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沒有故事,就難以理解歷史。
這並不是說真相不存在,也不是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宣傳手段;
然而,要捕捉真相就一定會有衝突、辯論、詮釋、再詮釋——
簡言之,是永無止盡的論述。」
心懷愧疚的民族,會怎麼解釋自己國家的過去?
背負著罪惡感的重擔,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
在日本,要是說他們民族性像德國人,日本人可能會點頭稱是。
但你知道,德國人完全不想跟日本人相提並論?
我們都聽過當德國人與猶太人的車子擦撞,不論責任歸屬,德國人都會向猶太人一再道歉的都市傳說;我們當然更加熟悉東亞各國針對二戰期間的日本殖民暴行,一再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卻不可得的經驗。德國與日本,同樣自戰敗後的焦土中重生,面對戰爭期間所犯下的殘酷罪行,一個似乎成為轉型正義的優等生、另一個則對戰爭責任模糊曖昧,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
《罪惡感的代價》是伊恩・布魯瑪的經典作品,討論的對象是他長年研究的德國與日本。
做為德、日兩國長期的觀察者,布魯瑪探究德國和日本如何試圖接受自己在二戰的行為:他們激進地發動戰爭卻又恥辱地戰敗,戰時還犯下諸多如禽獸般的罪行。他走訪二戰遺緒的多個代表性城市,包括奧許維茲、廣島、南京等;並透過訪談各種不同觀點的人士,從政治運動、政府政策,到文學、藝術與宗教,全方位探索戰爭的的罪惡感是如何在兩國的民族精神上,留下深刻的鑿痕。
本書寫作之際,東西德迎來了國家最大變局:統一;而日本則經歷泡沫經濟崩潰的初期,並在其後發生了「奧姆真理教事件」。在三十年後的21世紀,昔日的戰敗國早已成為區域政治經濟的支柱;而過去的被害者,也蛻變出加害者的姿態。在國際衝突愈趨白熱化的此時,德國與日本能否擔當起維護世界秩序的大國責任?還是被「罪惡感的重擔」拖住了腳步,仍在為戰爭的罪行付出代價?回返歷史、爬梳過去,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究人性之深刻:戰爭的災難性後果如何在各個方面影響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而每個民族終將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
各界讚美
《罪惡感的代價》的副書名雖為『德國與日本對二戰的記憶』,但其實遠遠不止於此,他探索了本世紀發生的激變是如何無孔不入、全方位地塑造民族認同。布魯瑪的著作不僅對二戰的戰敗方有意義,他還特別指出,一個國家可以、也應該對自己的歷史負責;一個民族會有集體悔恨、愧疚、想贖罪的情緒,他的觀點在這個時代中相當獨特。——《紐約時報書評》
布魯瑪熟稔日本與德國的政治與文化,踏遍這兩個國家,日文與德文都說得很好⋯⋯這些民族的態度為什麼天差地遠?很難找到比布魯瑪更適合反思這些問題的人了。——《紐約書評》
即使令人回想起痛苦的景像,本書也使讀者著迷。他的興趣不在於辨識英雄與反派,而在於爬梳民族性格上細微的差別。——《芝加哥論壇報》
《罪惡感的代價》以優秀清晰的文化批判論述,引導讀者認識對這個歷史謎團的種種解釋,走過一座大家都認為無法穿越的叢林。——《波士頓環球報》
他的文化與學識涵養令人讚嘆。本書探討了為什麼日本人與德國人的態度差異如此之大。——《經濟學人》
突顯出歷史真相難以捉摸的本質,讓以撫慰集體意識為名的造神運動退位。——克利夫蘭《誠懇家日報》
清楚描寫了兩個民族如何處理各自難以啟齒的行為。——《華爾街日報》
如此發人深省的探問有個強有力的主旋律:人必須對他們所生活的社會負責。——《出版者周刊》
引人入勝,意義重大。——《外交事務》
布魯瑪進行了一場心理與文化之旅,在本書中深入兩個在二戰中被擊敗的軸心國,他們的民族主義、愧疚、自欺……本書取材的範圍既廣且深,搜羅德、日兩個社會中各種不同的聲音:編輯、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運動人士。布魯瑪對日本的熟悉,使他能夠以西方評論家罕見的方式挖掘民族態度的底蘊……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深思熟慮與耐心的結晶,以謹慎、堅定的的道德立場,來探究那些痛苦的真相。——《科克斯書評》
「沒有故事,就難以理解歷史。
這並不是說真相不存在,也不是說所有的故事都是宣傳手段;
然而,要捕捉真相就一定會有衝突、辯論、詮釋、再詮釋——
簡言之,是永無止盡的論述。」
心懷愧疚的民族,會怎麼解釋自己國家的過去?
背負著罪惡感的重擔,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
在日本,要是說他們民族性像德國人,日本人可能會點頭稱是。
但你知道,德國人完全不想跟日本人相提並論?
我們都聽過當德國人與猶太人的車子擦撞,不論責任歸屬,德國人都會向猶太人一再道歉的都市傳說;我們當然更加熟悉東亞各國針對二戰期間的日本殖民暴行,一再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卻不可得的經驗。德國與日本,同樣自戰敗後的焦土中重生,面對戰爭期間所犯下的殘酷罪行,一個似乎成為轉型正義的優等生、另一個則對戰爭責任模糊曖昧,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
《罪惡感的代價》是伊恩・布魯瑪的經典作品,討論的對象是他長年研究的德國與日本。
做為德、日兩國長期的觀察者,布魯瑪探究德國和日本如何試圖接受自己在二戰的行為:他們激進地發動戰爭卻又恥辱地戰敗,戰時還犯下諸多如禽獸般的罪行。他走訪二戰遺緒的多個代表性城市,包括奧許維茲、廣島、南京等;並透過訪談各種不同觀點的人士,從政治運動、政府政策,到文學、藝術與宗教,全方位探索戰爭的的罪惡感是如何在兩國的民族精神上,留下深刻的鑿痕。
本書寫作之際,東西德迎來了國家最大變局:統一;而日本則經歷泡沫經濟崩潰的初期,並在其後發生了「奧姆真理教事件」。在三十年後的21世紀,昔日的戰敗國早已成為區域政治經濟的支柱;而過去的被害者,也蛻變出加害者的姿態。在國際衝突愈趨白熱化的此時,德國與日本能否擔當起維護世界秩序的大國責任?還是被「罪惡感的重擔」拖住了腳步,仍在為戰爭的罪行付出代價?回返歷史、爬梳過去,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究人性之深刻:戰爭的災難性後果如何在各個方面影響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而每個民族終將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
各界讚美
《罪惡感的代價》的副書名雖為『德國與日本對二戰的記憶』,但其實遠遠不止於此,他探索了本世紀發生的激變是如何無孔不入、全方位地塑造民族認同。布魯瑪的著作不僅對二戰的戰敗方有意義,他還特別指出,一個國家可以、也應該對自己的歷史負責;一個民族會有集體悔恨、愧疚、想贖罪的情緒,他的觀點在這個時代中相當獨特。——《紐約時報書評》
布魯瑪熟稔日本與德國的政治與文化,踏遍這兩個國家,日文與德文都說得很好⋯⋯這些民族的態度為什麼天差地遠?很難找到比布魯瑪更適合反思這些問題的人了。——《紐約書評》
即使令人回想起痛苦的景像,本書也使讀者著迷。他的興趣不在於辨識英雄與反派,而在於爬梳民族性格上細微的差別。——《芝加哥論壇報》
《罪惡感的代價》以優秀清晰的文化批判論述,引導讀者認識對這個歷史謎團的種種解釋,走過一座大家都認為無法穿越的叢林。——《波士頓環球報》
他的文化與學識涵養令人讚嘆。本書探討了為什麼日本人與德國人的態度差異如此之大。——《經濟學人》
突顯出歷史真相難以捉摸的本質,讓以撫慰集體意識為名的造神運動退位。——克利夫蘭《誠懇家日報》
清楚描寫了兩個民族如何處理各自難以啟齒的行為。——《華爾街日報》
如此發人深省的探問有個強有力的主旋律:人必須對他們所生活的社會負責。——《出版者周刊》
引人入勝,意義重大。——《外交事務》
布魯瑪進行了一場心理與文化之旅,在本書中深入兩個在二戰中被擊敗的軸心國,他們的民族主義、愧疚、自欺……本書取材的範圍既廣且深,搜羅德、日兩個社會中各種不同的聲音:編輯、知識分子、作家,藝術家、運動人士。布魯瑪對日本的熟悉,使他能夠以西方評論家罕見的方式挖掘民族態度的底蘊……總而言之,這本書是深思熟慮與耐心的結晶,以謹慎、堅定的的道德立場,來探究那些痛苦的真相。——《科克斯書評》
作者簡介
作者/譯者/編者/繪者簡介
作者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1951-)
當代備受尊崇的歐洲知識分子。在荷蘭萊頓大學念中國文學、東京日本大學念日本電影。一九七〇年代在東京落腳,曾在唐十郎的「狀況劇場」演出,參與麿赤兒創立的舞踏舞團「大駱駝艦」演出,也從事攝影、拍紀錄片。八〇年代,以記者身分在亞洲各地旅行,也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
布魯瑪關心政治、文化議題,文章散見歐美各大重要刊物,如《紐約書評》、《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義大利《共和報》、荷蘭《NRC》等。曾任香港《遠東經濟評論》文化主編 、倫敦《旁觀者》國外部主編、《紐約書評》主編。曾在柏林學術研究院、華盛頓特區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紐約大學雷馬克中心擔任研究員。曾受邀到世界各大學、學術機構演講,如牛津、普林斯頓、哈佛大學,在紐約巴德學院教書。
2008年,獲頒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肯定他對歐洲文化社會、社會科學研究的特殊貢獻。《外交政策》也在2008年、2010年推選他為百大思想家、全球公共知識分子。
他的寫作獨樹一格,不只引人入勝,且發人省思。2008年,榮獲修文斯坦新聞獎(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阿姆斯特丹謀殺案》榮獲2006年洛杉磯時報書卷獎最佳時事書獎。《殘酷劇場》獲2015年美國筆會頒發年度藝術評論獎,著有《邱吉爾情結》、《零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他們的應許之地》、《罪惡感的代價》等數十部作品。
譯者
鄭明宜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碩士,卡斯商學院財務碩士。在外商銀行工作過九年。現為譯者。
周如怡
翻譯本書第一部。台大歷史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與科技研究博士。
作者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 1951-)
當代備受尊崇的歐洲知識分子。在荷蘭萊頓大學念中國文學、東京日本大學念日本電影。一九七〇年代在東京落腳,曾在唐十郎的「狀況劇場」演出,參與麿赤兒創立的舞踏舞團「大駱駝艦」演出,也從事攝影、拍紀錄片。八〇年代,以記者身分在亞洲各地旅行,也開啟了他的寫作生涯。
布魯瑪關心政治、文化議題,文章散見歐美各大重要刊物,如《紐約書評》、《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義大利《共和報》、荷蘭《NRC》等。曾任香港《遠東經濟評論》文化主編 、倫敦《旁觀者》國外部主編、《紐約書評》主編。曾在柏林學術研究院、華盛頓特區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紐約大學雷馬克中心擔任研究員。曾受邀到世界各大學、學術機構演講,如牛津、普林斯頓、哈佛大學,在紐約巴德學院教書。
2008年,獲頒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肯定他對歐洲文化社會、社會科學研究的特殊貢獻。《外交政策》也在2008年、2010年推選他為百大思想家、全球公共知識分子。
他的寫作獨樹一格,不只引人入勝,且發人省思。2008年,榮獲修文斯坦新聞獎(Shorenstein Journalism Award)。《阿姆斯特丹謀殺案》榮獲2006年洛杉磯時報書卷獎最佳時事書獎。《殘酷劇場》獲2015年美國筆會頒發年度藝術評論獎,著有《邱吉爾情結》、《零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他們的應許之地》、《罪惡感的代價》等數十部作品。
譯者
鄭明宜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碩士,卡斯商學院財務碩士。在外商銀行工作過九年。現為譯者。
周如怡
翻譯本書第一部。台大歷史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科學與科技研究博士。
內容目錄
目錄
前言
導言 敵人
第一部
第一章 對抗西方列強之戰
第二章 廢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
第三章 奧許維茲
第四章 廣島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
第六章 受審的歷史
第七章 教科書抗爭
第八章 紀念館、博物館與紀念碑
第四部
第九章 正常的國家
第十章 兩個平凡小鎮
第十一章 清理廢墟
謝辭
註釋
前言
導言 敵人
第一部
第一章 對抗西方列強之戰
第二章 廢墟中的浪漫
第二部
第三章 奧許維茲
第四章 廣島
第五章 南京
第三部
第六章 受審的歷史
第七章 教科書抗爭
第八章 紀念館、博物館與紀念碑
第四部
第九章 正常的國家
第十章 兩個平凡小鎮
第十一章 清理廢墟
謝辭
註釋
ISBN: 97898606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