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人到鬼,從鬼到人:日本戰犯與中國的審判
內容簡介
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獎作品
超越以《菊與刀》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視角,
將視野延伸到整個東亞,
探討日本「戰敗」與東亞「戰後」框架的再形塑,
揭開轉型正義中不能避談的乙丙級戰犯審判真相。
在戰時中國被視為「鬼子」的日本人,在戰後如何變回「人」?
透過乙丙級戰犯審判,國民黨與共產黨遂行了怎樣的政治意圖?
在戰後國共勢力的更迭中,戰犯如何淪為政治操作的籌碼?
翻開日本近代史,戰後的敘事往往只是簡短地集中在戰爭的終結,但對於曾經遭受日本統治的中國人、臺灣人以及韓國人而言,卻有必要精確地了解帝國所涉及的過往。
有別於歷來由美方主導、備受關注的甲級戰犯審判,本書聚焦於乙丙級戰犯的審判,跳脫過往探討天皇是否需要承擔戰罪的窠臼,將戰犯議題置入東亞近代史的大脈絡之中,深入分析戰犯在戰後中國如何成為各方角逐權力的工具。
戰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對於日本戰犯皆採行寬大為懷的策略,一方面試圖經由國際法展現先進國家的文明與法治社會的高度,另一方面則透過戰犯審判宣示統治中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而乙丙級戰犯審判所透露的,正是國共兩黨暗潮洶湧的政治角力,以及冷戰體制下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窒礙難行,其遺緒形塑了如今的兩岸關係,且至今仍緊緊牽動著東亞局勢,更是臺灣人在轉型正義的路上必須重新認識的歷史課題。
本書特色
‧2016年費正清獎(John K. Fairbank Prize)得獎作品。
‧獨家收錄7000字中文版序。
‧劍橋大學艾薩克牛頓信託博士後研究員陳冠任導讀。
名人推薦
川島真/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戶谷由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克斯汀‧馮‧李根(Kerstin von Lingen)╱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
亞倫‧威廉‧摩爾(Aaron William Moore)/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淺野豐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藍適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學者齊聲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顧若鵬教授巧妙地運用了英語、日語以及中文的一手史料與二手研究,梳理複雜的戰犯問題。跳脫過往探討天皇是否需要承擔戰罪的窠臼,並將戰犯議題置入東亞近代史的大脈絡之中,深入分析了戰犯在戰後中國如何成為各方勢力角逐權力的工具。本書超越了《菊與刀》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視角,將視野延伸到整個東亞,探討日本「戰敗」與東亞「戰後」框架的再形塑。──川島真/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作為日本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侵略與暴行的主要受害者,中國在戰後試圖懲治日本。但是,將以何種方式為之?顧若鵬透過扎實的一手檔案,以國共內戰再起與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建立為時代背景,從參與東京大審的過程到在中國各地上演的各種「尚有法理疑慮」的審判秀中,勾勒出中國在戰後司法上不同的舉措。──戶谷由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當審判日本乙丙級戰犯以及政治與正義的界線處於模糊之際,顧若鵬的大作聚焦於中國戰區,精彩地描繪了戰後餘波蕩漾的亞洲。如同我們從他淺顯易懂的分析中所學到的,這些歷史事件的記憶──亦即正義的競技場──至今仍縈繞在亞洲各國,並有著全球性的影響,本書實為一本揭示戰後正義的意義與影響的佳作。──克斯汀‧馮‧李根(Kerstin von Lingen)╱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
顧若鵬的大作提醒了我們理解法理學如何塑造在東亞二戰記憶的重要性。透過廣泛閱讀日語與中文檔案,顧若鵬解釋了國家主權的出現何以作為思考戰後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概念,以及戰罪審判如何與國民黨在國內統治合法性的奮鬥過程相互連結。本書應列為對於東亞與戰罪歷史有興趣者的必讀書目。──亞倫‧威廉‧摩爾(Aaron William Moore)/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
顧若鵬的大作重新書寫了戰後中日關係史、冷戰初期的歷史以及戰後東亞尋求新法理秩序的過程。基於深度研究以及展現出的公允評斷,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所有研究近代東亞、戰爭罪行以及比較正義的歷史學者。──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相較於歐美,在東亞世界中,歷史與當今政治總是緊密地相互連結。本書追溯了戰後日本軍民的遣返、留用以及戰犯審判,揭示了這背後的本質為國共兩黨利用戰犯審判作為合理化各自在政治上正當性的一種方式。此外,顧若鵬教授透過戰犯審判深入解釋了「正確的過去」以及這些審判如何促使中國國內政治一體化,對於這些觀點,我深感認同。然而,戰後日本卻忘記了這樣的過去,反而專注於「被害的記憶」層面。面對歷史記憶認知的不同,以及其中所衍生出諸如正義與情感等相關議題,本書提供了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淺野豐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這本書最能深度解析何以戰爭已結束七十多年,東亞世界的民間和解卻尚未出現曙光的緣由。尤其本書能用多元性角度探索何以本省人與外省人、國民黨與民進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百姓、東北人與內地人、日本右翼與日本左翼、臺灣人與日本人、中國人與日本人對戰爭罪行與戰後和解有不同立場與見解的來龍去脈。──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此書跨越了「國別史」的研究架構,更獲頒西方歷史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費正清獎」,實為當代歷史研究的新典範。顧若鵬教授以二戰後中國對日籍戰犯的審判爲切入點,探討了戰後中國與東亞政治秩序重建和重整的過程。這段「(日本)帝國瓦解」和各國「爭奪」政治法律「正當性」的歷史,以及日本與兩個中國政府在冷戰期間的三角關係,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和東亞的國際局勢。作者特別為中文版撰寫了新的序言,對讀者更深具啓發意義。──藍適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媒體一致好評
本書所討論的範圍極其廣泛,最後總結的關於戰後對正義的追求也相當具有說服力。顧若鵬運用條理分明、引人入勝的散文體呈現了審判及其餘波這重要的元素如何形塑日本、中國與臺灣的政治思維。任何對戰後東亞權力掮客的政治操作與其對中日關係的影響感興趣者,本書絕對值得一讀。──詹姆斯‧巴倫(James Baron)╱《臺北時報》(The Taipei Times)
精彩且翔實地描寫一九四五年漫長的中日戰爭的尾聲,且聚焦於中國人如何處置日本戰犯,及日本人何以未能面對自己的戰爭罪行。正如顧若鵬所闡明的,比起尋求報復,中國當局更渴望展現自身對國際法的理解,這導致其猶豫著是否該對幾無戰爭罪行自覺、甚至自認是「受害者」的大批日本人進行冗長的審判。若想要了解中日之間的糾葛,本書絕對不容錯過。──入江昭╱《全球依存》(Global Interdependence)編者
顧若鵬運用中國與日本的最新資料,翔實地考察那形塑了中國審判的複雜動機。──《外交》(Foreign Affairs)
顧若鵬的大作以豐富的中文和日文研究為基礎,使得歷史學家不得不認真地重新評估亞洲的冷戰敘事。在中國、日本與臺灣的關係持續緊張之際,本書及時提醒了我們,東亞地區其實一直處於瞬息萬變的動盪中。──《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
內容簡介
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獎作品
超越以《菊與刀》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視角,
將視野延伸到整個東亞,
探討日本「戰敗」與東亞「戰後」框架的再形塑,
揭開轉型正義中不能避談的乙丙級戰犯審判真相。
在戰時中國被視為「鬼子」的日本人,在戰後如何變回「人」?
透過乙丙級戰犯審判,國民黨與共產黨遂行了怎樣的政治意圖?
在戰後國共勢力的更迭中,戰犯如何淪為政治操作的籌碼?
翻開日本近代史,戰後的敘事往往只是簡短地集中在戰爭的終結,但對於曾經遭受日本統治的中國人、臺灣人以及韓國人而言,卻有必要精確地了解帝國所涉及的過往。
有別於歷來由美方主導、備受關注的甲級戰犯審判,本書聚焦於乙丙級戰犯的審判,跳脫過往探討天皇是否需要承擔戰罪的窠臼,將戰犯議題置入東亞近代史的大脈絡之中,深入分析戰犯在戰後中國如何成為各方角逐權力的工具。
戰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對於日本戰犯皆採行寬大為懷的策略,一方面試圖經由國際法展現先進國家的文明與法治社會的高度,另一方面則透過戰犯審判宣示統治中國的合法性與正當性。而乙丙級戰犯審判所透露的,正是國共兩黨暗潮洶湧的政治角力,以及冷戰體制下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窒礙難行,其遺緒形塑了如今的兩岸關係,且至今仍緊緊牽動著東亞局勢,更是臺灣人在轉型正義的路上必須重新認識的歷史課題。
本書特色
‧2016年費正清獎(John K. Fairbank Prize)得獎作品。
‧獨家收錄7000字中文版序。
‧劍橋大學艾薩克牛頓信託博士後研究員陳冠任導讀。
名人推薦
川島真/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戶谷由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克斯汀‧馮‧李根(Kerstin von Lingen)╱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
亞倫‧威廉‧摩爾(Aaron William Moore)/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
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淺野豐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藍適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學者齊聲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顧若鵬教授巧妙地運用了英語、日語以及中文的一手史料與二手研究,梳理複雜的戰犯問題。跳脫過往探討天皇是否需要承擔戰罪的窠臼,並將戰犯議題置入東亞近代史的大脈絡之中,深入分析了戰犯在戰後中國如何成為各方勢力角逐權力的工具。本書超越了《菊與刀》為代表的日本研究視角,將視野延伸到整個東亞,探討日本「戰敗」與東亞「戰後」框架的再形塑。──川島真/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作為日本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間侵略與暴行的主要受害者,中國在戰後試圖懲治日本。但是,將以何種方式為之?顧若鵬透過扎實的一手檔案,以國共內戰再起與中國共產黨政權的建立為時代背景,從參與東京大審的過程到在中國各地上演的各種「尚有法理疑慮」的審判秀中,勾勒出中國在戰後司法上不同的舉措。──戶谷由麻/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
當審判日本乙丙級戰犯以及政治與正義的界線處於模糊之際,顧若鵬的大作聚焦於中國戰區,精彩地描繪了戰後餘波蕩漾的亞洲。如同我們從他淺顯易懂的分析中所學到的,這些歷史事件的記憶──亦即正義的競技場──至今仍縈繞在亞洲各國,並有著全球性的影響,本書實為一本揭示戰後正義的意義與影響的佳作。──克斯汀‧馮‧李根(Kerstin von Lingen)╱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
顧若鵬的大作提醒了我們理解法理學如何塑造在東亞二戰記憶的重要性。透過廣泛閱讀日語與中文檔案,顧若鵬解釋了國家主權的出現何以作為思考戰後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概念,以及戰罪審判如何與國民黨在國內統治合法性的奮鬥過程相互連結。本書應列為對於東亞與戰罪歷史有興趣者的必讀書目。──亞倫‧威廉‧摩爾(Aaron William Moore)/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
顧若鵬的大作重新書寫了戰後中日關係史、冷戰初期的歷史以及戰後東亞尋求新法理秩序的過程。基於深度研究以及展現出的公允評斷,這本書值得推薦給所有研究近代東亞、戰爭罪行以及比較正義的歷史學者。──芮納‧米德(Rana Mitter)/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相較於歐美,在東亞世界中,歷史與當今政治總是緊密地相互連結。本書追溯了戰後日本軍民的遣返、留用以及戰犯審判,揭示了這背後的本質為國共兩黨利用戰犯審判作為合理化各自在政治上正當性的一種方式。此外,顧若鵬教授透過戰犯審判深入解釋了「正確的過去」以及這些審判如何促使中國國內政治一體化,對於這些觀點,我深感認同。然而,戰後日本卻忘記了這樣的過去,反而專注於「被害的記憶」層面。面對歷史記憶認知的不同,以及其中所衍生出諸如正義與情感等相關議題,本書提供了我們思考這些問題時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淺野豐美/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這本書最能深度解析何以戰爭已結束七十多年,東亞世界的民間和解卻尚未出現曙光的緣由。尤其本書能用多元性角度探索何以本省人與外省人、國民黨與民進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百姓、東北人與內地人、日本右翼與日本左翼、臺灣人與日本人、中國人與日本人對戰爭罪行與戰後和解有不同立場與見解的來龍去脈。──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此書跨越了「國別史」的研究架構,更獲頒西方歷史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費正清獎」,實為當代歷史研究的新典範。顧若鵬教授以二戰後中國對日籍戰犯的審判爲切入點,探討了戰後中國與東亞政治秩序重建和重整的過程。這段「(日本)帝國瓦解」和各國「爭奪」政治法律「正當性」的歷史,以及日本與兩個中國政府在冷戰期間的三角關係,至今仍然深刻影響著兩岸關係和東亞的國際局勢。作者特別為中文版撰寫了新的序言,對讀者更深具啓發意義。──藍適齊/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媒體一致好評
本書所討論的範圍極其廣泛,最後總結的關於戰後對正義的追求也相當具有說服力。顧若鵬運用條理分明、引人入勝的散文體呈現了審判及其餘波這重要的元素如何形塑日本、中國與臺灣的政治思維。任何對戰後東亞權力掮客的政治操作與其對中日關係的影響感興趣者,本書絕對值得一讀。──詹姆斯‧巴倫(James Baron)╱《臺北時報》(The Taipei Times)
精彩且翔實地描寫一九四五年漫長的中日戰爭的尾聲,且聚焦於中國人如何處置日本戰犯,及日本人何以未能面對自己的戰爭罪行。正如顧若鵬所闡明的,比起尋求報復,中國當局更渴望展現自身對國際法的理解,這導致其猶豫著是否該對幾無戰爭罪行自覺、甚至自認是「受害者」的大批日本人進行冗長的審判。若想要了解中日之間的糾葛,本書絕對不容錯過。──入江昭╱《全球依存》(Global Interdependence)編者
顧若鵬運用中國與日本的最新資料,翔實地考察那形塑了中國審判的複雜動機。──《外交》(Foreign Affairs)
顧若鵬的大作以豐富的中文和日文研究為基礎,使得歷史學家不得不認真地重新評估亞洲的冷戰敘事。在中國、日本與臺灣的關係持續緊張之際,本書及時提醒了我們,東亞地區其實一直處於瞬息萬變的動盪中。──《今日歷史》(History Today)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顧若鵬 Barak Kushner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東亞史教授、基督聖體學院院士。
著有The Thought War - 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日文譯本:《思想戦 大日本帝国のプロパガンダ》)、Slurp! A Culinary and Social History of Ramen, Japan’s Favorite Noodle Soup(榮獲索菲•蔻食物史獎﹝Sophie Coe Prize for Food History﹞,正體中文譯本:《拉麵的驚奇之旅》), 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審訂者簡介
陳冠任
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劍橋大學艾薩克牛頓信託博士後研究員、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以及美國吉爾德•萊曼美國史研究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Gilder Lehrman Institute of American History)。學術專長為冷戰史、東亞國際關係史以及美國外交史,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數篇。
譯者簡介
江威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最初為了追尋人生的意義而踏上了哲學研究的道路,成為了待在臺大超過十年的地縛靈,最終從哲學系碩士班畢業。在探尋學問的過程中,發現語言轉譯之間所產生的樂趣,因此成立亞歷山卓翻譯工作室,期望成為洲際古城般的文化燈塔,以跨文化的知識與娛樂傳遞為己任。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顧若鵬 Barak Kushner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東亞史教授、基督聖體學院院士。
著有The Thought War - Japanese Imperial Propaganda(日文譯本:《思想戦 大日本帝国のプロパガンダ》)、Slurp! A Culinary and Social History of Ramen, Japan’s Favorite Noodle Soup(榮獲索菲•蔻食物史獎﹝Sophie Coe Prize for Food History﹞,正體中文譯本:《拉麵的驚奇之旅》), 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審訂者簡介
陳冠任
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劍橋大學艾薩克牛頓信託博士後研究員、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以及美國吉爾德•萊曼美國史研究學會會士(Fellow of the Gilder Lehrman Institute of American History)。學術專長為冷戰史、東亞國際關係史以及美國外交史,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數篇。
譯者簡介
江威儀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最初為了追尋人生的意義而踏上了哲學研究的道路,成為了待在臺大超過十年的地縛靈,最終從哲學系碩士班畢業。在探尋學問的過程中,發現語言轉譯之間所產生的樂趣,因此成立亞歷山卓翻譯工作室,期望成為洲際古城般的文化燈塔,以跨文化的知識與娛樂傳遞為己任。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內容目錄
目錄
導讀:從歷史的五斗櫃中找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鑰匙
中文版序:繫往於今──重思東亞戰罪審判的歷史遺緒
地圖
序言
第一章 否認失敗──日本投降對區域所造成的衝擊
第二章 魔鬼藏在細節裡──中國對日本戰罪的政策
第三章 具有彈性的帝國身分──管理戰後法理上的罪行
第四章 追求屬於國民黨的正義
第五章 臺灣──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與來自日本帝國的協助
第六章 無法盡如人意的和平──對於戰爭罪行態度的轉變
第七章 社會主義式的寬宏大量──中國共產黨的審判
結論
謝詞
作者註
導讀:從歷史的五斗櫃中找尋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鑰匙
中文版序:繫往於今──重思東亞戰罪審判的歷史遺緒
地圖
序言
第一章 否認失敗──日本投降對區域所造成的衝擊
第二章 魔鬼藏在細節裡──中國對日本戰罪的政策
第三章 具有彈性的帝國身分──管理戰後法理上的罪行
第四章 追求屬於國民黨的正義
第五章 臺灣──政治上的權宜之計與來自日本帝國的協助
第六章 無法盡如人意的和平──對於戰爭罪行態度的轉變
第七章 社會主義式的寬宏大量──中國共產黨的審判
結論
謝詞
作者註
ISBN: 978957863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