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鬆脫的美國(2冊套書):螺絲愈來愈鬆+馬克思主義在美國
內容簡介
一切堅固的都鬆脫瓦解了,探看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心靈史
《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
以個人故事,寫美國歷史。
「喬治.派克結合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
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
──本書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首獎理由
美國《紐約客》知名記者,探訪美國南方菸農、鐵鏽帶女工、華盛頓政經圈遊說人士、矽谷億萬富翁四段不同階級的脫落人生,穿插近四十年來的時事、新聞、影音與文化人物事件,直指美國民主機制解體的種種跡象與重重危機。人與人的關係如集線圈般聚合的榮景不再,每個人也像螺絲釘一樣在社會上工作、生存、奮起和滾落,走向個體原子化的脫序社會,商業巨賈自行其是,政客與選民貌合神離,勞動者自生自滅,富人與窮人逐漸失去連結。
這個時代有無數的Unwinding,
螺絲鬆掉.發條鬆弛.線圈鬆脫.
政策鬆綁.監管解除.貨幣寬鬆.
經濟衰退.產業衰落.財務重整.
交易重新結算.華爾街管制放鬆.
民主機制失靈.國家政體崩解,
一切堅固的,都已鬆脫瓦解。
一個鐵鏽型態社會的形成,首先是螺絲先逐一鬆脫,然後是整個政治運作系統的失靈,民主制度的毀壞,乃至於集體人心的崩潰。美國社會在短短幾十年間發生鉅變,最終釀成現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風氣,美國人持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卻導致原有的社會契約與共識瓦解。本書預示了川普現象的到來,也細數拜登歷來從政風格的種種問題,美國的政治體制瀕臨解體的邊緣,而人民只能自生自滅,各自尋找新的活路。
《螺絲愈來愈鬆》以數章篇幅講述好幾個典型美國小人物與政商名流的故事,其中包括:菸農之子迪恩.普萊斯(Dean Price)厭倦城市生活決定返鄉,他如何推動南方農村在地經濟的發展;美國鋼鐵廠女工泰咪.湯瑪斯(Tammy Thomas)在鐵鏽帶(Rust Belt)眼見家鄉日漸蕭條崩垮,她如何將兒女從單親家庭養大並重建社區信心;華府圈內人士傑夫.康諾頓(Jeff Connaughton)對拜登又愛又恨,他如何在金融體制與對政治的憧憬之間來回搖擺;以及矽谷億萬富翁彼得.提爾(Peter Thiel)乘著網路發展的科技浪潮,不斷對未來投射出懷疑與激進的願景。書中也加入了當代美國最具代表性人物的小傳,包括小說家瑞蒙.卡佛、文化名人歐普拉、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黑人饒舌巨星Jay-Z等。
特別的是,作者從過去四十幾年中挑出最關鍵的九年,搜集各年的報紙標題、歌詞和廣告詞,以拼貼的手法列出,藉此描繪出各年發生的大事與事件背後的洶湧伏流。美國精英不再是精英,國家的民主機制也紛紛失靈,害得老百姓落單各自為前途打算。這個世界強國正瀕臨崩裂,而這些都是本書的主題。派克以小說家的筆法、劇作家的場面鋪排,和透過多位受訪人物的心理過程描寫,來形塑1978年以降一部新美國的現代歷史,這也是他寫作生涯迄今最具企圖心的巨作。
如果說1960年代戰後嬰兒潮是「垮掉的一代」,發展到晚近四十年的新美國人則是「鬆脫的一代」。這本書是你了解當代美國民主機制解體過程中,原則為何盡失、世道何以低落、人心如何潰散的必讀之作。
《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紅色思想如何滲透全美學校、媒體、科技公司和綠色新政》
馬克思主義無所不在
本書嚴正警告「捍衛國家自由,刻不容緩」
2021亞馬遜年度暢銷榜NO. 2
蟬聯《紐約時報》、《出版者週刊》、《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亞馬遜3萬多名讀者4.8顆星評價
★第七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no.1
★美國知名媒體人、憲法學專家剖析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元素如何遍布當今美國社會和文化之中。
在今天,美國的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及其共和立憲制,正遭受脫胎自馬克思主義的各種進步主義所侵蝕。許多美國建國的原則被拋棄了,這些原則包括私有財產權、商業的自由流動、自願交易、個人的神聖性,以及依據這些原則而建立的政府。
肇始於新左派「1968年人」的革命運動在美國名為「反越戰」,在巴黎號稱「紅五月」,在日本則為「赤軍」。這一代人深受毛澤東與文革的影響,其中的佼佼者意識到要改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需要從教育起步,與資本主義爭奪未來。運動在各國失敗後,不少人進入了大學、研究所,開始了他們所謂的「體制內新長征」。
現代進步主義運動的意識型態基礎,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子宮孕育出來。過去數十年,美國大學校園普遍教導並宣揚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觀念。這些教導和宣揚建立在杜威的著作上,並採用了馬庫色及其他人闡述並信奉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將其改造,以配合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直到晚近的「批判性種族理論」、「批判性性別理論」與「去成長運動學說」的崛起,教室變成了圍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灌輸及政治宣傳的接收器,進而成為仇恨美國的革命繁殖地。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素早已廣泛存在於美國社會與文化之中,並從學校大舉入侵媒體、科技公司與環保運動,民主黨與拜登總統皆受其影響,這些要素被冠上「進步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社會行動主義」、「社群行動主義」、「批判性種族理論」等標籤而大行其道。
本書作者馬克.萊文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由哪些人構成,「由於大多數美國人公開仇視馬克思主義這個名稱,因此在美國,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以下列的稱呼來偽裝自己:進步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社會行動主義者(social activists)、社區行動主義者等。他們在各種新造的組織性或認同性的名稱下運作,例如『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 BLM)、『安提法』〔Antifa,是『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t)的縮寫〕……而且他們聲稱他們追求『經濟正義』、『環境正義』、『種族平等』、『性別平等』等。他們發明『批判性種族理論』(CRT, Critical Race Theory)之類的新理論,以及各種措辭和術語。這些理論、措辭和術語都和馬克思主義的建構有關,或者被放入馬克思主義的建構中。」
我們看到,在橢圓形辦公室、國會廳、大學和學院的教室、公立學校、公司會議室、媒體、大科技界及娛樂界,這種運動在文化界愈來愈具影響力,並且往往以犧牲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價值觀和啟蒙時代的教訓為代價,而這些價值觀和教訓支撐著最寬容、自由和仁慈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無窮無盡的受壓迫的個人和團體的交叉網,正致力於改變並推翻美國共和制和美國社會,並且正在撕裂這個國家。
正如同「1619計畫」所主張的,美國的建國年不該是1776年,應該從1619黑奴被帶到詹姆斯鎮的那年算起。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和文化的許多領域建立了革命性改變的基礎後,查禁、取消和封口認真地展開了。壓制,而不是交流;順從,而不是發言;一致,而不是獨立;鎮壓,而不是自由。這些都是美國馬克思主義的標誌。
「當馬克思主義的信徒積極追求他們的幻想,基本的人類自由、自由意志、行動性等將逐漸凋零,最後則會完全消失。」從學校、媒體、科技公司到綠色新政,不寬容的、打擊言論的取消文化無所不在,而終局和馬克思主義的目標一樣──摧毀現存社會。如馬克思所教導的,現存社會必須廢除,包括歷史、家庭、學校和宗教,而這可能需要一段專制時期,清除社會現存的規範,並以馬克思主義的天堂取而代之。
在教育、媒體、企業、氣候與社會運動等議題上,馬克.萊文提供數十種對抗馬克思主義的策略。他認為,面對美國獨立革命的這波反革命浪潮,人們必須全力以赴,不能再退縮或置之不理,因為它們正吞食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盤旋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政治、學校、媒體和娛樂……無所不在。他並強調,美國正處於進步主義威脅著自由和民主的懸崖,十多年後美國人將被迫跳下懸崖,付出慘痛的代價,人們必須挺身捍衛自由!
名人推薦
《螺絲愈來愈鬆》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涂豐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謝育昀∣美國紐約大學博雅教育兼任助理教授、作家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馬克思主義在美國》
何清漣專文導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
何清漣|旅美經濟學者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李正皓|政治評論員
汪 浩|國際政經學者
范世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張宇韶|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
黃 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
黃澎孝|政治名嘴/前國大代表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螺絲愈來愈鬆》
「喬治.派克結合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為了記載大城和小鎮經濟上的節節衰退,他以敏銳的眼光省察銀行家和華爾街,來追蹤諸多經濟基礎設施所面臨的痛苦解體。他巨細靡遺描繪了普通勞動者奮鬥打拼的肖像,對有錢人、政商野心家、乃至惡名昭彰的名流則做出了快照般的捕捉,戲劇化地展現了富人與一般人之間日益擴大的裂隙。」 ──美國國家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非虛構類首獎授予理由
「作者派克娓娓道來許多故事,充滿悲傷、憤怒和憐憫……等各種情緒,就與小說大師史坦貝克(Steinback)一樣,下筆如神……這部作品有機會成為非虛構寫作的經典。」 ──德懷特.賈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扣人心弦……情感澎湃,報導內容太精采了。」──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絕佳作品。」──喬.克萊恩(Joe Klein),《時代雜誌》(Times)
「《螺絲愈來愈鬆》在許多層面上可謂史詩級巨作……內容完全符合新聞報導的專業精神,卻又不失層次感和親密感,相較於美國許多當代小說而言也大膽多了……《螺絲愈來愈鬆》能在眾多作品裡脫穎而出,有賴派克對故事人物的全面掌握,他除了展現這些人物的七情六慾和人性缺陷,還讓他們有響亮發聲的機會。」──埃克多.托巴(Héctor Tobar),《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
「這部巨作充滿磅礡的時代感,讀來也讓人倍感親暱。派克的文筆非常出色……敘事方面也相當優秀……整體效果令人驚艷不已。」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派克描述了美國現況的黑暗面,令人傷感,卻句句屬實。他不會讓讀者抱有不實的希望,書中也沒有好萊塢電影才會出現的美滿結局,但他讓我們在美國人民的心聲和尊嚴中找到向前邁進的力量。」──《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級棒。令人揪心。寫得非常優美……《螺絲愈來愈鬆》猶如一首安魂曲,安慰的是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被迫放棄希望和遠大理想的人們。這本書寫得非常精采……但也……讓人心碎,彷彿優美的藝術品,卻越美越讓人痛徹心扉,因為書中滿是美國人民對未來和希望的幻滅。」──《每日科斯》(The Daily Kos)
「這部作品不僅講述事實,還充滿智慧、諷刺和驚人的想像力。」──《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這部作品的敘事非常優秀也特別創新……派克證明了新聞寫作對未來仍非常重要……他的嘔心瀝血非常值得受到萬眾矚目。」約瑟夫.萊利維爾德(Joseph Lelyveld),《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派克是美國最優秀的非虛構作家……這部作品就和精緻的掛毯一樣令人難忘……《螺絲愈來愈鬆》讀來充滿情感,因此更像是一本小說,但此書厲害之處就在這裡。」──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精彩……優美……敘事豐富又錯綜複雜」──《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
「對現代美國人內心的洞察令人震撼。」──線上文學雜誌《百萬》(The Millions)
「這部作品非常優秀和創新,並已經超越新聞寫作,進入文學領域了。」──《書籍論壇》(Bookforum)
「內容精彩無比,從頭到尾都發人深省……《螺絲愈來愈鬆》可謂長篇新聞寫作的最佳代表作。」──《達拉斯日報》(Dallas News)
「技巧熟練……細膩、透徹、具說服力……派克將各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擦出令人震撼、驚艷的火花……讀者最後會記得的……是書中的人物。派克筆下的這些人物從未成為宣導某種意識型態的工具,而是努力生存、不斷創作、活生生的人,即使身邊的支柱紛紛倒塌了,他們仍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派克的文字……非常優美、精準,滿懷敬意,並在必要時批判,直言不諱。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直率與慷慨的人性。」──麥可.托瑪斯基(Michael Tomasky),《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派克之所以那麼會說故事,是因為他能夠在一個遭社會階級嚴重分裂的國家裡跨越階級的分割,讓讀者聽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聲音。」──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書評 (NPR Books)
「派克的敘事能夠讓最平凡的事物看起來不同凡響,讓書中美國人民的聲音特別響亮且富有人性。在美國這個現代帝國倒塌後,後人將會在廢墟中發現,書中記載的那些人民心聲才是不朽寶物。」──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這部作品散發出憤怒與智慧的氣息,同時又十分感人,猶如《美國國情咨文》一般,但文字微妙且風趣,因此不會讓人覺得在說教。派克並沒有提供過於簡化的解決方案,一言以蔽之:這部優秀的作品當得起「慷慨且公平」的評價,但作者在書中悲嘆的,剛好也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這種精神正逐漸消失中。」──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傑出的新聞作品……在探討美國衰落的報導文學作品中,這本書是奠基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部作品呈現出一個宏觀且令人信服的觀點……在作者筆下,美國衰落是個複雜無比的現象,未來能否東山再起,他也讓讀者別失去希望,而他的觀點總是深入、清晰,但偶爾又令人驚駭。」──《書目雜誌》(Booklist)
「犀利無比……書中的主角們把美國塑造成現在的模樣,而這些人物小傳正是這部作品最強而有力之處,像是書中描述前財政部長勞勃.魯賓(Robert R
內容簡介
一切堅固的都鬆脫瓦解了,探看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心靈史
《螺絲愈來愈鬆:從政客、名流和小人物,記錄當代美國走向內在瓦解與重建的心靈史》
這個世代最優秀的政治記者,
以個人故事,寫美國歷史。
「喬治.派克結合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
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
──本書獲頒「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首獎理由
美國《紐約客》知名記者,探訪美國南方菸農、鐵鏽帶女工、華盛頓政經圈遊說人士、矽谷億萬富翁四段不同階級的脫落人生,穿插近四十年來的時事、新聞、影音與文化人物事件,直指美國民主機制解體的種種跡象與重重危機。人與人的關係如集線圈般聚合的榮景不再,每個人也像螺絲釘一樣在社會上工作、生存、奮起和滾落,走向個體原子化的脫序社會,商業巨賈自行其是,政客與選民貌合神離,勞動者自生自滅,富人與窮人逐漸失去連結。
這個時代有無數的Unwinding,
螺絲鬆掉.發條鬆弛.線圈鬆脫.
政策鬆綁.監管解除.貨幣寬鬆.
經濟衰退.產業衰落.財務重整.
交易重新結算.華爾街管制放鬆.
民主機制失靈.國家政體崩解,
一切堅固的,都已鬆脫瓦解。
一個鐵鏽型態社會的形成,首先是螺絲先逐一鬆脫,然後是整個政治運作系統的失靈,民主制度的毀壞,乃至於集體人心的崩潰。美國社會在短短幾十年間發生鉅變,最終釀成現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風氣,美國人持續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卻導致原有的社會契約與共識瓦解。本書預示了川普現象的到來,也細數拜登歷來從政風格的種種問題,美國的政治體制瀕臨解體的邊緣,而人民只能自生自滅,各自尋找新的活路。
《螺絲愈來愈鬆》以數章篇幅講述好幾個典型美國小人物與政商名流的故事,其中包括:菸農之子迪恩.普萊斯(Dean Price)厭倦城市生活決定返鄉,他如何推動南方農村在地經濟的發展;美國鋼鐵廠女工泰咪.湯瑪斯(Tammy Thomas)在鐵鏽帶(Rust Belt)眼見家鄉日漸蕭條崩垮,她如何將兒女從單親家庭養大並重建社區信心;華府圈內人士傑夫.康諾頓(Jeff Connaughton)對拜登又愛又恨,他如何在金融體制與對政治的憧憬之間來回搖擺;以及矽谷億萬富翁彼得.提爾(Peter Thiel)乘著網路發展的科技浪潮,不斷對未來投射出懷疑與激進的願景。書中也加入了當代美國最具代表性人物的小傳,包括小說家瑞蒙.卡佛、文化名人歐普拉、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紐特.金瑞契(Newt Gingrich)、黑人饒舌巨星Jay-Z等。
特別的是,作者從過去四十幾年中挑出最關鍵的九年,搜集各年的報紙標題、歌詞和廣告詞,以拼貼的手法列出,藉此描繪出各年發生的大事與事件背後的洶湧伏流。美國精英不再是精英,國家的民主機制也紛紛失靈,害得老百姓落單各自為前途打算。這個世界強國正瀕臨崩裂,而這些都是本書的主題。派克以小說家的筆法、劇作家的場面鋪排,和透過多位受訪人物的心理過程描寫,來形塑1978年以降一部新美國的現代歷史,這也是他寫作生涯迄今最具企圖心的巨作。
如果說1960年代戰後嬰兒潮是「垮掉的一代」,發展到晚近四十年的新美國人則是「鬆脫的一代」。這本書是你了解當代美國民主機制解體過程中,原則為何盡失、世道何以低落、人心如何潰散的必讀之作。
《馬克思主義在美國:紅色思想如何滲透全美學校、媒體、科技公司和綠色新政》
馬克思主義無所不在
本書嚴正警告「捍衛國家自由,刻不容緩」
2021亞馬遜年度暢銷榜NO. 2
蟬聯《紐約時報》、《出版者週刊》、《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亞馬遜3萬多名讀者4.8顆星評價
★第七度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no.1
★美國知名媒體人、憲法學專家剖析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元素如何遍布當今美國社會和文化之中。
在今天,美國的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及其共和立憲制,正遭受脫胎自馬克思主義的各種進步主義所侵蝕。許多美國建國的原則被拋棄了,這些原則包括私有財產權、商業的自由流動、自願交易、個人的神聖性,以及依據這些原則而建立的政府。
肇始於新左派「1968年人」的革命運動在美國名為「反越戰」,在巴黎號稱「紅五月」,在日本則為「赤軍」。這一代人深受毛澤東與文革的影響,其中的佼佼者意識到要改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需要從教育起步,與資本主義爭奪未來。運動在各國失敗後,不少人進入了大學、研究所,開始了他們所謂的「體制內新長征」。
現代進步主義運動的意識型態基礎,是從馬克思主義的子宮孕育出來。過去數十年,美國大學校園普遍教導並宣揚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觀念。這些教導和宣揚建立在杜威的著作上,並採用了馬庫色及其他人闡述並信奉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將其改造,以配合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直到晚近的「批判性種族理論」、「批判性性別理論」與「去成長運動學說」的崛起,教室變成了圍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灌輸及政治宣傳的接收器,進而成為仇恨美國的革命繁殖地。
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素早已廣泛存在於美國社會與文化之中,並從學校大舉入侵媒體、科技公司與環保運動,民主黨與拜登總統皆受其影響,這些要素被冠上「進步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社會行動主義」、「社群行動主義」、「批判性種族理論」等標籤而大行其道。
本書作者馬克.萊文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由哪些人構成,「由於大多數美國人公開仇視馬克思主義這個名稱,因此在美國,許多馬克思主義者以下列的稱呼來偽裝自己:進步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社會行動主義者(social activists)、社區行動主義者等。他們在各種新造的組織性或認同性的名稱下運作,例如『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 BLM)、『安提法』〔Antifa,是『反法西斯主義』(anti-fascist)的縮寫〕……而且他們聲稱他們追求『經濟正義』、『環境正義』、『種族平等』、『性別平等』等。他們發明『批判性種族理論』(CRT, Critical Race Theory)之類的新理論,以及各種措辭和術語。這些理論、措辭和術語都和馬克思主義的建構有關,或者被放入馬克思主義的建構中。」
我們看到,在橢圓形辦公室、國會廳、大學和學院的教室、公立學校、公司會議室、媒體、大科技界及娛樂界,這種運動在文化界愈來愈具影響力,並且往往以犧牲猶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價值觀和啟蒙時代的教訓為代價,而這些價值觀和教訓支撐著最寬容、自由和仁慈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無窮無盡的受壓迫的個人和團體的交叉網,正致力於改變並推翻美國共和制和美國社會,並且正在撕裂這個國家。
正如同「1619計畫」所主張的,美國的建國年不該是1776年,應該從1619黑奴被帶到詹姆斯鎮的那年算起。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和文化的許多領域建立了革命性改變的基礎後,查禁、取消和封口認真地展開了。壓制,而不是交流;順從,而不是發言;一致,而不是獨立;鎮壓,而不是自由。這些都是美國馬克思主義的標誌。
「當馬克思主義的信徒積極追求他們的幻想,基本的人類自由、自由意志、行動性等將逐漸凋零,最後則會完全消失。」從學校、媒體、科技公司到綠色新政,不寬容的、打擊言論的取消文化無所不在,而終局和馬克思主義的目標一樣──摧毀現存社會。如馬克思所教導的,現存社會必須廢除,包括歷史、家庭、學校和宗教,而這可能需要一段專制時期,清除社會現存的規範,並以馬克思主義的天堂取而代之。
在教育、媒體、企業、氣候與社會運動等議題上,馬克.萊文提供數十種對抗馬克思主義的策略。他認為,面對美國獨立革命的這波反革命浪潮,人們必須全力以赴,不能再退縮或置之不理,因為它們正吞食美國的社會和文化,盤旋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政治、學校、媒體和娛樂……無所不在。他並強調,美國正處於進步主義威脅著自由和民主的懸崖,十多年後美國人將被迫跳下懸崖,付出慘痛的代價,人們必須挺身捍衛自由!
名人推薦
《螺絲愈來愈鬆》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菜市場政治學共同創辦人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涂豐恩∣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謝育昀∣美國紐約大學博雅教育兼任助理教授、作家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馬克思主義在美國》
何清漣專文導讀
王立第二戰研所
矢板明夫|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
何清漣|旅美經濟學者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李正皓|政治評論員
汪 浩|國際政經學者
范世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張宇韶|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理事長
黃 創夏|自由媒體工作者
黃澎孝|政治名嘴/前國大代表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螺絲愈來愈鬆》
「喬治.派克結合小說家的說故事技巧和記者的嚴謹報導,揭開了美國錦繡表面下的破碎裂痕。為了記載大城和小鎮經濟上的節節衰退,他以敏銳的眼光省察銀行家和華爾街,來追蹤諸多經濟基礎設施所面臨的痛苦解體。他巨細靡遺描繪了普通勞動者奮鬥打拼的肖像,對有錢人、政商野心家、乃至惡名昭彰的名流則做出了快照般的捕捉,戲劇化地展現了富人與一般人之間日益擴大的裂隙。」 ──美國國家圖書奬(National Book Award)非虛構類首獎授予理由
「作者派克娓娓道來許多故事,充滿悲傷、憤怒和憐憫……等各種情緒,就與小說大師史坦貝克(Steinback)一樣,下筆如神……這部作品有機會成為非虛構寫作的經典。」 ──德懷特.賈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扣人心弦……情感澎湃,報導內容太精采了。」──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絕佳作品。」──喬.克萊恩(Joe Klein),《時代雜誌》(Times)
「《螺絲愈來愈鬆》在許多層面上可謂史詩級巨作……內容完全符合新聞報導的專業精神,卻又不失層次感和親密感,相較於美國許多當代小說而言也大膽多了……《螺絲愈來愈鬆》能在眾多作品裡脫穎而出,有賴派克對故事人物的全面掌握,他除了展現這些人物的七情六慾和人性缺陷,還讓他們有響亮發聲的機會。」──埃克多.托巴(Héctor Tobar),《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
「這部巨作充滿磅礡的時代感,讀來也讓人倍感親暱。派克的文筆非常出色……敘事方面也相當優秀……整體效果令人驚艷不已。」肯.阿姆斯壯(Ken Armstrong),《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派克描述了美國現況的黑暗面,令人傷感,卻句句屬實。他不會讓讀者抱有不實的希望,書中也沒有好萊塢電影才會出現的美滿結局,但他讓我們在美國人民的心聲和尊嚴中找到向前邁進的力量。」──《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級棒。令人揪心。寫得非常優美……《螺絲愈來愈鬆》猶如一首安魂曲,安慰的是那些隨著歲月流逝被迫放棄希望和遠大理想的人們。這本書寫得非常精采……但也……讓人心碎,彷彿優美的藝術品,卻越美越讓人痛徹心扉,因為書中滿是美國人民對未來和希望的幻滅。」──《每日科斯》(The Daily Kos)
「這部作品不僅講述事實,還充滿智慧、諷刺和驚人的想像力。」──《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
「這部作品的敘事非常優秀也特別創新……派克證明了新聞寫作對未來仍非常重要……他的嘔心瀝血非常值得受到萬眾矚目。」約瑟夫.萊利維爾德(Joseph Lelyveld),《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派克是美國最優秀的非虛構作家……這部作品就和精緻的掛毯一樣令人難忘……《螺絲愈來愈鬆》讀來充滿情感,因此更像是一本小說,但此書厲害之處就在這裡。」──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精彩……優美……敘事豐富又錯綜複雜」──《芝加哥論壇報》(The Chicago Tribune)
「對現代美國人內心的洞察令人震撼。」──線上文學雜誌《百萬》(The Millions)
「這部作品非常優秀和創新,並已經超越新聞寫作,進入文學領域了。」──《書籍論壇》(Bookforum)
「內容精彩無比,從頭到尾都發人深省……《螺絲愈來愈鬆》可謂長篇新聞寫作的最佳代表作。」──《達拉斯日報》(Dallas News)
「技巧熟練……細膩、透徹、具說服力……派克將各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擦出令人震撼、驚艷的火花……讀者最後會記得的……是書中的人物。派克筆下的這些人物從未成為宣導某種意識型態的工具,而是努力生存、不斷創作、活生生的人,即使身邊的支柱紛紛倒塌了,他們仍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派克的文字……非常優美、精準,滿懷敬意,並在必要時批判,直言不諱。字裡行間瀰漫著一種直率與慷慨的人性。」──麥可.托瑪斯基(Michael Tomasky),《野獸日報》(The Daily Beast)
「派克之所以那麼會說故事,是因為他能夠在一個遭社會階級嚴重分裂的國家裡跨越階級的分割,讓讀者聽到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聲音。」──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書評 (NPR Books)
「派克的敘事能夠讓最平凡的事物看起來不同凡響,讓書中美國人民的聲音特別響亮且富有人性。在美國這個現代帝國倒塌後,後人將會在廢墟中發現,書中記載的那些人民心聲才是不朽寶物。」──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這部作品散發出憤怒與智慧的氣息,同時又十分感人,猶如《美國國情咨文》一般,但文字微妙且風趣,因此不會讓人覺得在說教。派克並沒有提供過於簡化的解決方案,一言以蔽之:這部優秀的作品當得起「慷慨且公平」的評價,但作者在書中悲嘆的,剛好也是美國民主制度的這種精神正逐漸消失中。」──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傑出的新聞作品……在探討美國衰落的報導文學作品中,這本書是奠基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這部作品呈現出一個宏觀且令人信服的觀點……在作者筆下,美國衰落是個複雜無比的現象,未來能否東山再起,他也讓讀者別失去希望,而他的觀點總是深入、清晰,但偶爾又令人驚駭。」──《書目雜誌》(Booklist)
「犀利無比……書中的主角們把美國塑造成現在的模樣,而這些人物小傳正是這部作品最強而有力之處,像是書中描述前財政部長勞勃.魯賓(Robert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