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如果內心不是大腦的產物,如果死亡後仍有某種意識的存在,
那麼,我們到底是誰?在宇宙中是怎樣的存在?又該如何度過此生?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瀕死經驗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他一九八○年代開發的瀕死經驗量表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成為全世界瀕死經驗研究的標準工具。他開辦且編輯的同儕審閱期刊──《瀕死研究期刊》,被譽為「關於這個主題的理性研究的發源地」。
***
五十年前,葛瑞森醫師還只是一名菜鳥精神科醫師時,遇到了一位自殺未遂的女大學生,這段奇妙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的心和大腦的看法,讓他開始質疑:人究竟是什麼?
當時女大學生明明是完全失去意識地躺在病房內,但第二天醒來之後,卻能指證歷歷地說出葛瑞森與另外一位同學在數百公尺外大廳內的談話內容,和葛瑞森領帶上的義大利麵醬汙漬。
這樣的故事或許現在聽來並不特別,但在五十年前卻相當驚世駭俗,而且像這名女大學生這樣的例子不只一個。隧道、光、飄浮、遇到過世親人、聽到不可能聽到的談話內容……這些是許多擁有瀕死經驗的人共同的經歷。
為什麼意識離開了大腦還能運作?如果意識不是大腦運作的產物,那意識是什麼?人,究竟是這個身體,還是意識?
葛瑞森發現,他無法對這些例子視而不見,他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重新思索心和腦之間的關係,探討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超越死亡。
歷經五十年的研究,他寫下《死亡之後》這本書,提出他對此疑問的答覆。
「我希望證明科學和靈性是相容的,對靈性的嚮往不代表需要放棄科學。」葛瑞森說。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瀕死經驗,能讓我們更宏觀地了解世界上無形的種種,科學得以跳脫物質和能量的侷限,更精確地描述現實。而另一方面,體會靈性和無形的事物,也並不代表我們不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經驗,以證據做為信念和理解的基石。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這是葛瑞森提出的第二個答覆。
書中節錄了一個個當事人記憶中的瀕死經驗,以及瀕死經驗如何讓他們提升了自我的靈性和覺察,帶來深刻的改變。而探究這些故事也改變了葛瑞森,改變了他看待科學的角度和他自己,從而變得更寬容、更平靜、不那麼害怕死亡,也更活在當下。
***
瀕死經驗對當事人很重要,因為它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對科學家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但對所有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本書獻給對人類不可思議的心智感到好奇的讀者,和想對生死提出更深層問題的人
【專文推薦】
「本書寫得相當嚴謹,是一本讓人明白靈魂可能存在的好書。希望讀者可以享受這些瀕死經驗所帶來靈界的訊息。」
──李嗣涔博士,前台灣大學校長、《靈界的科學》作者
【國外好評推薦】
「令人深深著迷的一本巨作,揭開死亡的面紗。此書即將在瀕死經驗研究中,成為經典。」
──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著有暢銷經典《死後的世界》
「葛瑞森醫師的研究徹底重組了我們破碎且混亂的世界觀,為人類意識帶來新的解釋。」
──伊本.亞歷山大醫師(Eben Alexander),著有瀕死經驗名作《天堂際遇》
「如同金賽在性學上的突破,葛瑞森醫師讓瀕死經驗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麗莎.米勒博士(Lisa Miller),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著有《靈性孩子》(The Spiritual Child,暫譯)
「這本醫學界的偵探小說,絕無冷場。葛瑞森醫師的著作值得我們大聲喝采。」
──P.M.H.阿特沃特(P. M. H. Atwater),著有《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s,暫譯)
「一本跨時代、跨地域的重要著作。」
──亞歷山大.巴特雅尼(Alexander Batthyány),國際哲學學院心理學與哲學博士,列支敦斯登維克多.法蘭克爾研究所所長,著有《心靈在世間的歸屬與角色》(Mind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暫譯)
「如果不知道死後會是如何,你要怎麼過現在的生活呢?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卡爾.貝克爾(Carl Becker),心理學博士,京都大學醫學倫理與政策科學教授,著有《打破循環》(Breaking the Circle,暫譯)
「輕巧地跨越了科學與心靈之間的鴻溝。」
──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著有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撫慰了生者,也為臨終帶來希望。」
──瑪麗.尼爾醫師(Mary Neal),前南加州大學脊椎外科主任,著有暢銷書《我去過天堂》(To Heaven and Back,暫譯)
「這本書將定義瀕死研究,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
──芭芭拉.布萊德利.哈格蒂(Barbara Bradley Hagerty),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宗教特派員,著有《上帝的指紋》(Fingerprints of God,暫譯)
「最新、最有用、最讓人興奮的新知。」
──傑夫.朗醫師(Jeffrey Long),著有《死後世界的證據》(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暫譯)
「發人深省又撼動人心,一本值得細嚐的好書。」
──肯尼斯.林恩(Kenneth Ring)博士,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著有《死後人生》(Life at Death,暫譯)
「引人入勝,內容豐富,絕對必讀。」
──山姆.帕尼亞(Sam Parnia),醫師,紐約大學朗根醫療中心醫學副教授兼重症醫療與心肺復甦研究主任,著有《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What Happens When We Die?,暫譯)
「這本書會為許多讀者的意識帶來正向的改變。」
──皮姆.汎.洛梅爾醫師(Pim van Lommel),著有《超越生命的意識》(Consciousness Beyond Life,暫譯)
「葛瑞森博士在本書中所記錄的研究,體現了他精湛的才智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幾乎無可取代。」
──麥可.撒邦(Michael B. Sabom),著有《死亡回憶錄》(Recollections of Death,暫譯)
「葛瑞森博士以新穎又充滿吸引力的方式,帶領我們走了一趟精彩的瀕死體驗之旅。無論你屬於什麼宗教、靈性信仰、科學背景,都一定要讀。」
──安德魯.紐伯格醫師(Andrew Newberg),湯瑪斯傑佛遜大學急診醫學和放射學教授,著有《神祕的心智》(The Mystical Mind,暫譯)
「關於瀕死經驗和人類心靈,葛瑞森博士是科學和醫學上的專家。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他不把人們不尋常的經歷看作是發瘋的現象,而是幫助他們理解和從中學習。」──查爾斯.塔特(Charles Tart)博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名譽教授,著有《意識的眾生相》(States of Consciousness,暫譯)
那麼,我們到底是誰?在宇宙中是怎樣的存在?又該如何度過此生?
★瀕死經驗研究權威五十年的心血,繼《死後的世界》的重磅巨作,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稱此書「即將成為瀕死經驗研究中的經典」。
★本書作者布魯斯.葛瑞森醫師是瀕死經驗科學研究的奠基者,他一九八○年代開發的瀕死經驗量表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成為全世界瀕死經驗研究的標準工具。他開辦且編輯的同儕審閱期刊──《瀕死研究期刊》,被譽為「關於這個主題的理性研究的發源地」。
***
五十年前,葛瑞森醫師還只是一名菜鳥精神科醫師時,遇到了一位自殺未遂的女大學生,這段奇妙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人的心和大腦的看法,讓他開始質疑:人究竟是什麼?
當時女大學生明明是完全失去意識地躺在病房內,但第二天醒來之後,卻能指證歷歷地說出葛瑞森與另外一位同學在數百公尺外大廳內的談話內容,和葛瑞森領帶上的義大利麵醬汙漬。
這樣的故事或許現在聽來並不特別,但在五十年前卻相當驚世駭俗,而且像這名女大學生這樣的例子不只一個。隧道、光、飄浮、遇到過世親人、聽到不可能聽到的談話內容……這些是許多擁有瀕死經驗的人共同的經歷。
為什麼意識離開了大腦還能運作?如果意識不是大腦運作的產物,那意識是什麼?人,究竟是這個身體,還是意識?
葛瑞森發現,他無法對這些例子視而不見,他必須以科學的方式重新思索心和腦之間的關係,探討我們的意識是否能夠超越死亡。
歷經五十年的研究,他寫下《死亡之後》這本書,提出他對此疑問的答覆。
「我希望證明科學和靈性是相容的,對靈性的嚮往不代表需要放棄科學。」葛瑞森說。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透過科學方法來研究瀕死經驗,能讓我們更宏觀地了解世界上無形的種種,科學得以跳脫物質和能量的侷限,更精確地描述現實。而另一方面,體會靈性和無形的事物,也並不代表我們不能以科學的角度,來評估自己的經驗,以證據做為信念和理解的基石。
瀕死經驗沒有理由不能既是靈性上的禮物,也是特定的生理過程。這是葛瑞森提出的第二個答覆。
書中節錄了一個個當事人記憶中的瀕死經驗,以及瀕死經驗如何讓他們提升了自我的靈性和覺察,帶來深刻的改變。而探究這些故事也改變了葛瑞森,改變了他看待科學的角度和他自己,從而變得更寬容、更平靜、不那麼害怕死亡,也更活在當下。
***
瀕死經驗對當事人很重要,因為它改變了當事人的人生;對科學家也很重要,因為對於心和腦,瀕死經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但對所有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瀕死經驗告訴我們何謂死亡和臨終,何謂生命和活著。
本書獻給對人類不可思議的心智感到好奇的讀者,和想對生死提出更深層問題的人
【專文推薦】
「本書寫得相當嚴謹,是一本讓人明白靈魂可能存在的好書。希望讀者可以享受這些瀕死經驗所帶來靈界的訊息。」
──李嗣涔博士,前台灣大學校長、《靈界的科學》作者
【國外好評推薦】
「令人深深著迷的一本巨作,揭開死亡的面紗。此書即將在瀕死經驗研究中,成為經典。」
──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Moody),著有暢銷經典《死後的世界》
「葛瑞森醫師的研究徹底重組了我們破碎且混亂的世界觀,為人類意識帶來新的解釋。」
──伊本.亞歷山大醫師(Eben Alexander),著有瀕死經驗名作《天堂際遇》
「如同金賽在性學上的突破,葛瑞森醫師讓瀕死經驗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麗莎.米勒博士(Lisa Miller),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著有《靈性孩子》(The Spiritual Child,暫譯)
「這本醫學界的偵探小說,絕無冷場。葛瑞森醫師的著作值得我們大聲喝采。」
──P.M.H.阿特沃特(P. M. H. Atwater),著有《瀕死經驗》(Near-Death Experiences,暫譯)
「一本跨時代、跨地域的重要著作。」
──亞歷山大.巴特雅尼(Alexander Batthyány),國際哲學學院心理學與哲學博士,列支敦斯登維克多.法蘭克爾研究所所長,著有《心靈在世間的歸屬與角色》(Mind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暫譯)
「如果不知道死後會是如何,你要怎麼過現在的生活呢?你一定要讀這本書。」
──卡爾.貝克爾(Carl Becker),心理學博士,京都大學醫學倫理與政策科學教授,著有《打破循環》(Breaking the Circle,暫譯)
「輕巧地跨越了科學與心靈之間的鴻溝。」
──艾妮塔.穆札尼(Anita Moorjani),著有暢銷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
「撫慰了生者,也為臨終帶來希望。」
──瑪麗.尼爾醫師(Mary Neal),前南加州大學脊椎外科主任,著有暢銷書《我去過天堂》(To Heaven and Back,暫譯)
「這本書將定義瀕死研究,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
──芭芭拉.布萊德利.哈格蒂(Barbara Bradley Hagerty),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宗教特派員,著有《上帝的指紋》(Fingerprints of God,暫譯)
「最新、最有用、最讓人興奮的新知。」
──傑夫.朗醫師(Jeffrey Long),著有《死後世界的證據》(Evidence of the Afterlife,暫譯)
「發人深省又撼動人心,一本值得細嚐的好書。」
──肯尼斯.林恩(Kenneth Ring)博士,康乃狄克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著有《死後人生》(Life at Death,暫譯)
「引人入勝,內容豐富,絕對必讀。」
──山姆.帕尼亞(Sam Parnia),醫師,紐約大學朗根醫療中心醫學副教授兼重症醫療與心肺復甦研究主任,著有《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What Happens When We Die?,暫譯)
「這本書會為許多讀者的意識帶來正向的改變。」
──皮姆.汎.洛梅爾醫師(Pim van Lommel),著有《超越生命的意識》(Consciousness Beyond Life,暫譯)
「葛瑞森博士在本書中所記錄的研究,體現了他精湛的才智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幾乎無可取代。」
──麥可.撒邦(Michael B. Sabom),著有《死亡回憶錄》(Recollections of Death,暫譯)
「葛瑞森博士以新穎又充滿吸引力的方式,帶領我們走了一趟精彩的瀕死體驗之旅。無論你屬於什麼宗教、靈性信仰、科學背景,都一定要讀。」
──安德魯.紐伯格醫師(Andrew Newberg),湯瑪斯傑佛遜大學急診醫學和放射學教授,著有《神祕的心智》(The Mystical Mind,暫譯)
「關於瀕死經驗和人類心靈,葛瑞森博士是科學和醫學上的專家。身為一位精神科醫師,他不把人們不尋常的經歷看作是發瘋的現象,而是幫助他們理解和從中學習。」──查爾斯.塔特(Charles Tart)博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名譽教授,著有《意識的眾生相》(States of Consciousness,暫譯)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精神科醫師及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學名譽教授,擔任維吉尼亞大學感知研究中心主任十二年,是伊恩.史蒂文森教授(Ian Stevenson,西方世界用科學方法研究輪迴現象的第一人)的重要弟子及研究夥伴。也曾任職於密西根大學、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他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創始元老之一,並且擔任該協會主席和《瀕死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的編輯超過二十五年,該期刊被譽為「瀕死經驗理性研究的發源地」。目前為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傑出終身研究員。他的醫學研究曾獲多項國家級獎項。
譯者簡介
蔡宗翰
自由譯者,現居高雄。
布魯斯.葛瑞森(Bruce Greyson)精神科醫師及教授
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神經行為學名譽教授,擔任維吉尼亞大學感知研究中心主任十二年,是伊恩.史蒂文森教授(Ian Stevenson,西方世界用科學方法研究輪迴現象的第一人)的重要弟子及研究夥伴。也曾任職於密西根大學、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他是國際瀕死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Near-Death Studies)的創始元老之一,並且擔任該協會主席和《瀕死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的編輯超過二十五年,該期刊被譽為「瀕死經驗理性研究的發源地」。目前為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傑出終身研究員。他的醫學研究曾獲多項國家級獎項。
譯者簡介
蔡宗翰
自由譯者,現居高雄。
內容目錄
推薦序 唯物論的挑戰──瀕臨死亡經驗──李嗣涔博士
國外好評推薦
前言 進入未知的領域
第一章 用科學解釋那無法解釋的
第二章 跳脫時間
第三章 回顧人生
第四章 了解故事的全貌
第五章 你怎麼知道是真的?
第六章 出竅
第七章 還是,他們發瘋了?
第八章 瀕死經驗是真的嗎?
第九章 生物學角度的死亡過程
第十章 死亡時的大腦
第十一章 人的內心不是大腦
第十二章 意識會持續下去嗎?
第十三章 天堂還是地獄?
第十四章 那神呢?
第十五章 一切都改變了
第十六章 這一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十七章 嶄新的人生
第十八章 艱難的現實
第十九章 新的人生觀
第二十章 死前的人生
謝辭
註釋
國外好評推薦
前言 進入未知的領域
第一章 用科學解釋那無法解釋的
第二章 跳脫時間
第三章 回顧人生
第四章 了解故事的全貌
第五章 你怎麼知道是真的?
第六章 出竅
第七章 還是,他們發瘋了?
第八章 瀕死經驗是真的嗎?
第九章 生物學角度的死亡過程
第十章 死亡時的大腦
第十一章 人的內心不是大腦
第十二章 意識會持續下去嗎?
第十三章 天堂還是地獄?
第十四章 那神呢?
第十五章 一切都改變了
第十六章 這一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第十七章 嶄新的人生
第十八章 艱難的現實
第十九章 新的人生觀
第二十章 死前的人生
謝辭
註釋
ISBN: 978626733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