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陽明的心學:一生伏首拜陽明
內容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梁啟超:「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隨身攜有一方印章,上書:「一生伏首拜陽明」。
◎《傳習錄》精華解讀,後世名人一致推崇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也是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中包含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和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對於知行合一、慎獨、致良知等哲學思想有深入討論,
是我們感悟心學智慧必讀的經典。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髓,
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僅可以強化現代人自我調適的能力,
而且可以縮減自我修養的過程,是現代人破除身心迷惘的一帖良方。
自十五世紀以來,王陽明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
堪稱「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讓內在的修練技巧,成為實用的處世智慧
儒家經典《大學》:「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有心靈達到寧靜而安穩的境界,人們才可以洞察萬物之規律。
這個時候,考慮問題才會周詳,處理事情才會完善。
真正的生活在內心,一切鬥爭皆是心戰。
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內容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梁啟超:「王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救時良藥,未有切於是者。」
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隨身攜有一方印章,上書:「一生伏首拜陽明」。
◎《傳習錄》精華解讀,後世名人一致推崇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也是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其中包含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和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對於知行合一、慎獨、致良知等哲學思想有深入討論,
是我們感悟心學智慧必讀的經典。
◎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髓,
其「知行合一」的思想,不僅可以強化現代人自我調適的能力,
而且可以縮減自我修養的過程,是現代人破除身心迷惘的一帖良方。
自十五世紀以來,王陽明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
堪稱「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讓內在的修練技巧,成為實用的處世智慧
儒家經典《大學》:「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只有心靈達到寧靜而安穩的境界,人們才可以洞察萬物之規律。
這個時候,考慮問題才會周詳,處理事情才會完善。
真正的生活在內心,一切鬥爭皆是心戰。
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廖春紅
中文系畢業,曾經擔任出版社企劃與編輯,編著許多暢銷書,目前為自由撰稿作家,多年來徜徉於浩瀚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期對於王陽明思想有深入研究。
廖春紅
中文系畢業,曾經擔任出版社企劃與編輯,編著許多暢銷書,目前為自由撰稿作家,多年來徜徉於浩瀚的中國歷史文化,長期對於王陽明思想有深入研究。
內容目錄
目錄
序:點一盞心燈
第一章:挖掘人心「靈明」——談心力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
苟當其能,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
第二章:難能可貴的狂者胸懷——談格局
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
事變亦只在人情裡,其要只在「致中和」
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
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第三章:心之所向,終能抵達——談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聖人之心
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
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
第四章:行勝於言,知行合一——談實踐
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走到歧路時,有疑便問
縱有傳者,亦於世變漸非所宜
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第五章:針對欲望下功夫——談克己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
聖賢非無功業氣節,但其循著這天理則便是道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第六章:吾日三省吾身——談自省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制,方日漸有見
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顧是之憂
顏子不遷怒,不貳過,亦是有「未發之中」始能
多於過上用功,就是補甑,其流必歸於文過
夫舊習之溺人,雖已覺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難若此
第七章:能容能恕大人物——談包容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
凡文過揜慝,此是惡人常態
第八章:心兵永息,天下太平——談靜心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
紛雜思慮,亦強禁絕不得
如何欲不聞見……只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
第九章:「苦難」是進步之階——談逆境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
第十章:仁者,將心比心——談仁愛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
第十一章:學習要從心上下功夫——談讀書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得?
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
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
第十二章:管理的學問——談用人
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阨遠近」,而「料敵制勝」乎?
君子之政,不必專於法,要在宜於人
此天下治亂盛衰所繫,君子小人進退存亡之機
今日所急,惟在培養君德,端其志向
軍旅之任,在號令嚴一,賞罰信果而已
第十三章:游於藝的功夫——談藝術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優哉游哉,天地之間寧復有樂於是者!
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246
蓋用兵之法,伐謀為先,處夷之道,攻心為上
古人為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
第十四章: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談死亡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忍心害理,同者不為
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
今使之「夭壽不二」,是猶以夭壽二其心者也
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來自渾成
第十五章:此心光明耀天下——談圓滿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學者只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
序:點一盞心燈
第一章:挖掘人心「靈明」——談心力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
苟當其能,則終身處於煩劇而不以為勞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
第二章:難能可貴的狂者胸懷——談格局
我今信得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著些覆藏
事變亦只在人情裡,其要只在「致中和」
毀謗自外來的,雖聖人如何免得?
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第三章:心之所向,終能抵達——談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諸公在此,務要立個必為聖人之心
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
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
第四章:行勝於言,知行合一——談實踐
聖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走到歧路時,有疑便問
縱有傳者,亦於世變漸非所宜
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第五章:針對欲望下功夫——談克己
良知只在聲、色、貨、利上用功
聖賢非無功業氣節,但其循著這天理則便是道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所以謂之聖,只論精一,不論多寡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第六章:吾日三省吾身——談自省
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制,方日漸有見
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顧是之憂
顏子不遷怒,不貳過,亦是有「未發之中」始能
多於過上用功,就是補甑,其流必歸於文過
夫舊習之溺人,雖已覺悔悟,而其克治之功,尚且其難若此
第七章:能容能恕大人物——談包容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
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
凡文過揜慝,此是惡人常態
第八章:心兵永息,天下太平——談靜心
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
紛雜思慮,亦強禁絕不得
如何欲不聞見……只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
第九章:「苦難」是進步之階——談逆境
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
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須痛加刮磨一番
第十章:仁者,將心比心——談仁愛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之謂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
第十一章:學習要從心上下功夫——談讀書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得?
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
知識愈廣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
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
世之君子,惟務致其良知,則自能公是非
第十二章:管理的學問——談用人
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計險阨遠近」,而「料敵制勝」乎?
君子之政,不必專於法,要在宜於人
此天下治亂盛衰所繫,君子小人進退存亡之機
今日所急,惟在培養君德,端其志向
軍旅之任,在號令嚴一,賞罰信果而已
第十三章:游於藝的功夫——談藝術
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優哉游哉,天地之間寧復有樂於是者!
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246
蓋用兵之法,伐謀為先,處夷之道,攻心為上
古人為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
第十四章: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談死亡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忍心害理,同者不為
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
今使之「夭壽不二」,是猶以夭壽二其心者也
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來自渾成
第十五章:此心光明耀天下——談圓滿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
吾儒養心,未嘗離卻事物,只順其天則自然就是功夫
學者只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
ISBN: 97898639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