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日本文化的雙重(面向),被譽為是現代「日本學的開山之作」。
本書最初是露絲‧潘乃德奉美國政府之命,依據文化形貌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出於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民族性之目的,以當時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並參閱大量的書刊和日本文學、電影寫成的調查報告,在戰後重新整理出版。
全書論述重點可歸納為:方法論(第一章「任務:日本」)、日本社會的階級制(第三章「各得其所,悉安其業」)、「御恩」與「報恩」(第五章「歷史與社會的負恩者」和第六章「報恩於萬一」)、名譽(第八章「名譽的維護」)、日本的道德所缺失的統一基準(第十章「道德的困境」和第十一章「自律與修煉」)、兒童問題(第十二章「兒童教育」)等主題。
本書最初是露絲‧潘乃德奉美國政府之命,依據文化形貌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出於分析、研究日本社會和民族性之目的,以當時在美國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並參閱大量的書刊和日本文學、電影寫成的調查報告,在戰後重新整理出版。
全書論述重點可歸納為:方法論(第一章「任務:日本」)、日本社會的階級制(第三章「各得其所,悉安其業」)、「御恩」與「報恩」(第五章「歷史與社會的負恩者」和第六章「報恩於萬一」)、名譽(第八章「名譽的維護」)、日本的道德所缺失的統一基準(第十章「道德的困境」和第十一章「自律與修煉」)、兒童問題(第十二章「兒童教育」)等主題。
作者簡介
露絲‧潘乃德(Ruth Fulton Benedict, 1887-1948)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原主修英國文學,並發表過多篇詩作。婚後接觸到人類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就讀,成為美國人類學之父鮑亞士的門生。1924-1931年間在印第安部落從事田野調查時,構思出「文化形貌論」的想法,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並以此想法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調查,《文化模式》、《菊與刀》為其代表作。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原主修英國文學,並發表過多篇詩作。婚後接觸到人類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就讀,成為美國人類學之父鮑亞士的門生。1924-1931年間在印第安部落從事田野調查時,構思出「文化形貌論」的想法,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並以此想法進行一系列的研究調查,《文化模式》、《菊與刀》為其代表作。
內容目錄
導 讀/林呈蓉
鳴 謝
第一章 任務:日本
第二章 交戰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悉安其業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歷史與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
第七章 情義是最難承受的
第八章 名譽的維護
第九章 人情的社會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律與修煉
第十二章 兒童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附錄:評價與批判
露絲‧潘乃德年表(一八八七~一九四八)
索 引
鳴 謝
第一章 任務:日本
第二章 交戰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悉安其業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歷史與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
第七章 情義是最難承受的
第八章 名譽的維護
第九章 人情的社會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律與修煉
第十二章 兒童教育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附錄:評價與批判
露絲‧潘乃德年表(一八八七~一九四八)
索 引
ISBN: 978626317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