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荒野課: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 | 拾書所

十六歲的荒野課:在自然裡養成一顆溫柔的心

$ 441 元 原價 441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1.首部針對年輕世代設計的臺灣自然文化讀本,作者提出近年環境的各種現象,分析突破的可能性,導引思考共同的未來。
2.為年輕世代建構一個「不僅臺灣」的荒野臺灣觀點。既在島外看島內荒野,也在島內看島外的荒野世界。
3.以誠懇嚴謹且趣味橫生的文字風格,道出關於自然與發展的諸多可能,培養年輕世代對閱讀自然的興趣與識讀力,進而對自然文化產生共感與認同。

荒野裡藏著甚麼秘密?令人想探究?想挖掘?想逃離?
自然觀察,究竟在觀察什麼?自然教給了我們甚麼?我們對自然又做過什麼?

作者彭永松長期探索荒野,從事自然教育,深知「人心的超載比環境的超載更讓人憂慮,也才是地球環境 超載的主因,我們遠離自然的從來就不是身體,而是心靈,只有在複雜的社會裡重新尋回簡單的心,才能真正找回人類在自然、在宇宙中的位置」。本書為年輕讀者帶領方向,指出種種看不見的影響與傷害、快速消失的生物多樣性。對於「生而自然,而不自然」的人類作為,提出反思,並疾呼「可以不要互相傷害嗎?」究竟人與自然的新關係可以怎麼改善?換位思考,共創三贏,似有可能,就看理解後的實質行動。

生長於農家、投身於荒野的作者彭永松,以「猴子老師」為自然名,長年觀察思索環境與人的諸多現象,為了年輕人與未來環境,把他長期的理解與關懷編寫成一部全彩的田野交響曲,從【序曲】自然教給我的事開啟了荒野旋律,到【第一樂章】消失的生物多樣性、【第二樂章】生而自然,而不自然、【第三樂章】可以不要互相傷害嗎、【第四樂章】人與自然的新關係,而到【終章】 換位思考,共創三贏。在時而高亢,時而低吟的絮說中,作者用十二萬字與精選四百餘張照片指出環境發展的各種現象與癥結問題,幫助年輕人認識自然與困境,思考如何在各種限制之中化阻力為助力,在轉念之間邁向可行的路途。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荒野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徐仁修
柯金源 臺灣環境與生態紀錄工作者
——專業推薦

《十六歲的荒野課》由擅長生態觀察與攝影專業的彭永松老師執筆,透過作者親臨現場式的文字與影像分享,精彩美好的生態攝影作品對比文字中堪憂的種種環境及生態狀況,點出當今我們必要暫停腳步停下來思考的諸多問題。

儘管書中提到的許多問題恐怕無解,不少專家形容人類發展的態勢已經像一列衝向斷崖的失速列車,單單以人口及需求慾望的膨漲所造成的問題,都不是「我們只有一顆地球」所能擔養。傳統的生態平衡標準已經因為人類的暴衝而一再偏移,僵固的思考與應對態度,很有可能就是陷入無助的絕望陷阱。

這本書點出癥結問題,「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社會運動在台灣已風行至少三十個年頭以上,環境在變,生態在變,應對的思維和態度似乎不該是一成不變的停滯狀態,不應該停留在運動初期的零和思維上。「發展與保護」的矛盾與衝突並非絕對無解,如本書提到的,也許換個角度、換個位置來期許未來「變位思考 共創三贏」的努力方向。

既然無法避免走向斷崖,也許我們可以退一步積極有效的來控制行進速度;既然不可能永續,但我們應該不難以我們最擅長的經營管理來做到延長使用期限的目標。

而這些努力都需要改變,改變觀點將是重要關鍵,觀點改變,態度就會跟著改變。這本書教我們親臨現場,讓年輕朋友經由對生態之美的接觸,進而感到興趣而有進一步認識的衝動,未來很有可能因而成為環境和生態的關懷者甚至是重要推手。

環境與生態運動不是搖旗吶喊,而是現代人類在享用安全與富足時,必要對生養自己如母體般的環境與生態,貼近而且是更進一步的認知與自覺。

重新認知自己的生態位置,重新發覺自己對環境與生態的責任。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從二○一二年開始,我邀彭永松跟我一起到中國,為培訓兒童自然教育講解員的營隊擔任講師,此外,我們也多次一起到婆羅洲、印度等國做生態旅行,也在荒野基金會舉辦的國際自然教育講師培訓團擔任講師。此外,他知識與見聞廣博,又有多年拍攝的豐富照片,正好可以為年輕人打開多扇荒野大自然的窗門。

大自然物種多樣,系統複雜而完美,億萬的生命物種間的關係又環環相扣、共生共榮,而要能把其中的奧妙與精彩清楚陳述,彭永松老師是我所知極少數,甚至是,唯一能夠娓娓道來的一位,這點我絕對可以保證!

知識要轉變成體驗,才是每個人成就的關鍵。想要更了解大自然,就得直接進入荒野,並開始進行自然觀察。不久,你會發現不只野趣橫生而樂趣也無窮,人生體驗的收穫更會讓你覺得無限豐盈。
——荒野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 徐仁修

作者簡介


彭永松

自然名「猴子老師」,荒野基金會國際自然教育講師,綠色營自然導師,在桃園觀音大潭海邊和新屋的稻田裡度過了打赤腳的快樂童年。曾經在政府文化單位工作十四年,離開公部門後仍持續走訪田野文史,也從未停止自然觀察及拍攝。 二○○四年起在臺灣Nikon School長期開設自然生態、原住民文化學習、臺灣民俗、傳統建築攝影等課程至今;年輕時得過一些文學新詩獎,寫過幾本攝影叢書和地方歷史、傳統信仰、民俗文化的專書。二○一二至一六年獲邀在文化大學視覺藝術中心、法雅客藝廊、玉山國家公園藝廊舉辦了四場《野。臺。WILD TAIWAN》臺灣自然與生態攝影個展。二○二二年終於把講了二十多年的生態與環境課,重新思考彙整寫成了第一本書, 除了希望與更多朋友分享,也是盡己之力回饋生養人類的天地。

內容目錄


【推薦序】最精彩的荒野課 徐仁修
【推薦序】親臨現場 廖鴻基

【序曲】自然教給我的事
自然觀察,究竟在觀察什麼
遠離自然的不是身體,而是心靈
看不見的影響與傷害
離開了赤腳踩過的土地

【第一樂章】消失的生物多樣性
逐漸消失的生物多樣性
人類能夠再「創造」一個地球嗎
少了蜜蜂,並非只是少了蜂蜜
究竟是誰「入侵」了誰的正常生活
無從選擇的生與死
紅火蟻身上的「異形」寄生
失控的生物防治
花仙子變成了殺不死的樹妖
從美麗的觀賞生物變成環境殺手
沒有泥鰍的童年
並非所有的外來物種都需要或都能夠移除
人類夜航的明燈,鳥類夜航的殺手
如何避免綠色能源變成血色能源
總是忘了計算生態成本
回到沒有電的日子,可能嗎

【第二樂章】生而自然,而不自然
山與海交會的美麗方舟
人定勝天,人真的可以勝天嗎
一條公路的美麗與哀傷
生活需求與環境衝突
在河床上種菜
路邊的野花請不要砍
我的秘密花園
四季交響詩
我的小樹朋友
不要讓兩千元鈔票變成了「滅絕物種紀念幣」
沿著公路種綠金
靈長類的「戰爭」

【第三樂章】可以不要互相傷害嗎
網內網外,不要互打
野生動物的逆襲
誰殺死了鱷魚先生
象足餘生記
農民和野象都在保護「自己的」食物
斷掌黑熊的悲歌
嘎啦嘎澇,南路鷹一萬死九千
失控走調的「生態」攝影
誰愛動物園

【第四樂章】人與自然的新關係
有藍鵲伴讀的童年
先天自然與後天學習
演化沒有教的事
高速公路黃昏殺蟲事件
你走你的路,我過我的橋
懂得退後,才是向前
怎樣幫蝴蝶過馬路
「人類本位」才是自然保育最大的障礙
臺灣梅花鹿的滅絕與復育
石虎會吃我們的雞,為什麼要保護
臺灣的山貓森林
許一個公民信託的未來
臺灣的公民信託運動
回到簡單的初心

【終章】 換位思考,共創三贏
化阻力為助力,只在轉念之間
既要維護生態也要賺錢,可能嗎
人治與法治
國家公園和居民的對立與和解
保育如治水,除了防堵更應疏導
生態放生,科學放生
從捕鯨到賞鯨的漫漫長路
知易行難的「自然保護」與「居民共生」
生態保育回饋金

ISBN: 9789865504793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