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道風 | 拾書所

法鼓道風

$ 180 元 原價 180
內容簡介


法鼓道風


內容簡介

◎本書為聖嚴法師給僧眾的叮嚀與勉勵,能認識法鼓山的僧眾養成及道風傳承。
◎在家弟子,也可學習清淨的梵行,過著以佛法為中心的生活,讓生命更莊嚴、開朗、光明、快樂。

「隋唐時代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聖嚴法師

◆建設人間淨土,即是莊嚴佛國淨土
大乘佛教的目的,在於莊嚴清淨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成為佛國淨土。那麼,釋迦牟尼佛的佛土在哪裡?就是在娑婆世界,就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的佛土。

如果我們只想到西方淨土或東方淨土去,而不將這個世界建設成為淨土,是不是有些對不起釋迦牟尼佛?

再請問諸位,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會下生到哪裡?是的,就是我們想要趕快逃走的這個世界。當彌勒佛下生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跑掉了。我的意思並不是念阿彌陀佛、念藥師佛不對、不好,這是一個方便;然而,我們不應該忽略了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的佛土就在這個娑婆世界,他們都是發願要莊嚴娑婆世界成為佛國淨土,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是漢傳佛教的精神!

太虛大師倡導「人成佛即成」的佛教,意思是:當我們做人做得成功了,我們就是和佛相應。「人成佛即成」所說的佛,並不是指究竟圓滿的佛,而是指成就了佛的功德。換言之,首先就是要把「人」做好,所以太虛大師主張「建設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理念有一句「建設人間淨土」,這句話最早提出的是太虛大師;還有一句「提昇人的品質」,意涵就是「人成佛即成」。「人成佛即成」且又提倡「建設人間淨土」,這兩句話彰顯了漢傳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法鼓道風
以「慈悲」關懷人,以「智慧」處理事,
以「和樂」同生活,以「尊敬」相對待。
「悲智和敬」四字,即為法鼓道風。

第一篇:出家的意義與目的
第二篇:內修外弘,安己安人
第三篇:僧伽大學培育僧才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內容目錄


目錄

第一篇 出家的意義與目的
出家的意義
出家,一切從新開始
出家的第一課
出家的目的
體悟生命真正的意義,回到真正的家──出家,是件歡喜的事
擔起如來家業
自利利他的出家人
盡形壽受持出家戒
法鼓山的精神
出家是二十一世紀最時髦的行業

第二篇 內修外弘,安己安人
出家修行的基本觀念
成為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死生交予常住 生命付予龍天
談信願行及安於當下本分學習
出家人的律儀
接受合理與不合理

第三篇 僧伽大學培育僧才
三學研修院院訓
僧大的校訓──悲智和敬
宗教師的精神
大善根 大福報
發願做一個宗教師
隋唐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菁英也是
我對「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的想法




ISBN: 9789575988616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