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果行使惡意是為了追求更公平的局面,何為善,又何為惡?
損人不利己的惡意行為,可能是追求公平正義路上的必要之惡?
《紐約時報》、《獨立報》好評盛讚
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大衛•羅布森、《壞習慣的正面力量》作者理查.史提芬斯熱情推薦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游乾桂 臨床心理師、作家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
——推薦
你或許會認為,人會始終追隨利益,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宣稱,「人的理性會勝過一切」,然而,你卻能很輕易想起自己其實也做過某些惡意行為。但如果既損人又不利己,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去做?行為的動機是什麼?目的為何?
這本書將從心理學、腦科學甚至基因的角度,分析人在心理學實驗所設計的賽局情境中會如何行事,藉此了解惡意其實是一把握在你我手中的雙面刃,可以是為了支配他人,也可以是為了反對他人的支配。本書將以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等例子,帶你看政治中的惡意,人民是否從中為自己爭了一口氣;從宗教的形成,思考宗教是否其實是人們執行惡意的手段;最後,也將討論惡意的正反影響力,以及惡意會不會其實是一種極端的利己方式?
在人的行為中,除了利己、利他和雙贏之外,惡意始終是被忽略的第四種行為,本書將以此出發,探討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以及善惡間的模糊邊界,帶你重新思考惡意行為存在的價值。或許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當一個完全沒有惡意的善人,而是學著如何善用惡意,實現更理想的社會。
本書還會帶你了解:
►為什麼有些人嘴上說不會做邪惡之事,實際上卻做了?人如何決定是否要行使惡意?
►如果知道不公平的結果是來自電腦隨機的決定,想要報復的心理就會消失。人腦究竟如何解讀仇恨?
►即使知道脫歐之後可能傷害英國經濟,還是有超過一半的英國公民選擇脫歐,這和惡意有關聯嗎?
►利他的行為如果是為了傷害外部團體而讓自身所處的團體受益,這是不是惡意的另一種展現,且使得利他主義變得具有潛在殺傷力?
►當競爭變強,惡意行為會增加,其中的生理機制是什麼?大腦中的血清素、睪固酮濃度如何支配我們的惡意?
►被統治者有時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殘暴的上位者,這在猿猴族群中竟也能發現!動物也有惡意嗎?
【各界推薦】
「人性本善或本惡?」是個經典的問題。我自己偏愛的問法則是:我們演化而來的天性,在現代社會的環境中,被召喚出哪些善、哪些惡?我們都不是聖人,但我們八成也都不是大壞蛋,藉由這本書了解社會和基因如何誘發心中黑暗的一面,讓幫助我們和自己和解,並且更能忍受和其他人類共同生活。
——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我想應該很少人會自認是一個對人有惡意的人,即便是一些被認定為惡煞的人,心中也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在做壞事,故意要害人。或許「有惡意」這個想法,是一個沉重的枷鎖,多數人並不願意去面對。但是,若我們都不願意去了解「惡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恐怕只會活在鬱悶、不滿中。在《了解你心中的惡》這本書當中,作者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用很清晰的論述方式,佐以實例的方式,來說明「惡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相信讀完這本書,你會跟我一樣,不再執著當個總是懷著善意的好人,而是偶而會願意當個會懷著憤怒的慈悲去善用惡意的人。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本書探討的範圍之廣,從阿基里斯到川普,令人大開眼界。這是一本知識涉及廣博的書,麥卡錫-瓊斯巧妙地審視了前端的心理學研究和演化理論,對人際關係、商業和政治提出了一些令人吃驚的見解。你再也不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看待人性了。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
你會為了傷害別人而冒險傷害自己嗎?正如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的那樣,這種古老的情感已經捲土重來。我們最好將它視為一股同時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力量。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衝浪板上的哲學家》作者
惡意會用大大的滿足感來誘惑我們,但通常又會要我們付出昂貴的代價:為什麼我們明知終將在這個過程中傷害到自己,卻還是要去傷害他人呢?麥卡錫-瓊斯將演化論、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見解匯集在一起,並用引人入勝的軼事和活潑的寫作筆法將它們全部融合,解釋了我們每個人都共有卻被嚴重誤解的人性黑暗面。
——麥可・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學教授
這是任何對人類社會行為感興趣的人的必備讀物。賽門・麥卡錫-瓊斯對社會互動陰暗面的思考十分引人入勝,他以近期心理學和生物學上的研究架構出一個深刻的論點,即惡意有可能對人類的生活非常重要。
——派翠克・福伯(Patrick Forber),塔夫茲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資訊豐富、以證據為基礎,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難得讀物。
──理查.史提芬斯(Richard Stephens),《壞習慣的正面力量?》 作者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對人類自大又易怒的行為有十分吸引人的洞見。
──麥克.科克雷(Michael Cockerell),政治紀錄片製作人
憑藉嚴謹的科學、透徹的分析、豐富多彩且令人愉悅的散文以及令人驚訝的知識廣度,賽門.麥卡錫–瓊斯所寫的這本書無疑會受到許多人的讚賞。
──法蘭克.拉羅伊(Frank Lar?i),卑爾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一本透徹有趣的書,提出了一個有點挑釁的論點……麥卡錫—瓊斯是一位有趣、俏皮的作家,尤其是以心理學家而言……這本書用一種富有啟發性的方式,研究一個過去不太常被討論的主題。
──《紐約時報》
本書探索一種到迄今為止尚未被充分討論的情感,有趣而且有時有點挑釁,如果麥卡錫—瓊斯是對的,那麼這種情感就是被大大低估了。
──《獨立報》
損人不利己的惡意行為,可能是追求公平正義路上的必要之惡?
《紐約時報》、《獨立報》好評盛讚
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大衛•羅布森、《壞習慣的正面力量》作者理查.史提芬斯熱情推薦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黃益中 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游乾桂 臨床心理師、作家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
——推薦
你或許會認為,人會始終追隨利益,不論是自己或他人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宣稱,「人的理性會勝過一切」,然而,你卻能很輕易想起自己其實也做過某些惡意行為。但如果既損人又不利己,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去做?行為的動機是什麼?目的為何?
這本書將從心理學、腦科學甚至基因的角度,分析人在心理學實驗所設計的賽局情境中會如何行事,藉此了解惡意其實是一把握在你我手中的雙面刃,可以是為了支配他人,也可以是為了反對他人的支配。本書將以美國總統大選、英國脫歐等例子,帶你看政治中的惡意,人民是否從中為自己爭了一口氣;從宗教的形成,思考宗教是否其實是人們執行惡意的手段;最後,也將討論惡意的正反影響力,以及惡意會不會其實是一種極端的利己方式?
在人的行為中,除了利己、利他和雙贏之外,惡意始終是被忽略的第四種行為,本書將以此出發,探討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以及善惡間的模糊邊界,帶你重新思考惡意行為存在的價值。或許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當一個完全沒有惡意的善人,而是學著如何善用惡意,實現更理想的社會。
本書還會帶你了解:
►為什麼有些人嘴上說不會做邪惡之事,實際上卻做了?人如何決定是否要行使惡意?
►如果知道不公平的結果是來自電腦隨機的決定,想要報復的心理就會消失。人腦究竟如何解讀仇恨?
►即使知道脫歐之後可能傷害英國經濟,還是有超過一半的英國公民選擇脫歐,這和惡意有關聯嗎?
►利他的行為如果是為了傷害外部團體而讓自身所處的團體受益,這是不是惡意的另一種展現,且使得利他主義變得具有潛在殺傷力?
►當競爭變強,惡意行為會增加,其中的生理機制是什麼?大腦中的血清素、睪固酮濃度如何支配我們的惡意?
►被統治者有時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殘暴的上位者,這在猿猴族群中竟也能發現!動物也有惡意嗎?
【各界推薦】
「人性本善或本惡?」是個經典的問題。我自己偏愛的問法則是:我們演化而來的天性,在現代社會的環境中,被召喚出哪些善、哪些惡?我們都不是聖人,但我們八成也都不是大壞蛋,藉由這本書了解社會和基因如何誘發心中黑暗的一面,讓幫助我們和自己和解,並且更能忍受和其他人類共同生活。
——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我想應該很少人會自認是一個對人有惡意的人,即便是一些被認定為惡煞的人,心中也不一定會覺得自己是在做壞事,故意要害人。或許「有惡意」這個想法,是一個沉重的枷鎖,多數人並不願意去面對。但是,若我們都不願意去了解「惡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恐怕只會活在鬱悶、不滿中。在《了解你心中的惡》這本書當中,作者賽門・麥卡錫-瓊斯(Simon McCarthy-Jones)用很清晰的論述方式,佐以實例的方式,來說明「惡意」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相信讀完這本書,你會跟我一樣,不再執著當個總是懷著善意的好人,而是偶而會願意當個會懷著憤怒的慈悲去善用惡意的人。
——黃揚名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本書探討的範圍之廣,從阿基里斯到川普,令人大開眼界。這是一本知識涉及廣博的書,麥卡錫-瓊斯巧妙地審視了前端的心理學研究和演化理論,對人際關係、商業和政治提出了一些令人吃驚的見解。你再也不會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看待人性了。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英國知名獲獎科學作家
你會為了傷害別人而冒險傷害自己嗎?正如你可能已經注意到的那樣,這種古老的情感已經捲土重來。我們最好將它視為一股同時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力量。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
——亞倫・詹姆斯(Aaron James),《衝浪板上的哲學家》作者
惡意會用大大的滿足感來誘惑我們,但通常又會要我們付出昂貴的代價:為什麼我們明知終將在這個過程中傷害到自己,卻還是要去傷害他人呢?麥卡錫-瓊斯將演化論、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見解匯集在一起,並用引人入勝的軼事和活潑的寫作筆法將它們全部融合,解釋了我們每個人都共有卻被嚴重誤解的人性黑暗面。
——麥可・麥卡洛(Michael McCulloug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學教授
這是任何對人類社會行為感興趣的人的必備讀物。賽門・麥卡錫-瓊斯對社會互動陰暗面的思考十分引人入勝,他以近期心理學和生物學上的研究架構出一個深刻的論點,即惡意有可能對人類的生活非常重要。
——派翠克・福伯(Patrick Forber),塔夫茲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資訊豐富、以證據為基礎,是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難得讀物。
──理查.史提芬斯(Richard Stephens),《壞習慣的正面力量?》 作者
《惡意如何帶來正義?》對人類自大又易怒的行為有十分吸引人的洞見。
──麥克.科克雷(Michael Cockerell),政治紀錄片製作人
憑藉嚴謹的科學、透徹的分析、豐富多彩且令人愉悅的散文以及令人驚訝的知識廣度,賽門.麥卡錫–瓊斯所寫的這本書無疑會受到許多人的讚賞。
──法蘭克.拉羅伊(Frank Lar?i),卑爾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一本透徹有趣的書,提出了一個有點挑釁的論點……麥卡錫—瓊斯是一位有趣、俏皮的作家,尤其是以心理學家而言……這本書用一種富有啟發性的方式,研究一個過去不太常被討論的主題。
──《紐約時報》
本書探索一種到迄今為止尚未被充分討論的情感,有趣而且有時有點挑釁,如果麥卡錫—瓊斯是對的,那麼這種情感就是被大大低估了。
──《獨立報》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賽門・麥卡錫-瓊斯
Simon McCarthy-Jones
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臨床心理及精神醫學副教授。發表過諸多心理學研究論文,也經常為報章媒體撰文,文章散見於《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赫芬頓郵報》、《每日郵報》、《獨立報》、《愛爾蘭時報》等刊物。現居愛爾蘭都柏林。
譯者簡介
鄭煥昇
為人情尋找文字歸宿,也求讓文字標籤散發人性況味的譯者。近期譯作有《失控的轟炸》、《第一響禮砲》、《世界是什麼顏色》。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賽門・麥卡錫-瓊斯
Simon McCarthy-Jones
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臨床心理及精神醫學副教授。發表過諸多心理學研究論文,也經常為報章媒體撰文,文章散見於《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赫芬頓郵報》、《每日郵報》、《獨立報》、《愛爾蘭時報》等刊物。現居愛爾蘭都柏林。
譯者簡介
鄭煥昇
為人情尋找文字歸宿,也求讓文字標籤散發人性況味的譯者。近期譯作有《失控的轟炸》、《第一響禮砲》、《世界是什麼顏色》。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內容目錄
目錄
引言:第四種行為
第一章:最後通牒
一九七七年紅軍派向西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卻被拒絕,這個歷史事件開始讓世人意識到,在最後通牒賽局中,人的表現和經濟學家所設想的理論竟然完全不同!許多研究者因此開始對人心的惡意感到好奇:所有的人都心存惡意嗎?為什麼有些人嘴上說不會做邪惡之事,實際上卻做了?人究竟是為了用惡意追求公平,還是為了用惡意壓制他人?
第二章:反支配型惡意
反支配是人們維持平等的手段之一。被統治者有時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在上位的殘暴統治者。這是人類的專利,還是在動物身上也能發現?同樣都在最後通牒賽局中按惡意行事的人,在被賦予大權的獨裁者賽局中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舉動。心理學將如何解釋這個現象?惡意與公平的感受,以及惡意與憤怒的關聯究竟為何?
第三章:支配型惡意
行使惡意也可能是為了支配他人,我們會因為競爭變強而使惡意增加。腦科學如何解釋當中的生理機制?大腦中的血清素、睪固酮濃度如何影響我們惡意的程度?
第四章:惡意、演化與懲罰
如果天擇傾向的是自利和合作,惡意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昆蟲會有惡意嗎?細菌呢?在行使惡意時,人們顧慮什麼?又該如何懲罰?在祭出懲罰之前,釐清目的將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
第五章:惡意與自由
為了自由,人們願意以惡意行事。透過人為的方式召喚出我們的反支配性格,藉此與理性或傳統等跋扈的抽象怪獸對戰,便可驅策惡意去推進世界的進步,也能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第六章:惡意與政治
惡意在文化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活動中。希拉蕊大戰川普那場總統大選的結果,是因為選民出於惡意?英國脫歐是否如許多人所說,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人民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為了什麼?和惡意有關連嗎?
第七章:惡意與所謂神聖之物
宗教等所有「神聖」之物,是否其實是人們執行廉價惡意的手段?利他行為如果是去傷害外部團體而讓自身所處的團體受益,這是不是惡意的另一種展現,且使得利他主義變得具有潛在殺傷力?
結語:惡意的未來
引言:第四種行為
第一章:最後通牒
一九七七年紅軍派向西德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卻被拒絕,這個歷史事件開始讓世人意識到,在最後通牒賽局中,人的表現和經濟學家所設想的理論竟然完全不同!許多研究者因此開始對人心的惡意感到好奇:所有的人都心存惡意嗎?為什麼有些人嘴上說不會做邪惡之事,實際上卻做了?人究竟是為了用惡意追求公平,還是為了用惡意壓制他人?
第二章:反支配型惡意
反支配是人們維持平等的手段之一。被統治者有時會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在上位的殘暴統治者。這是人類的專利,還是在動物身上也能發現?同樣都在最後通牒賽局中按惡意行事的人,在被賦予大權的獨裁者賽局中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舉動。心理學將如何解釋這個現象?惡意與公平的感受,以及惡意與憤怒的關聯究竟為何?
第三章:支配型惡意
行使惡意也可能是為了支配他人,我們會因為競爭變強而使惡意增加。腦科學如何解釋當中的生理機制?大腦中的血清素、睪固酮濃度如何影響我們惡意的程度?
第四章:惡意、演化與懲罰
如果天擇傾向的是自利和合作,惡意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昆蟲會有惡意嗎?細菌呢?在行使惡意時,人們顧慮什麼?又該如何懲罰?在祭出懲罰之前,釐清目的將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
第五章:惡意與自由
為了自由,人們願意以惡意行事。透過人為的方式召喚出我們的反支配性格,藉此與理性或傳統等跋扈的抽象怪獸對戰,便可驅策惡意去推進世界的進步,也能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第六章:惡意與政治
惡意在文化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活動中。希拉蕊大戰川普那場總統大選的結果,是因為選民出於惡意?英國脫歐是否如許多人所說,是一個雙輸的局面?人民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為了什麼?和惡意有關連嗎?
第七章:惡意與所謂神聖之物
宗教等所有「神聖」之物,是否其實是人們執行廉價惡意的手段?利他行為如果是去傷害外部團體而讓自身所處的團體受益,這是不是惡意的另一種展現,且使得利他主義變得具有潛在殺傷力?
結語:惡意的未來
ISBN: 978626315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