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變動中的管理界
內容簡介
本書為彼得‧杜拉克針對領導階層在未來世界所面臨的挑戰而寫的論文集,最早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專欄。文章涵蓋面極廣,探討在多種主題方面的變化,包括勞動力、勞動者的工作和期望、「受僱者社會」的權力關係,以及科技和世界經濟的變革;也論述主要機構(包括工商企業、學校、醫院、政府機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這些文章重新檢視高階主管的任務與工作、績效與評量方式、薪資報酬。
不論這些主題有多麼多元,所有文章都在思考同一現實:在已開發國家,工作日的世界已變成一個「組織型社會」,因此要靠高階主管來維持,也就是靠人(不論是叫經理人或管理人員)。他們拿錢辦事,負責指揮組織並使組織有績效表現。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主題:變動中的管理界。不但組織內有快速的變化(包括受僱者、顧客、選民的快速變化的願景、渴望、甚至特色),組織外的世界也在變化,不論在經濟、科技、社會、還是政治上,都受到影響。
彼得‧杜拉克用精練的文字、固定的篇幅,分別對準焦距,深入探討作為一個高階主管,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新世界中尋求因應之道,從而拓展世界的企業願景。
內容簡介
本書為彼得‧杜拉克針對領導階層在未來世界所面臨的挑戰而寫的論文集,最早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專欄。文章涵蓋面極廣,探討在多種主題方面的變化,包括勞動力、勞動者的工作和期望、「受僱者社會」的權力關係,以及科技和世界經濟的變革;也論述主要機構(包括工商企業、學校、醫院、政府機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這些文章重新檢視高階主管的任務與工作、績效與評量方式、薪資報酬。
不論這些主題有多麼多元,所有文章都在思考同一現實:在已開發國家,工作日的世界已變成一個「組織型社會」,因此要靠高階主管來維持,也就是靠人(不論是叫經理人或管理人員)。他們拿錢辦事,負責指揮組織並使組織有績效表現。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主題:變動中的管理界。不但組織內有快速的變化(包括受僱者、顧客、選民的快速變化的願景、渴望、甚至特色),組織外的世界也在變化,不論在經濟、科技、社會、還是政治上,都受到影響。
彼得‧杜拉克用精練的文字、固定的篇幅,分別對準焦距,深入探討作為一個高階主管,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新世界中尋求因應之道,從而拓展世界的企業願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許貴運
中央大學英文系畢業,輔仁大學英文研究所畢業,英國肯特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班肄業。曾擔任英文《中國郵報》和英文《台北時報》專任記者,澳洲工商辦事處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兼職翻譯,目前專職翻譯,已譯有十餘本書。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譯者簡介
許貴運
中央大學英文系畢業,輔仁大學英文研究所畢業,英國肯特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班肄業。曾擔任英文《中國郵報》和英文《台北時報》專任記者,澳洲工商辦事處和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兼職翻譯,目前專職翻譯,已譯有十餘本書。
內容目錄
目錄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導讀 不是預言,而是看見 詹文明
致謝
引言 組織型社會
第一部 高階主管的管理要務
第1章 使公司有防備通膨的能力
第2章 管理計分卡
第3章 協助中小企業因應
第4章 高階主管的薪酬太高嗎?
第5章 論高階主管的強制退休
第6章 董事的真正職責
第7章 資訊的暴增
第8章 向外國學習管理
第二部 企業的經營績效
第9章 獲利的錯覺
第10章 「飛躍的十年」的後果
第11章 管理資本生產力
第12章 六個持久的經濟迷思
第13章 評量經營績效
第14章 為何消費者的行為令人困惑
第15章 好成長與壞成長
第16章 美國的「再工業化」
第17章 勞工收入太高的危險
第三部 非營利部門
第18章 管理非營利機構
第19章 管理知識工作者
第20章 有意義的政府重組
第21章 工會化的沒落
第22章 醫療保健的未來
第23章 終身教職制的隱憂
第24章 1990年的學校
第四部 工作人員
第25章 廢除19世紀的兩項改變
第26章 退休政策
第27章 論1968年那屆畢業生
第28章 有意義的失業數字
第29章 嬰兒潮問題
第30章 為冗員做規劃
第31章 工作是一種財產
第五部 改變中的世界
第32章 生產分工的興起
第33章 日本經濟政策的轉折
第34章 共同決策制之爭
第35章 處境維艱的經濟大國日本
第36章 印度和合適的技術
第37章 走向新型貨幣?
第38章 日本人有多西化?
第39章 需要的是:充分投資的預算
第40章 回到艱難的抉擇
結語 「企業倫理」的問題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導讀 不是預言,而是看見 詹文明
致謝
引言 組織型社會
第一部 高階主管的管理要務
第1章 使公司有防備通膨的能力
第2章 管理計分卡
第3章 協助中小企業因應
第4章 高階主管的薪酬太高嗎?
第5章 論高階主管的強制退休
第6章 董事的真正職責
第7章 資訊的暴增
第8章 向外國學習管理
第二部 企業的經營績效
第9章 獲利的錯覺
第10章 「飛躍的十年」的後果
第11章 管理資本生產力
第12章 六個持久的經濟迷思
第13章 評量經營績效
第14章 為何消費者的行為令人困惑
第15章 好成長與壞成長
第16章 美國的「再工業化」
第17章 勞工收入太高的危險
第三部 非營利部門
第18章 管理非營利機構
第19章 管理知識工作者
第20章 有意義的政府重組
第21章 工會化的沒落
第22章 醫療保健的未來
第23章 終身教職制的隱憂
第24章 1990年的學校
第四部 工作人員
第25章 廢除19世紀的兩項改變
第26章 退休政策
第27章 論1968年那屆畢業生
第28章 有意義的失業數字
第29章 嬰兒潮問題
第30章 為冗員做規劃
第31章 工作是一種財產
第五部 改變中的世界
第32章 生產分工的興起
第33章 日本經濟政策的轉折
第34章 共同決策制之爭
第35章 處境維艱的經濟大國日本
第36章 印度和合適的技術
第37章 走向新型貨幣?
第38章 日本人有多西化?
第39章 需要的是:充分投資的預算
第40章 回到艱難的抉擇
結語 「企業倫理」的問題
ISBN: 978626950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