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在台灣(2冊套書)意外的國度+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內容簡介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人為的因素或歷史的必然?
還是一連串偶發事件與無心作為下的歷史巧合?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難題。《意外的國度》挑戰這個傳統說法,帶領讀者從新的視角檢視近代台灣的創建與形塑。
台灣的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此島於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承諾蔣介石,日本戰敗後台灣會還給中國。隨著國共內戰轉為不利於國民黨,美國的決策者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支持蔣介石,於是「台灣託管論」開始盛行。之後冷戰對立和擔心台灣落入共黨之手,又使華府調整其政策。但美國對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的中華民國的支持,仍然模稜兩可。台灣這個雖未享有完整主權但實質上存在的國家,得奮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
本書作者林孝庭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嘗試描繪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關鍵時刻的另一種歷史風貌,跳脫我們過去所普遍認知的框架,來重述這一段歷史。本書主張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其中摻雜著許多以往為人所忽略的歷史因素與因緣際會。這個過程歸於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戰與戰後許多鮮為人知的,即興式的、未預先設定的、充滿著個人色彩的政策制訂與規畫,甚至蘊藏著歷史意外與巧合。「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過程中,還充分體現出美國政府官方與民間諸多人物,其所曾經扮演過的複雜關鍵角色,同時也與二戰後至冷戰初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問題,究竟如何與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和內部權力鬥爭,發生緊密關連。
從1945年到1954年這短短十年裡,台灣從日本的一塊殖民地,成為戰後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幾乎潰亡的中華民國最後一塊領土根據地,以及國民黨政府最後的權力據點,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反共中樞的歷史過程,是意外、偶然、極富戲劇性與不確定性。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當中、美、英同盟國三巨頭共同討論台灣與澎湖的前途時,沒有人能夠預見,短短十餘年內,台灣會有如此劇烈的演變。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角色,上自政府組織下至許許多多個別人士,其政策規劃與制定、諸多大膽的假設與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建言、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其許多的作為與不作為,都對台灣的政治前途,帶來深遠影響,也對形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關鍵時刻,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1949年以後與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不相統屬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形塑,其過程蘊含著許多機緣巧合,與國民黨政府營內部的政治傾軋,國共內戰,以及與冷戰開始後國際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戰略與決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的起伏,已成為影響東亞地區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民進黨首次執政所造成兩岸關係的低潮,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再到民進黨二度執政所帶來雙方未來關係的不確定,面對世局,今日我們重新探索半個多世紀以前,兩岸隔海分立的格局如何產生,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島形塑,以及美國在此一歷史過程中如何扮演其角色,可謂正逢其時,本書各章節之討論,將有助於思考並回答這些重要議題。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1949-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
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國際兩極對抗的態勢,維持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第一篇以三個章節窺探蔣經國與台灣的軍事情報、軍隊政工、國家安全、敵後工作的關聯,及其與美國情報機構──主要為中央情報局──長達三十年的愛恨糾葛,從五○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他主掌國政後發生的諸多爭議。台灣時期蔣經國的政治生涯始於情治、特務、敵後與軍隊政工,受命督導情治工作,對五○年代白色恐怖所應負的政治責任也無從迴避。若將時間回溯至半個多世紀以前,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當時參與其中的蔣經國,其內心的想法究竟為何?
第二篇以四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1949年後台灣的對外關係,其中台灣與蘇聯秘密外交的開展,以及蔣經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六○年代起中、蘇共發生嚴重分歧,雙方的關係江河日下,同時間美國朝野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對美、台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台北與莫斯科在各自利益的考量下,逐漸接近並建立起接觸的管道,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之間的地下交往,年少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國府冒著來自華府可能的不良反應,以及違背數十年來自身意識型態的教條與宣傳,而開展這段大膽的外交冒險與嘗試,其來龍去脈究竟為何?兩蔣父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七○年代蔣經國主政之後,台、蘇關係又呈現何種面貌?這些問題都成了待解之謎,也是本篇的焦點。
第三篇的三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台灣民生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的關聯。小蔣啟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工程,以及台灣逐步自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無疑是一條漫長、艱辛而曲折的道路。四十年來,蔣經國從最初主掌情治特務工作、參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經歷七○年代國民黨的正當性遭嚴重弱化,以及隨之而來風起雲湧的海外台獨運動與島內黨外勢力的急遽發展,直到八○年代他著手開啟全面民主化,其心路歷程與內心轉折為何?在台灣生活大半輩子之後,他對於島上總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籍民眾,是如何理解與認知?來自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對於他處理省籍問題、台獨運動、本土化與民主化又發生了什麼作用?終其一生,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時期所留下來的憲政法統框架,以及父親留下來的「光復大陸」之沉重包袱,而主政後所面對的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可控」與「有限」的在地化,並接受伴隨民主化而來的諸多政治遊戲規則,對於出身且得益於威權體制的蔣經國,其內心的痛苦轉折與體悟為何,將是本篇關懷的重點。
縱觀1949至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何嘗不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推薦人
《意外的國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周奕成∣專欄作家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歷史Youtuber
(依姓氏筆劃排列)
《意外的國度》
「一個嚴謹治學與修正論觀點的典型著作。林孝庭運用多種第一手資料,說明亞洲的冷戰初期是個變化快速且出人意表的時期,並說明一新政治實體在台灣的建立乃是諸多機緣巧合所促成。本書讓我們更加瞭解現代冷戰和中國史,內容令人信服且耳目一新。」──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 China’s World WarⅡ,1937-1945)作者
「本書敘述台灣在蔣介石打輸國共內戰後成為『中華民國』最後根據地的過程,內容引人入勝。在林孝庭的生花妙筆下,這段看來淺顯易懂的故事,猶如充斥國內外陰謀的複雜冷戰故事,而這段歷史的影響,遠不只是台灣以『意外的國度』之姿現身而已。」──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Military Force and Elite Power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作者。
「作為一本以西方讀者為對象的著作,探討中華民國如何在臺灣形塑,以及美國在此一歷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作者十分成功的傳達了他的目的。對於臺灣的讀者而言,除了可以看到一個與以往相關研究不完全相同的論點外,關心美國與臺灣關係將如何發展的讀者,本書應該也可以提供需要的答案。」──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意外的國度》既充滿著細節的魅力,又能宏觀地掌握歷史局面的演變,有條不紊地將一段複雜的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在展現一位傑出歷史學者的功力。當國際局勢又一次變幻莫測的當下 ,在台灣前途依舊渾沌不明的時刻,重溫這一段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歷史,似乎不只有著知識上的重要性,可能也將有著現實上的意義了。」──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意外的國度》是一部重量級著作,欲了解『中華民國在台灣』形塑過程的必讀之作。雖然本書為嚴謹的學術作品,卻充滿了可讀性高、對海內外權謀抽絲剝繭的文字描述,裡頭引人入勝的細節與獨到見解更不在話下。」──約翰.葛蘭特.羅斯(John Grant Ross),《你不懂中國》(You Don’t Know China)、《漫遊福爾摩沙》(Formosan Odyssey)作者
「《意外的國度》讀來令人愉悅。近年來,還有哪部學術作品達到如此不斐的成就?……林孝庭在此佳作中對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間飄搖不定的混亂處境展開調查,一路延伸到國民黨失去整個中國、美國最終決定與台北簽署正式條約。」──布拉德利.溫特頓(Bradley Winterton),《Taipei Times》2016/12/24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自從蔣經國日記在胡佛檔案館公開以來,蔣經國又成為史學界關注的人物。胡佛研究所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的新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充分利用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以及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重新塑造了一個有深度、鮮為人知的蔣經國。這是一本重要的民國史,也是台灣史。──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這是作者又一本利用大量中外文檔案,開發二戰後東亞研究,具新觀點、新視野的新書;是研究「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或「台灣的『蔣經國時代』」,不能不看的好書。──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英明領袖與特務頭子,青年導師與權謀打手,親民與恐怖的百變,從前中國到後台灣,銜接獨裁威權至民主前夕,神秘又光明般存在的蔣經國,如同白晝與黑夜,聽林孝庭教授細說從頭,觀察蔣經國的,其實亦是你我人民的台灣歲月。──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孝庭教授繼《意外的國度》後又一巨作,1988年蔣經國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各界對他的評價正反不一,一方面蔣經國是白色恐怖的執行者也是特務頭子,其獨裁者的形象對台灣民主危害甚大,但另一方面蔣經國也有勤政愛民、廉潔高效率的一面。不論哪一種形象,都脫離不了個人經驗與意識形態。隨著2020年2月蔣經國私人日記對外公開,以及更多的第一手史料公諸於世,我們能以更理性、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蔣經國,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巨作。──Cheap(歷史Youtuber)
內容簡介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人為的因素或歷史的必然?
還是一連串偶發事件與無心作為下的歷史巧合?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難題。《意外的國度》挑戰這個傳統說法,帶領讀者從新的視角檢視近代台灣的創建與形塑。
台灣的政治地位從一開始就充滿曲折。此島於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二次大戰期間同盟國承諾蔣介石,日本戰敗後台灣會還給中國。隨著國共內戰轉為不利於國民黨,美國的決策者重新評估是否繼續支持蔣介石,於是「台灣託管論」開始盛行。之後冷戰對立和擔心台灣落入共黨之手,又使華府調整其政策。但美國對以台灣為最後根據地的中華民國的支持,仍然模稜兩可。台灣這個雖未享有完整主權但實質上存在的國家,得奮力在國際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
本書作者林孝庭以中、英文檔案史料為基礎,包括蔣中正總統文物、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私人日記、宋子文專檔與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相關文件檔案,嘗試描繪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關鍵時刻的另一種歷史風貌,跳脫我們過去所普遍認知的框架,來重述這一段歷史。本書主張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在台灣形成的歷史過程,遠比過去學界所認知的,要更為複雜與詭譎,其中摻雜著許多以往為人所忽略的歷史因素與因緣際會。這個過程歸於諸多因素,包括二次大戰與戰後許多鮮為人知的,即興式的、未預先設定的、充滿著個人色彩的政策制訂與規畫,甚至蘊藏著歷史意外與巧合。「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歷史形塑過程中,還充分體現出美國政府官方與民間諸多人物,其所曾經扮演過的複雜關鍵角色,同時也與二戰後至冷戰初期,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戰略問題,究竟如何與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和內部權力鬥爭,發生緊密關連。
從1945年到1954年這短短十年裡,台灣從日本的一塊殖民地,成為戰後中國的一個省,再從中國邊陲島嶼,轉變為幾乎潰亡的中華民國最後一塊領土根據地,以及國民黨政府最後的權力據點,台灣成為中華民國反共中樞的歷史過程,是意外、偶然、極富戲劇性與不確定性。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當中、美、英同盟國三巨頭共同討論台灣與澎湖的前途時,沒有人能夠預見,短短十餘年內,台灣會有如此劇烈的演變。在此過程中,美國的角色,上自政府組織下至許許多多個別人士,其政策規劃與制定、諸多大膽的假設與曾經被束之高閣的建言、對國共內戰「錯誤」的局勢推論,其許多的作為與不作為,都對台灣的政治前途,帶來深遠影響,也對形塑「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關鍵時刻,扮演了重要角色。這個1949年以後與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大陸不相統屬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形塑,其過程蘊含著許多機緣巧合,與國民黨政府營內部的政治傾軋,國共內戰,以及與冷戰開始後國際強權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戰略與決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的起伏,已成為影響東亞地區國際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民進黨首次執政所造成兩岸關係的低潮,到國民黨重新執政期間兩岸關係快速發展,再到民進黨二度執政所帶來雙方未來關係的不確定,面對世局,今日我們重新探索半個多世紀以前,兩岸隔海分立的格局如何產生,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島形塑,以及美國在此一歷史過程中如何扮演其角色,可謂正逢其時,本書各章節之討論,將有助於思考並回答這些重要議題。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1949-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
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2020年2月,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正式對外界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這是繼2006年蔣介石日記開放後,另一件引起全球華人社會與學術界矚目的盛事。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中華民國總統任內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其歷史地位與評價仁智互見,也引發不少討論。本書作者林孝庭以大量中、英文檔案史料為研究基礎,包括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與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揭示1970年代起,當國際政治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國府失去代表「中國」的正統地位後,台灣從威權統治逐步走向政治本土化與民主化的曲折進程。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國際兩極對抗的態勢,維持在台統治的正當性。
第一篇以三個章節窺探蔣經國與台灣的軍事情報、軍隊政工、國家安全、敵後工作的關聯,及其與美國情報機構──主要為中央情報局──長達三十年的愛恨糾葛,從五○年代初期到七○年代他主掌國政後發生的諸多爭議。台灣時期蔣經國的政治生涯始於情治、特務、敵後與軍隊政工,受命督導情治工作,對五○年代白色恐怖所應負的政治責任也無從迴避。若將時間回溯至半個多世紀以前,或許我們更想知道,當時參與其中的蔣經國,其內心的想法究竟為何?
第二篇以四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1949年後台灣的對外關係,其中台灣與蘇聯秘密外交的開展,以及蔣經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本書關注的焦點之一。六○年代起中、蘇共發生嚴重分歧,雙方的關係江河日下,同時間美國朝野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而對美、台關係帶來負面的影響,讓台北與莫斯科在各自利益的考量下,逐漸接近並建立起接觸的管道,試探雙方合作的可能性。於是,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之間的地下交往,年少留學蘇聯的蔣經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國府冒著來自華府可能的不良反應,以及違背數十年來自身意識型態的教條與宣傳,而開展這段大膽的外交冒險與嘗試,其來龍去脈究竟為何?兩蔣父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什麼?七○年代蔣經國主政之後,台、蘇關係又呈現何種面貌?這些問題都成了待解之謎,也是本篇的焦點。
第三篇的三個章節探討蔣經國與台灣民生經濟建設、政治民主化、本土化與兩岸關係等議題的關聯。小蔣啟動國民黨本土化的工程,以及台灣逐步自威權統治走向民主化,無疑是一條漫長、艱辛而曲折的道路。四十年來,蔣經國從最初主掌情治特務工作、參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經歷七○年代國民黨的正當性遭嚴重弱化,以及隨之而來風起雲湧的海外台獨運動與島內黨外勢力的急遽發展,直到八○年代他著手開啟全面民主化,其心路歷程與內心轉折為何?在台灣生活大半輩子之後,他對於島上總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本省籍民眾,是如何理解與認知?來自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對於他處理省籍問題、台獨運動、本土化與民主化又發生了什麼作用?終其一生,蔣經國無法全然拋開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時期所留下來的憲政法統框架,以及父親留下來的「光復大陸」之沉重包袱,而主政後所面對的諸多內外艱困挑戰,又迫使他必須逐步讓政治走向「可控」與「有限」的在地化,並接受伴隨民主化而來的諸多政治遊戲規則,對於出身且得益於威權體制的蔣經國,其內心的痛苦轉折與體悟為何,將是本篇關懷的重點。
縱觀1949至1988年蔣經國的從政經歷與權力之路,何嘗不是二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各方面發展的縮影。
推薦人
《意外的國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儀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汪 浩|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林桶法∣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周奕成∣專欄作家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陳儀深∣國史館館長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貴智∣律師、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歷史Youtuber
(依姓氏筆劃排列)
《意外的國度》
「一個嚴謹治學與修正論觀點的典型著作。林孝庭運用多種第一手資料,說明亞洲的冷戰初期是個變化快速且出人意表的時期,並說明一新政治實體在台灣的建立乃是諸多機緣巧合所促成。本書讓我們更加瞭解現代冷戰和中國史,內容令人信服且耳目一新。」──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歷史與政治教授,《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 China’s World WarⅡ,1937-1945)作者
「本書敘述台灣在蔣介石打輸國共內戰後成為『中華民國』最後根據地的過程,內容引人入勝。在林孝庭的生花妙筆下,這段看來淺顯易懂的故事,猶如充斥國內外陰謀的複雜冷戰故事,而這段歷史的影響,遠不只是台灣以『意外的國度』之姿現身而已。」──馬寇德(Edward A. McCord),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現代中國的軍事武力與精英力量》(Military Force and Elite Power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作者。
「作為一本以西方讀者為對象的著作,探討中華民國如何在臺灣形塑,以及美國在此一歷史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作者十分成功的傳達了他的目的。對於臺灣的讀者而言,除了可以看到一個與以往相關研究不完全相同的論點外,關心美國與臺灣關係將如何發展的讀者,本書應該也可以提供需要的答案。」──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意外的國度》既充滿著細節的魅力,又能宏觀地掌握歷史局面的演變,有條不紊地將一段複雜的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在展現一位傑出歷史學者的功力。當國際局勢又一次變幻莫測的當下 ,在台灣前途依舊渾沌不明的時刻,重溫這一段美中台三角關係的歷史,似乎不只有著知識上的重要性,可能也將有著現實上的意義了。」──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意外的國度》是一部重量級著作,欲了解『中華民國在台灣』形塑過程的必讀之作。雖然本書為嚴謹的學術作品,卻充滿了可讀性高、對海內外權謀抽絲剝繭的文字描述,裡頭引人入勝的細節與獨到見解更不在話下。」──約翰.葛蘭特.羅斯(John Grant Ross),《你不懂中國》(You Don’t Know China)、《漫遊福爾摩沙》(Formosan Odyssey)作者
「《意外的國度》讀來令人愉悅。近年來,還有哪部學術作品達到如此不斐的成就?……林孝庭在此佳作中對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間飄搖不定的混亂處境展開調查,一路延伸到國民黨失去整個中國、美國最終決定與台北簽署正式條約。」──布拉德利.溫特頓(Bradley Winterton),《Taipei Times》2016/12/24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自從蔣經國日記在胡佛檔案館公開以來,蔣經國又成為史學界關注的人物。胡佛研究所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的新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充分利用蔣經國日記的新材料以及台、美、日、英新解密檔案,重新塑造了一個有深度、鮮為人知的蔣經國。這是一本重要的民國史,也是台灣史。──白先勇(加州大學聖芭芭拉校區榮退教授)
這是作者又一本利用大量中外文檔案,開發二戰後東亞研究,具新觀點、新視野的新書;是研究「蔣經國的『台灣時代』」,或「台灣的『蔣經國時代』」,不能不看的好書。──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史館前館長)
英明領袖與特務頭子,青年導師與權謀打手,親民與恐怖的百變,從前中國到後台灣,銜接獨裁威權至民主前夕,神秘又光明般存在的蔣經國,如同白晝與黑夜,聽林孝庭教授細說從頭,觀察蔣經國的,其實亦是你我人民的台灣歲月。──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林孝庭教授繼《意外的國度》後又一巨作,1988年蔣經國離世後,三十多年來各界對他的評價正反不一,一方面蔣經國是白色恐怖的執行者也是特務頭子,其獨裁者的形象對台灣民主危害甚大,但另一方面蔣經國也有勤政愛民、廉潔高效率的一面。不論哪一種形象,都脫離不了個人經驗與意識形態。隨著2020年2月蔣經國私人日記對外公開,以及更多的第一手史料公諸於世,我們能以更理性、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蔣經國,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巨作。──Cheap(歷史Youtuber)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林孝庭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主要論著有《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現代中國的民族邊界:西方之旅》(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9-1988》等中、英文專著,以及中、英、日文學術期刊文章、專書章節、史料彙編、會議論文、百科全書詞條與書評等百餘篇。
林孝庭
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傑出訪問學者,2008年獲選為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自2007年起獲聘為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近代中國政治、外交、軍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冷戰時期美、中、台三邊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等。
主要論著有《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現代中國的民族邊界:西方之旅》(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9-1988》等中、英文專著,以及中、英、日文學術期刊文章、專書章節、史料彙編、會議論文、百科全書詞條與書評等百餘篇。
內容目錄
Reference demo_5
In stock 297 Items
Data sheet
- Compositions
- Viscose
- Styles
- Casual
- Properties
- Maxi 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