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少年【川端康成。耽美初戀】(燙金精裝唯美典藏版)
目錄
導 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陳靜寬
給臺灣讀者的話
序 章 土產的起源與土產文化
日本特殊的土產文化/日本獨有的「名產鐵路便當」
「土產」與「souvenir」/土產研究概觀
神社佛寺與土產的起源/「名產」與「土產」
「故事」的起源──「名產沒一個好吃」的理由
所謂「與土地的淵源」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明治時代東海道線各站的名產
交通系統的演變與名產的興衰/站內銷售與「站內店」
鐵道弘濟會成立/旅遊指南與土產
黍糰子與吉備糰子/中日戰爭與鐵道運輸
透過銷售策略形成固定的商品形象/羽田穴守稻荷、門前町與土產的興衰
京阪電鐵與香里園/八橋成為主流點心的漫長歷程
正牌老店之爭所帶來的效應/五色豆與政岡豆
古典而新潮的鎌倉/「異國風情」的鴿子餅躋身名產之前
第二章 近代參拜伊勢神宮與赤福
參拜伊勢神宮是近世一大娛樂
萬金丹、伊勢曆、菸草盒──從「宮笥」到「土產」
赤福的誕生/呈獻給明治天皇的赤福/修建為「神都」的伊勢神宮
宣傳與改良/參宮急行電鐵開通拉近了與神宮的距離
從《伊勢參宮要覽》中看到的參拜者心聲/畢業旅行與伊勢神宮
畢業旅行的土產/「將伊勢物產一網打盡」的「百貨式大物產館」
伊勢──整備大型土產店的先驅/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盛況與後續的演變
赤福的現代化之路/超越赤福的生薑糖/近鐵電車與站內銷售
改良保存方法、擴大事業版圖,成為代表伊勢的企業/衰落與復興
第三章 博覽會與名產
博覽會、共進會、商品展示所/「地方特產店」的起源
江之島貝殼工藝的興衰/江之島與鎌倉的融合
淪為「待宰肥羊」的顧客/努力做到「收費透明化」
管制劣質商品與改良名產/鐵道院的名產評鑑
博覽會與創造名產/奈良的商品宣傳
大阪電氣軌道開業與打造橿原名產/日本旅行與JTB
「吸引外國旅客」與改良土產/全國點心大博覽會
大垣的柿羊羹/內國勸業博覽會中登場的競爭對手與努力改良
激烈競爭後登上主流寶座的土產/瞬息萬變的環境中
第四章 帝國日本的擴張與名產的普及
誕生於近代後期的宮島工藝品/「飯杓是克敵利器」
隨著戰爭興起的商業入門書/「軍事都市」所誕生的「軍人土產」
明治時代宮島土產的主角是手工藝品
創造的故事──紅葉饅頭與伊藤博文傳說
史料中的紅葉饅頭/媒體引領的風潮
香蕉與北海道/木雕熊成為名產之前
新領土臺灣與土產/並沒有「鄭成功月餅」與「孫文餅」
東亞與土產文化/機械化與大量生產
誕生於明治時期的名產小城羊羹/眾多追隨者的努力
生產邁向現代化與統一商標/欠缺歷史由來的發展與日後演變
誕生於成田山新勝寺門前町的糕點/開始製作羊羹的米屋
城田町的主要產業/守護國家、祈求戰勝的寺廟
在戰地大受歡迎的慰勞品/戰時體制下各地增加的觀光客
砂糖、白米供給減少與海外需求急速下滑
戰後的成田米屋──進駐鐵道沿線販售、參加銘菓展、著眼自衛隊
機械化與統一化的兩難/老雜誌《旅》提出的問題
增殖的「鐵路貨」/工藝品的式微
「地區限定商品」普及背後的「安心感」
第五章 溫泉觀光與土產
提供長期住宿的溫泉療養地/昭和時期展開的觀光化
依然遙遠的伊香保溫泉/文學作品中的伊香保
溫泉饅頭的誕生/尚未成為土產中的主角
陸軍特別大演習與昭和天皇/道後溫泉與松山的交通
道後煎餅與溫泉煎餅/少爺在哪裡吃糰子?
道後溫泉何時開始賣糰子?/遠離東海道
東海道本線來了,團體客來了
熱海的魚乾──欠缺歷史由來的名產
別府溫泉的躍進/有馬溫泉和別府間的技術轉移
溫泉相關的名產/流行作家所購買的商品
戰後的「慰勞旅行」與夜晚的街道
第六章 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土產
休息站登場/土產店+餐廳=休息站
高速公路的急速建設/服務區賣場獨佔經營
上行與下行販賣不同的商品/道路公團民營化與土產多樣化
在變化中求生存的荻野屋釜飯/高速交通設施帶來的改變
初期乏人問津的萩之月/用於機上餐點,獲得電視節目介紹
靠經營形象一炮而紅的白色戀人/小雞饅頭的創業傳說
地區性與「銘菓」地位/全國性鐵道與國際性機場
長年缺席的東京土產代表/觀光會館計畫與地方特產店
兼具現代性與普遍性的街道/配合東京車站與羽田機場的發展
香蕉與「東京芭娜娜」/垃圾土產與三角旗
從團體旅遊到個人旅行/土產「紀念品化」?
東京迪士尼最熱賣的商品/分送土產是根深柢固的習慣
對土地的刻板印象與土產/土產銷售策略所呈顯的現象
終 章 近代的國民經驗與土產
後記
原註
目錄
導 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陳靜寬
給臺灣讀者的話
序 章 土產的起源與土產文化
日本特殊的土產文化/日本獨有的「名產鐵路便當」
「土產」與「souvenir」/土產研究概觀
神社佛寺與土產的起源/「名產」與「土產」
「故事」的起源──「名產沒一個好吃」的理由
所謂「與土地的淵源」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明治時代東海道線各站的名產
交通系統的演變與名產的興衰/站內銷售與「站內店」
鐵道弘濟會成立/旅遊指南與土產
黍糰子與吉備糰子/中日戰爭與鐵道運輸
透過銷售策略形成固定的商品形象/羽田穴守稻荷、門前町與土產的興衰
京阪電鐵與香里園/八橋成為主流點心的漫長歷程
正牌老店之爭所帶來的效應/五色豆與政岡豆
古典而新潮的鎌倉/「異國風情」的鴿子餅躋身名產之前
第二章 近代參拜伊勢神宮與赤福
參拜伊勢神宮是近世一大娛樂
萬金丹、伊勢曆、菸草盒──從「宮笥」到「土產」
赤福的誕生/呈獻給明治天皇的赤福/修建為「神都」的伊勢神宮
宣傳與改良/參宮急行電鐵開通拉近了與神宮的距離
從《伊勢參宮要覽》中看到的參拜者心聲/畢業旅行與伊勢神宮
畢業旅行的土產/「將伊勢物產一網打盡」的「百貨式大物產館」
伊勢──整備大型土產店的先驅/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盛況與後續的演變
赤福的現代化之路/超越赤福的生薑糖/近鐵電車與站內銷售
改良保存方法、擴大事業版圖,成為代表伊勢的企業/衰落與復興
第三章 博覽會與名產
博覽會、共進會、商品展示所/「地方特產店」的起源
江之島貝殼工藝的興衰/江之島與鎌倉的融合
淪為「待宰肥羊」的顧客/努力做到「收費透明化」
管制劣質商品與改良名產/鐵道院的名產評鑑
博覽會與創造名產/奈良的商品宣傳
大阪電氣軌道開業與打造橿原名產/日本旅行與JTB
「吸引外國旅客」與改良土產/全國點心大博覽會
大垣的柿羊羹/內國勸業博覽會中登場的競爭對手與努力改良
激烈競爭後登上主流寶座的土產/瞬息萬變的環境中
第四章 帝國日本的擴張與名產的普及
誕生於近代後期的宮島工藝品/「飯杓是克敵利器」
隨著戰爭興起的商業入門書/「軍事都市」所誕生的「軍人土產」
明治時代宮島土產的主角是手工藝品
創造的故事──紅葉饅頭與伊藤博文傳說
史料中的紅葉饅頭/媒體引領的風潮
香蕉與北海道/木雕熊成為名產之前
新領土臺灣與土產/並沒有「鄭成功月餅」與「孫文餅」
東亞與土產文化/機械化與大量生產
誕生於明治時期的名產小城羊羹/眾多追隨者的努力
生產邁向現代化與統一商標/欠缺歷史由來的發展與日後演變
誕生於成田山新勝寺門前町的糕點/開始製作羊羹的米屋
城田町的主要產業/守護國家、祈求戰勝的寺廟
在戰地大受歡迎的慰勞品/戰時體制下各地增加的觀光客
砂糖、白米供給減少與海外需求急速下滑
戰後的成田米屋──進駐鐵道沿線販售、參加銘菓展、著眼自衛隊
機械化與統一化的兩難/老雜誌《旅》提出的問題
增殖的「鐵路貨」/工藝品的式微
「地區限定商品」普及背後的「安心感」
第五章 溫泉觀光與土產
提供長期住宿的溫泉療養地/昭和時期展開的觀光化
依然遙遠的伊香保溫泉/文學作品中的伊香保
溫泉饅頭的誕生/尚未成為土產中的主角
陸軍特別大演習與昭和天皇/道後溫泉與松山的交通
道後煎餅與溫泉煎餅/少爺在哪裡吃糰子?
道後溫泉何時開始賣糰子?/遠離東海道
東海道本線來了,團體客來了
熱海的魚乾──欠缺歷史由來的名產
別府溫泉的躍進/有馬溫泉和別府間的技術轉移
溫泉相關的名產/流行作家所購買的商品
戰後的「慰勞旅行」與夜晚的街道
第六章 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土產
休息站登場/土產店+餐廳=休息站
高速公路的急速建設/服務區賣場獨佔經營
上行與下行販賣不同的商品/道路公團民營化與土產多樣化
在變化中求生存的荻野屋釜飯/高速交通設施帶來的改變
初期乏人問津的萩之月/用於機上餐點,獲得電視節目介紹
靠經營形象一炮而紅的白色戀人/小雞饅頭的創業傳說
地區性與「銘菓」地位/全國性鐵道與國際性機場
長年缺席的東京土產代表/觀光會館計畫與地方特產店
兼具現代性與普遍性的街道/配合東京車站與羽田機場的發展
香蕉與「東京芭娜娜」/垃圾土產與三角旗
從團體旅遊到個人旅行/土產「紀念品化」?
東京迪士尼最熱賣的商品/分送土產是根深柢固的習慣
對土地的刻板印象與土產/土產銷售策略所呈顯的現象
終 章 近代的國民經驗與土產
後記
原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1899-1972)
1899年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國文學科。就讀舊制第一高校時,於1918年秋天第一次前往伊豆旅行。之後的10年,每年都會長期停留於伊豆湯島。1923年1月,菊池寬所創《文藝春秋》雜誌首度發行,川端於2月號起受邀加入編輯之列。
川端被譽為日本文壇「新感覺派」代表人,8次受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68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72年4月16日,於逗子的工作室中自盡。
《少年》曾在1951年單獨發行,隔年增補第16、17章並收錄於川端康成全集。此後的70年來,不曾發行過單行本,更沒有過中文譯本。本書的內容來源與《伊豆的舞孃》同樣來自於川端24歲所寫的草稿「湯島的回憶」,可說是描寫同樣主題的二重奏。
主要作品:《伊豆的舞孃》《淺草紅團》《雪國》《千羽鶴》《古都》。
譯者簡介
劉姿君
台大農經系畢,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日商及出版社,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轉學生的惡作劇》 (野人文化)、《白夜行》(獨步文化)、《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麥田出版)等書。
川端康成(1899-1972)
1899年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國文學科。就讀舊制第一高校時,於1918年秋天第一次前往伊豆旅行。之後的10年,每年都會長期停留於伊豆湯島。1923年1月,菊池寬所創《文藝春秋》雜誌首度發行,川端於2月號起受邀加入編輯之列。
川端被譽為日本文壇「新感覺派」代表人,8次受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68年成為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72年4月16日,於逗子的工作室中自盡。
《少年》曾在1951年單獨發行,隔年增補第16、17章並收錄於川端康成全集。此後的70年來,不曾發行過單行本,更沒有過中文譯本。本書的內容來源與《伊豆的舞孃》同樣來自於川端24歲所寫的草稿「湯島的回憶」,可說是描寫同樣主題的二重奏。
主要作品:《伊豆的舞孃》《淺草紅團》《雪國》《千羽鶴》《古都》。
譯者簡介
劉姿君
台大農經系畢,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曾任職於日商及出版社,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轉學生的惡作劇》 (野人文化)、《白夜行》(獨步文化)、《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麥田出版)等書。
ISBN: 978986384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