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執歷史學家之筆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總匯十九到二十世紀臺灣最珍貴的地學史料
重現塵封超過一世紀的大地故事
★首部融合臺灣近代史與地質研究史的跨領域作品
★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早?一郎教授為核心,回溯、開展近代科研精采歷程
★由科學訴說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
★從東亞到臺灣、從玉山到墾丁,復刻田野現場與遭遇
★科學史、殖民史、高等教育史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斯卡羅中的李仙得原來是地質物產研究者!
◎馬偕親歷並記錄了1891年雞籠地震與海水倒灌的驚險情景…
◎早?一郎和臺灣學子在臺南左鎮發現了最完整的犀牛化石?!
◎日治時期的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等保育倡議影響至今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精采的田野調查,看見地質學的建構與殖民治理與在地生活之間的關聯。這些成果,不僅重現百年前的臺灣大地風貌,更以獨特的科學視角,訴說出一段跨越國族藩籬的歷史,開啟一扇扇百年前島嶼生活的時代景窗。
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東緣、板塊交界處,由造山運動形成,多斷層及地震,向來是地質研究的熱點。最早的地質調查研究始於十九世紀中葉歐美人士來臺探查,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羅妹號事件的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加拿大宣教師馬偕等。
十九世紀末,諸多一流的日籍學者來臺,全面展開地質研究。早?一郎來臺時,已經是東亞地質學的大家,亦是世界級的少數腕足類化石研究者之一,非常重視古生物學,認為達爾文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具備充分的地質學古生物素養。他將古生物學分類與新的研究方法帶來臺灣,貢獻甚鉅。最值得一提的是1931年早?收到陳春木從臺南左鎮菜寮溪河床寄來的化石,並在林朝棨的指導下,開啟了菜寮溪動物化石研究的開端。
早?非常重視科學普及,在臺研究多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例如溫泉、火山、地震等。1935年4月21日新竹、臺中發生大地震,早?帶學生進行研究,指出震央位置並提出防止震災的方法。1945年他推薦指定了地質方面的天然記念物,包括泥火山、海蝕石門、過港貝化石層等,至今仍是重要的地質襲產。其對於臺灣南部熱帶海岸原生林以及喀斯特地形非常驚豔,主張在南部設置國立公園,引發了論辯。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統治需要,早?將研究重心延伸至南方,包括海南島、泰國、帝汶島等地。戰後1949年,早?與最後一批日籍學者返回日本,期間心境頗多轉折。此後,林朝棨、顏滄波、馬廷英、王源等,持續將地質研究向下傳承。
作者花費多年時間,往返臺日兩地,將塵封超過一世紀、豐富龐雜卻散佚各處的田野資料、珍貴史籍,細細爬梳收整,完成此一跨越語言與學科的臺灣近代地質學研究紀錄書,讓我們看見臺灣近代學術轉變的脈絡,以及學術的多元性。
地史研究與人文史交互影響、演進,就像腕足類化石漂亮的環、左鎮菜寮溪的野牛齒,每一個研究的印記,都將島嶼的山河、常民的生活融入其中,並指向當代科研與環境保育的新課題。
作者簡介
歐素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史館修纂處處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教育學術史、在臺日本人之遣返暨留用研究、臺灣議政史研究、二二八暨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研究。著有《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以及〈學術與產業—臺北帝國大學糖業研究體制與臺灣製糖業的發展〉、〈臺北高校與臺北帝大知識與人脈的流動─以瀨邊惠鎧為中心〉、〈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等多篇論文。
審定
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史館修纂處處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近現代史、臺灣教育學術史、在臺日本人之遣返暨留用研究、臺灣議政史研究、二二八暨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研究。著有《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臺北帝國大學與近代臺灣學術的奠定》,以及〈學術與產業—臺北帝國大學糖業研究體制與臺灣製糖業的發展〉、〈臺北高校與臺北帝大知識與人脈的流動─以瀨邊惠鎧為中心〉、〈海外雄飛─高雄商業學校與日本南進政策〉等多篇論文。
審定
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
內容目錄
目錄
推薦序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臺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自序
第一部 礦之味‧遠航來此——十九世紀中葉的地質踏查
一、德國地質學者李希霍芬──隨東亞遠征團來臺踏查
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熱愛採集地質標本的外交官
三、德國人克萊因瓦奇特──為建燈塔而進行南臺灣地質調查
四、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以造物主大能探索臺灣自然
第二部 學術探險與殖產興業——日治前期的地質調查研究
一、啟程——學術探險的腳步
(一)小藤文次郎(1856-1935):日本地質學之父
(二)山崎直方(1870-1929):日本近代地理學之父
(三)橫山又次郎(1860-1942):日本地質學家
二、層層沉積——作為統治基礎的殖產興業鑛物調查
(一)石井八萬次郎(1867-1932):第一位繪製臺灣地質圖的地質掛長
(二)井上禧之助(1873-1947):橫越中央山脈
(三)齋藤讓(?-1901):離島地質調查的先行者
(四)出口雄三(1883-?):完備離島調查研究
(五)市川雄一:完成《臺灣地質鑛產圖》
(六)臺灣博物學會及會報
第三部 全面展開的視野——早坂一郎的地質學研究
一、來臺之前的經歷
(一)師事矢部長克
(二)赴中國見學旅行
(三)與宮澤賢治的化石情緣
二、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講座及其成果
(一)古生物學研究
‧左鎮菜寮的犀牛化石
(二)地質學研究
1、足跡遍及日本、中國、朝鮮、滿洲
2、上南湖、登玉山——建立脊梁山脈構造研究基礎
3、地震調查與防災
4、地質學知識的普及
(三)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的指定
1、天然記念物的指定
2、國立公園的指定
(四)南方研究
1、汎太平洋學術會議
2、南太平洋帝汶島之見聞
3、華南、海南島之地質地理調查
4、南方叢書的編纂
第四部 戰後留用與地質學研究傳承
一、海洋地質學研究
二、留臺日本人的處境
三、親歷二二八事件
四、揮別臺灣,返回日本
五、再續前緣:重回臺灣
結語
附錄一、早坂一郎年表
附錄二、早坂一郎著作
推薦序科技雖然可以改變未來,但要從了解自身開始
/青田七六文化長 水瓶子(臺灣大學地質系七七級校友)
自序
第一部 礦之味‧遠航來此——十九世紀中葉的地質踏查
一、德國地質學者李希霍芬──隨東亞遠征團來臺踏查
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熱愛採集地質標本的外交官
三、德國人克萊因瓦奇特──為建燈塔而進行南臺灣地質調查
四、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以造物主大能探索臺灣自然
第二部 學術探險與殖產興業——日治前期的地質調查研究
一、啟程——學術探險的腳步
(一)小藤文次郎(1856-1935):日本地質學之父
(二)山崎直方(1870-1929):日本近代地理學之父
(三)橫山又次郎(1860-1942):日本地質學家
二、層層沉積——作為統治基礎的殖產興業鑛物調查
(一)石井八萬次郎(1867-1932):第一位繪製臺灣地質圖的地質掛長
(二)井上禧之助(1873-1947):橫越中央山脈
(三)齋藤讓(?-1901):離島地質調查的先行者
(四)出口雄三(1883-?):完備離島調查研究
(五)市川雄一:完成《臺灣地質鑛產圖》
(六)臺灣博物學會及會報
第三部 全面展開的視野——早坂一郎的地質學研究
一、來臺之前的經歷
(一)師事矢部長克
(二)赴中國見學旅行
(三)與宮澤賢治的化石情緣
二、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講座及其成果
(一)古生物學研究
‧左鎮菜寮的犀牛化石
(二)地質學研究
1、足跡遍及日本、中國、朝鮮、滿洲
2、上南湖、登玉山——建立脊梁山脈構造研究基礎
3、地震調查與防災
4、地質學知識的普及
(三)天然記念物、國立公園的指定
1、天然記念物的指定
2、國立公園的指定
(四)南方研究
1、汎太平洋學術會議
2、南太平洋帝汶島之見聞
3、華南、海南島之地質地理調查
4、南方叢書的編纂
第四部 戰後留用與地質學研究傳承
一、海洋地質學研究
二、留臺日本人的處境
三、親歷二二八事件
四、揮別臺灣,返回日本
五、再續前緣:重回臺灣
結語
附錄一、早坂一郎年表
附錄二、早坂一郎著作
ISBN: 978986384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