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暨龐畢度中心策展人的跨藝術之旅
內容簡介
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與龐畢度中心電影策展人
電影與藝術的跨界之旅
「展覽的企圖,乃是要初步刻畫出一種:繪畫和電影之關係在心智層面上的考古學,尤其是繪畫如何流向電影。」──多明尼克.巴依尼
本書書名啟發自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創始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所說的話:「默片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在本書中,作者巴依尼以這個角度來看待整體的電影。多明尼克.巴依尼是朗瓦的繼任者,在電影節目的排片傳統之外,他更開啟了一系列電影與當代裝置、視覺和繪畫等造形藝術的電影展覽對話關係。
在新世紀的二十多年來,多明尼克.巴依尼策劃過許多國際知名導演的專題回顧展覽,並且跟歷史上共享著相關主題或意象的藝術作品一起展出,舉凡法國詩意寫實名導尚雷諾瓦、美國驚悚電影大師希區考克、法國新浪潮大導高達、義大利後新寫實大師安東尼奧尼、伊朗名導阿巴斯,乃至於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王兵等,巴依尼都曾為他們量身策劃過大型的藝術展覽,並在法國、英國、義大利許多國家展出,他們的作品在美術館中展示,並和其它的形象性藝術進行遭逢與對比。
電影進入美術館,於展牆之上展示,更能使它和其他藝術類型相互接近,並顯現其造形力量。巴依尼用比較視覺藝術的圖像學方法,穿針引線,勾連起電影如何是一門造形藝術的脈絡。
各界推薦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專文導讀
王君琦︱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派彰︱影展策展人
吳珮慈︱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
孫松榮︱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黃建業︱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劉光能︱巴黎第七大學法國文學(符號學)博士
劉瑞琪︱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與龐畢度中心電影策展人
電影與藝術的跨界之旅
「展覽的企圖,乃是要初步刻畫出一種:繪畫和電影之關係在心智層面上的考古學,尤其是繪畫如何流向電影。」──多明尼克.巴依尼
本書書名啟發自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創始館長亨利.朗瓦(Henri Langlois)所說的話:「默片電影是一門造形藝術。」在本書中,作者巴依尼以這個角度來看待整體的電影。多明尼克.巴依尼是朗瓦的繼任者,在電影節目的排片傳統之外,他更開啟了一系列電影與當代裝置、視覺和繪畫等造形藝術的電影展覽對話關係。
在新世紀的二十多年來,多明尼克.巴依尼策劃過許多國際知名導演的專題回顧展覽,並且跟歷史上共享著相關主題或意象的藝術作品一起展出,舉凡法國詩意寫實名導尚雷諾瓦、美國驚悚電影大師希區考克、法國新浪潮大導高達、義大利後新寫實大師安東尼奧尼、伊朗名導阿巴斯,乃至於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王兵等,巴依尼都曾為他們量身策劃過大型的藝術展覽,並在法國、英國、義大利許多國家展出,他們的作品在美術館中展示,並和其它的形象性藝術進行遭逢與對比。
電影進入美術館,於展牆之上展示,更能使它和其他藝術類型相互接近,並顯現其造形力量。巴依尼用比較視覺藝術的圖像學方法,穿針引線,勾連起電影如何是一門造形藝術的脈絡。
各界推薦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專文導讀
王君琦︱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派彰︱影展策展人
吳珮慈︱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
孫松榮︱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教授
黃建業︱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劉光能︱巴黎第七大學法國文學(符號學)博士
劉瑞琪︱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教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 1947-),曾任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1991-2000)、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相當於副館長),羅浮學院比較視覺藝術史學程電影史教授。他曾策劃過多個電影與藝術跨界大展,如:《希區考克與藝術:命定的吻合》、《考克多:在世紀的思路上》、《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安東尼奧尼與藝術》、《電影終於出現!》等。他曾策劃國美館《數位之手:繪畫、素描、拍攝、數位操作》及台北當代館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春德的盛宴》。除本書(2013)之外,另著有《電影,一種現代藝術》(1997)、《展示的時間》(2002)、《影子的吸引力》(2007)、《雲的吸引力》(2010)、《光線的吸引力》(2010)、《鏡子的吸引力》(2017)等書。
譯者簡介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及當代策展全英學程主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博士,曾任國美館館長、巴黎第七大學訪問教授及台大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及法國當代思潮。主要譯著:布希亞《物體系》、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班雅明《說故事的人》、布赫迪厄《論電視》、朱利安《功效論》、傅柯《性史一》等書。著有論文數十篇以中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出版;最近專著為《解╱嚴:台灣當代藝術面對戒嚴與解嚴》(2017)、《古典時代瘋狂史導讀別冊》(2016)、《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2013)、《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2013)。
多明尼克.巴依尼(Dominique Païni, 1947-),曾任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1991-2000)、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文化發展部門主任(相當於副館長),羅浮學院比較視覺藝術史學程電影史教授。他曾策劃過多個電影與藝術跨界大展,如:《希區考克與藝術:命定的吻合》、《考克多:在世紀的思路上》、《米開朗基羅的凝視:安東尼奧尼與藝術》、《電影終於出現!》等。他曾策劃國美館《數位之手:繪畫、素描、拍攝、數位操作》及台北當代館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春德的盛宴》。除本書(2013)之外,另著有《電影,一種現代藝術》(1997)、《展示的時間》(2002)、《影子的吸引力》(2007)、《雲的吸引力》(2010)、《光線的吸引力》(2010)、《鏡子的吸引力》(2017)等書。
譯者簡介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特聘教授及當代策展全英學程主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博士,曾任國美館館長、巴黎第七大學訪問教授及台大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影像研究、美學及法國當代思潮。主要譯著:布希亞《物體系》、傅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班雅明《說故事的人》、布赫迪厄《論電視》、朱利安《功效論》、傅柯《性史一》等書。著有論文數十篇以中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出版;最近專著為《解╱嚴:台灣當代藝術面對戒嚴與解嚴》(2017)、《古典時代瘋狂史導讀別冊》(2016)、《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2013)、《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2013)。
內容目錄
導讀 電影的兩種進路:進入展示空間及比較藝術史╱林志明
前言 展覽電影存在,我遇見過它
第1章 電影、銀幕及展牆
第2章 實驗,保存:亨利.朗瓦
第3章 最後的象徵主義者:雷昂斯.裴瑞
第4章 位於義大利電影起源的繪畫
第5章 從奧維德到雅克.突爾納
第6章 觀看的迷途:論希區考克作品中的透明投影
第7章 雷諾瓦家族:從奧古斯特的廣域繪畫到尚的廣域鏡頭
第8章 「有如濕壁畫」的電影:保羅.吉歐里
第9章 「烏托邦之旅」的回憶:一個未實現展覽的筆記
第10章 鐵西區:王兵
第11章 一位穿著畫家外衣的電影作者的肖像:安東尼奧尼
第12章 裝置中的地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第13章 看到自己消失的女人:愛麗斯.安德森
第14章 頭髮與捕捉
第15章 抗拒電影
第16章 由觀看人到參訪人:電影展覽小史英對照
前言 展覽電影存在,我遇見過它
第1章 電影、銀幕及展牆
第2章 實驗,保存:亨利.朗瓦
第3章 最後的象徵主義者:雷昂斯.裴瑞
第4章 位於義大利電影起源的繪畫
第5章 從奧維德到雅克.突爾納
第6章 觀看的迷途:論希區考克作品中的透明投影
第7章 雷諾瓦家族:從奧古斯特的廣域繪畫到尚的廣域鏡頭
第8章 「有如濕壁畫」的電影:保羅.吉歐里
第9章 「烏托邦之旅」的回憶:一個未實現展覽的筆記
第10章 鐵西區:王兵
第11章 一位穿著畫家外衣的電影作者的肖像:安東尼奧尼
第12章 裝置中的地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
第13章 看到自己消失的女人:愛麗斯.安德森
第14章 頭髮與捕捉
第15章 抗拒電影
第16章 由觀看人到參訪人:電影展覽小史英對照
ISBN: 9786269668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