殺傷力,最後應證預言
→→是基於什麼心態讓他們犯下大罪?
﹝高衝動性﹞:家暴犯、情殺犯、老人犯
﹝滿足性慾﹞:連續殺人犯、縱火犯、性侵犯
﹝尋求控制感﹞:連續殺人犯、性侵犯
﹝成癮性﹞:毒癮犯、竊盜犯
﹝僥倖心態﹞:酒駕
﹝提升自我價值感﹞:幫派
﹝金錢或性滿足﹞:綁架
■身體最幽暗隱晦之處,是人心
預防犯罪,你務必讀懂──犯罪心理學
每當社會案件發生,你只會跟著網軍鍵盤公審起鬨「殺之而後快」?
每當看到社會新聞,就想直接衝過去用私刑正義以牙還牙?
如果你不放下偏見,總視他們為洪水猛獸,只看到犯罪造成的惡,卻從來沒思考犯罪背後的社會病徵,那對改善社會毫無幫助。
■誰都可能犯罪,誰都可能被害
犯罪「來」無影,「祛」無蹤;被害「祛」無蹤,「來」無影。犯罪和被害會在何時發生,又該如何預防和避免發生,沒有人能說得準;每個人皆要有自我被害保護的概念,你可以確定自己不犯罪,但無法保證別人不犯罪。
你曾經或是現在是加害者、受害者、加害人家屬、受害者家屬,還是「不知也不覺」成為其中身分之一。我們如何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被害者要的是什麼?如何讓被害者家屬選擇放下、捐棄仇恨,邁步往前走迎接新的人生?
這是我們的社會,你我都需要面對深談。眼不見為淨,不會讓犯罪與偏差問題消失,僅把壞人標籤貼上去,也不會讓自己周遭環境變得安全。沒有人生下來就想成為犯罪者,當然也沒有人願意成為被害者。惟有近看惡、了解惡,我們才能與「犯罪」共存,畢竟犯罪永遠不會消失!
■專文推薦
許福生|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教授
陳巧雲|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黃富源|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暨系主任
藤原進三|作家
■各界掛名讚賞
Taco老師|海山高中國文老師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 FB粉絲團|南山高中國文老師
沈雅琪|資深教師、神老師
林暘斌、梁芳瑜|國中老師、我們不只是老師FB粉絲團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子佼|主持人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暨內容長
溫芳瑜|風傳媒營運長
鄭俊德|閱讀人主編
蔡宇哲|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潘展平|香港大學客席法律講師、大律師
本書特色
✦特色一 ✦
以心理學為基礎,從華人本土文化、社會心理觀點,尤其搭配栩栩圖解和詼諧又不失嚴肅的平實語言,解析當代重要的犯罪議題與社會矚目案件。
✦特色二 ✦
不同於過去相關書籍充斥著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犯罪手法,作者以多年監所輔導與教學經驗,具溫度且細膩的個體犯罪心理與社會結構觀察,呈現一個「人」的犯罪圖像。
✦特色三✦
藉由深度剖析犯罪動態成因與犯罪人心理,期能降低社會大眾被害恐懼,與犯罪預防,讓這社會在人們面對面時,展露的是微笑,而不是戒慎恐懼。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建安
大三開始便出入監所至今約二十年以上,本身生命經驗就是非典型。接觸過少年、成年到死刑犯,一直覺得跟監獄受刑人談話,比起跟學生聊還容易的大學老師。
學歷:
英國 Loughborough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心理學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碩士
現任職於: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毒品防制計畫督導
經歷: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戒毒班團體輔導授課教師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極刑犯個輔老師
專長與研究興趣:
犯罪心理學
矯正心理學
犯罪學
社會心理學
繪者簡介
姜惟清
一九八八年出生於高雄,從事臨床心理工作。從小總會在課本、各種不要的紙上畫圖,深信繪圖能夠表達語言以外,更多、更豐富的意涵,因此對插畫及投射繪畫有濃厚的興趣。近年來開始參與招牌設計及平面海報設計,未來期待能有更多與心理學相關書籍的合作。
陳建安
大三開始便出入監所至今約二十年以上,本身生命經驗就是非典型。接觸過少年、成年到死刑犯,一直覺得跟監獄受刑人談話,比起跟學生聊還容易的大學老師。
學歷:
英國 Loughborough University社會科學系心理學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法學碩士
現任職於: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臺灣諮商心理學會監事
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毒品防制計畫督導
經歷: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系主任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戒毒班團體輔導授課教師
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看守所極刑犯個輔老師
專長與研究興趣:
犯罪心理學
矯正心理學
犯罪學
社會心理學
繪者簡介
姜惟清
一九八八年出生於高雄,從事臨床心理工作。從小總會在課本、各種不要的紙上畫圖,深信繪圖能夠表達語言以外,更多、更豐富的意涵,因此對插畫及投射繪畫有濃厚的興趣。近年來開始參與招牌設計及平面海報設計,未來期待能有更多與心理學相關書籍的合作。
內容目錄
目錄
推薦序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推薦序 不一樣的犯罪心理學
推薦序 讀《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有感
推薦序 是罪?還是惡?
各界專業推薦
作者序 走進犯罪人的心理之路
前言 秩序、懲罰與罪犯偵查
第一部 讓我們認識犯罪
第一章 犯罪是什麼?
如何「看」犯罪
犯罪的法律定義
犯罪三元素
犯罪與被害
︱為什麼某些人經常成為被害者?
犯罪心理學的發展與起源
什麼是犯罪心理學?
偏差與犯罪的差異及犯罪心理特徵
︱同一犯罪人會有多種還是單一犯罪行為?
少部分的人犯了大多數的罪
︱在歸類犯罪類型上的困境
犯罪黑數與刑事漏斗
犯罪行為的發展與預測
偵查心理學中的犯罪剖繪
︱犯罪有好處嗎?
懲罰的心理學基礎
︱懲罰對預防犯罪到底有沒有效?
犯罪行為的心理學理論
第二章 犯罪心理與行為的基本思考問題
司法與精神醫學的交界
犯罪人是理性還是非理性
法律與心理學如何看待犯案當下的精神狀況
自律與犯罪
先天與後天
心理疾患與犯罪
︱犯罪人的心都很邪惡恐怖嗎?
犯罪的生理因素
︱能一眼就看出犯罪人嗎?
犯罪的生涯發展
路西法效應
華人本土心理觀
犯罪人思考特徵
︱馬路上的衝突暴力
︱犯罪的人有時認為他才是正義的
捲尾猴的公平實驗
第二部 不同犯罪類型的心理解析
第三章 變質的愛,殺了最親密的人!
情殺案件中的愛與恨
恐怖分屍案
如何預防恐怖情人
家庭暴力
不是一走了之就不會被打了嗎?
◆解讀案例◆ 受暴婦女的反抗——鄧如雯殺夫案
弒親案
攜子自殺的父母到底在想什麼?
第四章 殺人即救贖?
隨機殺童案
無差別殺人者心理社會剖析
︱隨機殺人犯真的都是隨機的嗎?
第五章 什麼因素開啟變態殺人魔的大腦開關?
連續殺人
◆解讀案例◆ 臺灣奪命飛刀手——吳新華強盜殺人集團
連續殺人犯的致命成因
犯罪基因真的存在嗎?
有連續殺人犯基因與腦部缺陷的大學教授
深埋在連續殺人犯心中的犯罪契機
思覺失調症與犯罪行為
臺灣《神鬼交鋒》
兒童不幸成長經驗與重大異常犯罪
︱在很多犯罪人身上都找得到不幸的童年成長經驗嗎?
同一口灶長大的孩子,為什麼只有他會犯罪?
Most Evil研究
第六章 毒癮犯——用錢買刑期!
醒來就是找毒
沉溺毒海是因為失去人際連結
︱給毒品犯的一封信:一切都變了!
毒癮的人生
為受刑人「算命」!
︱海洛因人生地震圖
用K仔是一種社交行為
為了毒品還是愛情
︱女性毒癮犯持續重演的人生
第七章 為什麼犯罪與被害都找上我?
遊民與犯罪
第八章 妨害性自主——對人的神聖與自主心靈的殘害
香蕉案
無所不在的狼長輩
性被害創傷不只是一場感冒
︱「這世上最可怕的動物是男人……」
性侵害犯罪的司法偵辦
二次傷害
修復式正義
︱為什麼民眾常不站在被害者那邊?
第九章 不是一句「涉世未深」了得,讓人又氣又同情的少
推薦序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很近
推薦序 不一樣的犯罪心理學
推薦序 讀《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有感
推薦序 是罪?還是惡?
各界專業推薦
作者序 走進犯罪人的心理之路
前言 秩序、懲罰與罪犯偵查
第一部 讓我們認識犯罪
第一章 犯罪是什麼?
如何「看」犯罪
犯罪的法律定義
犯罪三元素
犯罪與被害
︱為什麼某些人經常成為被害者?
犯罪心理學的發展與起源
什麼是犯罪心理學?
偏差與犯罪的差異及犯罪心理特徵
︱同一犯罪人會有多種還是單一犯罪行為?
少部分的人犯了大多數的罪
︱在歸類犯罪類型上的困境
犯罪黑數與刑事漏斗
犯罪行為的發展與預測
偵查心理學中的犯罪剖繪
︱犯罪有好處嗎?
懲罰的心理學基礎
︱懲罰對預防犯罪到底有沒有效?
犯罪行為的心理學理論
第二章 犯罪心理與行為的基本思考問題
司法與精神醫學的交界
犯罪人是理性還是非理性
法律與心理學如何看待犯案當下的精神狀況
自律與犯罪
先天與後天
心理疾患與犯罪
︱犯罪人的心都很邪惡恐怖嗎?
犯罪的生理因素
︱能一眼就看出犯罪人嗎?
犯罪的生涯發展
路西法效應
華人本土心理觀
犯罪人思考特徵
︱馬路上的衝突暴力
︱犯罪的人有時認為他才是正義的
捲尾猴的公平實驗
第二部 不同犯罪類型的心理解析
第三章 變質的愛,殺了最親密的人!
情殺案件中的愛與恨
恐怖分屍案
如何預防恐怖情人
家庭暴力
不是一走了之就不會被打了嗎?
◆解讀案例◆ 受暴婦女的反抗——鄧如雯殺夫案
弒親案
攜子自殺的父母到底在想什麼?
第四章 殺人即救贖?
隨機殺童案
無差別殺人者心理社會剖析
︱隨機殺人犯真的都是隨機的嗎?
第五章 什麼因素開啟變態殺人魔的大腦開關?
連續殺人
◆解讀案例◆ 臺灣奪命飛刀手——吳新華強盜殺人集團
連續殺人犯的致命成因
犯罪基因真的存在嗎?
有連續殺人犯基因與腦部缺陷的大學教授
深埋在連續殺人犯心中的犯罪契機
思覺失調症與犯罪行為
臺灣《神鬼交鋒》
兒童不幸成長經驗與重大異常犯罪
︱在很多犯罪人身上都找得到不幸的童年成長經驗嗎?
同一口灶長大的孩子,為什麼只有他會犯罪?
Most Evil研究
第六章 毒癮犯——用錢買刑期!
醒來就是找毒
沉溺毒海是因為失去人際連結
︱給毒品犯的一封信:一切都變了!
毒癮的人生
為受刑人「算命」!
︱海洛因人生地震圖
用K仔是一種社交行為
為了毒品還是愛情
︱女性毒癮犯持續重演的人生
第七章 為什麼犯罪與被害都找上我?
遊民與犯罪
第八章 妨害性自主——對人的神聖與自主心靈的殘害
香蕉案
無所不在的狼長輩
性被害創傷不只是一場感冒
︱「這世上最可怕的動物是男人……」
性侵害犯罪的司法偵辦
二次傷害
修復式正義
︱為什麼民眾常不站在被害者那邊?
第九章 不是一句「涉世未深」了得,讓人又氣又同情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