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修行中如何做到即「專注」又「放鬆」!
「恭敬」可讓行者立即進入「即專注又放鬆」的狀態
恭敬三寶是入道的基礎,禮敬是入道的前行
整個佛法的修學,需要從皈依三寶開始。事實上,這也是修學不可或缺的根本。若不曾對此引起足夠重視,便會失去立足之地,遑論其他?
三寶雖有種種差別,如住持三寶、化相三寶、理體三寶、一體三寶、自性三寶等,但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主要靠住持三寶,也就是佛教造像、三藏經典、現前僧人。皈依的修行也是從禮敬住持三寶開始,所以在《標宗顯德篇》之後,接著要講《僧像致敬篇》。這一順序和《行事鈔》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據修學次第所作的調整。
僧像致敬,簡言之,就是對僧眾和佛像的禮敬。「僧像「為所敬的物件,「致敬「為表達敬意的方式。
作為一個僧人,在僧團中如何與其他僧人相處?如何恭敬長輩、愛護晚輩?這就需要遵循相應的禮儀。在佛教中,這些禮儀都含攝於戒律範疇,由此指導我們的行為,使之符合法的規範。所以說,戒律就是僧人處世的準則,行為的指南。
除了介紹僧人相處的原則,本篇還有相當篇幅是對佛像的禮敬。佛陀已經入滅,我們無緣直接依止佛陀,親聆教法。千百年來,佛子們都是以佛像、塔廟作為三寶住世的象徵。那麼,我們怎樣通過對佛像的恭敬完成皈依的修行?怎樣通過對塔廟的朝禮深化皈依的力度?
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如法地塑造佛像、營建塔廟?我們能否對佛像生起恭敬心,除了自身因素外,與造像本身是否莊嚴如法也有一定關係。尤其對初入佛門或尚未具足信仰的人而言,外相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凡夫是很著相的,許多人正是因為看到佛像的相好莊嚴,看到寺院的清幽超塵,才對佛法心生好感,最終走入佛門。反之,也有不少人因為看到一些不如法的造像而心生鄙薄,視佛教為愚夫愚婦式的迷信。
《僧像致敬篇》大體分為兩章。第一章,說明怎樣恭敬僧人及佛像。第二章,說明怎樣如法地營造佛像、佛塔及寺院。以下,我們看正文內容。
法軌被時,景仰斯立。謙恭斂敬,俗禮命章。遜恪攝儀,道宗爰始。豈以形服標異,而得倨慢無知。良由致敬有方,故能清革耳。故《增一》雲:「有慚愧二法住世,則相恭敬,是故比丘當勤共學。「
比時移情淡,禮義雲亡。鄙末之小僧,妄參眾首。眉壽之大德,奄就下行。以武力為智能,指文華為英彥。如斯冒罔,孰可言哉!故輒略提引,永成明誡。
這一段屬於引言,說明撰寫《僧像致敬篇》的原因。
「法軌被時,
「恭敬」可讓行者立即進入「即專注又放鬆」的狀態
恭敬三寶是入道的基礎,禮敬是入道的前行
整個佛法的修學,需要從皈依三寶開始。事實上,這也是修學不可或缺的根本。若不曾對此引起足夠重視,便會失去立足之地,遑論其他?
三寶雖有種種差別,如住持三寶、化相三寶、理體三寶、一體三寶、自性三寶等,但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主要靠住持三寶,也就是佛教造像、三藏經典、現前僧人。皈依的修行也是從禮敬住持三寶開始,所以在《標宗顯德篇》之後,接著要講《僧像致敬篇》。這一順序和《行事鈔》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據修學次第所作的調整。
僧像致敬,簡言之,就是對僧眾和佛像的禮敬。「僧像「為所敬的物件,「致敬「為表達敬意的方式。
作為一個僧人,在僧團中如何與其他僧人相處?如何恭敬長輩、愛護晚輩?這就需要遵循相應的禮儀。在佛教中,這些禮儀都含攝於戒律範疇,由此指導我們的行為,使之符合法的規範。所以說,戒律就是僧人處世的準則,行為的指南。
除了介紹僧人相處的原則,本篇還有相當篇幅是對佛像的禮敬。佛陀已經入滅,我們無緣直接依止佛陀,親聆教法。千百年來,佛子們都是以佛像、塔廟作為三寶住世的象徵。那麼,我們怎樣通過對佛像的恭敬完成皈依的修行?怎樣通過對塔廟的朝禮深化皈依的力度?
這又涉及另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如法地塑造佛像、營建塔廟?我們能否對佛像生起恭敬心,除了自身因素外,與造像本身是否莊嚴如法也有一定關係。尤其對初入佛門或尚未具足信仰的人而言,外相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凡夫是很著相的,許多人正是因為看到佛像的相好莊嚴,看到寺院的清幽超塵,才對佛法心生好感,最終走入佛門。反之,也有不少人因為看到一些不如法的造像而心生鄙薄,視佛教為愚夫愚婦式的迷信。
《僧像致敬篇》大體分為兩章。第一章,說明怎樣恭敬僧人及佛像。第二章,說明怎樣如法地營造佛像、佛塔及寺院。以下,我們看正文內容。
法軌被時,景仰斯立。謙恭斂敬,俗禮命章。遜恪攝儀,道宗爰始。豈以形服標異,而得倨慢無知。良由致敬有方,故能清革耳。故《增一》雲:「有慚愧二法住世,則相恭敬,是故比丘當勤共學。「
比時移情淡,禮義雲亡。鄙末之小僧,妄參眾首。眉壽之大德,奄就下行。以武力為智能,指文華為英彥。如斯冒罔,孰可言哉!故輒略提引,永成明誡。
這一段屬於引言,說明撰寫《僧像致敬篇》的原因。
「法軌被時,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內容目錄
第一章 僧像致敬 015
第一節 禮敬的建立 015
一、實相禮 015
二、禮敬的建立及意義 018
三、禮敬差別 028
第二節 應禮與不應禮 031
一、辨不應禮 031
二、辨應禮 037
第三節 立敬儀式 045
一、敬佛塔法 045
二、敬僧法 088
三、大小設禮法 091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113
第一節 造塔像法 114
一、造像法 115
二、造塔法 130
第二節 造寺法 159
一、依法生善 161
二、無法致損 164
三、引勸俗流 167
四、因誡道俗 169
五、結說 172
附錄一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僧像致敬篇 175
第一章 僧像致敬 177
第一節 禮敬的建立 177
一、實相禮 177
二、禮敬的建立及意義 177
三、禮敬差別 178
第二節 應禮與不應禮 179
一、辨不應禮 179
二、辨應禮 180
第三節 立敬儀式 181
一、敬佛塔法 181
二、敬僧法 187
三、大小設禮法 188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193
第一節 造塔像法 193
一、造像法 193
二、造塔法 196
第二節 造寺法 201
一、依法生善 201
二、無法致損 202
三、引勸俗流 202
四、因誡道俗 203
五、結說 203
附錄二 清淨、如法、神聖、莊嚴 205
附錄三 巧
第一節 禮敬的建立 015
一、實相禮 015
二、禮敬的建立及意義 018
三、禮敬差別 028
第二節 應禮與不應禮 031
一、辨不應禮 031
二、辨應禮 037
第三節 立敬儀式 045
一、敬佛塔法 045
二、敬僧法 088
三、大小設禮法 091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113
第一節 造塔像法 114
一、造像法 115
二、造塔法 130
第二節 造寺法 159
一、依法生善 161
二、無法致損 164
三、引勸俗流 167
四、因誡道俗 169
五、結說 172
附錄一 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鈔.僧像致敬篇 175
第一章 僧像致敬 177
第一節 禮敬的建立 177
一、實相禮 177
二、禮敬的建立及意義 177
三、禮敬差別 178
第二節 應禮與不應禮 179
一、辨不應禮 179
二、辨應禮 180
第三節 立敬儀式 181
一、敬佛塔法 181
二、敬僧法 187
三、大小設禮法 188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193
第一節 造塔像法 193
一、造像法 193
二、造塔法 196
第二節 造寺法 201
一、依法生善 201
二、無法致損 202
三、引勸俗流 202
四、因誡道俗 203
五、結說 203
附錄二 清淨、如法、神聖、莊嚴 205
附錄三 巧
ISBN: 978957447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