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著名的藏傳佛教大師敦珠仁波切以一系列的主題闡述佛陀法教,精闢、率真、直指人心——本書堪稱心要建言之寶藏。」——《三乘》雜誌(Tricycle)
「本書集結法脈之大成。不受文化、處境所囿之人,將能因此書而獲得真實解脫之道。正如敦珠仁波切所說:『諄諄忠告皆我心中血語。務必把握、永勿忘失。』」——《平常心》雜誌(Ordinary Mind)
怙主敦珠仁波切身為博學、具證量的上師,兼具「伏藏師」、寧瑪派法教毋庸置疑的權威及眾所公認為蓮花生大士真實示現之種種身分,他是普世崇敬的對象,並由達賴喇嘛尊者認證為寧瑪派的領袖。
本書彙集了作者給予弟子的一系列開示,其中最早的一場記錄於一九六二年,其餘大部分開示則是於一九七○年間分別在東、西方國家講授。本書數十年來出版過不同版本,內容歷久彌新,此次為普賢法譯小組的全新中譯本。
敦珠仁波切開示,佛陀為眾生轉正法輪,隨眾生根器與見地不同給予教導。為心量有限且資糧較少的眾生揭示聲聞與緣覺之道,強調斷除言語和行為上的不善;為具備較大心量與資糧具足的眾生宣說大乘法教,強調修心,身和語的誓言與戒條則作為輔助。最後,為廣大心量、資糧具足且願意受法的眾生,佛陀則宣說了法義遠勝於「因乘」的「果乘」 ,也就是大乘密咒乘。
進入密咒金剛乘壇城、成就一切修持的,即是「心」。心是一切染汙的根本,但同樣也能往正向發展,心能夠了知上師與三寶的功德,並因此感受到信心,而更進一步地皈依。心也可以透過修行佛法,同時為自己與他人積聚解脫之因,因此我們必須改正且轉化「心」,修行的要點就在於檢視自心。
敦珠仁波切進一步說明,我們做的任何修持,都必須伴隨著「三殊勝」。
第一是菩提心的態度,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即成佛的種子,但由於其被遮蔽,眾生也因此流轉於輪迴中。所以,第一法就是決心讓眾生從苦海解脫。
第二則是讓心遠離一切概念,這代表無散亂的禪定,就算我們做的只是一次頂禮,也不能僅是身體機械化的動作,念頭和言語卻散亂至他處,相反地,我們仍須專注地修持,沒有任何分心。
第三是以迴向為結行,任何生起的福德,都要為廣大如虛空之有情眾生迴向。第三善法有無邊的廣大利益,迴向能讓福德永不枯竭,並使其恆時增長。
敦珠仁波切不僅曾到南亞與遠東地區的國家傳法,也造訪過歐洲和美國。對西方人來說,他儼然是真正的慈父,但卻不華美其詞,而是以必要且生動的話語,嚴正地指明要點。他體現了溫煦與仁慈,其存在是無盡的啟發之源,其著作具備了洞見與優雅。
讓身體挺直,盡可能減少言語,別想自己剛剛做了什麼,也別想之後要做什麼,不擔憂過去與未來,就讓心安住於自性。於此狀態中,心不受擾動、保持自然,如是安住,此狀態就是「止」。「止」,即「心」本身,也可稱為「當下之心」或「當下的覺性」,心是此時此刻的了知,同時又帶著喜悅的覺知。
念頭擔憂著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不受這些念頭擾亂的心、完全離於念頭的心,那是絕妙的廣闊且開放,充滿喜悅;然而,即使認出心性,也無法用言語形容。心為空,它安住於覺性之中。但這份在覺性光芒中的安住,卻無法持續太久,因為那當中沒有一絲永恆的可能,念頭必然會生起、增強,然後消失。
初學禪修的我們必須在念頭生起時認出它們,假使沒能認出,念頭就會像水面下的暗潮不停變動……
――摘自 內文第一章〈佛法〉
「本書集結法脈之大成。不受文化、處境所囿之人,將能因此書而獲得真實解脫之道。正如敦珠仁波切所說:『諄諄忠告皆我心中血語。務必把握、永勿忘失。』」——《平常心》雜誌(Ordinary Mind)
怙主敦珠仁波切身為博學、具證量的上師,兼具「伏藏師」、寧瑪派法教毋庸置疑的權威及眾所公認為蓮花生大士真實示現之種種身分,他是普世崇敬的對象,並由達賴喇嘛尊者認證為寧瑪派的領袖。
本書彙集了作者給予弟子的一系列開示,其中最早的一場記錄於一九六二年,其餘大部分開示則是於一九七○年間分別在東、西方國家講授。本書數十年來出版過不同版本,內容歷久彌新,此次為普賢法譯小組的全新中譯本。
敦珠仁波切開示,佛陀為眾生轉正法輪,隨眾生根器與見地不同給予教導。為心量有限且資糧較少的眾生揭示聲聞與緣覺之道,強調斷除言語和行為上的不善;為具備較大心量與資糧具足的眾生宣說大乘法教,強調修心,身和語的誓言與戒條則作為輔助。最後,為廣大心量、資糧具足且願意受法的眾生,佛陀則宣說了法義遠勝於「因乘」的「果乘」 ,也就是大乘密咒乘。
進入密咒金剛乘壇城、成就一切修持的,即是「心」。心是一切染汙的根本,但同樣也能往正向發展,心能夠了知上師與三寶的功德,並因此感受到信心,而更進一步地皈依。心也可以透過修行佛法,同時為自己與他人積聚解脫之因,因此我們必須改正且轉化「心」,修行的要點就在於檢視自心。
敦珠仁波切進一步說明,我們做的任何修持,都必須伴隨著「三殊勝」。
第一是菩提心的態度,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藏,即成佛的種子,但由於其被遮蔽,眾生也因此流轉於輪迴中。所以,第一法就是決心讓眾生從苦海解脫。
第二則是讓心遠離一切概念,這代表無散亂的禪定,就算我們做的只是一次頂禮,也不能僅是身體機械化的動作,念頭和言語卻散亂至他處,相反地,我們仍須專注地修持,沒有任何分心。
第三是以迴向為結行,任何生起的福德,都要為廣大如虛空之有情眾生迴向。第三善法有無邊的廣大利益,迴向能讓福德永不枯竭,並使其恆時增長。
敦珠仁波切不僅曾到南亞與遠東地區的國家傳法,也造訪過歐洲和美國。對西方人來說,他儼然是真正的慈父,但卻不華美其詞,而是以必要且生動的話語,嚴正地指明要點。他體現了溫煦與仁慈,其存在是無盡的啟發之源,其著作具備了洞見與優雅。
讓身體挺直,盡可能減少言語,別想自己剛剛做了什麼,也別想之後要做什麼,不擔憂過去與未來,就讓心安住於自性。於此狀態中,心不受擾動、保持自然,如是安住,此狀態就是「止」。「止」,即「心」本身,也可稱為「當下之心」或「當下的覺性」,心是此時此刻的了知,同時又帶著喜悅的覺知。
念頭擔憂著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不受這些念頭擾亂的心、完全離於念頭的心,那是絕妙的廣闊且開放,充滿喜悅;然而,即使認出心性,也無法用言語形容。心為空,它安住於覺性之中。但這份在覺性光芒中的安住,卻無法持續太久,因為那當中沒有一絲永恆的可能,念頭必然會生起、增強,然後消失。
初學禪修的我們必須在念頭生起時認出它們,假使沒能認出,念頭就會像水面下的暗潮不停變動……
――摘自 內文第一章〈佛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敦珠仁波切
Dudjom Rinpoche
敦珠仁波切(1904-1987)是受到高度推崇的佛教禪修大師,也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領袖。他曾造訪歐洲、北美與其他亞洲國家並給予廣博的教授,成功讓當地民眾得以接觸佛陀法教。一九八○年,他於法國多爾多涅省創立教學和禪修中心,並於一九八七年在此地圓寂。
《我心教言》是這位傳奇大師少數已翻為英文的著作之一,書中彙集了敦珠仁波切給予弟子的多場開示,以其特有的睿智、直率風格,生動地呈現這位偉大上師照徹古今的智慧心語。
譯者簡介
普賢法譯小組
翻譯:林姿瑩
普賢法譯小組成員。譯作包括《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和《當下了然智慧:無分別智禪修指南》等。
校對:袁筱晴
畢業於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電影研究所,現為專職口筆譯者、普賢法譯小組成員,譯作包括《如果用心去愛,必然經歷悲傷》。
校對:楊書婷
二○一二年與友人共同成立「普賢法譯小組」,致力於培訓佛法英文翻譯人才(官網:http://www.decode.org.tw/),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敦珠仁波切
Dudjom Rinpoche
敦珠仁波切(1904-1987)是受到高度推崇的佛教禪修大師,也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領袖。他曾造訪歐洲、北美與其他亞洲國家並給予廣博的教授,成功讓當地民眾得以接觸佛陀法教。一九八○年,他於法國多爾多涅省創立教學和禪修中心,並於一九八七年在此地圓寂。
《我心教言》是這位傳奇大師少數已翻為英文的著作之一,書中彙集了敦珠仁波切給予弟子的多場開示,以其特有的睿智、直率風格,生動地呈現這位偉大上師照徹古今的智慧心語。
譯者簡介
普賢法譯小組
翻譯:林姿瑩
普賢法譯小組成員。譯作包括《中陰指引――修習四中陰法教的訣竅》和《當下了然智慧:無分別智禪修指南》等。
校對:袁筱晴
畢業於英國南安普敦大學電影研究所,現為專職口筆譯者、普賢法譯小組成員,譯作包括《如果用心去愛,必然經歷悲傷》。
校對:楊書婷
二○一二年與友人共同成立「普賢法譯小組」,致力於培訓佛法英文翻譯人才(官網:http://www.decode.org.tw/),個人網誌:「在靈感中翻譯佛法,在業力下努力微笑」。
內容目錄
目錄
序文
蓮師翻譯小組譯序
致謝
第一章 佛法
第二章 法道要義
第三章 寧瑪傳承
第四章 修行無有宗派偏見
第五章 中陰
第六章 甚妙甘露
第七章 具福者之心要珍寶
第八章 大圓滿法教之祈願文
第九章 怙主敦珠仁波切自傳
詞彙解釋
序文
蓮師翻譯小組譯序
致謝
第一章 佛法
第二章 法道要義
第三章 寧瑪傳承
第四章 修行無有宗派偏見
第五章 中陰
第六章 甚妙甘露
第七章 具福者之心要珍寶
第八章 大圓滿法教之祈願文
第九章 怙主敦珠仁波切自傳
詞彙解釋
ISBN: 978626963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