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 拾書所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菁英林攀龍對上黨國嫡裔曾約農

$ 432 元 原價 432
內容簡介


代表台灣本土知識人的林攀龍 vs. 代表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曾約農
從涇渭分明的兩位教育家之行徑,看台灣未來發展之關鍵

台大歷史系歷史系名譽教授鄭欽仁
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
--專文推薦--


在二十世紀威權戒嚴時代,
景仰歌德的林獻堂長子林攀龍與
崇敬蔣介石的曾國藩曾孫曾約農

作為台灣與外省族群教育家代表
懷著不同的想望,雖同在一島卻互相疏離
因著?勢的外來統治政權,埋沒台灣本土人才

回顧百年台灣知識人困境
思索未完的學術文化轉型正義

1951年來自中國的知識人曾約農(1893-1986)是第一代「外省人」,而林攀龍(1901-1983)則是出生在日治時代台灣、從小在日本受教成長、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灣本土知識人。

兩人前半生所處歷史地理環境、與生活經驗極大的差異,形塑兩人不同的人生觀與世界觀。戰後,兩人後半生同樣居住在國民黨軍事戒嚴、一黨專制統治下的台灣;同樣是教育界人士,但兩人互相疏離,蓋社會族群背景、意識形態不同,個性、興趣、境遇、為人處世都不相同。

綜觀兩位教育家知識人的想望,最大的差異在於兩人所關注的政治文化價值觀的焦點不同──一位是專注「反共抗俄、反攻大陸」、復興中華文化的「中國文化民族主義者」,熱愛中國的知識人;另一位是憧憬歐美浪漫主義文學、崇尚自由人文主義心靈價值、關懷人類文明發展、既「普世」亦「本土」的台灣知識人。

兩人的政治文化思想,持續挑戰台灣新世代的知識人──曾約農想望台灣「中國化」、「傳統化」、「保守化」;而林攀龍則想望台灣「自由化」、「本土化」、「普世化」,使之成為台灣前進的方向!

作者簡介


蔡榮芳

台灣雲林北港人。美國加州大學(UCLA)歷史學博士。馬里蘭大學碩士。東海大學第一屆 1959年畢業校友。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名譽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國科會客座教授;及香港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學術著作:Hong Kong in Chinese History: Community and Social Unrest in the British Colony, 1842-1913(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台北:玉山社,2020年出版;2021年度巫永福文化評論獎)。

內容目錄


推薦序/與子同袍 鄭欽仁
推薦序/「台灣經典」的人、事、物,何日成為我們的常識與典範? 周婉窈

作者序/
重新發現台灣知識人林攀龍(1901-1983)的喜悅
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台灣的林攀龍,來自中國的曾約農
林攀龍(1901-1983)的生平與文學創作
評論林攀龍著《人生隨筆》(1954):論述人類文明與人生價值
曾約農(1893-1986)的生平行徑,東海大學遴選校長
「自由人」的想望,學術文化轉型正義,台灣建國論述

第壹章 林攀龍:林獻堂的長子,東京帝大才子的文學創作
林攀龍(1901-1983):林獻堂的長子
東京帝大秀才,參與政治、文化活動
〈?歐洲?近代文學的主要潮流〉(1922)
〈當我看到彩虹,我心躍動〉(1923):人、自然與神,情感連接
〈在生命的初夏裡〉:於寂寞的東京之寓所(1923)

第貳章 留學歐洲心得,「一新會」,感情世界,及戰後的林家
留學英國(1925-1928)、法國、德國(1930-1932)
讚賞?水龍繪畫及歐美文藝,表現細膩的審美觀(Aesthetics)(1931)
〈歐羅巴〉(?-???)(1932)
〈要正確認識人生的目的〉: 知識必須伴隨智慧增長(1932)
〈新台灣的建設要從地方開始〉(1932)
〈要活於創造才能打開解放之路--前

ISBN: 9786267076613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