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因是子靜坐法:靜心冥想的第一本書
內容簡介
「靜坐」是一們最古老、也是最科學的心靈修練方法。
靜坐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靈性的提升,能使人身心澄淨。
「靜坐」更是保養神經系統的最佳方法。
大多數的人提到「靜坐」,便會聯想到「坐禪」,以為那是佛教的修行。其實儒道也很重視靜坐的功夫,雖然明朝袁了凡言:「靜坐之訣原出於禪門,吾儒無有也。」然而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一直以靜坐做為養生的方法,只是由於佛教的傳入,而融入諸法空相的般若思想罷了。
內容簡介
「靜坐」是一們最古老、也是最科學的心靈修練方法。
靜坐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靈性的提升,能使人身心澄淨。
「靜坐」更是保養神經系統的最佳方法。
大多數的人提到「靜坐」,便會聯想到「坐禪」,以為那是佛教的修行。其實儒道也很重視靜坐的功夫,雖然明朝袁了凡言:「靜坐之訣原出於禪門,吾儒無有也。」然而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一直以靜坐做為養生的方法,只是由於佛教的傳入,而融入諸法空相的般若思想罷了。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蔣維喬
字竹莊,號因是子,1873年-1958年3月,男,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中國近代哲學家、教育家、佛學家、養生學家,佛教居士。著作有《因是子靜坐法正續編》、《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呂氏春秋匯校》、《佛學概論》、《佛學綱要》等,在日本學者境野哲的《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翻譯補著《中國佛教史》,與楊大膺合著《中國哲學史綱要》、《宋明理學綱要》。還翻譯有岡田虎次郎的《岡田氏靜坐法》。
蔣維喬
字竹莊,號因是子,1873年-1958年3月,男,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中國近代哲學家、教育家、佛學家、養生學家,佛教居士。著作有《因是子靜坐法正續編》、《因是子靜坐衛生實驗談》、《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呂氏春秋匯校》、《佛學概論》、《佛學綱要》等,在日本學者境野哲的《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翻譯補著《中國佛教史》,與楊大膺合著《中國哲學史綱要》、《宋明理學綱要》。還翻譯有岡田虎次郎的《岡田氏靜坐法》。
內容目錄
目錄
因是子靜坐法
靜坐與養生――出版贅言 本社編輯部 一
因子是靜坐法正編 蔣維喬
序
生命與呼吸 十九
疾病的來源 二一
疾病的預防 二二
靜坐的方法 二三
甲、身體的姿勢
乙、精神的集中
丙、呼吸的練習
丁、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原理篇 三五
人類之根本
全身之重心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靜坐與心理的關係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靜字之真義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方法篇 四五
甲、姿勢
乙、呼吸
丙、靜坐時腹内之震動
經驗篇 六一
動與靜應兼修 七四
結尾語 七五
因子是靜坐衛生實驗談
第一章 緒言 七九
第二章 靜坐的原理 八一
第一節 靜字的意義
第二節 身心的矛盾
第三章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八五
第一節 神經
第二節 血液
第三節 呼吸
第四節 新陳代謝
第四章 靜坐的方法 九五
第一節 靜坐前後的調和功夫
(甲、調飲食 乙、調睡眠 丙、調身 丁、調息 戊、調心)
第五章 止觀法門 一〇三
第六章 六妙法門 一〇九
(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第七章 我的經驗 一一三
第一節 少年時代
第二節 中年時代
第三節 修習東密
第四節 生理上的大變化
第八章 晚年時代 一二五
第一節 修學藏密開頂法
第二節 修習藏密的大手印
第九章 結語 一三一
附錄 一年又半的靜坐經驗 盧懷道 一三三
一、緣起
二、經歴
三、靜坐與健康
四、靜坐與疾病
因是子靜坐法續編 蔣維喬
第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工夫 一四五
第一節 調飲食
第二節 調睡眠
第三節 調伏三毒
第四節 調身
第五節 調息
第六節 調心
第二章 正修止觀工夫 一五三
第一節 修止
第二節 修觀
第三節 止觀雙修
第四節 隨時對境修止觀
第五節 念佛止觀
第三章 善根發現 一六九
第一節 息道善根發現
第二節 不淨觀善根發現
第三節 慈悲觀善根發現
第四節 因缘觀善根發現
第五節 念佛善根發現
第四章 覺知魔事
第五章 治病
第六章 證果
佛學大要 蔣維喬 一八三
靜坐要訣 袁了凡
序
一 辨志篇
二 豫行篇
三 修證篇
四 調息篇
五 遣欲篇
六 廣愛篇
全真要道
一 全真要道
二 煉性之道
三 先天之道
四 修真之道 上
五 修真之道 下
六 靜坐之道 上
七 靜坐之道 下
八 煉心之道
九 性命雙修之道
十 學道須知
因是子靜坐法
靜坐與養生――出版贅言 本社編輯部 一
因子是靜坐法正編 蔣維喬
序
生命與呼吸 十九
疾病的來源 二一
疾病的預防 二二
靜坐的方法 二三
甲、身體的姿勢
乙、精神的集中
丙、呼吸的練習
丁、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原理篇 三五
人類之根本
全身之重心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靜坐與心理的關係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靜字之真義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方法篇 四五
甲、姿勢
乙、呼吸
丙、靜坐時腹内之震動
經驗篇 六一
動與靜應兼修 七四
結尾語 七五
因子是靜坐衛生實驗談
第一章 緒言 七九
第二章 靜坐的原理 八一
第一節 靜字的意義
第二節 身心的矛盾
第三章 靜坐與生理的關係 八五
第一節 神經
第二節 血液
第三節 呼吸
第四節 新陳代謝
第四章 靜坐的方法 九五
第一節 靜坐前後的調和功夫
(甲、調飲食 乙、調睡眠 丙、調身 丁、調息 戊、調心)
第五章 止觀法門 一〇三
第六章 六妙法門 一〇九
(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
第七章 我的經驗 一一三
第一節 少年時代
第二節 中年時代
第三節 修習東密
第四節 生理上的大變化
第八章 晚年時代 一二五
第一節 修學藏密開頂法
第二節 修習藏密的大手印
第九章 結語 一三一
附錄 一年又半的靜坐經驗 盧懷道 一三三
一、緣起
二、經歴
三、靜坐與健康
四、靜坐與疾病
因是子靜坐法續編 蔣維喬
第一章 靜坐前後之調和工夫 一四五
第一節 調飲食
第二節 調睡眠
第三節 調伏三毒
第四節 調身
第五節 調息
第六節 調心
第二章 正修止觀工夫 一五三
第一節 修止
第二節 修觀
第三節 止觀雙修
第四節 隨時對境修止觀
第五節 念佛止觀
第三章 善根發現 一六九
第一節 息道善根發現
第二節 不淨觀善根發現
第三節 慈悲觀善根發現
第四節 因缘觀善根發現
第五節 念佛善根發現
第四章 覺知魔事
第五章 治病
第六章 證果
佛學大要 蔣維喬 一八三
靜坐要訣 袁了凡
序
一 辨志篇
二 豫行篇
三 修證篇
四 調息篇
五 遣欲篇
六 廣愛篇
全真要道
一 全真要道
二 煉性之道
三 先天之道
四 修真之道 上
五 修真之道 下
六 靜坐之道 上
七 靜坐之道 下
八 煉心之道
九 性命雙修之道
十 學道須知
ISBN: 978986554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