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閱讀榮格,學習心理治療,深度自我探索,都必讀佛登(Michael Fordham),因為他:
──是媲美克萊恩、比昂、溫尼考特的分析心理學大師
──將分析心理學付諸臨床實踐者與科學驗證
──發現兒童自性與個體化歷程,修正了榮格理論
──是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間的跨域者
──洞見治療關係的典範轉向
緬懷榮格最好的方式,就是運用並發展他的思想,而非將之全盤接受,供奉於神壇。
──麥可.佛登
麥可.佛登是榮格心理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人物。他憑藉深厚的臨床功力留意到榮格理論的盲點,並做出重大的補充與修改。他最特出的貢獻,莫過於運用豐富的兒童工作經驗深究了榮格關於自性(the self)與個體化歷程所指的心靈根源。他觀察到自性在嬰兒期即已運作,這讓榮格理論中分裂的前、後半生整合為一體,使榮格心理學不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中年後心理學」。
佛登也是治療典範轉移的促動者。他將榮格所開啟的分析心理學定位在精神分析與榮格最原初的洞見之間,帶動分析師認真檢視分析歷程的種種,推動分析心理學的規範化與科學化,不僅大幅提升其臨床實用性,也預見了心理治療趨勢的轉向。
本書作者阿斯特是與佛登近身工作的分析心理學家。他在本書中感性地回顧佛登的生平,並就其思想的重要主題,透過比對榮格的說法來介紹佛登的修改創見。阿斯特的描寫既深入淺出又一針見血,連佛登本人都說「比佛登自己還了解佛登」。
讀者將領略到,佛登那些看似違逆榮格的創見,其實是出於對他如父親般濃厚的情感認同。佛登為榮格思想提供了更穩固、真實的力量,深深影響後繼的人。
--------------------------------
後榮格學派大師佛登研究成果經作者整理、詮釋與批判成書,條理脈絡井然,允為讀者親近捷徑,加以優秀中譯增色,有心者勿失。──魏宏晉
身為一位臨床工作者和母親,我非常認同佛登的理論和實務經驗。
他認為嬰兒在胎兒時期時就是整體,且有自性;他認為嬰兒的世界並非分裂成好客體和壞客體,而是具備週期性的「解體」運作;他相信貫穿於嬰兒行為之中的整體經驗更甚於分裂的狀態,因為「解體」的初始,正是暗示了重合的可能──而嬰兒經驗,正是在早年母親回應及心理空間的撐開中,撫慰和安頓嬰兒早期世界的基礎。
這觀念令我感到呼應、訝異且激動!──黃之盈
除了分析心理學理論上的創見,本書是國內榮格書籍中較深入談論移情現象的書籍,對於實務工作者來說是實用的著作。──陳宏儒
本書系統總結佛登學說,細緻勾勒其與榮格,克萊恩等人關係,罕見之作,讀罷讓人感慨,卑退屈己以接人,心平自然應事平。──李孟潮
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著有《榮格的30個夢》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陳宏儒|文心診所、心蘊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作家、諮商心理師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魏宏晉|榮格學派書籍譯介者與課程講師
──是媲美克萊恩、比昂、溫尼考特的分析心理學大師
──將分析心理學付諸臨床實踐者與科學驗證
──發現兒童自性與個體化歷程,修正了榮格理論
──是精神分析與分析心理學間的跨域者
──洞見治療關係的典範轉向
緬懷榮格最好的方式,就是運用並發展他的思想,而非將之全盤接受,供奉於神壇。
──麥可.佛登
麥可.佛登是榮格心理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人物。他憑藉深厚的臨床功力留意到榮格理論的盲點,並做出重大的補充與修改。他最特出的貢獻,莫過於運用豐富的兒童工作經驗深究了榮格關於自性(the self)與個體化歷程所指的心靈根源。他觀察到自性在嬰兒期即已運作,這讓榮格理論中分裂的前、後半生整合為一體,使榮格心理學不再是一般人印象中的「中年後心理學」。
佛登也是治療典範轉移的促動者。他將榮格所開啟的分析心理學定位在精神分析與榮格最原初的洞見之間,帶動分析師認真檢視分析歷程的種種,推動分析心理學的規範化與科學化,不僅大幅提升其臨床實用性,也預見了心理治療趨勢的轉向。
本書作者阿斯特是與佛登近身工作的分析心理學家。他在本書中感性地回顧佛登的生平,並就其思想的重要主題,透過比對榮格的說法來介紹佛登的修改創見。阿斯特的描寫既深入淺出又一針見血,連佛登本人都說「比佛登自己還了解佛登」。
讀者將領略到,佛登那些看似違逆榮格的創見,其實是出於對他如父親般濃厚的情感認同。佛登為榮格思想提供了更穩固、真實的力量,深深影響後繼的人。
--------------------------------
後榮格學派大師佛登研究成果經作者整理、詮釋與批判成書,條理脈絡井然,允為讀者親近捷徑,加以優秀中譯增色,有心者勿失。──魏宏晉
身為一位臨床工作者和母親,我非常認同佛登的理論和實務經驗。
他認為嬰兒在胎兒時期時就是整體,且有自性;他認為嬰兒的世界並非分裂成好客體和壞客體,而是具備週期性的「解體」運作;他相信貫穿於嬰兒行為之中的整體經驗更甚於分裂的狀態,因為「解體」的初始,正是暗示了重合的可能──而嬰兒經驗,正是在早年母親回應及心理空間的撐開中,撫慰和安頓嬰兒早期世界的基礎。
這觀念令我感到呼應、訝異且激動!──黃之盈
除了分析心理學理論上的創見,本書是國內榮格書籍中較深入談論移情現象的書籍,對於實務工作者來說是實用的著作。──陳宏儒
本書系統總結佛登學說,細緻勾勒其與榮格,克萊恩等人關係,罕見之作,讀罷讓人感慨,卑退屈己以接人,心平自然應事平。──李孟潮
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著有《榮格的30個夢》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陳宏儒|文心診所、心蘊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作家、諮商心理師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魏宏晉|榮格學派書籍譯介者與課程講師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詹姆斯.阿斯特(James Astor)
倫敦分析心理學學會榮譽培訓分析師,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的成員。阿斯特是英國重要榮格學者,尤其專精於佛登的思想,著有相關論文數十篇,包括收錄於《分析心理學期刊》中與知名榮格學者華倫.科爾曼(Warren Colman)的對談,以及在關於榮格的重要著作《誰的榮格?》(Who Owns Jung?)中所專文撰寫之榮格與佛登的相關論述。他亦參與佛登自傳《一個分析師的養成》(The Making of an Analyst: A Memoir)的編輯。已於2013年退休。
【譯者簡介】
傅雅群
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現任諮商心理師,從事心理動力取向的諮商工作。譯有《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合譯有《減害心理治療:務實的成癮治療方法》、《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從榮格心理學看童話故事中的母性智慧》。
【審閱者簡介】
周嘉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臨床教育與健康心理學系之精神分析組博士,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心智化評估教學人員,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分析師,英國與台灣註冊臨床心理師,現於臺北執業、研究與教學。譯有《被遺忘的愛神:神話、藝術、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合譯有《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
詹姆斯.阿斯特(James Astor)
倫敦分析心理學學會榮譽培訓分析師,塔維斯托克診所兒童心理治療師協會的成員。阿斯特是英國重要榮格學者,尤其專精於佛登的思想,著有相關論文數十篇,包括收錄於《分析心理學期刊》中與知名榮格學者華倫.科爾曼(Warren Colman)的對談,以及在關於榮格的重要著作《誰的榮格?》(Who Owns Jung?)中所專文撰寫之榮格與佛登的相關論述。他亦參與佛登自傳《一個分析師的養成》(The Making of an Analyst: A Memoir)的編輯。已於2013年退休。
【譯者簡介】
傅雅群
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現任諮商心理師,從事心理動力取向的諮商工作。譯有《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合譯有《減害心理治療:務實的成癮治療方法》、《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從榮格心理學看童話故事中的母性智慧》。
【審閱者簡介】
周嘉娸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臨床教育與健康心理學系之精神分析組博士,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心智化評估教學人員,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分析師,英國與台灣註冊臨床心理師,現於臺北執業、研究與教學。譯有《被遺忘的愛神:神話、藝術、心理分析中的安特洛斯》。合譯有《共時性:自然與心靈合一的宇宙》、《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
內容目錄
【推薦序】讀佛登,這一本就夠了/洪素珍
【審閱者序】以科學態度實踐榮格理論/周嘉娸
前言
謝誌
【作者序】佛登的時代背景與他的重要性
第一章 深入思考感受:其人其事
第二章 榮格的心理學理論
第三章 榮格與佛登
第四章 嬰兒期與兒童期的自性:開創性的發現
第五章 嬰兒期與兒童期的自我發展:觀察研究的融合
第六章 原型:原型的生理基礎與自性的運作
第七章 自閉:一種自性的疾病
第八章 發現共振移情以及對童年期進行分析的重要性
第九章 反移情,互動與不持先見
第十章 自性的防衛、投射性認同與認同
第十一章 基督教經驗、神祕主義與自性
第十二章 共時性:一種詮釋
後記
附錄一 早期關於移情的討論紀錄(1953-1954t5)
附錄二 詞彙表
附錄三 佛登生平年表
附錄四 佛登著作年表
附錄五 參考資料
附錄六 索引
【審閱者序】以科學態度實踐榮格理論/周嘉娸
前言
謝誌
【作者序】佛登的時代背景與他的重要性
第一章 深入思考感受:其人其事
第二章 榮格的心理學理論
第三章 榮格與佛登
第四章 嬰兒期與兒童期的自性:開創性的發現
第五章 嬰兒期與兒童期的自我發展:觀察研究的融合
第六章 原型:原型的生理基礎與自性的運作
第七章 自閉:一種自性的疾病
第八章 發現共振移情以及對童年期進行分析的重要性
第九章 反移情,互動與不持先見
第十章 自性的防衛、投射性認同與認同
第十一章 基督教經驗、神祕主義與自性
第十二章 共時性:一種詮釋
後記
附錄一 早期關於移情的討論紀錄(1953-1954t5)
附錄二 詞彙表
附錄三 佛登生平年表
附錄四 佛登著作年表
附錄五 參考資料
附錄六 索引
ISBN: 978986357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