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十一章,以「辨別證候的陰陽病勢」為核心,全書內容涵蓋中醫藥概述、節氣時令、東亞(中、日、韓、台)醫藥養生發展與流傳、動功、靜功、鍼、灸、脈道、藥典處方、茶、中醫疫情診治等。適用對象包括:中醫養生學教科書、國家中醫師執照考試教材、科學史領域延伸讀物、通識暨博雅課程用書、企業員工健康管理、個人保健參考。是為台灣本土首本在地學術中醫養生專書。
作者簡介
陳麒方醫師
陳麒方 醫師
雲林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現任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十屆)理事長、台北天心中醫主治醫師,並為孩子的爸。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醫學士、碩士、博士
京都大學訪問學人
日本東洋醫學會會員
東洋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九屆)監事長
財團法人中醫藥研發基金會叢刊執行編輯
醫策會「教學醫院評鑑認定期刊」總編輯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開科總醫師、中醫部主治醫師、
肺癌醫療團隊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定講師、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考選部中醫典試命審題委員
陳麒方 醫師
雲林人,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現任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十屆)理事長、台北天心中醫主治醫師,並為孩子的爸。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醫學士、碩士、博士
京都大學訪問學人
日本東洋醫學會會員
東洋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第九屆)監事長
財團法人中醫藥研發基金會叢刊執行編輯
醫策會「教學醫院評鑑認定期刊」總編輯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開科總醫師、中醫部主治醫師、
肺癌醫療團隊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定講師、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考選部中醫典試命審題委員
內容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iii
推薦序三 v
推薦序四 vii
專家學者推薦文 ix
第一章 中醫養生緒論
一、概說
二、中醫養生
三、小結
第二章 節氣時令
一、廿四節氣
二、四時四季
三、小結
第三章 養生撮要
一、本於陰陽
二、陰陽自和、陰陽平衡
三、小結
第四章 東亞醫藥養生發展與流傳:從漢到唐帝國時期
一、醫藥養生文獻
二、漢、唐醫學
三、漢:《內經》與《傷寒》雙璧
四、唐:《千金方》和《醫心方》
五、小結
第五章 東亞醫藥養生發展與流傳:自中世紀迄清初期
一、醫門之分
二、宋:校正醫書局醫書
三、明:《本草綱目》、《遵生八箋》及其遺緒
四、小結
第六章 漢方醫學養生演變
一、前言
二、華夏傳統醫學在日本
三、腹診
四、小結
第七章 近現代台灣的醫藥養生演變
一、前言
二、明治維新後之漢方醫學演變與台灣概況
三、小結
第八章 鍼刺與脈道
一、前言
二、鍼刺之術
三、孔穴
四、經脈脈道
五、小結
第九章 藥典記錄之藥方
一、前言
二、藥典的藥方
三、用藥五字訣
四、草藥
五、小結
附一:《傷寒論》基本方藥
附二:《傷寒論》康治本全條文
第十章 水與火:陰陽水火平衡,談內服的茶(水)與外治的灸(火)
一、茶
二、灸
第十一章 嚴重特殊傳染病肺炎(COVID-19)疫情對治
一、基本概況
二、中醫對COVID-19的理解
三、案例
四、小結
跋
附錄一 中醫藥機關團體一覽表
附錄二 《台灣中醫藥發展法》全文
附錄三 「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品項」清單
附錄四 台灣中藥基準方200方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iii
推薦序三 v
推薦序四 vii
專家學者推薦文 ix
第一章 中醫養生緒論
一、概說
二、中醫養生
三、小結
第二章 節氣時令
一、廿四節氣
二、四時四季
三、小結
第三章 養生撮要
一、本於陰陽
二、陰陽自和、陰陽平衡
三、小結
第四章 東亞醫藥養生發展與流傳:從漢到唐帝國時期
一、醫藥養生文獻
二、漢、唐醫學
三、漢:《內經》與《傷寒》雙璧
四、唐:《千金方》和《醫心方》
五、小結
第五章 東亞醫藥養生發展與流傳:自中世紀迄清初期
一、醫門之分
二、宋:校正醫書局醫書
三、明:《本草綱目》、《遵生八箋》及其遺緒
四、小結
第六章 漢方醫學養生演變
一、前言
二、華夏傳統醫學在日本
三、腹診
四、小結
第七章 近現代台灣的醫藥養生演變
一、前言
二、明治維新後之漢方醫學演變與台灣概況
三、小結
第八章 鍼刺與脈道
一、前言
二、鍼刺之術
三、孔穴
四、經脈脈道
五、小結
第九章 藥典記錄之藥方
一、前言
二、藥典的藥方
三、用藥五字訣
四、草藥
五、小結
附一:《傷寒論》基本方藥
附二:《傷寒論》康治本全條文
第十章 水與火:陰陽水火平衡,談內服的茶(水)與外治的灸(火)
一、茶
二、灸
第十一章 嚴重特殊傳染病肺炎(COVID-19)疫情對治
一、基本概況
二、中醫對COVID-19的理解
三、案例
四、小結
跋
附錄一 中醫藥機關團體一覽表
附錄二 《台灣中醫藥發展法》全文
附錄三 「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品項」清單
附錄四 台灣中藥基準方200方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ISBN: 978626343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