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本書特色
本書取名「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是集我從事本土建築研究的精華。本書尤其致力於反省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是一本立足於亞熱帶特色與環境關懷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建築設計的第一課。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盼大家能兼修人文與工程的奧秘,讓設計美學更有堅實的內涵,讓工程實務有個完美的演出。
■ 告別建築生涯序
在建築領域誤人子弟三十餘載,雖有眾多社會責任未了,但決定善待自己,毅然放下以追尋失去的自我----依於仁、游於藝。在雲游前夕,我想從過去拙著中,挑選精華彙集成叢書,以期能留下一絲鴻爪。我曾為政府寫過無數法規、技術規範、設計手冊、宣傳出版物,也寫過十數本生態、環保、建築、民居相關書籍。從這龐大的著作中,我選出可藏名山、傳後人之七本專書,重新去蕪存菁,編成「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以作為我教學生涯的句點。之所以用「台灣永續城鄉」為名,乃因其內容均為我深耕這塊土地的結晶,且是跨越生態環保與城鄉建築的領域,謹以此盛名共饗同好。
本書是「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之二」,也是我從事建築熱環境教學三十多年的心血。本書特別以「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為名,希望能強調遮陽通風特色的建築風土教育,並匡正以禦寒保溫為觀點的歐美建築教育之偏差。過去,我一直避免枯燥的物理教材,努力如何讓建築物理學更接近生活與文化,以讓學子能夠發展成為風土建築設計的營養。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與熱濕風土對話之主旋律來啟發建築環境設計的靈感,其內容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我畢生教習建築物理之經驗,囊括我本土建築研究與設計實務的精華,尤其深切省思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自信是一本立足於熱濕氣候特色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設計的第一課。
我深知,建築學群的學生有許多是幻想成為建築大師的一群,一向對於工程與實務有所抗拒。曾以藝術為己任、以建築系為唯一志願進入大學的我,對此幻想當然了然於心,但今日的我卻發覺建築學假如缺乏工程智慧,就有如義和團般,永遠無法登入永續設計的殿堂。藝術志向的我雖然對設計美學課程駕輕就手,但在大學時期聽膩了空泛的建築理論,厭倦了虛華無實的大師妄想,惶恐於建築工程實務空無一物,頓悟之後才潛入鑽研建築物理的生涯。
大學時期,我一直思索台灣建築是什麼?亞熱帶建築風格是何物?東方建築與西方建築有何不同?我很想由風土氣候去反省建築風格,但當時我們的建築物理書本都是一些抄襲美日的大雜匯,建築設備老師是機械系的老教授,所講都是一些聽不懂的機械原理,或是一些與設計無關的公式,另外設計課所談的風格理論則盡是一些故弄玄虛的空話,令我十分不爽。坦白講,我並不喜歡物理數學,我的人文課程與設計成績都名列最前茅,但我很不滿教授空口說白話與教材內容不具體,於是我立志要選擇一門最聽不懂的冷門課,好好研究它,將來要寫好教科書,讓後學者容易瞭解,不要再像我一樣痛苦,因此我就毅然出國學習建築物理了。
回想學生時代,看了許多名嘴的著書與翻譯書,常常看不懂、不知所云,常以為自己沒水準而難過。後來我到日本留學,發現當地的書很好讀,一點也不硬掰。有時把外文書拿來與台灣的翻譯書一對照,才知道以前讀的內容根本有許多是翻譯錯誤、詞不達意的,甚至有許多是教授拿學生報告來東拚西湊的垃圾,也發現學生常被迷霧般的國王新衣所呼愣。回國以後,我常向學生說,假如您看不懂一本書的內容,先不要自責,那一定是寫書者有問題。我也自勉,我一定要寫一些讓人看來清晰明瞭的書,假如有一點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讀者不必自責。
此書是因應2021年建築節能法規修改與本書都市熱環境內容修正而做的第六次改版,也是最大、最後一次改版。我當初不爽大學教材沒水準憤而去學建築物理,始終如一三十餘載,但願能無忝於初衷。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與同好,期待能藉此搭建人文藝術與工程實務的橋梁,讓設計美學有更堅實的內涵,讓工程科技有更完美的演出,讓建築產業不要加速地球大災難的來臨。
2020春 林憲德 謹誌
於「綠色魔法學校」
本書取名「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是集我從事本土建築研究的精華。本書尤其致力於反省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是一本立足於亞熱帶特色與環境關懷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建築設計的第一課。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盼大家能兼修人文與工程的奧秘,讓設計美學更有堅實的內涵,讓工程實務有個完美的演出。
■ 告別建築生涯序
在建築領域誤人子弟三十餘載,雖有眾多社會責任未了,但決定善待自己,毅然放下以追尋失去的自我----依於仁、游於藝。在雲游前夕,我想從過去拙著中,挑選精華彙集成叢書,以期能留下一絲鴻爪。我曾為政府寫過無數法規、技術規範、設計手冊、宣傳出版物,也寫過十數本生態、環保、建築、民居相關書籍。從這龐大的著作中,我選出可藏名山、傳後人之七本專書,重新去蕪存菁,編成「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以作為我教學生涯的句點。之所以用「台灣永續城鄉」為名,乃因其內容均為我深耕這塊土地的結晶,且是跨越生態環保與城鄉建築的領域,謹以此盛名共饗同好。
本書是「台灣永續城鄉叢書之二」,也是我從事建築熱環境教學三十多年的心血。本書特別以「熱濕氣候的人居熱環境」為名,希望能強調遮陽通風特色的建築風土教育,並匡正以禦寒保溫為觀點的歐美建築教育之偏差。過去,我一直避免枯燥的物理教材,努力如何讓建築物理學更接近生活與文化,以讓學子能夠發展成為風土建築設計的營養。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與熱濕風土對話之主旋律來啟發建築環境設計的靈感,其內容從風土建築、環境氣候到建築節能,?我畢生教習建築物理之經驗,囊括我本土建築研究與設計實務的精華,尤其深切省思歐美寒帶建築風格與高科技設備的迷失,自信是一本立足於熱濕氣候特色的建築熱環境學,也是建築專業者邁入永續設計的第一課。
我深知,建築學群的學生有許多是幻想成為建築大師的一群,一向對於工程與實務有所抗拒。曾以藝術為己任、以建築系為唯一志願進入大學的我,對此幻想當然了然於心,但今日的我卻發覺建築學假如缺乏工程智慧,就有如義和團般,永遠無法登入永續設計的殿堂。藝術志向的我雖然對設計美學課程駕輕就手,但在大學時期聽膩了空泛的建築理論,厭倦了虛華無實的大師妄想,惶恐於建築工程實務空無一物,頓悟之後才潛入鑽研建築物理的生涯。
大學時期,我一直思索台灣建築是什麼?亞熱帶建築風格是何物?東方建築與西方建築有何不同?我很想由風土氣候去反省建築風格,但當時我們的建築物理書本都是一些抄襲美日的大雜匯,建築設備老師是機械系的老教授,所講都是一些聽不懂的機械原理,或是一些與設計無關的公式,另外設計課所談的風格理論則盡是一些故弄玄虛的空話,令我十分不爽。坦白講,我並不喜歡物理數學,我的人文課程與設計成績都名列最前茅,但我很不滿教授空口說白話與教材內容不具體,於是我立志要選擇一門最聽不懂的冷門課,好好研究它,將來要寫好教科書,讓後學者容易瞭解,不要再像我一樣痛苦,因此我就毅然出國學習建築物理了。
回想學生時代,看了許多名嘴的著書與翻譯書,常常看不懂、不知所云,常以為自己沒水準而難過。後來我到日本留學,發現當地的書很好讀,一點也不硬掰。有時把外文書拿來與台灣的翻譯書一對照,才知道以前讀的內容根本有許多是翻譯錯誤、詞不達意的,甚至有許多是教授拿學生報告來東拚西湊的垃圾,也發現學生常被迷霧般的國王新衣所呼愣。回國以後,我常向學生說,假如您看不懂一本書的內容,先不要自責,那一定是寫書者有問題。我也自勉,我一定要寫一些讓人看來清晰明瞭的書,假如有一點看不懂,一定是我的錯,讀者不必自責。
此書是因應2021年建築節能法規修改與本書都市熱環境內容修正而做的第六次改版,也是最大、最後一次改版。我當初不爽大學教材沒水準憤而去學建築物理,始終如一三十餘載,但願能無忝於初衷。僅以此書贈與建築學子與同好,期待能藉此搭建人文藝術與工程實務的橋梁,讓設計美學有更堅實的內涵,讓工程科技有更完美的演出,讓建築產業不要加速地球大災難的來臨。
2020春 林憲德 謹誌
於「綠色魔法學校」
作者簡介
■ 林憲德教授簡歷
1977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78 獲日本文部省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博士
1984 任職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87 獲日本空氣調和衛生工程學會第25屆學術論文獎
1989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2013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
1990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5~2019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主編完成「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前後共八版,完成建築技術規則「節約能源設計」八次法制化工作
1996 獲內政部長獎
1988~2006 十五次獲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等研究獎助
1998~2019 八次主編完成執筆「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共六版
1999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1999~2005 任「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主持綠建築標章審查工作
1999~2019 任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1999~2019 任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總召集人
2002~2005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中「綠色廳舍改善計畫」召集人
2002 獲聘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2003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
2004 獲內政部「綠建築特別貢獻獎」
2005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2006 「我愛綠建築」專書獲環保署「小綠芽獎」
1977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78 獲日本文部省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日留學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工學博士
1984 任職台灣成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87 獲日本空氣調和衛生工程學會第25屆學術論文獎
1989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2013 升任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
1990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5~2019協助內政部營建署主編完成「建築節能設計技術規範」前後共八版,完成建築技術規則「節約能源設計」八次法制化工作
1996 獲內政部長獎
1988~2006 十五次獲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等研究獎助
1998~2019 八次主編完成執筆「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共六版
1999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1999~2005 任「綠建築委員會」召集人,主持綠建築標章審查工作
1999~2019 任內政部營建署建築技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1999~2019 任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委員會」總召集人
2002~2005 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水與綠建設計畫中「綠色廳舍改善計畫」召集人
2002 獲聘中國西安交通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
2003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獎章」
2004 獲內政部「綠建築特別貢獻獎」
2005 獲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年度「學報論文獎」
2006 「我愛綠建築」專書獲環保署「小綠芽獎」
內容目錄
■ 目錄
告別建築生涯序
第一章 氣候的啟示
1-1 人類挑戰氣候的歷史
1-1.1 人類發源於熱帶
1-1.2 人類以「穴居」與「火塘」征服了寒帶
1-1.3 人類以「干欄」征服了熱帶雨林
1-1.4 人類以「帳篷」與「夯土」前進沙漠
1-2 氣溫的Bergmann法則
1-3 氣溫與建築熱傳的變動
1-4 氣候的積分指標
1-4.1 暖房度日與冷房度日(heating & cooling degree days)
1-4.2 暖房度時與冷房度時(heating & cooling degree hours)
1-4.3 山地氣溫遞減的修正
1-4.4 冷房日射時IHk (insolation hours)
1-5 熱濕氣候的挑戰
1-5.1 濕度與熱焓
1-5.2 台灣建築氣候分區
1-5.3 熱濕氣候是人居熱環境設計的挑戰
第二章 太陽的啟示
2-1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2-2 太陽位置
2-3 日照 sunshine
2-4 日射 solar radiation
2-5 相當外氣溫度
第三章 風的啟示
3-1 由颱風民居文化談起
3-2 風速與風向
3-3 地形風
3-4 建築物戶外風場
3-5 戶外通風計畫
3-5.1 都市風道計畫
3-5.2 社區通風防風計畫
3-6 室內通風計畫
3-6.1 風力通風計畫
3-6.2 浮力通風計畫
3-6.3 通風塔的防颱防雨設計
第四章 風形塑建築與通風性能評估
4-1 由巴基斯坦通風塔小鎮談起
4-2 世界各地室內通風潛力概觀
4-3 建築風環境的視覺化模擬
4-4 建築通風性能評估法(自然通風潛力VP法)
4-4.1 計算自然通風潛力VP分佈
4-4.2 VP計算範例
4-5 建築自然通風空調節能簡易評估法
第五章 熱環境的評估與體驗
5-1 人體熱平衡
5-2 人居熱環境的六大因素
5-2.1 何謂代謝量(metabolic rate)
5-2.2 何謂著衣量(clothing)
5-3 室內熱環境指標及舒適範圍
5-3.1 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2 新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3 熱舒適度的心理問卷-PMV與PPD
5-3.4 運動中心的舒適範圍
5-3.5 自然通風室內空間的熱舒適性
5-4 熱適應性模型與自然通風的舒適範圍
5-5 戶外熱舒適度及舒適範圍
5-5.1 綜合溫熱指數WBGT
5-5.2 體感溫度AT
5-5.3 平均輻射溫度MRT
5-5.4 新標準有效溫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SET*)
5-6 熱環境的適應性設計(climatic adaptability design)
5-7 熱環境的體驗
5-7.1 干欄民居的熱環境
5-7.2 高蓄熱民居的熱環境
5-7.3 鐵皮民居的熱環境
5-7.4 玻璃大樓的熱環境
5-8 室外熱環境的見證
5-8.1 鋪面微氣候的見證
5-8.2 戶外遮蔭的重要性
5-8.3 打破玻璃屋的迷思
第六章 都市熱環境
6-1 都市峽谷效應(Urban Canyon effect)
6-2 都市屏風效應
6-3 都市熱島效應
6-4 都市冷島
6-5 都市熱島的實測
6-6 都市熱島強度的國際比較
6-7 都市熱島效應減緩策略
6-7.1 都市綠化
6-7.2 降低人工排熱
6-7.3 降低地表熱輻射
6-7.4 增加戶外遮蔭
6-7.5 促進戶外通風
6-7.6 增加蒸發冷卻
第七章 建築外殼熱性能指標
7-1 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皮膚
7-2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與遮陽性能
7-2.1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
7-2.2 建築外殼的遮陽性能
7-3 三種建築外殼節能設計指標簡介
7-3.1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門檻指標
7-3.2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氣候分區、指標以及基準值、極限值
7-3.3 住宿類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Req
7-3.4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ENVLOAD
7-3.5 台灣學校及大型空間類建築物能設計指標AWSG
第八章 建築風土美學設計
8-1 由反光公害談起
8-2 建築風土美學
8-3 由住宅耗能見證建築風土
8-4 熱濕氣候住宿節能設計的重點在於自然通風設計
8-5 空調型建築的建築風土設計
8-5.1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對策
8-5.2 公共建築的開窗節能計畫
8-5.3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8-5.4 外遮陽節能計畫
8-5.5 建築外殼絕緣保溫計畫
8-5.6 屋頂節能計畫
8-6 小結:熱濕氣候的建築風土美學
第九章 建築熱環境與地球環保
9-1 由建築熱環境邁入地球環保
9-2 建築專業者必備的空調系統常識
9-2.1 冷凍空調原理
9-2.2 變冷媒空調系統
9-2.3 中央空調系統
9-3 選用合理的空調系統
9-3.1 不要迷信中央空調
9-3.2 不要誤信「區域供冷」
9-3.3 不要盡信VRF(VRV)
9-4 建築節能設計與空調節能設計的潛力
9-5 建築外殼節能與空調節能的系統整合設計
9-6 建築能效評估制度的展望
9-7 結論
附錄一 氣象資料解析補遺
參考文獻(林憲德教授簡歷與正式出版專書)
告別建築生涯序
第一章 氣候的啟示
1-1 人類挑戰氣候的歷史
1-1.1 人類發源於熱帶
1-1.2 人類以「穴居」與「火塘」征服了寒帶
1-1.3 人類以「干欄」征服了熱帶雨林
1-1.4 人類以「帳篷」與「夯土」前進沙漠
1-2 氣溫的Bergmann法則
1-3 氣溫與建築熱傳的變動
1-4 氣候的積分指標
1-4.1 暖房度日與冷房度日(heating & cooling degree days)
1-4.2 暖房度時與冷房度時(heating & cooling degree hours)
1-4.3 山地氣溫遞減的修正
1-4.4 冷房日射時IHk (insolation hours)
1-5 熱濕氣候的挑戰
1-5.1 濕度與熱焓
1-5.2 台灣建築氣候分區
1-5.3 熱濕氣候是人居熱環境設計的挑戰
第二章 太陽的啟示
2-1 太陽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2-2 太陽位置
2-3 日照 sunshine
2-4 日射 solar radiation
2-5 相當外氣溫度
第三章 風的啟示
3-1 由颱風民居文化談起
3-2 風速與風向
3-3 地形風
3-4 建築物戶外風場
3-5 戶外通風計畫
3-5.1 都市風道計畫
3-5.2 社區通風防風計畫
3-6 室內通風計畫
3-6.1 風力通風計畫
3-6.2 浮力通風計畫
3-6.3 通風塔的防颱防雨設計
第四章 風形塑建築與通風性能評估
4-1 由巴基斯坦通風塔小鎮談起
4-2 世界各地室內通風潛力概觀
4-3 建築風環境的視覺化模擬
4-4 建築通風性能評估法(自然通風潛力VP法)
4-4.1 計算自然通風潛力VP分佈
4-4.2 VP計算範例
4-5 建築自然通風空調節能簡易評估法
第五章 熱環境的評估與體驗
5-1 人體熱平衡
5-2 人居熱環境的六大因素
5-2.1 何謂代謝量(metabolic rate)
5-2.2 何謂著衣量(clothing)
5-3 室內熱環境指標及舒適範圍
5-3.1 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2 新有效溫度ET*及其舒適範圍
5-3.3 熱舒適度的心理問卷-PMV與PPD
5-3.4 運動中心的舒適範圍
5-3.5 自然通風室內空間的熱舒適性
5-4 熱適應性模型與自然通風的舒適範圍
5-5 戶外熱舒適度及舒適範圍
5-5.1 綜合溫熱指數WBGT
5-5.2 體感溫度AT
5-5.3 平均輻射溫度MRT
5-5.4 新標準有效溫度(Standard Effective Temperature SET*)
5-6 熱環境的適應性設計(climatic adaptability design)
5-7 熱環境的體驗
5-7.1 干欄民居的熱環境
5-7.2 高蓄熱民居的熱環境
5-7.3 鐵皮民居的熱環境
5-7.4 玻璃大樓的熱環境
5-8 室外熱環境的見證
5-8.1 鋪面微氣候的見證
5-8.2 戶外遮蔭的重要性
5-8.3 打破玻璃屋的迷思
第六章 都市熱環境
6-1 都市峽谷效應(Urban Canyon effect)
6-2 都市屏風效應
6-3 都市熱島效應
6-4 都市冷島
6-5 都市熱島的實測
6-6 都市熱島強度的國際比較
6-7 都市熱島效應減緩策略
6-7.1 都市綠化
6-7.2 降低人工排熱
6-7.3 降低地表熱輻射
6-7.4 增加戶外遮蔭
6-7.5 促進戶外通風
6-7.6 增加蒸發冷卻
第七章 建築外殼熱性能指標
7-1 建築是人類的第三層皮膚
7-2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與遮陽性能
7-2.1 建築外殼的隔熱性能
7-2.2 建築外殼的遮陽性能
7-3 三種建築外殼節能設計指標簡介
7-3.1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門檻指標
7-3.2 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的氣候分區、指標以及基準值、極限值
7-3.3 住宿類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Req
7-3.4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設計指標ENVLOAD
7-3.5 台灣學校及大型空間類建築物能設計指標AWSG
第八章 建築風土美學設計
8-1 由反光公害談起
8-2 建築風土美學
8-3 由住宅耗能見證建築風土
8-4 熱濕氣候住宿節能設計的重點在於自然通風設計
8-5 空調型建築的建築風土設計
8-5.1 空調型建築的節能對策
8-5.2 公共建築的開窗節能計畫
8-5.3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8-5.4 外遮陽節能計畫
8-5.5 建築外殼絕緣保溫計畫
8-5.6 屋頂節能計畫
8-6 小結:熱濕氣候的建築風土美學
第九章 建築熱環境與地球環保
9-1 由建築熱環境邁入地球環保
9-2 建築專業者必備的空調系統常識
9-2.1 冷凍空調原理
9-2.2 變冷媒空調系統
9-2.3 中央空調系統
9-3 選用合理的空調系統
9-3.1 不要迷信中央空調
9-3.2 不要誤信「區域供冷」
9-3.3 不要盡信VRF(VRV)
9-4 建築節能設計與空調節能設計的潛力
9-5 建築外殼節能與空調節能的系統整合設計
9-6 建築能效評估制度的展望
9-7 結論
附錄一 氣象資料解析補遺
參考文獻(林憲德教授簡歷與正式出版專書)
ISBN: 978957705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