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譚鑫培到余叔岩
內容簡介
「四腳」譚鑫培、陳德林、楊小樓、余叔岩。四人之個人稟賦、藝術絕響,惟妙惟肖,非工筆高手齊如山來不得。
梁啟超親筆為譚鑫培題詩:四海一人譚鑫培,聲震廿紀轟如雷。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劇學月刊》中寫道:「三十三天天上天,玉皇頭戴平天冠。平天冠上豎桅杆,鑫培站在桅杆巔。」
陳德林是清代光緒以來青衣演員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於繼承老派青衣演唱的傳統,偏於陽剛一路,而在唱法上較前人略有變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稱「陳派」。
楊小樓,楊月樓之子,在當時和梅蘭芳、余叔岩並稱為「三賢」,成為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對譚(鑫培)派藝術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本書為齊如山回憶譚鑫培、陳德林、楊小樓、余叔岩等四大京劇名家的文集,所記事情均為親身經歷,可以從中得見京劇名角一生行事。
內容簡介
「四腳」譚鑫培、陳德林、楊小樓、余叔岩。四人之個人稟賦、藝術絕響,惟妙惟肖,非工筆高手齊如山來不得。
梁啟超親筆為譚鑫培題詩:四海一人譚鑫培,聲震廿紀轟如雷。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劇學月刊》中寫道:「三十三天天上天,玉皇頭戴平天冠。平天冠上豎桅杆,鑫培站在桅杆巔。」
陳德林是清代光緒以來青衣演員的代表人物,其主要特色在於繼承老派青衣演唱的傳統,偏於陽剛一路,而在唱法上較前人略有變化,是近代青衣重要流派,世稱「陳派」。
楊小樓,楊月樓之子,在當時和梅蘭芳、余叔岩並稱為「三賢」,成為京劇界的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師」的盛譽。
余叔岩在全面繼承譚(鑫培)派藝術的基礎上,以豐富的演唱技巧,對譚(鑫培)派藝術進行了較大的發展與創造,成為「新譚派」的代表人物,世稱「余派」。
本書為齊如山回憶譚鑫培、陳德林、楊小樓、余叔岩等四大京劇名家的文集,所記事情均為親身經歷,可以從中得見京劇名角一生行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齊如山(1875 — 1962)
戲曲理論家。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後致力於戲曲工作,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主要演員,當遇到梅蘭芳,看到他的天才與勤奮,遂決心幫助梅並為其編劇。
一九一二年,在北京經常為梅蘭芳的表演及劇本提出修改意見。一九一六、一九一七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與李世戡等為梅蘭芳編排劇,齊為梅編創的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有二十餘齣。梅的幾次出國演出,齊都協助策劃,並隨同出訪日本與美國。一九三一年與梅蘭芳、余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曲教育。編輯出版了《戲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了許多珍貴戲曲史料。
齊如山(1875 — 1962)
戲曲理論家。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後致力於戲曲工作,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主要演員,當遇到梅蘭芳,看到他的天才與勤奮,遂決心幫助梅並為其編劇。
一九一二年,在北京經常為梅蘭芳的表演及劇本提出修改意見。一九一六、一九一七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與李世戡等為梅蘭芳編排劇,齊為梅編創的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有二十餘齣。梅的幾次出國演出,齊都協助策劃,並隨同出訪日本與美國。一九三一年與梅蘭芳、余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曲教育。編輯出版了《戲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了許多珍貴戲曲史料。
內容目錄
目錄
一、談談譚叫天
二、談陳德林
三、漫談楊小樓
四、評余叔岩
附錄
一、談談譚叫天
二、談陳德林
三、漫談楊小樓
四、評余叔岩
附錄
ISBN: 978986397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