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
寫著寫著寫著,
那些難以承接的,也就沒那麼難以承接了。
▌本書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蔡素芬專文推薦——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陳芳明——
她觀察這個世界很久了,承受過各種眼光,但她不寫「痛」來博取同情,而是努力掙脫出一切框架與限制,自信地看待自己,也自信地看待這個世界。我相信她的文字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楊照——
作者與想要寫的東西真誠相繫,沒有太過頭的自我憐憫,亦不流於說教,而是溫厚、真實地處理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個障礙者是如何長大的?
面對障礙,幼嫩的身心,得先學會適應「殘」,適應輔具和疼痛,然後是桎梏的環境、刻板的觀念,還有那些窺奇、質疑、訕笑或嘲弄的眼色言語等等等等。是這樣長大的。這樣的長大,難免傷瘀處處,也難免活得搖搖晃晃。
然後,時間經過。
然後人總是得嘗試著自己躍升自己,別讓那些傷瘀枉費了,別枉費了獨一無二的此生。
這本散文集,作者以感性筆調開篇,記憶之流,逆溯洄游又順行而下,幼時的寂寞凝視,彷彿定調了她的其後,世態情貌、人我關係乃至日常細節,在諳於冷靜的她的注視裡,化作光影翕動的景深一瞬;論及障礙議題時,則施以理性筆鋒,探入本質,融會各式文本,藉由不斷的詰問再詰問,意圖透析殘與非殘之間的諸般困局,以達致更深刻的理解與體諒。
即便肉身受限,透過文字的足履,作者一步一印,盡可能地趨近她心中想望的散文版圖──那裡,有不說破、不說盡、留有餘地餘味的情意;那裡,展示著多樣敘事手藝,形式與內容,呼應變化;辨析說理,可以鋒利,卻也願意守住溫厚。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寫著內在幽微、寫著人性的虛弱,那是她的遊戲之道,專屬於她的旖旎與奇魅。
全書架構,分為兩輯,以及後記一則。
【輯一】
此輯寫童年印象,寫學生時代,也寫旅行,寫生活中的漣漪與撞盪,寫自己的疲憊沉痾、想望追求以及對於人生的凝視、質疑與想像。
【輯二】
針對「障礙」議題進行思索與詰問──以文學的方式。
此輯所收錄的六篇文章,既是各自獨立的,亦可將它們視為環環相扣的一整套文章。
〈一個樸素的道理〉:從蒙田的偶遇說起,談畸形,談殘與非殘,揭示「同樣都是人」的核心命題。其後的五篇文章,處理的議題指向雖不同,但皆將與本文所提及的概念彼此牽連,遙相呼應。
〈我們的舞步〉:寫盲人。以盲眼朋友的觀影經驗為經,以波赫士的智慧為緯,交相織就對於盲的想像與思量,化入日常行動,便是一場默契的共舞。
〈局外人〉:寫聾人。一則企業詐欺案的報導,一段從生理構造的角度所剖析的「聽」與「說」之間,一部以導演自己的聾人父母為主角的紀錄片,逐次探見關於「聽」的本質與真諦。
〈太多寂寞〉:以鄭清文短篇〈校園裡的椰子樹〉為文本,鋪展一場作者與小說女主角(上肢傷殘者)的對話。兩名障礙女子的對話,談愛情,談寂寞,也談人生。
〈絮叨〉:啟發自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全文以「言語」、「語詞」乃至「句式」及其背後的刻板觀念為闡述重點,牽領讀者潛入障礙者的幽微心境,窺見刻板的觀念和語詞所烙下的深度傷痕,爬梳殘與非殘之間的不解與誤解。
〈另一種城市〉:結合想像之筆與現實的叩問,勾繪「無障礙環境」藍圖。敘事脈絡,參酌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並融入CRPD所倡議的無障礙理念,讀者在穿行漫遊不同城市之際,或能看清所謂理想城市的真正面目。
【後記】
收錄〈倖存者〉一文。
本篇敘事方式,採雙線並陳,一條敘事線是擷取小兒麻痺症的相關歷史事件,另一條敘事線則是作者個人的生命經歷。半個世紀以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或許將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名小兒麻痺症的倖存者,沒有了,不見了,悉數消逝為塵埃──唯有文字,尚能留存幾許曾經的倖存者之聲罷?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
寫著寫著寫著,
那些難以承接的,也就沒那麼難以承接了。
▌本書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蔡素芬專文推薦——
雅蓉八個月大時患上小兒麻痺,可以想見成長的過程接受了多少異樣的眼光,她必須抵擋那些眼光,在學習過程中克服身體的困境,與消化那些眼光所帶來的內在質疑。正是質疑所以反思。在這本散文集,我們看到一位受到身體限制的敏於學的小女生,逐漸發展成思考纖細縝密的作者。透過自身的遭遇與處境,為身障者發出理性的心聲,及描繪理想環境藍圖。有別於一般書寫身障經驗的著作。雅蓉在情感之外,更論述了身障的形體與內在概念。
▌陳芳明——
她觀察這個世界很久了,承受過各種眼光,但她不寫「痛」來博取同情,而是努力掙脫出一切框架與限制,自信地看待自己,也自信地看待這個世界。我相信她的文字能帶來很大的衝擊。
▌楊照——
作者與想要寫的東西真誠相繫,沒有太過頭的自我憐憫,亦不流於說教,而是溫厚、真實地處理自己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一個障礙者是如何長大的?
面對障礙,幼嫩的身心,得先學會適應「殘」,適應輔具和疼痛,然後是桎梏的環境、刻板的觀念,還有那些窺奇、質疑、訕笑或嘲弄的眼色言語等等等等。是這樣長大的。這樣的長大,難免傷瘀處處,也難免活得搖搖晃晃。
然後,時間經過。
然後人總是得嘗試著自己躍升自己,別讓那些傷瘀枉費了,別枉費了獨一無二的此生。
這本散文集,作者以感性筆調開篇,記憶之流,逆溯洄游又順行而下,幼時的寂寞凝視,彷彿定調了她的其後,世態情貌、人我關係乃至日常細節,在諳於冷靜的她的注視裡,化作光影翕動的景深一瞬;論及障礙議題時,則施以理性筆鋒,探入本質,融會各式文本,藉由不斷的詰問再詰問,意圖透析殘與非殘之間的諸般困局,以達致更深刻的理解與體諒。
即便肉身受限,透過文字的足履,作者一步一印,盡可能地趨近她心中想望的散文版圖──那裡,有不說破、不說盡、留有餘地餘味的情意;那裡,展示著多樣敘事手藝,形式與內容,呼應變化;辨析說理,可以鋒利,卻也願意守住溫厚。
她靜靜寫著身體之事、寫著內在幽微、寫著人性的虛弱,那是她的遊戲之道,專屬於她的旖旎與奇魅。
全書架構,分為兩輯,以及後記一則。
【輯一】
此輯寫童年印象,寫學生時代,也寫旅行,寫生活中的漣漪與撞盪,寫自己的疲憊沉痾、想望追求以及對於人生的凝視、質疑與想像。
【輯二】
針對「障礙」議題進行思索與詰問──以文學的方式。
此輯所收錄的六篇文章,既是各自獨立的,亦可將它們視為環環相扣的一整套文章。
〈一個樸素的道理〉:從蒙田的偶遇說起,談畸形,談殘與非殘,揭示「同樣都是人」的核心命題。其後的五篇文章,處理的議題指向雖不同,但皆將與本文所提及的概念彼此牽連,遙相呼應。
〈我們的舞步〉:寫盲人。以盲眼朋友的觀影經驗為經,以波赫士的智慧為緯,交相織就對於盲的想像與思量,化入日常行動,便是一場默契的共舞。
〈局外人〉:寫聾人。一則企業詐欺案的報導,一段從生理構造的角度所剖析的「聽」與「說」之間,一部以導演自己的聾人父母為主角的紀錄片,逐次探見關於「聽」的本質與真諦。
〈太多寂寞〉:以鄭清文短篇〈校園裡的椰子樹〉為文本,鋪展一場作者與小說女主角(上肢傷殘者)的對話。兩名障礙女子的對話,談愛情,談寂寞,也談人生。
〈絮叨〉:啟發自羅蘭.巴特《戀人絮語》。全文以「言語」、「語詞」乃至「句式」及其背後的刻板觀念為闡述重點,牽領讀者潛入障礙者的幽微心境,窺見刻板的觀念和語詞所烙下的深度傷痕,爬梳殘與非殘之間的不解與誤解。
〈另一種城市〉:結合想像之筆與現實的叩問,勾繪「無障礙環境」藍圖。敘事脈絡,參酌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並融入CRPD所倡議的無障礙理念,讀者在穿行漫遊不同城市之際,或能看清所謂理想城市的真正面目。
【後記】
收錄〈倖存者〉一文。
本篇敘事方式,採雙線並陳,一條敘事線是擷取小兒麻痺症的相關歷史事件,另一條敘事線則是作者個人的生命經歷。半個世紀以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或許將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名小兒麻痺症的倖存者,沒有了,不見了,悉數消逝為塵埃──唯有文字,尚能留存幾許曾經的倖存者之聲罷?
作者簡介
吳雅蓉
寫字的人,坐著看世界的人。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文薈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譯有《浮生若夢:最詭奇的蒲松齡童話》。
寫字的人,坐著看世界的人。
畢業於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曾獲文薈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入圍第十七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譯有《浮生若夢:最詭奇的蒲松齡童話》。
內容目錄
推薦序╱不囿於形的探見╱蔡素芬
【輯一】
我凝視
迴
讀帖
何妨
那張臉
MAY DAY
北國的夏天
兩個男孩
怕
老子曰
如果
【輯二】
一個樸素的道理
我們的舞步
局外人
太多寂寞
絮叨
另一種城市
【後記】
倖存者
【輯一】
我凝視
迴
讀帖
何妨
那張臉
MAY DAY
北國的夏天
兩個男孩
怕
老子曰
如果
【輯二】
一個樸素的道理
我們的舞步
局外人
太多寂寞
絮叨
另一種城市
【後記】
倖存者
ISBN: 978986323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