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及重生 | 拾書所

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性侵、家暴和政治暴力倖存者的絕望及重生

$ 411 元 原價 411
內容簡介


創傷研究經典之作
30週年紀念版◆新增作者2022年結語
如今我們熟知的創傷後壓力症,最早源自19世紀佛洛伊德與賈內對歇斯底里症的研究,那是學界第一次開始傾聽女性與孩童的家庭故事。過了一百多年,茱蒂絲.赫曼博士對比集中營倖存者、作戰士兵與政治犯的心理歷程與症狀,才發現,經歷家暴與性侵的受害者,其身心創傷等同於人際關係中的傷兵。1980年代,創傷後壓力症被列入正式診斷,背後的推手,正是那群被政府遺忘的越戰退伍軍人。
《創傷與復原》自1992年出版後已翻譯成十國語文。三十年來,在心理創傷研究領域和創傷療癒實務界維持屹立不搖的權威地位,對於相關領域學者和專業工作者而言,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創傷療癒聖經。本書內容分成兩大部分,前半部以戰爭創傷、長期受虐、亂倫性侵、家暴等人際暴力創傷的案例為主,鉅細靡遺地討論了診斷軸度所據以建立的臨床症狀,並針對診斷的缺漏,提出新的診斷名稱: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後半部則描繪治療與復原歷程,從創傷的兩項核心經驗——權能喪失、失去連結——設定創傷治療三階段:恢復安全感、重建信任關係;回顧與哀悼;重新與自我和社群的連結。也同時提醒讀者,陪伴重度暴力創傷患者的重重困難及應注意事項,尤其強調臨床工作者自身支持體系的重要性。
暴力創傷的引爆與促成復原發生的歷程都嵌在人類社會的大小歷史當中,無法脫離外在歷史情境和社會脈絡。而治療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否認暴行和挖掘真相的對立衝突不只發生在不同社會群體和家庭成員之間,也發生在受創者自己心靈深處。如本書諸多臨床案例所呈現的,受創者內部的矛盾衝突,即是各種精神症狀的來源。而療癒之所向,即在透過治療關係,令被潛抑的傷痕與內在衝突的源頭為意識所接納,轉化為符合現實原則的真實記憶。唯有如此,才可能重啟時間之流,讓創傷成為過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1942~)
哈佛大學醫學院退休榮譽教授,美國心理創傷研究先驅,曾獲國際創傷壓力研究協會終身成就獎(1996)、美國醫學婦女協會傑出女科學家獎(2000),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傑出會員(2003)。


譯者簡介

施宏達(導言至第四章)
美國派普丁(Pepperdine)大學心理學碩士,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畢業。曾為劇場工作者和電視節目製作人。
陳文琪(第五章至後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
向淑容(2015年版後記、2022年版結語、致謝)
曾經是編輯,現為自由譯者,專事書籍與影視字幕翻譯。譯作包括《現代世界六百年》、《隨機試驗》、《天皇蒙塵》、《文化大革命》、《憂鬱的演化》等。

內容目錄


導讀 真相與正義:暴力創傷療癒的地平線╱彭仁郁

導言

第一部 創傷
第一章 被遺忘的歷史
第二章 恐怖經歷
第三章 失去連結
第四章 囚禁
第五章 受虐兒童
第六章 全新的診斷

第二部 復原
第七章 治療關係
第八章 安全感
第九章 回顧與哀悼
第十章 重建連結
第十一章 共同性

2015年版後記 創傷的辯證不停歇
2022年版結語

致謝
註釋
譯名對照

ISBN: 9786267209202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