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有關係: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 拾書所

法律有關係: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 537 元 原價 537
內容簡介


第一本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指南
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從簡單買一杯咖啡的日常交易,到就業、納稅、租房和企業營運等更複雜的事務,都需要有規範及法律支持。在理想情況下,法律為國家提供了政府行使權力進行統治的指導方針,對個人則提供了保障生命財產和公平交易的法律支援。然而,我們還是到處可見非法或法律的無效:滿街的違建,坊間津津樂道逃稅避稅之法。人們走到警察局、來到法院,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表演。法律運作經常轉化為制式而瑣碎的流程,即使每個點都合法,還是無法串連出共同的價值。
每到需要溝通的時候,我們經常驚覺不知該與誰對話,如何對話。
台灣政治與社會權力結構的變遷深刻地影響了法律在社會中的角色。解嚴前,法律被用來管制人民,成為統治者的工具;解嚴後,法律轉變成為節制權力濫用的手段,以建構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的法治社會,更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全球化與科技發展也對法律的社會角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法律鑲嵌於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活脈絡,以各種方式成為人我社會關係的關鍵部分。如果仔細觀察每個法律現場,我們會發現法律實踐是個體欲望、集體爭論以及權力作用的反映。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法律,解決糾紛中產生的困惑,朝向理想社會邁進,我們必須不斷探索:要成為怎樣的個體?成就何種集體?個體與集體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藉由個體與集體的相互辯證創建法律?
「法律與社會研究」領域在國外已發展近五十年,起初強調運用社會科學知識來提升法律政策的效能,後來則關注法律和政治權力、組織生活以及日常實踐之間的共構關係,特別是描繪法律的歷史和文化特性。此一領域的研究者採取跨領域的視角,援引了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知識,在不同學科的養分下,設定創新的方法論、嶄新的研究議題與多元的分析架構,開啟有別於主流法學的研究方式。在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受西方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劇烈變遷的衝擊,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學術焦點。
這是一本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的文獻地圖,18章為18個議題,作者就自己研究領域,提供該議題相關的概念、論證與理論,以及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知識成果。全書分為三個單元、六個主題,首先「拆解」一般人對法律的認知,意識到法律理念實際上深受經濟發展、全球政治和科技創新的影響,拼湊更完整的法律圖像。接著「理解」法律的內在邏輯,從而掌握當下討論與改變法律的核心議題。最後回到法律的公平正義目標,從社會的主體能動中展現法律改變社會的能量,並具體舉出家庭、性別與各種社會運動的案例,除了讓青年學子與研究者按圖索驥進入學術對話,也讓人文社科讀者從而理解並思考,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本書從傳統的實證研究延伸出文化、歷史、哲學和人權等更多元的研究視角,更加關注當下的法律權利如何對個體和集體產生影響,以及是否能夠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模式。

作者簡介


主編
王曉丹,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研究領域為法意識╱法文化、女性主義法理學、人權法律民族誌、法律動員與社會轉型。

作者群(依文章出現順序)
陳維曾,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李柏翰,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
劉靜怡,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專任教授
王曉丹,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莊士倫,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博士候選人
林佳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蔡博方,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
許菁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簡士淳,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沈伯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韻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黃琴唐,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陳柏良,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郭書琴,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志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
施慧玲,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官曉薇,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內容目錄


導論 新時代、新秩序、新研究——辯證個體與集體的法律╱王曉丹

第一部 法律是什麼?現在與未來
第一單元 時代變遷下的法律演進
1憲政與國家資本主義:衝突或相輔?╱陳維曾
2誰的全球、治理了誰:人權、善治與全球衛生政治╱李柏翰
3法律、科技與政策:科技法學研究路徑的回顧與反省╱劉靜怡

第二單元 法律究竟是構成還是眩惑社會?
4法律多元的場域共構與時空交織╱王曉丹、莊士倫
5國家除魅?法律社會學中的國家╱林佳和
6法律與現代性:四種理論觀點與一場思考旅程╱蔡博方

第二部 法律怎麼變?人與制度
第三單元 成為「法律人」
7律師與律師工作╱許菁芳
8打造理想檢察官:從法律職業系統的角度觀看╱簡士淳
9警察執法的法律社會學:以101大樓前的法輪功抗爭為例╱沈伯洋

第四單元 穿梭於外來╱在地、西方╱東方、連續╱斷裂光譜的法律
10外來法vs.本土社會?法律移植作為法社會研究概念工具╱陳韻如
11情理法的融貫:傳統裁判理念的當代思辨╱黃琴唐
12行動者、歷史制度論與法律變遷:以楊肇嘉與台灣地方自治改革為例╱陳柏良

第三部 法律如何影響我們生活?被動與主動
第五單元 法律怎麼說,我們如何聽
13社會中的「法律文件」:以離婚後之夫妻財產爭議為例╱郭書琴
14噤聲與異聲:現代法律語言的不滿及其可能╱容邵武
15法意識的概念地圖:從認知模板出發,經由拆解文化圖式到突破法律霸權╱王曉丹

第六單元 法律與社會行動的可能
16女性主義法社會學:理論、運動與法制的革新╱林志潔
17家庭法律社會學的在地圖像:一個讀書人的生活實踐╱施慧玲
18法律動員:法律真的能帶來改變嗎?╱官曉薇

ISBN: 9786267209325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