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時而自尊自誇、時而沉穩保守
看日本如何憑藉特有的變色龍性格
屢屢奮起振作,成為今日的東亞大國!
▍佛法渡海而來!大陸文明如何使日本打造出日本?
鄰側的大陸文明,透過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帶到了日本列島,大和政權由此習得了鐵器製造的軍事實力,以及透過佛教與政治結合的運作手法,在不斷吸收外來文明之下,最終發展出律令制國家,大和政權的國號也正式從「倭國」成為「日本」,統治者的稱謂也從「大王」成為「天皇」。
▍天皇都不天皇了!日本政治的「大權旁落」傳統是怎麼回事?
在源平之亂中,源氏最終獲得勝利,源賴朝成為日本實質上的統治者,開啟了幕府時代。然而,幕府將軍雖然大權在握,甚至可以廢立天皇,但在整個幕府時代,幕政卻時常是掌握在執權、三管領或幕閣的手中,形成日本特別的政治生態――臣下藉由把持主上的權威執掌政權,使得上位者權力遭到架空,但臣下又需要主上的存在以維繫權力。這樣的政治傳統使得天皇血脈維繫了上千年的萬世一系,卻也長久以來未掌握實權。
▍尊王倒幕,開國立憲!日本如何從幕末紛亂走向帝國?
黑船來航敲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幕府既無法擺脫幕閥封建體制的制約,又因開國引進國際因素而助長危機加劇,最後迎向敗亡。以薩摩、長州兩藩的下級武士為首,日本借用了古代祭政體系的政治權威,創建了既嶄新又傳統的中央集權帝國。然而在帝國崛起的同時,日本無法擺脫掉軍部的影響以及財閥與政黨間的勾結,最終走向極右軍國主義的毀滅之路。
日本列島位於東亞大陸北側,浮懸海上,其地理位置造就其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列島上的人們,自古以來長期吸收外來文明,學習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農耕文明、佛教信仰、儒學禮教及律令制度,及至十九世紀又引入西方文明,成為西方式的中央集權帝國。日本就像是條靈活變化、順勢而為的變色龍,隨著環境改換面目來適應衝擊與變局,但同時又能維持自身特色,打造因地制宜的傳統,最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日本經歷騷動不安的時代,從侵略者到戰敗國,再到成為美國在東亞局勢中的灘頭堡。日本再次施展其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特質,迅速恢復國力,躍升世界大國。本書以清晰脈絡與多元面向,幫助讀者認識日本這條變色龍如何從僻居大洋一隅的島國到建立現代國家,並分析其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與對外關係,及至當代日本概況的完整歷程。
看日本如何憑藉特有的變色龍性格
屢屢奮起振作,成為今日的東亞大國!
▍佛法渡海而來!大陸文明如何使日本打造出日本?
鄰側的大陸文明,透過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帶到了日本列島,大和政權由此習得了鐵器製造的軍事實力,以及透過佛教與政治結合的運作手法,在不斷吸收外來文明之下,最終發展出律令制國家,大和政權的國號也正式從「倭國」成為「日本」,統治者的稱謂也從「大王」成為「天皇」。
▍天皇都不天皇了!日本政治的「大權旁落」傳統是怎麼回事?
在源平之亂中,源氏最終獲得勝利,源賴朝成為日本實質上的統治者,開啟了幕府時代。然而,幕府將軍雖然大權在握,甚至可以廢立天皇,但在整個幕府時代,幕政卻時常是掌握在執權、三管領或幕閣的手中,形成日本特別的政治生態――臣下藉由把持主上的權威執掌政權,使得上位者權力遭到架空,但臣下又需要主上的存在以維繫權力。這樣的政治傳統使得天皇血脈維繫了上千年的萬世一系,卻也長久以來未掌握實權。
▍尊王倒幕,開國立憲!日本如何從幕末紛亂走向帝國?
黑船來航敲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幕府既無法擺脫幕閥封建體制的制約,又因開國引進國際因素而助長危機加劇,最後迎向敗亡。以薩摩、長州兩藩的下級武士為首,日本借用了古代祭政體系的政治權威,創建了既嶄新又傳統的中央集權帝國。然而在帝國崛起的同時,日本無法擺脫掉軍部的影響以及財閥與政黨間的勾結,最終走向極右軍國主義的毀滅之路。
日本列島位於東亞大陸北側,浮懸海上,其地理位置造就其歷史發展的獨特性。列島上的人們,自古以來長期吸收外來文明,學習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農耕文明、佛教信仰、儒學禮教及律令制度,及至十九世紀又引入西方文明,成為西方式的中央集權帝國。日本就像是條靈活變化、順勢而為的變色龍,隨著環境改換面目來適應衝擊與變局,但同時又能維持自身特色,打造因地制宜的傳統,最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歷史文化。
二十世紀日本經歷騷動不安的時代,從侵略者到戰敗國,再到成為美國在東亞局勢中的灘頭堡。日本再次施展其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特質,迅速恢復國力,躍升世界大國。本書以清晰脈絡與多元面向,幫助讀者認識日本這條變色龍如何從僻居大洋一隅的島國到建立現代國家,並分析其不同時期的政治、文化與對外關係,及至當代日本概況的完整歷程。
作者簡介
廖敏淑
日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清朝通商制度、清代對外關係、中日關係史等,著有《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清代中國的外政秩序:以公文書往來及涉外司法審判為中心》等書,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日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人文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清朝通商制度、清代對外關係、中日關係史等,著有《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清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清代中國的外政秩序:以公文書往來及涉外司法審判為中心》等書,以及學術論文數十篇。
內容目錄
自序
第一篇 上古、古代
第一章 列島最初的居民與文明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
第二節 繩文人與土器
第三節 彌生人與農耕文明
第二章 邪馬臺國、古墳時代、大和王權
第一節 邪馬臺國
第二節 古墳時代
第三節 大和政權
第三章 飛鳥時代與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一節 佛教傳入與蘇我氏
第二節 推古朝政治與外交
第三節 乙巳之變與孝徳朝
第四節 白村江敗戰與壬申之亂
第五節 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四章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
第一節 平城京與藤原氏崛起
第二節 聖武、孝謙天皇與大佛開光
第三節 稱德天皇與道鏡事件
第四節 桓武天皇與平安京
第五節 貴族政治與國風文化
第六節 對外關係
第二篇 中世
第五章 中世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莊園與武士
第二節 院政與平氏政權
第六章 鎌倉時代
第一節 源平之亂與幕府成立
第二節 北條氏與執權政治
第三節 蒙古襲來
第四節 得宗專制與倒幕運動
第七章 室町時代
第一節 建武新政與南北朝時代
第二節 義滿與室町幕府
第三節 守護大名與國人
第四節 幕府衰弱與應仁之亂
第五節 對外關係與文化
第六節 戰國時代與大名領國制
第三篇 近世
第八章 織豐政權
第一節 「天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織田信長的統一事業
第三節 豐臣秀吉的全國統一
第四節 秀吉的對外政策與織豐文化
第九章 江戶時代
第一節 德川家康與幕府創立
第二節 幕藩體制
第三節 禁教、海禁與對外窗口
第四節 從武斷到文治、元祿時代、正德政治
第五節 四次改革與雄藩興起
第四篇 近代
第十章 幕末與開國
第一節 黑船來航與開國改革
第二節 公武合體與尊攘運動
第三節 倒幕運動與戊辰戰爭
第十一章 明治時代
第一節 明治維新
第二節 立憲國家
第三節 日清戰爭
第四節 日俄戰爭
第五節 產業革命
第十二章 大正時代
第一節 大正民主
第二節 參與大戰與協調外交
第三節 恐慌時代與普選運動
第十三章 昭和前期
第一節 中國北伐與協調外交末路
第二節 國家改造與軍部專斷
第三節 樞軸陣營與日中戰爭
第四節 亞洲太平洋戰爭與敗戰
結語 現代日本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第一篇 上古、古代
第一章 列島最初的居民與文明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
第二節 繩文人與土器
第三節 彌生人與農耕文明
第二章 邪馬臺國、古墳時代、大和王權
第一節 邪馬臺國
第二節 古墳時代
第三節 大和政權
第三章 飛鳥時代與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一節 佛教傳入與蘇我氏
第二節 推古朝政治與外交
第三節 乙巳之變與孝徳朝
第四節 白村江敗戰與壬申之亂
第五節 律令制國家的成立
第四章 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
第一節 平城京與藤原氏崛起
第二節 聖武、孝謙天皇與大佛開光
第三節 稱德天皇與道鏡事件
第四節 桓武天皇與平安京
第五節 貴族政治與國風文化
第六節 對外關係
第二篇 中世
第五章 中世社會的形成
第一節 莊園與武士
第二節 院政與平氏政權
第六章 鎌倉時代
第一節 源平之亂與幕府成立
第二節 北條氏與執權政治
第三節 蒙古襲來
第四節 得宗專制與倒幕運動
第七章 室町時代
第一節 建武新政與南北朝時代
第二節 義滿與室町幕府
第三節 守護大名與國人
第四節 幕府衰弱與應仁之亂
第五節 對外關係與文化
第六節 戰國時代與大名領國制
第三篇 近世
第八章 織豐政權
第一節 「天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織田信長的統一事業
第三節 豐臣秀吉的全國統一
第四節 秀吉的對外政策與織豐文化
第九章 江戶時代
第一節 德川家康與幕府創立
第二節 幕藩體制
第三節 禁教、海禁與對外窗口
第四節 從武斷到文治、元祿時代、正德政治
第五節 四次改革與雄藩興起
第四篇 近代
第十章 幕末與開國
第一節 黑船來航與開國改革
第二節 公武合體與尊攘運動
第三節 倒幕運動與戊辰戰爭
第十一章 明治時代
第一節 明治維新
第二節 立憲國家
第三節 日清戰爭
第四節 日俄戰爭
第五節 產業革命
第十二章 大正時代
第一節 大正民主
第二節 參與大戰與協調外交
第三節 恐慌時代與普選運動
第十三章 昭和前期
第一節 中國北伐與協調外交末路
第二節 國家改造與軍部專斷
第三節 樞軸陣營與日中戰爭
第四節 亞洲太平洋戰爭與敗戰
結語 現代日本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ISBN: 9789571476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