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人散事 | 拾書所

離人散事

$ 270 元 原價 270
內容簡介


越境凝視、邊界書寫
再現離人的飄蕩身影和中介境遇
這是一部流離之書,承載著銘刻在作者身上的記憶故事。鄧湘漪的觀看、思索及寫作,來自於她流轉的多重角色及身分認同,諸如國際非政府組織成員、跨文化田野工作者、在島內離散的花蓮人。
由奇異人際頻率聚攏而來的各色離人散事,穿越了二十多載悠悠歲月,交織成三個界限相融的篇章--置身於異、錯身於同、側身於藏。以國界之外的生活所見所思為始,續而刻劃棲身邊緣的國界之內的生命,最終叩問跨越國界的生存如何可能。
鄧湘漪往返邊境、移動不輟,就像是隻身搭乘一班班非預期的公車,與各路奔波飄零的離人相逢交會。隨著她廣袤深邃的視野,走進似遠又近的離散世界,閱讀她筆下一則又一則的人間片斷,讓我們不期然地想到了自己。

共感推薦

當幽默被懸置的時候--《離人散事》的開頭,是已經在學院裡任職的鄧湘漪,面對稚嫩天真學生的行動提問,鄧老師露出了心底話「因為會累」。這種「心累」的精神,大致上貫穿了全書,也同時描繪出一個善思索的助人工作者的生命基調--讓世界的不公義與離散穿透身體與心腦,做出大局下有限的反應和對策。世事如此,快樂是被容許的嗎?她沒有回答讀者,反而選擇站在一個思索紀錄的位置,寫行腳與工作之熱眼旁觀。觀看與陪伴流亡角色的同時,品嚐身為田野地中他者身分的孤寂與自由,和一碗永不讓自己失望的大蒜醬油麵條。
--毛奇╱《深夜女子的公寓料理》作者、飲食文化工作者

讀湘漪的文字會讓人深切感觸「離」的處境,不管是柬埔寨無家者的「離」、在東南亞從事發展計畫與社服工作者的「離」、在印度、台灣藏人的「離」或是外籍配偶的「離」。每個「離人」背後都有一段不管自願或非自願,從熟悉的生活中割離,到未知與陌生的環境再次開展新人生的故事。湘漪的文字生動地捕捉了這些離人驚險萬分的遷移敘事,像器官移植的異地嵌合過程。一方面帶我們看進了充滿弔詭、矛盾、失語、格格不入卻又成為常態的離人日常,另方面又照出我們自以為的習以為常。湘漪的筆一直追著身為人所經歷的共同,把自己回歸到最初,在生活無可避免的失態與荒謬中同情自己也同理別人,一字一句充滿溫潤卻又詼諧有趣。
--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所副教授

破碎、離散真實地體現在《離人散事》的故事與書寫方式中。閱讀時隨之起伏,也隨之抽離,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們本就不該抱有能活在縝密系統的期待。既然斷續才是世界真實的樣貌,我們不妨拾起碎片,檢視其掉落之處,學習修復,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鄧湘漪

無法定義、不喜歡定義,但卻在定義中沮喪的矛盾性格。星盤顯示適合移動到遠方,在異地生活較為自在,進一步證實了在家鄉離散的境況。或許是因為這樣,深受一方土地煥發的各種中介狀態吸引,試著以殘存的能力描繪這迷人樣貌。著有《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內容目錄


序 有害頻率、無害人生

置身於異:國界之外的生活

誤觸地雷的風險人生
Bula! How is your Popo?
卡瓦的文化力量
「吃個飽、吃個飽」
與窮人住在一起
世界巨大的沉默
失去想像座標的跨國移動(上)
失去想像座標的跨國移動(下)

錯身於同:國界之內的生命

共生的自由
成為比利時人的西藏人
雙線多聲的族群移動
冷熱交錯的跨國婚姻風景
都市邊緣的靜默與重逢
一個人的煙硝記憶
污名的印記
歸位的勇氣:三個太魯閣族青年返鄉掙扎自述

側身於藏:跨越國界的生存

什麼?臺灣也有西藏人?
語言是族群文化也是國家責任
在抗爭中追求安適的臺藏家庭
無念遠行,乘願再來
別讓我自由
落入黑暗的西藏難民
集傳統與現代於一身的西藏青少年
流亡地的飲食生活
老闆,來碗「孤寂拌麵」

跋 關於散文集

ISBN: 9786269573004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