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 | 拾書所

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

$ 315 元 原價 399

內容簡介

位於台灣後山花蓮,一處由「囝仔人」經營的公益二手商店,
這裡不只是塞滿二手物的鋪子,更是「充滿關係」的所在。
「五味屋」的十年成長之路,帶你遇見鄉村教育的無限可能;
在這裡所承諾的「陪伴」,
不僅僅是「我幫你」的救濟與憐憫,更是「我可以」的體驗和能力。
座落於台灣花蓮壽豐鄉的豐田村,一間用甘蔗葉鋪成屋頂的老屋裡,由村莊孩子當小老闆,經營起一間公益二手店──這裡是五味屋,許多人稱它是「囝仔人ㄟ店」。
這裡,上演著國小課文「小車站旁的五味屋」最真實動人的幕後長篇;自然生態作家劉克襄,曾多次親自帶參訪團走訪;台大城鄉所畢恆達教授的課堂,每年都邀請這群「囝仔人」北上交流。走過10年,在沒有任何國際宣傳的情況下,這裡卻吸引超過10國以上的國際志工駐足,甚至美國長島大學、法國第四世界組織都成為固定交流的夥伴。五味屋,靜靜的卻已成為台灣偏鄉面對世界的窗口……

  這家小店到底有何魅力?就讓《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說給你聽:
  這是一本記錄花蓮五味屋十年歷程,看見孩子如何用態度換夢想,成就自我。
  也是一本陪伴指數媲美《解憂雜貨店》,陪伴孩子找到生命意義的真實之書!
若你認同紐約時報暢銷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書中所點出的教育困境與課題,《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將帶你看見:如何在重重窒礙中,台灣仍能走出一條屬於鄉村特色的「幫助孩子實踐夢想」之路。
透過五味屋的故事,讓我們一起:
 .重新認識人們口中的「偏鄉」,看見鄉村孩子與村莊的真實處境。
 .重新思索有著濃厚「手工業」本質的教育實驗場,看見框架的限制、創造教育的可能。
 .從思考教育本質與可能出路中,尋找逆轉鄉村劇本的解套方式,改變台灣城鄉發展的面貌。

  18年的故事書寫縱深,資深教育記者與深入田野的大學教授攜手書寫,
  透過17個深刻動人篇章,從教育、家庭與社區3大面向剖析與探問,
  帶你看見孩子如何透過平凡日常的工作與實踐,將「匱乏」轉為生命中的「富足」;
  學習用自己的力量改變家鄉,走出台灣鄉村的新樣貌!

  透過五味屋,你可以看見背後蘊藏的美好價值,思索如何打造屬於自己家鄉的「同村協力網」……
  ── 從「無用」到「有用」:大學教授顧瑜君與志工群,如何陪伴著鄉村孩子,一起動腦找資源,動手將「廢墟」整理成「商店」,思考別人眼中的「無用之物」,如何化為「如何有用」?
  ── 從「不足」到「不同」:嘗試從缺乏的當口看見光亮,從生活中找到幫助自己的方法。努力將他人眼中鄉村的「不足」轉為「不同」,試圖創造機會,從差異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
  ── 從「自我設限」到「勇於夢想」:透過各種學習形式與機會,讓孩子在「生產」、「生態」與「生活」的真實練習中逐漸茁壯;讓孩子立足於自己的土地上,有機會看見世界,勇敢實現夢想。
  ── 從「你送我收」到「創造價值」:如何擺脫單純的物資餽贈,讓心懷善意的學校、企業或組織,可以在同心協力的過程中,共同編織起一張生態協力網,讓捐贈創造出高於表面價格的教育價值?

  這是一本對教育現場有期待,對鄉村教育有盼望的誠摯之作。
  五味屋靈魂人物顧瑜君的信念:「只有鄉村孩子,能夠改變家鄉的命運!」
  五味屋的孩子,更讓我們體會到:「如果看見這個世界很大,我會有不一樣的選擇!」

  親子天下 X 五味屋
  走向下一個10年 嚮應「陪伴與愛」的永續
  邀請您,一起買書做公益!
每售出一本書籍,親子天下即捐贈10元給五味屋運營基金(花蓮縣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希望這最實際的協助,能夠讓一個值得你閱讀的真實故事,發揮更多的正向影響力。

作者介紹

張瀞文
出生台南,現居台北,花蓮是第二故鄉。從事教育領域採訪報導十年。現任職聯合報,曾任《親子天下》記者、《報導者》特約記者。對人感興趣,喜歡探索每個人如何在生命的限制裡,追求屬於自己的獨特幸福。希望可以永遠當個說故事的人。

顧瑜君
美國奧勒岡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社會參與辦公室主任、環教中心主任。在花蓮和社區孩子經營了「五味屋」,在村莊裡相互陪伴一起工作、生活與學習,用心接應生命樣貌多樣的孩子,看見他們的美好。

目錄

推薦序 二手 鄭漢文
推薦序 五味屋的祕密 畢恆達
推薦序 是的,我們都在練習生活 陳清圳
自 序 這是一個寫了十八年的故事 張瀞文
自 序 繼續在夢田裡播種 顧瑜君
開 場 五味屋的誕生

第一部 教 育
所有教育者都知道,教育(education)不等於學校(schooling),
但實際上,多數孩子們所需的學習,
是被限縮在比學校更狹窄的升學主義與單元教學裡。

第1個練習 珍貴的學習,都在生活裡
第2個練習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的課程
第3個練習 第一手經驗,對鄉村孩子很重要
第4個練習 看懂「壞孩子」的請求
第5個練習 自己的夢想,自己賺
第6個練習 請你教我打贏一場架

第二部 家
關於弱勢,我們缺乏理解,
以至於許多的「好意」就成了壓迫。
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家庭,貼近他們父母的生命,
理解社會受苦者的經驗。

第7個練習 陪你一起愛自己的父母
第8個練習 失去家人庇護的「代價」
第9個練習 讓他願意拉著你的手
第10個練習 生命僅有的十分鐘父愛
第11個練習 增能,對孩子也對父母

第三部 故 鄉
總有一天,孩子會回來經營自己的五味屋;
十年後,當孩子們慢慢長大,他們會改變鄉村的面貌。
只有家鄉的孩子才能創造家鄉的未來;
只有鄉村的孩子才能摸索出鄉村教育的模樣。

第12個練習 五味屋的「豐田基因」
第13個練習 讓「一無所有」成為「應有盡有」
第14個練習 不只是我們的孩子好,是「共好」
第15個練習 讓孩子留在村莊吃晚餐
第16個練習 幸福比經濟更重要
第17個練習 用你的核心能力做社會責任

後記 平凡的路過,相遇的停留 顧瑜君

各界推薦

  林峻丞(甘樂文創、小草書屋執行長)
  陳清圳(雲林縣樟湖國中小校長)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鄭漢文(KIST理念學校台東縣桃源國小校長)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劉克襄(作家)──感動推薦
  (依照姓氏首字排列)

推薦序
是的,我們都在練習生活
      
陳清圳/雲林縣樟湖國中小校長
  顧瑜君老師用十七個練習,與豐田社區一起生活,她並沒有「企圖要改變孩子們」什麼,但有個簡單的想法:孩子願意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我們就真心踏實的陪伴他們好好的做。這就是「生活」的態度。顧老師從不以指導者的角度切入,這也是五味屋成功的所在。
  台灣有太多想透過不同的「營造」把社區帶起來的例子,於是許多教授與專家學者進到社區、熱心投入,但是當他們不再在此蹲點,往往資源撤了,活力便消退了,社區再度凋零……。所以我一直相信,社區營造是要營造出一個真正的人,而不只是你給、我拿的相互關係,也因此,深蹲才能真正進入社區,理解這個社區,進而帶出願意付出的居民。
  十二年前,我也從山下來到雲林縣古坑鄉的華南部落,我記得那時正值暑假,我進入社區一一拜會每個家庭,那時我的心是忐忑的,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能從山下帶來一絲一毫的習性,我要不斷練習在地生活,讓自己看起來像山上的人。就這樣時光匆匆,一瞬十二年,才逐步地讓社區有了活力。

  其中,我深知過程的艱辛與痛苦,所以我由衷的佩服顧老師的「成功」。而這成功必須掌握幾個重要元素:
  首先,你要站在居民的生活面,去理解問題。也唯有如此,居民往前跨出的那一步,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步。
  其次,重要的是過程的意義與教育化。不要只想著結果,有時意義才能讓結果發酵。在這本書中有一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有外界要捐贈五味屋單車,但顧老師反過來要捐贈者捐出同等的經費,然後她自己去東華大學找了堪用的報廢單車,特地請修車師傅來教導五味屋孩子怎麼組裝腳踏車,最後風光地請捐贈者前來剪綵。這是多麼令人動容的教育方式啊!原本很簡單的你捐、我拿,最後卻能讓一場捐贈儀式有了溫度與意義。我想顧老師之所以能讓五味屋被看見,其實就在於她示範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營造社區的歸屬感,就是以故鄉為榮。這是何等的殊勝,讓居民能驕傲地站在自己的土地上,述說故鄉的故事;對生活有自信,才能對未來有希望。因為真正的怯懦,是害怕跟未來接軌,也只有對未來存抱希望,人生才能不斷往前。
  最後,讓居民充滿幸福感。幸福遠比經濟重要,台灣有太多的社區營造案例,因為太多資源的投入,反而讓人心被腐蝕,如何讓每個人內心滿足,要回頭思考生活的簡樸與價值。社區有願景,更要有無私付出的人,只有無私才能讓家庭幸福,讓社區不斷發展。
  善解、教育、歸屬和無私,是豐田社區之所以翻轉的力量,也是台灣根生的基礎,因此即使社會紛擾不斷,正因為有這些價值存在,台灣才能屹立不搖。我很期待透過本書的出版,讓五味屋的故事被社會大眾看見,也為未來的世代定錨。

五味屋的祕密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幾年前,媒體常責怪年輕人是草莓族,無法承受壓力,沒有社會責任,只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這個描述和許多我所接觸的年輕學生不同。於是,我在台灣大學開設一門叫做「大學生與空間改造」的課程,邀請不同專業人士來課堂上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在不同領域改造空間的實例,花蓮豐田的「五味屋」也是我邀請的對象之一。

  我本來預期東華大學的顧瑜君教授會帶著PPT,來與台大學生分享五味屋成立的經過、營運的方式,以及其與社區的互動。沒想到顧老師答應之後便與我進一步聯繫,說經過與五味屋的小朋友討論之後,小朋友也希望能夠來台大的課堂親身分享。台大的大學生想認識五味屋,五味屋的小朋友同樣也想認識台大的哥哥姊姊,於是一個三小時的課程,延伸成一連串彼此的相遇、認識與理解。這就是五味屋之所以獨特的祕密。

  為了來台大課堂分享,五味屋的孩子先造訪台大的網站,對台大城鄉所有個概括的認識。他們也閱讀我撰寫的《空間就是權力》,練習書中講述的「拓圖」。然後,小朋友必須自己寫計畫書,說明為什麼想來台大,以及為什麼要選他。選上的成員,分配好各自介紹的主題後,要自己製作PPT,再運用自己在五味屋工作的時數換取北上學習的部分費用。

  台大學生則自願擔任接待大使,與配對的小朋友共度課前的一個下午,他們可以一起逛校園、聊天、把孩子帶到自己課堂旁聽,全由他們自行協商決定。晚上九點課程結束之後,再各自帶回家夜宿。台北的大學生與花蓮的中小學生因此有了深刻的交流,而不是流於窺奇的觀看。從此每年五味屋來台大的分享,也成了我的「人與環境關係導論」課程中,最受學生歡迎與回味的一堂課。
  五味屋令人動容之處在於小朋友主體的展現。他們經由二手物認識物品背後的生產與使用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論述來定義「想要」還是「需要」;用勞動時數來換取物品,以工作取代贈與;在大人的合作下,參與種植、使用大型工具、維修、施工;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以自助人助的方式去實現。在這裡,小孩子不是需要保護的溫室花朵,不是需要外人同情憐憫的對象,而是在相對艱困的環境中,盡力活出一個獨特的我。
  每年的冬天,台大的學生透過五味屋小孩的分享與共處後,對於童年、純真、夢想,都有更為深刻的體認。而透過閱讀這
  本書的相遇,也許又觸發了什麼後續的效應……

作者序
這是一個寫了十八年的故事

張瀞文
  這本書有兩個作者:顧瑜君和張瀞文。
  這件事緣起於十八年前,那個五味屋和親子天下都未創生,花東縱谷夜裡抬頭很容易看見流星劃過,常常有蛇、野兔、環頸雉大膽過馬路的悠遠年代。當時的我是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學生,顧老師是我的指導教授。因為顧老師,我萌生了影響後來生命很重要的兩個價值,雖然這兩個價值一開始對我而言,都是困惑的。
  第一個價值是,我從顧老師口中初次聽到「empower」(自我增能)這個詞。當時和這個詞初相遇,總覺得它拗口而難懂:「既然是透過『我的付出』,怎麼能說是讓對方『自己長出能量』?」

  第二個價值是,顧老師在描述鄉村的發展及教育困境時常常用的隱喻。她說,我們的鄉村窮盡所有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