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首刷贈送精選歷史明信片套組,每組3張,重現時代風貌!
✉--------------------------------------------------------------✉
第一本以社交為視角的全球明信片史,品味手寫與投遞的歷史記憶
超過100張私人珍藏、博物館、圖書館典藏的珍貴明信片圖像,獨家全彩收錄!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吳紹華(插畫家、2021世界明信片日首獎得主)聯合推薦
內容介紹
手寫時代的IG,流行於19、20世紀的社交媒介,
史上最傳奇、數量最龐大的物品交換,
用手寫的力量展現個人魅力,串起兩個世紀的歷史,
來自美麗景點、來自社運現場,也來自已不存在的地方……
在明信片的黃金年代,社會、人際關係、物質文化造成怎樣的轉變?
而在科技通訊便利的21世紀,明信片已滅絕嗎?
當你遇到開心的事或在旅遊時想跟親朋好友分享,身處21世紀的你,會立刻發臉書、IG,並搭配圖片,無論圖文是否相符,無論有沒有人按讚,你就是想發。而19、20世紀的人們,就是想寄明信片!
明信片問世在通信、通話昂貴且不便利的時代,買張包含郵資的卡片就能與親友聯絡,幾乎立刻成為當時全球通訊的首選。政府為明信片熱潮改革郵務,更挽救瀕臨破產的美國郵政;商人不斷推陳出新,躍升為流行的主角。當時明信片在世界的寄送量,可說以「億」為單位!
引領全球科技、經濟的脈動;見證局勢、歷史的演變,
隨時隨地都能建立人際網絡,參與全世界!
在大眾傳播還不發達的年代,各行各業將明信片熱潮從一般通訊發展到廣告宣傳,相機、沖印技術在當時也相應升級,觀光業、社運人士、政界、國家等等都將自己想傳達的視角透過真實照片明信片向全球宣揚,貫徹了明信片需要的「參與感」,成為與他人緊密結合又獨特的有形連結。
物質文化史學家莉迪婭.派恩從家族的明信片收藏談起,以「社交」為探索角度,探討郵政、印刷、宣傳、觀光、國族認同等方向,帶領我們回到明信片的黃金時代,透視明信片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發展演變以及在當代的樣貌。
✉明信片的演變✉
書寫素面明信片:沒有圖像,僅畫三條地址線,與遠方親朋好友聯繫,最廉價、最便捷的方式。
欣賞圖畫明信片:從照片轉繪風景、建築或手繪漫畫等圖像,不斷發展紙張、墨水、印刷技術,讓整體更美觀。可讓他人認識你的故鄉,你也能認識不熟悉的地域。
製作真實照片明信片:擁有一臺相機,人人都是攝影師,拍攝後立刻沖洗成明信片,除了記錄時事、宣傳理念,還可成就賺錢事業。
上傳數位明信片:社群網站圖文搭配的方式,明信片社交於網路再度重生?!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從物質文化認識世界上早期的通訊與廣告方式。
✒可透過明信片對社群媒體有更不同的見解。
✒明信片圖像認識19、20世紀的社會轉變。
✉--------------------------------------------------------------✉
第一本以社交為視角的全球明信片史,品味手寫與投遞的歷史記憶
超過100張私人珍藏、博物館、圖書館典藏的珍貴明信片圖像,獨家全彩收錄!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吳紹華(插畫家、2021世界明信片日首獎得主)聯合推薦
內容介紹
手寫時代的IG,流行於19、20世紀的社交媒介,
史上最傳奇、數量最龐大的物品交換,
用手寫的力量展現個人魅力,串起兩個世紀的歷史,
來自美麗景點、來自社運現場,也來自已不存在的地方……
在明信片的黃金年代,社會、人際關係、物質文化造成怎樣的轉變?
而在科技通訊便利的21世紀,明信片已滅絕嗎?
當你遇到開心的事或在旅遊時想跟親朋好友分享,身處21世紀的你,會立刻發臉書、IG,並搭配圖片,無論圖文是否相符,無論有沒有人按讚,你就是想發。而19、20世紀的人們,就是想寄明信片!
明信片問世在通信、通話昂貴且不便利的時代,買張包含郵資的卡片就能與親友聯絡,幾乎立刻成為當時全球通訊的首選。政府為明信片熱潮改革郵務,更挽救瀕臨破產的美國郵政;商人不斷推陳出新,躍升為流行的主角。當時明信片在世界的寄送量,可說以「億」為單位!
引領全球科技、經濟的脈動;見證局勢、歷史的演變,
隨時隨地都能建立人際網絡,參與全世界!
在大眾傳播還不發達的年代,各行各業將明信片熱潮從一般通訊發展到廣告宣傳,相機、沖印技術在當時也相應升級,觀光業、社運人士、政界、國家等等都將自己想傳達的視角透過真實照片明信片向全球宣揚,貫徹了明信片需要的「參與感」,成為與他人緊密結合又獨特的有形連結。
物質文化史學家莉迪婭.派恩從家族的明信片收藏談起,以「社交」為探索角度,探討郵政、印刷、宣傳、觀光、國族認同等方向,帶領我們回到明信片的黃金時代,透視明信片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發展演變以及在當代的樣貌。
✉明信片的演變✉
書寫素面明信片:沒有圖像,僅畫三條地址線,與遠方親朋好友聯繫,最廉價、最便捷的方式。
欣賞圖畫明信片:從照片轉繪風景、建築或手繪漫畫等圖像,不斷發展紙張、墨水、印刷技術,讓整體更美觀。可讓他人認識你的故鄉,你也能認識不熟悉的地域。
製作真實照片明信片:擁有一臺相機,人人都是攝影師,拍攝後立刻沖洗成明信片,除了記錄時事、宣傳理念,還可成就賺錢事業。
上傳數位明信片:社群網站圖文搭配的方式,明信片社交於網路再度重生?!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本書特色
✒從物質文化認識世界上早期的通訊與廣告方式。
✒可透過明信片對社群媒體有更不同的見解。
✒明信片圖像認識19、20世紀的社會轉變。
作者簡介
莉迪婭.佩恩
作家兼歷史學家,研究領域關注科學史、物質文化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歷史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Studies)擔任合作研究員。她的文章和論文曾刊登於《時代》雜誌(Time)、《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鸚鵡螺科學》雜誌(Nautilus)和《公眾領域評論》(Public Domain Review)等刊物。著有《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Seven Skelet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s Most Famous Human Fossil)、Genuine Fakes: How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Endlings: Fables for the Anthropocene等書。
譯者簡介
羅亞琪,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1776革命未竟之地》、《不講理的共和國》、《運動健護全書》等
作家兼歷史學家,研究領域關注科學史、物質文化史。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歷史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Studies)擔任合作研究員。她的文章和論文曾刊登於《時代》雜誌(Time)、《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鸚鵡螺科學》雜誌(Nautilus)和《公眾領域評論》(Public Domain Review)等刊物。著有《七副骸骨:人類化石的故事》(Seven Skeletons: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s Most Famous Human Fossil)、Genuine Fakes: How Phony Things Can Teach Us About Real Stuff、Endlings: Fables for the Anthropocene等書。
譯者簡介
羅亞琪,畢業於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權力與王座:貿易、征伐與基督信仰,中世紀如何奠定歐洲強盛的基礎?》、《1776革命未竟之地》、《不講理的共和國》、《運動健護全書》等
內容目錄
導論 昔日的發明與今日的再發明
明信片幾乎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一被發明出來,就受到無止境地歡迎,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達到商業高峰。明信片之所以成為如此歷久不衰的媒體,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有形物質連結。
第一章 簽名、貼郵票、寄出——郵政的歷史,從史前說起
交換訊息最古老可追溯到至少一萬兩千年前的澳洲,當時原住民會把訊息刻在木棒上,讓信差帶到遠方。郵務對於複雜定居的大型社會而言,是維持日常生活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 明信片的量產——墨水、紙張、印刷,以及參與感,構成個人化明信片
明信片雖需要仰賴紙張、墨水和印刷技術不斷反覆地相互作用,但還有一個獨特的元素,使它們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大量印製媒體——「參與」是明信片之所以為明信片的必備條件。
第三章 公關與宣傳——相機與真實照片明信片的力量
假如將真實照片明信片比喻成IG,那麼當時的明信片自然會出現食物、寵物、口號或引句、朋友的照片,當然還有自拍。明信片宣傳品透過個人化和迎合群眾期待,反映出一個地方對某個全球現象的表達方式。個人印刷技術的興起,讓每個人都可以記錄自己的敘事和故事。
第四章 我玩得很開心,真希望你也在——明信片在促進觀光中扮演的角色
明信片一直是證實一趟旅行的存在、連結寄件者與收件者,以及把這兩個人跟某個地方連結起來的手段。明信片也可以把某些地方商品化,使這些地方變成令人眼熟的景點。
第五章 從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家寄來的明信片——見證國之興衰的有形物品
就算一個國家已死,也不表示它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跟著地理疆界一起滅亡。住在十九和二十世紀死國的人們,他們的生命可以透過明信片等物質文化進行追溯。來自死國的明信片除了展現殖民主義、帝國的建立和國家神話的創造,也講述了社會重組的複雜歷史。
結論 明信片的來世
明信片常常是在完全無意的情況下被保存起來的,被塞在書裡、混入書信和照片中……,隨著時間過去,要探究明信片背後的意義和意圖是很費力的,因為其中蘊含的私人連結已遺失,但它們卻開始轉變成歷史文物。明信片的來生不只有保存和收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能透過藝術、圖像學展現。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明信片幾乎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一被發明出來,就受到無止境地歡迎,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達到商業高峰。明信片之所以成為如此歷久不衰的媒體,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的有形物質連結。
第一章 簽名、貼郵票、寄出——郵政的歷史,從史前說起
交換訊息最古老可追溯到至少一萬兩千年前的澳洲,當時原住民會把訊息刻在木棒上,讓信差帶到遠方。郵務對於複雜定居的大型社會而言,是維持日常生活運作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 明信片的量產——墨水、紙張、印刷,以及參與感,構成個人化明信片
明信片雖需要仰賴紙張、墨水和印刷技術不斷反覆地相互作用,但還有一個獨特的元素,使它們有別於其他形式的大量印製媒體——「參與」是明信片之所以為明信片的必備條件。
第三章 公關與宣傳——相機與真實照片明信片的力量
假如將真實照片明信片比喻成IG,那麼當時的明信片自然會出現食物、寵物、口號或引句、朋友的照片,當然還有自拍。明信片宣傳品透過個人化和迎合群眾期待,反映出一個地方對某個全球現象的表達方式。個人印刷技術的興起,讓每個人都可以記錄自己的敘事和故事。
第四章 我玩得很開心,真希望你也在——明信片在促進觀光中扮演的角色
明信片一直是證實一趟旅行的存在、連結寄件者與收件者,以及把這兩個人跟某個地方連結起來的手段。明信片也可以把某些地方商品化,使這些地方變成令人眼熟的景點。
第五章 從已經不復存在的國家寄來的明信片——見證國之興衰的有形物品
就算一個國家已死,也不表示它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跟著地理疆界一起滅亡。住在十九和二十世紀死國的人們,他們的生命可以透過明信片等物質文化進行追溯。來自死國的明信片除了展現殖民主義、帝國的建立和國家神話的創造,也講述了社會重組的複雜歷史。
結論 明信片的來世
明信片常常是在完全無意的情況下被保存起來的,被塞在書裡、混入書信和照片中……,隨著時間過去,要探究明信片背後的意義和意圖是很費力的,因為其中蘊含的私人連結已遺失,但它們卻開始轉變成歷史文物。明信片的來生不只有保存和收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能透過藝術、圖像學展現。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ISBN: 978957053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