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融合本土觀點與全球視野的百科套書
科學主題 X 生活應用 X 趣味故事 X 手作實驗
網羅臺灣最優秀氣象、地震、天文、海洋專家共同編寫400個有趣問題,
帶領讀者上天下海、深入宇宙,掌握各領域科學知識核心,
培養宏觀眼界與系統性全議題思考能力!
◎得獎紀錄
★★第43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2020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兒童讀物獎★★
★★ 2022文策院《Book From Taiwan》亞州專刊推薦書籍 ★★
◎本套書5大特色
特色1 網羅臺灣最優秀氣象、地震、天文、海洋專家共同打造融合本土觀點與全球視野的百科套書
特色2 由淺入深,涵括氣象、地科、天文、海洋最有趣也最重要的六大主題。
特色3 真實照片+幽默插畫+化繁為簡資訊圖表,輕鬆破解抽象難懂的氣象、地科、宇宙與大海祕密。
特色4 書中設計能重建現場的小實驗與有趣小故事,讓知識應用更生活化。
特色5 內容扣合十二年國教自然課綱,是課本知識之外的最佳閱讀補給品。
◎本套書共4冊
1.《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2.《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3.《天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宇宙祕密》
4.《海洋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大海祕密》
各冊簡介
《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氣溫是怎麼量出來的?
★焚風是會燃燒的風嗎?
★PM2.5到底是什麼碗糕?
★鋒面到底是什麼「面」呀?
★為什麼孔明能借到「東風」?
★為什麼氣象預報常常報不準呢?
★天氣變冷時,為什麼空氣也會變差?
★為什麼體感溫度跟真實溫度總是差了好幾度?
★超級寒冷的「霸王級寒流」以後還會不會再來臺灣呢?
這些問題,你是不是也曾經問過自己?
或者,你的心中也曾經有好多好多關於天氣的問題,希望能獲得解答?
在所有科學領域當中,氣象科學最能引起多數人共鳴,也是孩子在學習科學的歷程中,最容易引發興趣的項目。原因就在於氣象科學與所有人的生活習習相關,是一種可以「被經驗到」的科學。所以,很多人從小小孩的時期,就會本能的觀察到天晴、下雨、起風和溫度冷熱的變化,同時也萌生出許許多多的疑問。
氣象科學也是標準的「跨領域」及「探究式學習」的科學,在探討天氣變化的過程中,必須活用物理、化學,甚至生物的基礎知識,統整歸納後才能確認原因及影響,因此它會成為十二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自然領域」的重要環節。本書匯整了一百個既生活化又能與學習內容扣合的天氣問題,由最專業的氣象團隊親自執筆,配合文字簡答、真實照片、幽默插畫與最具設計感又容易理解資訊圖表,還有眾多能重現現場的有趣實驗,幫助孩子破解所有關於天氣的疑難雜症,輕鬆學習無負擔,同時也能得到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為什麼地球上的陸地會移動呢?
★「斷層」究竟是什麼?
★下一次大地震最有可能在哪裡發生呢?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也有地震嗎?
★為什麼火山有分「活的」和「死的」?
★為什麼臺灣地震很多,卻很少發生海嘯呢?
★臺灣一年會發生幾次地震、通常發生在哪裡?
★要怎麼找出地震發生地點?
★發生地震時我該怎麼應變呢?
★我們有辦法提前預測地震發生嗎?
身處在地震頻繁的臺灣,你是不是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
你是否也曾這麼想──如果能了解多一點,地震來臨時就不用那麼害怕了?
市面上雖然有許多關於地震知識的書籍,但大多若不是闡述深奧的地科理論而讓人卻步,就是偏重防災步驟,較少提及地震成因與測量原理。然而,地震總是突如其來擾動大家的生活,如果不能從成因到預防災害──各方面真正「有感」了解地震及自己能做到的應對,對孩子而言,地震仍然會是不可掌握的怪獸。
又恰恰是因為地震常常降臨、影響我們的日常,從感受現象、探究背景因素到充實防災知識,地震正是能讓孩子利用經驗、跨領域學習的一個關鍵主題。本書匯整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地震問題,由專業地震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融會不同領域的資訊,輕鬆破解關於地震與地球科學的疑難雜症。這些深入淺出的帶領,能具體化孩子對地震的印象、了解可能的損害以及控制程度,以及越來越進步的地震觀測技術。破除孩子因為不了解地震而產生的迷思與懼怕,同時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天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宇宙祕密》
★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呢?
★地球自轉會停下來嗎?
★火星是不是因為很熱才叫火星呢?
★為什麼我走路時,常常覺得月亮跟著我?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什麼是星座呢?
★黑洞從哪裡來?
★有別的宇宙存在嗎?
★科學家怎麼研究宇宙?
★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嗎?
★時空旅行有可能嗎?
面對每天都能看見的夜空,你是不是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
你是否也曾好奇,點點星光來自何方?又與地球上的我們有什麼關聯?
天文是人類從古代就著手探查的學問,人們對於遙遠星體的探索,推動許多科學發現與科技發展。這份對探索世界的渴望,也是世世代代每個孩子對星空的嚮往。然而由於每個人對星空都有不同的詮釋,新聞上亦常拿天文現象大作文章,孩子很容易受影響,生成與現實相違背的認知,甚至影響生活。因此我們希望能藉由一本由淺入深的天文百科,以正確有條理的知識脈絡。交付孩子一把打開理解宇宙大門的鑰匙。
正因為平時仰頭就能觀察,天文是能讓孩子利用經驗、跨領域學習的一個關鍵主題。本書匯整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天文科學問題,由專業天文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融會不同領域的資訊,輕鬆破解關於天體現象與科技的迷思和疑難雜症。這些深入淺出的帶領,能具體化孩子對星空的印象,了解宇宙古今與廣度,以及越來越進步的天文觀測技術。避免孩子因為不懂天文知識而被謠言左右,同時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海洋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大海祕密》
★海水可以喝嗎?
★為什麼颱風都從海上來?
★地圖上的陸地會畫出國界,海洋也分國界嗎?
★海裡也像陸地一樣有森林嗎?
★為什麼有些海岸是沙灘,有些卻遍布岩石?
★為什麼海水會有漲潮和退潮的變化呢?
★龜山島附近的「牛奶海」是怎麼來的呢?
★造船材料這麼重,為什麼可以浮在水面上?
★海洋研究船通常會進行什麼研究呢?
★漂流在海上的垃圾最後都會到哪裡去呢?
★海洋這麼重要,該怎麼保護海洋呢?
臺灣四面環海,不過除了美味的海鮮、海水浴場以及夏天必定來訪的颱風之外,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這片廣闊無垠的大海,究竟還藏著什麼祕密呢?
我們居住的地球,有超過七成的表面積是海洋,人們的生活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像臺灣這樣一個海島國家,無論經濟、文化、交通、能源、飲食、休閒等都與海洋息息相關。不過很可惜,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國,多數人雖然愛吃海鮮且喜歡去海邊玩,但對海洋的認識卻極為有限。事實上海洋研究包含的面向極為廣闊,舉凡海水、海岸、海象、洋流、海洋生態、觀測科技,甚至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極為重視的永續海洋議題,都涉及海洋物理、化學、地科、生物、探測科技等跨域學科的多元面向,更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自然領域」與「議題教育」的重要環節。
本書彙整了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海洋問題,由專業海洋研究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用跨領域知識,輕鬆破解關於海洋科學、生態、觀察探測的疑難雜症。期待透過深入淺出的帶領,引導孩子學習觀察及探索大海,從親近海洋開始體認到保育海洋的重要性,同時也獲得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本套書關鍵字:
◎無注音,5-8歲親子共讀、9-15歲自己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海洋、環境、防災
◎學習領域分類:自然、綜合活動、生活科技
◎幼兒學習指標:無
科學主題 X 生活應用 X 趣味故事 X 手作實驗
網羅臺灣最優秀氣象、地震、天文、海洋專家共同編寫400個有趣問題,
帶領讀者上天下海、深入宇宙,掌握各領域科學知識核心,
培養宏觀眼界與系統性全議題思考能力!
◎得獎紀錄
★★第43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
★★2020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兒童讀物獎★★
★★ 2022文策院《Book From Taiwan》亞州專刊推薦書籍 ★★
◎本套書5大特色
特色1 網羅臺灣最優秀氣象、地震、天文、海洋專家共同打造融合本土觀點與全球視野的百科套書
特色2 由淺入深,涵括氣象、地科、天文、海洋最有趣也最重要的六大主題。
特色3 真實照片+幽默插畫+化繁為簡資訊圖表,輕鬆破解抽象難懂的氣象、地科、宇宙與大海祕密。
特色4 書中設計能重建現場的小實驗與有趣小故事,讓知識應用更生活化。
特色5 內容扣合十二年國教自然課綱,是課本知識之外的最佳閱讀補給品。
◎本套書共4冊
1.《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2.《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3.《天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宇宙祕密》
4.《海洋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大海祕密》
各冊簡介
《天氣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氣象祕密》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氣溫是怎麼量出來的?
★焚風是會燃燒的風嗎?
★PM2.5到底是什麼碗糕?
★鋒面到底是什麼「面」呀?
★為什麼孔明能借到「東風」?
★為什麼氣象預報常常報不準呢?
★天氣變冷時,為什麼空氣也會變差?
★為什麼體感溫度跟真實溫度總是差了好幾度?
★超級寒冷的「霸王級寒流」以後還會不會再來臺灣呢?
這些問題,你是不是也曾經問過自己?
或者,你的心中也曾經有好多好多關於天氣的問題,希望能獲得解答?
在所有科學領域當中,氣象科學最能引起多數人共鳴,也是孩子在學習科學的歷程中,最容易引發興趣的項目。原因就在於氣象科學與所有人的生活習習相關,是一種可以「被經驗到」的科學。所以,很多人從小小孩的時期,就會本能的觀察到天晴、下雨、起風和溫度冷熱的變化,同時也萌生出許許多多的疑問。
氣象科學也是標準的「跨領域」及「探究式學習」的科學,在探討天氣變化的過程中,必須活用物理、化學,甚至生物的基礎知識,統整歸納後才能確認原因及影響,因此它會成為十二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自然領域」的重要環節。本書匯整了一百個既生活化又能與學習內容扣合的天氣問題,由最專業的氣象團隊親自執筆,配合文字簡答、真實照片、幽默插畫與最具設計感又容易理解資訊圖表,還有眾多能重現現場的有趣實驗,幫助孩子破解所有關於天氣的疑難雜症,輕鬆學習無負擔,同時也能得到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地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地科祕密》
★為什麼地球上的陸地會移動呢?
★「斷層」究竟是什麼?
★下一次大地震最有可能在哪裡發生呢?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也有地震嗎?
★為什麼火山有分「活的」和「死的」?
★為什麼臺灣地震很多,卻很少發生海嘯呢?
★臺灣一年會發生幾次地震、通常發生在哪裡?
★要怎麼找出地震發生地點?
★發生地震時我該怎麼應變呢?
★我們有辦法提前預測地震發生嗎?
身處在地震頻繁的臺灣,你是不是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
你是否也曾這麼想──如果能了解多一點,地震來臨時就不用那麼害怕了?
市面上雖然有許多關於地震知識的書籍,但大多若不是闡述深奧的地科理論而讓人卻步,就是偏重防災步驟,較少提及地震成因與測量原理。然而,地震總是突如其來擾動大家的生活,如果不能從成因到預防災害──各方面真正「有感」了解地震及自己能做到的應對,對孩子而言,地震仍然會是不可掌握的怪獸。
又恰恰是因為地震常常降臨、影響我們的日常,從感受現象、探究背景因素到充實防災知識,地震正是能讓孩子利用經驗、跨領域學習的一個關鍵主題。本書匯整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地震問題,由專業地震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融會不同領域的資訊,輕鬆破解關於地震與地球科學的疑難雜症。這些深入淺出的帶領,能具體化孩子對地震的印象、了解可能的損害以及控制程度,以及越來越進步的地震觀測技術。破除孩子因為不了解地震而產生的迷思與懼怕,同時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天文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宇宙祕密》
★太陽系是怎麼形成的呢?
★地球自轉會停下來嗎?
★火星是不是因為很熱才叫火星呢?
★為什麼我走路時,常常覺得月亮跟著我?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顆星星?
★什麼是星座呢?
★黑洞從哪裡來?
★有別的宇宙存在嗎?
★科學家怎麼研究宇宙?
★地球以外有生命存在嗎?
★時空旅行有可能嗎?
面對每天都能看見的夜空,你是不是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
你是否也曾好奇,點點星光來自何方?又與地球上的我們有什麼關聯?
天文是人類從古代就著手探查的學問,人們對於遙遠星體的探索,推動許多科學發現與科技發展。這份對探索世界的渴望,也是世世代代每個孩子對星空的嚮往。然而由於每個人對星空都有不同的詮釋,新聞上亦常拿天文現象大作文章,孩子很容易受影響,生成與現實相違背的認知,甚至影響生活。因此我們希望能藉由一本由淺入深的天文百科,以正確有條理的知識脈絡。交付孩子一把打開理解宇宙大門的鑰匙。
正因為平時仰頭就能觀察,天文是能讓孩子利用經驗、跨領域學習的一個關鍵主題。本書匯整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天文科學問題,由專業天文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融會不同領域的資訊,輕鬆破解關於天體現象與科技的迷思和疑難雜症。這些深入淺出的帶領,能具體化孩子對星空的印象,了解宇宙古今與廣度,以及越來越進步的天文觀測技術。避免孩子因為不懂天文知識而被謠言左右,同時收穫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海洋100問:最強圖解X超酷實驗 破解一百個不可思議的大海祕密》
★海水可以喝嗎?
★為什麼颱風都從海上來?
★地圖上的陸地會畫出國界,海洋也分國界嗎?
★海裡也像陸地一樣有森林嗎?
★為什麼有些海岸是沙灘,有些卻遍布岩石?
★為什麼海水會有漲潮和退潮的變化呢?
★龜山島附近的「牛奶海」是怎麼來的呢?
★造船材料這麼重,為什麼可以浮在水面上?
★海洋研究船通常會進行什麼研究呢?
★漂流在海上的垃圾最後都會到哪裡去呢?
★海洋這麼重要,該怎麼保護海洋呢?
臺灣四面環海,不過除了美味的海鮮、海水浴場以及夏天必定來訪的颱風之外,
你是不是也很好奇這片廣闊無垠的大海,究竟還藏著什麼祕密呢?
我們居住的地球,有超過七成的表面積是海洋,人們的生活與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像臺灣這樣一個海島國家,無論經濟、文化、交通、能源、飲食、休閒等都與海洋息息相關。不過很可惜,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國,多數人雖然愛吃海鮮且喜歡去海邊玩,但對海洋的認識卻極為有限。事實上海洋研究包含的面向極為廣闊,舉凡海水、海岸、海象、洋流、海洋生態、觀測科技,甚至是近年來世界各國極為重視的永續海洋議題,都涉及海洋物理、化學、地科、生物、探測科技等跨域學科的多元面向,更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自然領域」與「議題教育」的重要環節。
本書彙整了一百個融入日常生活、扣合學習內容的海洋問題,由專業海洋研究團隊執筆,配合文字簡答、豐富圖照、幽默具設計感的插畫與圖表,以及趣味實驗和小故事,引導孩子學習用跨領域知識,輕鬆破解關於海洋科學、生態、觀察探測的疑難雜症。期待透過深入淺出的帶領,引導孩子學習觀察及探索大海,從親近海洋開始體認到保育海洋的重要性,同時也獲得滿滿的閱讀與探究樂趣。
◎本套書關鍵字:
◎無注音,5-8歲親子共讀、9-15歲自己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海洋、環境、防災
◎學習領域分類:自然、綜合活動、生活科技
◎幼兒學習指標:無
作者簡介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成立於2003年,為臺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並領有全臺第一張企業氣象預報證照,擁有獨立預報天氣的能力。公司內有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努力推動臺灣的氣象產業,目前已將氣象資料成功應用於防災、企業風險管理、氣象經濟、氣候評估、媒體傳播及環境教育等服務。
賈新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天氣風險公司氣象總監,曾任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2015年臺灣《氣象法》修正後,為全臺第一位取得「災害性天氣預報許可證」的氣象人員。當飛官是小時候的夢想,只是單純地想從軍報國,沒想到竟成了從事天氣和氣候預報的賈博士,原來人生比天氣更難預期呀!
簡瑋靚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現為天氣風險公司氣象分析師,Yahoo《一分鐘報氣象》氣象主播。從小喜歡和家人一起躺在草地上看雲,高中歷經納莉颱風造成臺北大淹水後立志要念大氣科學,希望《天氣100問》能讓更多孩子認識氣象、愛上氣象、應用氣象。
潘昌志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上班族兼科普作家,在網路與平面媒體專欄撰寫科普文章超過百餘篇。喜歡自然科學、想當地球科學家是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又發現了說故事的興趣,合起來就是以地球科學為主的科普寫作,希望用知識傳播多給社會正向力量。在氣象局服研發替代役時吸取了滿滿的地震科學實務,之後便與馬國鳳教授合作《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部落格,為大家帶來深入淺出的地震知識,並用故事串起科學和社會的連結。
周美吟
畢業於臺大數學系及中央天文所碩士班,於2010年取得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學博士。回臺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專長是銀河系結構和恆星形成,目前是中研院天文所的教育推廣計畫科學家。
歐柏昇
臺大物理系碩士畢業,目前攻讀博士班,研究興趣是恆星演化與星際物質。現任中華民國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理事長,並曾在多家科學媒體發表文章。
陳彥伶(繪者)
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碩士。曾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優秀繪圖者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兒童文學牧笛獎,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book年度童書等多項肯定。畫完《天氣100問》後,終於可以準確的看天氣臉色,決定洗衣服的時刻!繪製《地震100問》時,還做了一個大地震的惡夢,所幸夢中的我成功逃生。完成《天文100問》的時候,感到宇宙之大有太多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未來一定有機會跟外星人交上朋友!來到《海洋100問》,想起以前喜歡的動畫《小美人魚》,也許她現在會因為每天有一堆塑膠刀叉跟吸管「從天而降」而超級困擾吧?FB粉絲專頁:老鼠愛說話(mouse.chit.chat)。
彭啟明(監修者)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現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國立中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在氣候變遷、大氣化學及風險管理。期盼自己和天氣風險公司能做更多一點肩負起社會公民、甚至地球公民的責任,因此致力於氣象傳播及環境教育,並推動臺灣的資料開放。著有《天有可測風雲:彭啟明的資料經濟與科學創業之路》。
馬國鳳(監修者)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現任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暨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榮獲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教育部學術獎並獲選為國家講座教授、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組織臺灣地震模型團隊,將科學研究實用化,使學術成果普及大眾,降低地震災害損失。在此推廣的同時,深覺一般大眾對於相關地震資訊的理解,仍有一段距離。因此結合科普作家潘昌志先生,共同建立「震識」網路平臺。希望透過科普的語言,提供大眾對地震危害潛勢資訊的理解,以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
朱有花(監修者)
1981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天文學博士學位,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榮譽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及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在國際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有兩百餘篇。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現為中研院天文所特聘研究員。
戴昌鳳(監修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海洋生物相關研究,潛水足跡遍及臺灣、北方三島、東沙、南沙太平島及世界各大洋等,為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先驅,著有學術論文兩百餘篇,專書十餘冊。
劉家瑄(監修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名譽教授。多年來致力地球物理探勘、震測資料處理、 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板塊構造等專業領域。著有學術論文上百篇,並在相關期刊上多有文章發表。
曾于恒(監修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主要以海氣交互作用與海洋氣候為研究與教學主題。著有學術論文上百篇,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成立於2003年,為臺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並領有全臺第一張企業氣象預報證照,擁有獨立預報天氣的能力。公司內有一群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努力推動臺灣的氣象產業,目前已將氣象資料成功應用於防災、企業風險管理、氣象經濟、氣候評估、媒體傳播及環境教育等服務。
賈新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博士,現為天氣風險公司氣象總監,曾任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2015年臺灣《氣象法》修正後,為全臺第一位取得「災害性天氣預報許可證」的氣象人員。當飛官是小時候的夢想,只是單純地想從軍報國,沒想到竟成了從事天氣和氣候預報的賈博士,原來人生比天氣更難預期呀!
簡瑋靚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碩士,現為天氣風險公司氣象分析師,Yahoo《一分鐘報氣象》氣象主播。從小喜歡和家人一起躺在草地上看雲,高中歷經納莉颱風造成臺北大淹水後立志要念大氣科學,希望《天氣100問》能讓更多孩子認識氣象、愛上氣象、應用氣象。
潘昌志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上班族兼科普作家,在網路與平面媒體專欄撰寫科普文章超過百餘篇。喜歡自然科學、想當地球科學家是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又發現了說故事的興趣,合起來就是以地球科學為主的科普寫作,希望用知識傳播多給社會正向力量。在氣象局服研發替代役時吸取了滿滿的地震科學實務,之後便與馬國鳳教授合作《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部落格,為大家帶來深入淺出的地震知識,並用故事串起科學和社會的連結。
周美吟
畢業於臺大數學系及中央天文所碩士班,於2010年取得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學博士。回臺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專長是銀河系結構和恆星形成,目前是中研院天文所的教育推廣計畫科學家。
歐柏昇
臺大物理系碩士畢業,目前攻讀博士班,研究興趣是恆星演化與星際物質。現任中華民國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理事長,並曾在多家科學媒體發表文章。
陳彥伶(繪者)
美國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碩士。曾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優秀繪圖者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兒童文學牧笛獎,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book年度童書等多項肯定。畫完《天氣100問》後,終於可以準確的看天氣臉色,決定洗衣服的時刻!繪製《地震100問》時,還做了一個大地震的惡夢,所幸夢中的我成功逃生。完成《天文100問》的時候,感到宇宙之大有太多未知等著我們去探索,未來一定有機會跟外星人交上朋友!來到《海洋100問》,想起以前喜歡的動畫《小美人魚》,也許她現在會因為每天有一堆塑膠刀叉跟吸管「從天而降」而超級困擾吧?FB粉絲專頁:老鼠愛說話(mouse.chit.chat)。
彭啟明(監修者)
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現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大愛電視臺氣象主播,國立中央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專長在氣候變遷、大氣化學及風險管理。期盼自己和天氣風險公司能做更多一點肩負起社會公民、甚至地球公民的責任,因此致力於氣象傳播及環境教育,並推動臺灣的資料開放。著有《天有可測風雲:彭啟明的資料經濟與科學創業之路》。
馬國鳳(監修者)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現任臺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暨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曾榮獲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教育部學術獎並獲選為國家講座教授、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組織臺灣地震模型團隊,將科學研究實用化,使學術成果普及大眾,降低地震災害損失。在此推廣的同時,深覺一般大眾對於相關地震資訊的理解,仍有一段距離。因此結合科普作家潘昌志先生,共同建立「震識」網路平臺。希望透過科普的語言,提供大眾對地震危害潛勢資訊的理解,以提供有效的風險管理。
朱有花(監修者)
1981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天文學博士學位,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榮譽教授、美國天文學會及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在國際期刊發表的學術論文有兩百餘篇。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理事長。現為中研院天文所特聘研究員。
戴昌鳳(監修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海洋生物相關研究,潛水足跡遍及臺灣、北方三島、東沙、南沙太平島及世界各大洋等,為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先驅,著有學術論文兩百餘篇,專書十餘冊。
劉家瑄(監修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名譽教授。多年來致力地球物理探勘、震測資料處理、 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板塊構造等專業領域。著有學術論文上百篇,並在相關期刊上多有文章發表。
曾于恒(監修者)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主要以海氣交互作用與海洋氣候為研究與教學主題。著有學術論文上百篇,榮獲109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ISBN: 4717211032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