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 | 拾書所

洞見:像社會學家一樣批判思考,美國思辨教育的共同必修課,用以檢驗各種主張與立論依據的能力

$ 315 元 原價 315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 與一般從哲學與邏輯視角切入的批判思考教學書籍不同,本書從社會學角度切入,沒有晦澀難懂的術語、或者各種邏輯謬誤的名稱需記憶,即可上手。
• 本書將批判思考視為一組用來「評估(評量)各種主張」的工具,而非用來批評異議者,經由練習與內化,將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選擇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 分辨「事實」與「主張」的不同。在人文學科上,被認是為「正確的那個」,可能只是相互競爭出頭的詮釋之一。
• 批判思考也可說是極為重要的一種社會練習。而社會學的目標是理解人如何彼此影響,探索那些社會影響發生的方式,還有這些影響所揭露的模式。
• 每一章最後都有貼心的摘要,讀者也可以先看摘要掌握重點,再進到章節內容之中。

本書與一般從哲學與邏輯視角切入的批判思考教學書籍不同,是從社會學角度切入;作者以精簡扼要的章節,說明社會學家如何評估論證及其支持證據,並且分析社會學領域中要進行批判思考,可能會碰到的各種實際問題(不同方法論的爭議、不同陣營的派閥偏見、甚至整個社會學領域的預設偏見等等),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還有對批判思考有興趣的一般大眾來說都有幫助。

「什麼是批判思考?」
作者把批判思考定義為評估各種主張的方法;我們不預設自己已經知道什麼是真的,而是藉著評估證據,去考慮我們的預設可能為假的可能性。而本書特別把目標鎖定在討論社會學領域內的批判思考,著重於評估社會科學論證時要注意什麼事,而不是哲學性的泛論。

我們通常假定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正確、正常又合情合理,批判思考最困難的,就是找出我們自己視為真實的預設,並且檢視其中到底有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批判思考,就是要用在我們同意的立場上。這套扎實的技巧,經由練習與內化,將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選擇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批判思考為何重要?」
進步來自願意仔細思考,質疑別人告訴你的事,對於被大家接受的智慧保持懷疑態度。環顧你的周遭;就算在你閱讀這段話的時候,你周圍也都是各種物體,而你的腦袋裡充滿了種種想法,那是科學進程的產物——也就是說,是批判思考的產物。批判思考讓人類得以發展到今天,而如果種種事物要繼續變得愈來愈好,批判思考就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有別於書市常見多講「邏輯」論證、哲學家寫的批判思考指南,本書提供另一套理解社會、提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方法。作者以精簡扼要的章節,說明社會學家如何評估論證及其支持證據,並且分析社會學領域中要進行批判思考,可能會碰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像是不同方法論的爭議、不同陣營的派閥偏見,甚至整個社會學領域的預設立場等),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生、以及對批判思考有興趣的一般大眾多有裨益。

「在這整本引人入勝、洞見深刻的書裡,喬.貝斯特提醒我們批判思考既不是一種目標,也不是一種成就,而是一種技巧,需要練習,並且在有意而為與反省之下應用。這是一本讓人人都有所獲得的書——從社會學導論課的學生、經驗豐富學者與政策制定者都是如此。」
——莫納漢(Brian Monahan),鮑德溫華萊士學院(Baldwin Wallace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姓名:喬.貝斯特Joel Best
德德拉瓦大學社會學暨刑事司法教授,著有暢銷書《Damn Lies and Statistics》、《Stat-Spotting: A Field Guide to Identifying Dubious Data》、《American Nightmares Social Problems in an Anxious World》。

譯者簡介

姓名: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犯罪手法系列6-刑案偵訊室》等書。

內容目錄


致謝
第一章 什麼是批判思考?
批判思考定義為評估各種主張(claim)的方法;我們不預設自己已經知道什麼是真的,而是藉著評估證據,去考慮我們的預設可能為假的可能性。
第二章 基本事項:論證與假設
社會科學論證的基本構成:觀點╱立場(grounds)+理由╱根據(warrants)推出結論(conclusion)。批判思考最困難的,就是找出我們自己視為真實的預設,並且檢視其中到底有沒有問題;最重要的批判思考,就是要用在我們同意的立場上。
第三章 日常論證
這一章檢視很多日常論證具備的某些共通缺陷:傳聞證據、因人廢言、迷思、民間智慧與隱喻、事實……等等。
第四章 社會科學的邏輯
社會「科學」做的是什麼:辨識出社會生活中的模式,提出主張,找到支持的證據。這些模式必須找得到因果關係。雖然以社會科學的本質來說,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確定」我們找出的因果關係不是假性的,每種解釋都有可能被挑戰。
第五章 權威與社會科學論證
社會學是社會科學的一支,中心洞見是人類彼此互相影響,研究目標則是這些社會影響如何發生、以及這些影響所揭露的模式。其他社會科學或許能夠解釋很多個人行為,但社會學特別著重於拆解個人與大型機構制度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 社會學的社會世界
社會學家有不同的理論學派(例:理性抉擇理論、衝突理論⋯⋯)、不同的實質興趣、理論取向跟方法論偏好,不同陣營的人可能不知道彼此在做什麼;很多時候學者多半停留在自己的相同陣營之中,因此造成對批判思考不利的環境。
第七章 取向
「風格差異」乍看跟批判思考沒有關係,但實際上很多社會學者發現很難對風格跟自己不同的研究做評估;察覺到研究取向上的不同,會讓人比較容易在恰當的脈絡下解讀研究內容。
第八章 用語
社會學中有很多外人不懂的行話(jargon),行話本身不是問題,但有些人發明出一個新詞彙、為某個現象貼標籤以後,就誤認為該現象已經獲得解釋,這就是問題了。
第九章 問題與測量方式
社會學系都得學方法論跟統計學。而測量是否可能有所遺漏?有些我們想研究的現象,要怎麼設計出測量方法?有時候測量方法的選擇,還會造成對某些人系統性的不利影響。這些問題都是社會學批判思考中必須考量的。
第十章 變數與比較
社會學家做各式各樣的比較,牽涉到各式各樣的變數。……我們永遠可以質疑,研究者為什麼選擇某些事物做比較,是否有其他更恰當的選擇?
第十一章 傾向
自然科學家可以找出的因果關係是永遠為真的,但社會學家頂多只能說,他們觀察到的模式指出某些類型的人有某種「傾向」,是機率性的。社會學解釋的效力有其限制,很多時候一種現象不會只有一個原因,社會學者必須提防過度誇大自身發現重要性的誘惑。
第十二章 證據
社會學家必須收集並分析證據來為論證背書,而有效的證據要具備幾項特質:(a)切中要點,(b)多重測量,(c)多重例證,(d)與理論或其他發現一致,(e)有說服力。
第十三章 同溫層
對自己同意的立場做批判思考是最困難的,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這個問題尤其影響重大。……這種同質性限制了整個環境,導致社會學界長期來說自由派多於保守派,見解缺乏多元性,變得可預測而無聊。在這種狀況下,自我批判的能力更為重要。
第十四章 困難的主題
在社會學界裡,意識型態同質性導致質疑某些共識變得很困難。支持政治自由派的社會學界擁抱民權、女權、LGBTQ平權,視為理所當然,但這也造成了某些盲點。……有些可能的研究主題變成了禁忌,或是研究結果很可能引起軒然大波,大家寧願假裝沒看見。
第十五章 結語:批判思考為何重要
批判思考雖然可能寂寞而辛苦,人類卻需要這樣做才能夠持續進步。
注釋
參考書目

ISBN: 9786263100565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