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洋蔥教養法:落實不打罵育兒的三個心法 | 拾書所

剝洋蔥教養法:落實不打罵育兒的三個心法

$ 300 元 原價 300
內容簡介


撥雲見月抽絲剝繭,那差事指日可待
日積月累滴水穿石,勤練習必有所成

當你翻開《剝洋蔥教養法》,便打開了一種可能性--不打罵小孩的可能性。本書分享的是,不打罵小孩是有可能的,要加以落實也是有方法的。在育兒的日常中,之所以會打罵,往往是因為前面有事發生,那事才是焦點,若能培養「剝洋蔥」的習慣,將有助釐清和處理問題的癥結點。想真正落實不打罵育兒,並不是靠捏大腿、翻白眼或說氣話,而是憑藉「納猜試」(那差事):接納、猜想及嘗試。

接納、猜想及嘗試,是作者楊鎮宇從自己帶兩個孩子的育兒經驗,以及多年來參與親子共學團,和許多家長小孩相處的過程中,慢慢提煉出來的三個心法。本書的思路架構便由「接納篇」、「猜想篇」及「嘗試篇」組成,這三大篇將分成九章循序漸進來談,用以回答「如何做到不打罵育兒」這個問題。在這九章中,將介紹實用的概念,也分享豐富的技巧和生動的案例。

【接納篇:當鏡子,不當警察】
親子互動的時光,無法快轉,也急不得,小孩的成長需要時間,大把大把的時間。大人當鏡子,鏡映小孩的狀態,接納小孩的狀態即可。不行、站好、不要動、快一點,好比警察下命令。這類語言若成為大宗,充斥在小孩的生活中,久而久之他會跑給你追,就算身體跑得沒你快,但他的心靈肯定遠颺。更何況有朝一日,他會長大,身體會跑得更快……。

【猜想篇:當偵探,不當法官】
古人說得好,清官難斷家務事,但在親子互動中,有事發生,層出不窮的家務事,如何是好?對、不對、好、不好,好比法官判案,小等一下,法槌且慢敲下。若沒有先猜想事情之原委、心情之轉折,若沒有偵探抽絲剝繭找線索,如何破案?

【嘗試篇:當陪練員,不當唐三藏】
小孩成長,磕碰難免,這時身旁若來了個唐三藏,朗朗念經,成長路上一路碎念沒有停嘴,小孩摀住耳朵或關上心扉,也是可以想見的了。小孩若事事不敢嘗試,錯是少了,但對也不會增加,不如鼓勵且陪伴小孩做嘗試,這就是陪練員的任務了。

當大人練習接納、猜想及嘗試時,無形中也在經營一種氛圍,就是我們相信誠實、創意和勇氣很重要,並且練習身體力行,這是可以影響小孩的地方。相反地,如果以打罵為主,小孩養成的慣性是害怕、壓抑和爆炸,他們信奉的價值觀會是比誰拳頭大,習慣訴諸武力,而不是論之以理、動之以情。談情感需接納,論道理靠思辨,臺灣社會以前沒有這習慣,所以許多大人才會認為,帶小孩怎麼可能不打罵,無法相信這個可能性,因而不習慣去嘗試。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楊鎮宇
1982年生,新竹市香山區樹仔腳出身。高中上課常心不在焉,班導於是勉勵:「既然你坐不住,以後去讀新聞系好了,讓你跑個夠!」

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系和清華大學社會所期間,到教改團體實習,關注教育議題。之後曾任《人本教育札記》主編、《親子天下》記者、《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著有《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剝洋蔥教養法:落實不打罵育兒的三個心法》。

目前為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領隊兼文字工作者,以教育、農業為主要書寫題材。關心教育與社會脈動的關聯,相信教育的可能性,能創造更適於人居的社會。


【繪者簡介】

楊姍霓
1995年於臺灣新竹出生,曾在教育界任職近四年,現為NPO兒童故事品牌行銷及podcast《故事小苗探險隊》製作人。

從小愛塗鴉,筆記常常被借去看,網路暱稱作「筆記女孩」。個人創作繪本《白米米的大發現》。

內容目錄


前言 撥雲見月抽絲剝繭,那差事指日可待
打罵本身不是問題,死抓著打罵不放才會是問題
打罵之前,發生什麼事?
不打罵,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第一篇 接納:當鏡子,不當警察

第一章 不打罵,有什麼用?
常見方法(一):適度體罰--有用,也有副作用
常見方法(二):責罵--小孩不敢信任自己的感受
常見方法(三):轉移注意力--問題還會來,能力也沒鍛鍊到
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如實面對,才是改變的起點
達賴喇嘛也會懊悔

第二章 小孩講不聽,大人怎麼辦?
主張(一):決定--小孩時常「被決定」,會沒有信心
主張(二):評價--小孩時常「被評價」,可能會致命
主張要附上理由
給感受一席之地
接納心情就是處理事情的一部分
事情加心情
概括用語易生誤解
問事實,有助覺察

第三章 同理感受,不等於同意行為
情緒不是壞蛋,是彩蛋!
區分行為與思想,區分小孩和大人
同理是,和小孩的感受站在同一側
問題是,怎麼跟小孩的心情接上線

第二篇 猜想:當偵探,不當法官

第四章 好奇心就像X光
「往前好奇」和「在後評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比例問題
有情緒很正常,了解原因最重要
剝洋蔥的練習隨時可做
看行為裡頭的心情
往前

ISBN: 9786269716425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