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 拾書所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 2,880 元 原價 2,880
內容簡介


閃耀台灣一套八冊(精裝套書,附贈明信片八張)

內容簡介
閃耀台灣精裝套書八冊
附贈精美明信片(八張)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在歐美國家,有一種型態的畫冊稱為Coffee Table Books。它們常被用來作為生日或節慶的禮物。另外,在大旅館或者連鎖商旅的客廳矮桌上,也會擺著好幾本,讓等候入住的客人隨手翻閱、排遣時間。嚴格說,亞洲沒有這一型的專門出版的型態。台灣、中國,甚至日本都沒有。亞洲人送禮大多送吃的,不會送畫冊,久而久之,有關精美畫冊出版所需的高端影像收藏、電腦修片、美編、印刷、裝幀工藝技術等,就顯得落後。在這種畫冊之外,還有一類更高端的畫冊,即將畫冊當成具有典藏價值的藝術品,此一類型出版品代表出版工藝技術的最高等級。

  我們決定「再次亮劍」。既然生死在這塊土地上,就以台灣歷史影像為主題,做一項大總結。我們決定再接再厲,使出渾身解數,繼續拿出最精美的台灣歷史影像,推出「閃耀台灣」一套八冊出版計畫。

  「閃耀台灣」系列畫冊,一套八冊,分別為《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台灣山鄉原民》、《台灣近水部落》、《台灣原生物產1860-1960》、《台灣自然生態1860-1960》、《台灣往日生活》、《台灣古早容顏》。

  此八個主題,時間跨越清代、日本殖民時代、光復之後,涵蓋早期台灣的人文生活以及自然景觀,從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到鄉野山川中的美麗景致和原始型態皆收錄其中。這些內容、材料均是徐宗懋圖文館過去20多年來耗費巨資購買照片原作,以及累積精湛的照片修復技術工藝,所取得歷史照片領域最高的成就。

  這套畫冊以「閃耀台灣」為名,台灣這座島嶼無論視野所見,亦或是蘊藏的內涵,都如同寶石般閃閃發光,是閃耀的寶島,期許能將台灣這座寶島所經歷、流淌過的歷史,以照片圖文的形式,親切、大眾化的傳達給大家。簡言之,這一套書代表了閃耀的台灣,福星高照寶島,是一套傳世不朽的台灣歷史影像。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本畫冊從清朝時期到日本殖民,一直到光復以後,台灣城市景觀的變化,包括建築的材料、風格、實用性,以及對生活實際的影響。時間橫跨一百年,包括日本時代現代城市的興建,書中有數張珍貴的全景圖,考證了過去城區、官署、街道和民房的位置和稱謂,成為十分珍貴的文獻和美學紀錄。
 
  《閃耀台灣二: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
  台灣建築的時代演變代表著物質與精神的進展軌跡。本畫冊介紹鄉村地區建築的特色和景觀,清朝時期主要是傳統閩南和客家的農舍,富裕人家則住三合院,至於原住民則是傳統的茅草屋或石板屋。日本時期,城市建築出現較大的變化,不過鄉村建築的變化較少,直到光復以後大量的水泥房和磚石房,又呈現新的風貌。

  《閃耀台灣三:台灣山鄉原民》
  以日本的台灣原住民權威森丑之助的圖像原作為底本,圖像反映的山區景觀與原住民生活狀態,本書主要集中在山區原住民部落的人文風情,包括泰雅族、卑南、布農、排灣等部落,本書著重介紹這些部落在山區的生存方式,包括信仰、生產以及日常生活習俗等,內容豐富,為珍貴文獻和美學資料。

  《閃耀台灣四:台灣近水部落》
  以日本的台灣原住民權威森丑之助的圖像原作為底本,透過高端的上色技術賦予新的生命。本畫冊介紹靠近海洋和湖泊的原住民部落,主要集中在阿美族、達悟族和邵族,書中以豐富多彩的照片表現他們和海洋以即湖泊的生活關係,其中達悟族捕獲飛魚的圖像紀錄,更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閃耀台灣五:台灣原生物產1860-1960》
  1960年代台灣輕工業興起之前,台灣的主要生產農業產品和大宗原料,同時包含部分漁牧事業,即以本身的土地為生產資源、包括稻米、蔗糖、樟腦、水果以及養蠶事業等等,充分反映台灣在工業化之前的生產情況,這也是早期台灣經濟的主體。

  《閃耀台灣六:台灣自然生態1860-1960》
  本畫冊使用民間老照片以及薛培德牧師的攝影作品,完整呈現台灣從清代、日本殖民,到光復初期的動植物自然生態,包括主要的動物和植物,以及高山景觀。這是台灣原生物種和大自然的完整呈現。

  《閃耀台灣七:台灣往日生活》
  1960年,即那個年代的人們習慣稱的民國49年,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1970年代台灣快速工業化之前基層百姓仍然生活於農業社會的形態,包括婚喪禮俗、各種手工行業、飲食習慣,甚至鄰里關係等等。許多現象已經存在百年以上,但在1970年代以後卻逐漸消失了。今天50歲以上的台灣人,可能童年時期在農村地區還經歷了農業社會型態的尾端。
  
  本畫冊主要集中薛培德牧師作品中有關早期台灣人生活的型態,包括信仰、工作、日常作息等,這些都是老台灣人走過的生命之路,因此,本書不僅是懷舊,也有社會學的紀實價值。

  《閃耀台灣八:台灣古早容顏》
  美籍牧師薛培德先生拍攝的約三千張的台灣照片中,忠實地留下了基層台灣百姓的珍貴豐富影像紀錄。除了生活型態,還拍下了當時人們的容貌神情、穿著打扮,透過帶著喜怒哀樂情感的容顏,那個年代的生活模式與精神,更生動地被記錄下來。
  
  本畫冊集中表現老台灣人的容顏風貌,包括男女老幼的面容、服飾以及人際互動的狀態,不僅是老台灣生動的生活記憶,也是上一輩人不可抹滅的容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
 
  徐宗懋,《中國時報》二十年新聞工作經歷,主要採訪國際和大陸新聞。2000年成立台灣文史工作室「徐宗懋圖文館」,專門收藏和編輯歷史圖片,出版歷史影像書籍,以及舉辦相關展覽,致力於中華歷史文化傳播教育工作。由於認識到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並倡議新的歷史影像的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蒐集,呈現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







內容目錄


目錄
《閃耀台灣一:台灣城市建築1860-1960》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城市建築的人文變化
原台北巡撫衙門前之西轅門
台北城西門外的輕軌
台北東門之內部
台灣總督府內部陳設(原清代欽差行台)
閩風徽式原創經典建築之淡水戲館
台灣總督府
台北新公園與總督府博物館
第二代台大醫院
台灣軍司令部
台北建功神社與中式牌坊造型之鳥居
台灣勸業共進會貴賓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原址)
台北龍山寺
鐵道飯店頂部眺望台北火車站廣場
由總督府塔樓眺望東門方向
由總督府塔樓朝北眺望原布政使司衙門方向
台北火車站及周邊空照圖
台北小南門街
「始政40周年台灣博覽會」之公會堂周邊環境整治工程
台北三線路朝東門方向以及環城牆綠帶公園的想像
台北市京町
台北市日本人官舍區佐久町
台北敕使街道朝台灣神社方向
敕使街道上的御成町郵局
台北御成町與早期敕使街道
敕使街道三線路與大正町高級住宅區
擴建成三線路的敕使街道(今台北中山北路)
剛修好的敕使街道
道路空曠車輛稀少的敕使街道
台北宮前町往明治橋方向
台北往圓山士林方向的道路景觀
台北市日本人高級住宅區
台北大正町高級住宅區的主道路(今林森北路)
台北敕使街道之原貌
台北南門外的日本官舍區兒玉町
台北西門町
台北市純台灣人商街太平町
「港都夜雨」的原型
基隆義重町
新竹火車站前大道
台中州廳
台中綠川
台中市新盛橋通
由台南州廳頂樓朝北望之全景圖
台南劇場宮古座
台南鳳凰木大道
嘉義市商圈榮町
高雄州廳
高雄市鬧區商圈山下町
花蓮港市街
台北羅斯福路新路新大樓
台北中山北路美式悠閒氣息
南京東路新大樓
台北華山車站
台北仁愛路往總統府
台北南門市場
高雄鹽埕區附近的街道
高雄巷道生活的寫照

《閃耀台灣二:台灣鄉村景觀1860-1960》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鄉村純樸的生活與景觀
清代台灣府城外圍砲台之珍貴圖像
熱蘭遮城遺址
打狗玫瑰聖母堂前身西班牙多明尼哥教堂之珍貴歷史圖像
淡水紅毛城中式外圍城牆之珍貴圖像
新竹東門城
新竹城牆的歷史典故
清代南台灣農村廍亭之珍貴照片
清代南台灣平埔族村落
清代高雄埤仔頭庄舊城壁
清代台灣鄉間的中式牌坊
清代台灣鄉間景致與時光
台北特一號排水溝之珍貴照片
台北霧裡薛圳之珍貴影像
大稻埕通往台北東側道路
台北南港
台北草山的日本人住宅街道
大正町往圓山方向的民居和稻田
台北近郊的農田和房舍
淡水稅關監視部與郵便局
優美浪漫的滬尾港
宜蘭孔廟原貌:全台最美的大成殿
羅東街
蘇澳街
南方澳漁港
竹南街
苗栗街
員林街
台中州埔里街
霧社村落
最早最完整赤崁樓之珍貴影像
整修完成的台南赤嵌樓
台南城大南門原貌
鄉下露天搭台演出的傳統戲
關仔嶺溫泉
屏東書院
恆春古城西門前的自動車活動
花蓮港廳港市街另一景
花蓮日本移民吉野村
花蓮佐久間神社
清水斷崖
馬公觀音亭
新竹木造建築市集
台南鄉下的茅草屋
載滿農產品的腳踏車
牛車拖著草繩
房子前的空地
農舍前曬黃豆根莖
遠處的山脈
利用農舍前的空地
在農舍前進行打平的工作
蓋房子的女工
龜山島普陀巖的珍貴歷史影像
金門的街景
金門的閩南風格村落

《閃耀台灣三:台灣山鄉原民》
閃耀台灣 福照寶島
活躍於山間的原民部落

泰雅族
泰雅族的一位婦人替另一位做臉部刺青
村民集體大合照
女子織布與傳統高腳屋
一位女子使用簡易空中索道運送物品
搗麻糬與慶典活動以及佩刀武士的戰績
婦女所肩負的責任
女子集體採集
「蕃童教育所」孩子們的合影
村落的軍事設施瞭望台
「蕃人學校」的年輕人
族人的標誌披肩
叼著煙斗的族人
傳統編織的風情
山前的家屋與犬隻
住家與穀倉
一位婦女與公共穀倉
兩位婦女巡視農地
族人步槍狩獵與漢人挑夫
獵首後的竹製頭骨架
赤裸上身背著嬰兒編織的婦女
超大型高腳式穀倉
村落與生活型態的逐步轉變

排灣族
兩位身穿珍貴雲豹裘衣的排灣族貴族
一位頭目與祖靈像
卑南大王後裔華麗的服飾和文明型態
頭目與穀倉合影
豐富多彩的服裝款式
住家與穀倉一景
三位貴族的文明縮影:豹裘、漢衣、石屋、蛇雕以及骷髏頭
部落男女合影
平民群像
族人日常的搬運工作
乾燥菸草與織布的過程
排灣族傳統營造技術的吊橋
少年公廨
牡丹社族人集合
村落蓄養的牛和豬
戴著日本警帽的兒童
族人與村落中央的骷髏架
排灣族建築之固與造型之美
貴族住宅與周邊環境的不凡氣派
穿著漢人華服的排灣族女子
排灣族觀景平台:石板夾層骷髏頭的美觀與榮耀
部落格局中社會階層與生產型態的關係
排灣族勇士、陶壼聖物以及百步蛇圖騰
自家門口的頭骨架
置放首級的板岩石架
最大的骷髏架
排灣族的熱鬧慶典「收穫祭」
一位穿珍貴雲豹裘皮的排灣族貴盛裝接待外地訪客
一位穿著珍貴雲豹裘皮的排灣族小貴族和外地訪客合影

布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