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作者簡介
鄭自隆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兼任教授
專書著作
1992《競選文宣策略》,台北: 遠流。
1995《競選廣告》,台北:正中。
1997《企業公共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8《廣告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2001《廣告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6《各國傳播媒體自律規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2007《打造「台灣」品牌》,台北:國立編譯館 / 揚智。
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正中。
2008《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華泰。
2009《廣告代理50年:東方廣告公司與台灣廣告產業》,台北:遠流。
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
2013《文創行銷》,台北:五南。
2013《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台北:前程。
2014《廣告策略與管理:理論與案例交鋒對話》,台北:華泰。
2015《廣告、媒體與社會》,台北:華泰。
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2017《文創: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2021《數位整合行銷傳播》,台中:滄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兼任教授
專書著作
1992《競選文宣策略》,台北: 遠流。
1995《競選廣告》,台北:正中。
1997《企業公共關係》,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1998《廣告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
2001《廣告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2006《各國傳播媒體自律規範》,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2007《打造「台灣」品牌》,台北:國立編譯館 / 揚智。
2008《電視置入-型式、效果與倫理》,台北:正中。
2008《廣告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華泰。
2009《廣告代理50年:東方廣告公司與台灣廣告產業》,台北:遠流。
2012《競選傳播:策略與管理》,台北:華泰。
2013《文創行銷》,台北:五南。
2013《公共關係:策略與管理》,台北:前程。
2014《廣告策略與管理:理論與案例交鋒對話》,台北:華泰。
2015《廣告、媒體與社會》,台北:華泰。
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台北:五南。
2017《文創:行銷與管理》,台北:五南。
2021《數位整合行銷傳播》,台中:滄海。
內容目錄
A卷 辨
1.楔子: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的opening告訴讀者,此經是作者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的記載,讀者要以開闊心胸讀它,不必視為聖經。
2.降伏其心
人經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學習,就會形塑自己獨特的個性,「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3.滅度
學佛是滅度的過程,消除舊認知,再植入新認知、建立新態度。
4.. 法應無所住
佛法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
5.無住相布施
學習佛法宣揚佛法,應「無住象」,不必拘泥固定形式。
6.諸象非相
所有「表象」都是假的,若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
7.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學習佛法,不應只斟酌字義的表象,也不必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宣教方式。
8.法皆不可取
正覺佛性無法「言教」,必須自己體會。
9.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要身體力行,不是只用講的。
10.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自稱得道,即非得道。
1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學習佛法不必執著,不須有一元思想。
12.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不執著自己的大,才是大。
13.如來無所說
《金剛經》博大精深,只能體會,無法言說。
14.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人的外顯面貌(象)都是後天社會化的型塑,無法呈現本性(相)。
1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外在的羈絆都不是本性,拋棄外在的羈絆方能找到佛性。
16.心有住,則為非住
心中若有執念,就無法找到本性。
17.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眼見未必為憑,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象。
18.樂小法者,著我見
不應「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要以大乘取代小乘。
19.果報不可思議
學佛的果報是可得到報償reward或避免懲罰punishment。
20.如來者,諸法如義
所有佛法,都不離人性,一切適性,靠自己體悟,而非外在引導。
21.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間處處是佛法,行止都與佛性有關。
22.五眼
修法從肉眼、天眼至慧眼、法眼、佛眼,呈現階層式的發展,由低至高,由內而外,從具體視覺反應,到抽象認知思考與移情的投射empathy。
23.勿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法必須意會,而非執著字義的斟酌。
24.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法之道,無他,去除社會化的罣礙,就能修成。
25.莫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成佛不必在佛,眾生可以經由自覺自修體悟佛性。
26.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學佛就是要找回本性。
27.不應貪著
教佛、學佛若心求果報,即為「貪著」。
28.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佛法自在心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法必須內化成行為。
29.合相
佛法是集合體,不能拆開看,經過整合方成為「相」完整知識。
30.不生法相
佛法不是用來炫耀,更不是用來賺錢,經由自己的洞見體會佛法,不必仰賴他人的二手、三手詮釋。
31.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人為的論述,都是夢幻泡影,和露水閃電一樣,過眼即逝。
B卷 辯
1. 宗教傳播
2. 金剛結:白馬非馬
3. 如是我聞
4. 降伏其心
5. 滅度
6. 眾生
7. 色聲香味觸法
8. 偈
9. 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
10. 大乘與小法
11.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2. 合相:合象為相
13. 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14. 有為法
15. 《金剛經》是意識形態?
16. 《金剛經》的套套邏輯
17.佛陀的選擇:漸或頓
18.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變 結論
悟:見象非相、是相亦象
1.楔子: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的opening告訴讀者,此經是作者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的記載,讀者要以開闊心胸讀它,不必視為聖經。
2.降伏其心
人經過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學習,就會形塑自己獨特的個性,「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3.滅度
學佛是滅度的過程,消除舊認知,再植入新認知、建立新態度。
4.. 法應無所住
佛法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
5.無住相布施
學習佛法宣揚佛法,應「無住象」,不必拘泥固定形式。
6.諸象非相
所有「表象」都是假的,若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
7.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學習佛法,不應只斟酌字義的表象,也不必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宣教方式。
8.法皆不可取
正覺佛性無法「言教」,必須自己體會。
9.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要身體力行,不是只用講的。
10.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自稱得道,即非得道。
11.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學習佛法不必執著,不須有一元思想。
12.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不執著自己的大,才是大。
13.如來無所說
《金剛經》博大精深,只能體會,無法言說。
14.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人的外顯面貌(象)都是後天社會化的型塑,無法呈現本性(相)。
1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外在的羈絆都不是本性,拋棄外在的羈絆方能找到佛性。
16.心有住,則為非住
心中若有執念,就無法找到本性。
17.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眼見未必為憑,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象。
18.樂小法者,著我見
不應「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要以大乘取代小乘。
19.果報不可思議
學佛的果報是可得到報償reward或避免懲罰punishment。
20.如來者,諸法如義
所有佛法,都不離人性,一切適性,靠自己體悟,而非外在引導。
21.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間處處是佛法,行止都與佛性有關。
22.五眼
修法從肉眼、天眼至慧眼、法眼、佛眼,呈現階層式的發展,由低至高,由內而外,從具體視覺反應,到抽象認知思考與移情的投射empathy。
23.勿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法必須意會,而非執著字義的斟酌。
24.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法之道,無他,去除社會化的罣礙,就能修成。
25.莫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成佛不必在佛,眾生可以經由自覺自修體悟佛性。
26.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學佛就是要找回本性。
27.不應貪著
教佛、學佛若心求果報,即為「貪著」。
28.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佛法自在心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法必須內化成行為。
29.合相
佛法是集合體,不能拆開看,經過整合方成為「相」完整知識。
30.不生法相
佛法不是用來炫耀,更不是用來賺錢,經由自己的洞見體會佛法,不必仰賴他人的二手、三手詮釋。
31.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一切人為的論述,都是夢幻泡影,和露水閃電一樣,過眼即逝。
B卷 辯
1. 宗教傳播
2. 金剛結:白馬非馬
3. 如是我聞
4. 降伏其心
5. 滅度
6. 眾生
7. 色聲香味觸法
8. 偈
9. 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
10. 大乘與小法
11.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2. 合相:合象為相
13. 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14. 有為法
15. 《金剛經》是意識形態?
16. 《金剛經》的套套邏輯
17.佛陀的選擇:漸或頓
18.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變 結論
悟:見象非相、是相亦象
ISBN: 978986387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