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 拾書所

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 378 元 原價 378
內容簡介


┤人非聖賢,我們性格裡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暴怒等小奸小惡從何而來?├

★亞馬遜書店四點四顆星讀者好評推薦
★文字親切詼諧,輔以一目了然圖示──將腦內奧祕以深入淺出的圖、文清楚呈現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頻道知名科普節目主講人、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博士為大眾所寫的腦神經科學之書

本書作者為英國神經科學家暨知識性科普節目主講人傑克.路易斯博士。在本書中,他試圖用神經科學、演化心理學與社會現象分析的角度,解釋基督教中的「七宗罪」──驕傲、貪吃、色慾、懶惰、貪婪、嫉妒與暴怒──之由來與功能。另外,作者也提出多種克服七種人性之惡的方法。在尚可接受的有限程度內,一般會視這七種「罪惡」為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然而,若人類個體無節制縱容自己的這七種劣根性,就會造成嚴重社會、社交方面的問題。那麼,從生物學與社會觀察視角來看,這七種人格特質究竟為何存在?

作者會從終極導因(演化適應)和近因(認知機能)兩方向來切入。本書對科學知識的闡述會援引學界經典與近代的研究。即使分類屬於科學類書籍,卻非生硬艱澀的學術著作,行文親切,筆鋒也似與讀者對話、相互激盪想法。書中的知識探討多為科學研究結果,其間也穿插了作者就人性的觀察思考,以及與本書相關、他所聽╱見過的奇聞軼事。

就七種人性之惡,作者網羅了學界與腦神經相關的研究,並佐以他對社會現象分析的洞見:

傲慢
最要命的罪惡:驕傲,與自戀傾向互有關聯。自戀傾向在近幾十年來有增加趨勢,此情形在其他文獻中也有人探討。作者的假設是,背後的成因是名人文化和社交媒體推波助瀾之故。電視實境節目喜愛拍攝的對象,本身可能就有某些反社會人格,當這些人成名後,大眾可能爭相仿效其行為模式。根據研究,有自戀傾向的人腦中負責對「遭到他人拒絕、否定」產生出相應反應的區塊極度敏感,這或許會是順藤摸瓜往下研究驕矜自傲這種人性缺失的理想起點。而在腦神經研究的世界中,有關自信、自戀、自傲等相似但程度不一的個性特質,我們或許也會發現更科學的有力解釋與線索。

貪吃
七宗罪中,貪吃算相對容易解釋的一種。就和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受到演化驅使,會偏好含有高能量的食物。在史前時代,食物來源跟今日相比不穩定許多。一有機會獲得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人類就會大量攝取,以免往後可能面臨的食物匱乏。這或許是生物演化、適應的結果,才令人類物種得以存續至今。然而「要嘛大吃一頓;要嘛空腹挨餓」這種進食模式已不適用於現今情況,畢竟現在隨處是價廉又易取得的食物。雖然人類自知已無需暴飲暴食,但生物本能卻未從身上消失。食品製造商也很會迎合這樣的本能來生產產品。現在我們若不節制飲食,那麼曾幫助我們適應環境的演化利器,反將不利於我們。

好色
人類就和其他動物一樣受演化驅使,會被異性吸引。這基本的生物趨力讓有性生殖的物種得以生生不息、免於滅絕。而一旦這種本能發展成超過健康性行為的範圍,就會釀成社會問題,例如性成癮、性侵與戀童癖。作者提出的假設是,性行為出現偏差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氾濫的線上成人片,這讓人腦日益習慣愈來愈多極端且誇張的性行為。研究也從戀童癖與性侵犯身上,發現他們的行為傾向與腦內的白質數量過少有關──一個人腦中的白質愈少,在性行為方面,就愈加有可能脫序、不節制,也更可能縱慾無度。
懶惰
同樣與演化有關,自有人類以來的漫漫時間進程中,食物並非總是那麼易於取得,於是我們發展出保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的傾向,也會選擇投入最少力氣來完成所欲達成的目標。史前時代的懶惰個體會因不願攝食而挨餓死亡,如今,服務經濟躍上主要商業活動舞台,加上各種新科技的出現,以前要費力獲取食物(如務農、漁獵)的活動,在今日就顯得沒那麼必要。然而,唾手可得的便利卻也讓我們付出代價:現代人久坐的生活習慣就是健康殺手。人類似乎天生就容易發懶。一項研究便發現,執行動作、做事情的動機,與人腦中紋狀體內的活動互有關聯,紋狀體受傷就會讓我們失去活動的動力。
貪心
貪婪是一把雙面刃。現代社會常見的經濟成長模式是讓企業家成立企業,吸引外界對其投資、以資本逐利,而促成此模式的驅動力是「獲利」,而獲利背後又有人性「貪婪」在作用。但,無節制的貪婪會令資源分配不均,對社會帶來傷害。人類有追求公平正義的天性;同時,也會彼此競爭、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其中一種爬上高位的方式是透過資源(金錢)的積累。針對以下兩種「量」的概念──「多」與「少」,我們腦中有兩區總偏好前者更甚於後者,那就是與愉悅與幸福感相關的腹側紋狀體,以及判斷外來刺激為酬賞或懲罰的內側前額葉基底區(mOFC)。其他條件統統相同的情況下,人們總選擇具有最高獎勵期望值的選項。換言之,那是在人腦獎勵迴路中召喚到最強烈反應的選項。這種「獎勵迴路機制」可否解釋某些人對於得到「多還要再多」的異常渴望?。

嫉妒
妒與貪的共通點:都發生在人跟人相互比較時。嫉妒不單指渴望得到自己所沒有的,而是渴望他人擁有之物,這種人性之惡因而是衝著他人來的。作者再次警告:名人文化、消費主義和社交媒體會帶來負面影響。透過網路,大家每天都接觸得到生活周遭同樣也在社群媒體上的同儕或朋友,他們好像都過著更迷人、更成功的生活,於是這就更加可能養出人的嫉妒心。研究發現,人腦在意識到競爭者財務上的失利時,腹側紋狀體會顯得特別活躍,而該部位又與主司「幸災樂禍」情緒的腦區重疊。因此,作者試圖要用學界一些實驗說明「眼紅」、「見不得別人好」跟「享受看到他人落難」之間的聯結。到底心生嫉妒是受到大腦內什麼樣的活動所影響?

暴怒
暴怒、生氣、攻擊性很容易解釋。許多動物都有攻擊性。人類歷史(這點在人類身上尤其明顯)就是戰爭和人際的不斷衝突,通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本是腥牙血爪」。雖然侵略有助於我們的祖先在野外生存,但憤怒已成為一種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因子,也被視為反社會行為。掌管憤怒這種情緒的腦區在哪裡?又是怎麼樣影響人類暴怒之下的行為模式?作者的本章小結是,在現代社會中生存,人與人應該更積極合作,而非展露出攻擊性。

作者心裡有個藍圖,其中勾勒了未來的人類可能會如何使用科技打倒人性之惡,這些想法甚是創新、執行難度卻也相對偏高,但話又說回來,將來什麼事都很難說。同時他不忘提出一些針對人類該怎麼抵抗劣根性、可從平常做起的建議。總之,人類與這七種人性缺陷的纏鬥,在未來仍有各種開放性的可能。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著者╱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
神經生物學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他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取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繼續透過功能磁共振成像來研究人類大腦如何整合聲音和視覺,於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論研究所進行其博士後研究。在過去的十年中,他一直致力於吸引到盡可能多的受眾來關注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他與人合著了兩本熱門科學書籍,《幫你的大腦理出頭緒》(暫譯,Sort Your Brain Out)和《為性唱歌的老鼠》(暫譯,The Mice Who Sing for Sex)。路易斯常擔任多家知名電視台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頻道、獨立電視台(ITV)中知識、科學性節目中的與談或主講人。

譯者簡介

鄧子衿
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獎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近期的翻譯書籍有《生命的法則》、《群的征服》與《毒特物種》等。

內容目錄


Chapter 1: 寫在全書最前面
Chapter 2: 傲慢
Chapter 3: 貪吃
Chapter 4: 好色
Chapter 5: 懶惰
Chapter 6: 貪心
Chapter 7: 嫉妒
Chapter 8: 暴怒
Chapter 9: 救救我們的靈魂
Chapter 10: 超越誘惑

ISBN: 9789862359372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