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教育 | 拾書所

明日教育

$ 350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面對變動的明日,今日的教育體系,需要大膽想像,打破重建,給每個孩子學得會,學得好,用不同方式學習的機會。芬蘭每十年一次的課綱改革,如何著力於培養孩子面對未來的7種關鍵能力?這給107課綱即將上路的台灣,帶來哪些啟示?為什麼程式教育被形容為「新一代的讀寫能力」?美國如何讓兒童愛上寫程式、英國如何讓老師不怕教程式?程式教育能培養孩子哪7種能力?從中輟生到進入哈佛的教育學者,為何主張打破「平均的迷思」?主張「適性而教」的老師與學校,他們是怎麼想?如何做?107課綱不斷提到的核心素養、學習歷程檔案、校定必修選修,究竟是什麼?將會如何撼動目前高中現場?2014年底,台灣實驗教育三法通過,隔年就有19所新設立的公辦公營學校。

目錄

歸零思考,打造明日教育 文│何琦瑜(親子天下執行長) 二○一三年,在十二年國教聚焦於「升學考試方法」的改革,引發各界爭議的當下,《親子天下》集結了連續五年的報導觀察,出版《翻轉教育》一書。希望導引讀者,把眼光放遠,視野拉大,從總體環境的變化,看見未來的需要。從而發現,教育體系需要典範轉移,社會大眾關注討論的主題,應該從「考什麼」「如何考」,轉移到「怎麼教」和「如何學」。 值得欣慰的是,三年來,教育現場掀起一波由下而上的寧靜革命,許多積極熱情的老師,打開教室,勇敢嘗試教學的創新與改變;也有更多家長同意並願意實踐:教育的目的,不是訓練孩子更善於考試,而是幫助孩子更熱愛學習。透過有效的學習,與學習工具的掌握,幫助每一個孩子,得以自我實現。 二○一六年,南韓棋王與人工智慧Alphago的對戰,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預告了下個世代的來臨:機器人不只能夠記憶,還能分析,推理,深度思考和自我進化。人類創造出自己的敵人,憂心忡忡的預言:十年內,五○%的白領工作會被取代,七○%的工作會消失。 回頭看眼前,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代殘留下來的教育體系,二十年前擬定的課程課綱和教學內涵,要怎麼幫助現在的孩子,面對變化多端的,二十年後的未來? 這是《親子天下》這三年更為急切的關注和探問。也是全世界都在找尋的答案。OECD國家,六年經歷了四五?次的教改,希望透過不同的嘗試和創新,找到裝備學生未來能力的途徑。多次拿下世界評比教育競爭力第一的芬蘭,每十年進行一次課綱改革,最近一次課綱改革,更打破傳統科別的框架,讓跨科別的教導,聚焦於七種跨界能力的養成。 「我們永遠都不滿意目前現有的狀況,永遠會一直討論: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前任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主席如是說。 已經執世界頂尖大學牛耳的美國史丹佛大學,在創校一二五周年,提出將自己打破重建的「願景二○二五」:十年後,大學不是「高中畢業生進來念四年」的直線性學習終點,而是一生中隨時需要,都可以「登入」的學習中心。沒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系主修的框架。而是建立以使命和行動為導向,打破科系,跨專業的「能力中心」。 「未來,當人家問史丹佛的學生:你主修什麼?史丹佛學生不會說:我主修政治系或資訊科技系,而是說:我正在學習政治和資訊科技,我希望以後可以改善公民參與政治的機制。」願景書中描述。(見一八一頁) 《明日教育》一書中,集結了《親子天下》近三年國內外的實地採訪,從芬蘭、美國、日本到英國,我們發現:未來的變局,單純仰賴個別家庭的投資,或是期待個別教師的熱血,都不足以因應;我們需要的是,整個教育系統,打掉重建,歸零思考。 統一課程,統一教科書,統一考試和進度,用分數分發學校的「形式公平」,必須被揚棄。用「平均值」來衡量教育成效,淘汰「不良品」的標準化教育生產線,已然落伍。 少子化的現實,讓「每個孩子都學得會,學得好,懂得如何終身學習,」不是理想,而是國家生存和永續的必須。這也是為什麼,先進國家都在努力找方法,運用網路新科技,實現個人化學習,或試圖改變缺乏彈性的教育體制,允許不同背景、能力、興趣、特質的孩子,有多元化的學校選擇權。 《明日教育》一書中,我們看到美國特許學校的蓬勃發展,民間企業積極投資於不同教育系統的創新與改變;連跟我們有類似升學包袱和壓力的鄰居日本,指標性的東京大學,也開始發動「火箭計畫」,接納過去體系教育所不容的「異才」,企圖提供寬容多元的課程和學習環境。 近三年來,台灣教育現場也有指標性的進步: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允許公立學校有更多彈性和空間導入實驗教育,也讓在家自學和日益蓬勃的自學團體,有正式的法源,讓台灣成為亞洲地區第一個正式立法肯定,並接納自學、另類、多元實驗教育的國度。《親子天下》亦步亦趨的報導採訪這段歷程的變化,同時援引國內外的失敗經驗,提醒體系在轉型開放的過程中,仍應該要注意的把關。 今日的教育系統,要如何改變,才能因應不可預期的明日世界?沒有人有「標準答案」。《親子天下》採訪團隊和《明日教育》一書,企圖探索的,也不是解答,而是世界各國嘗試改變的歷程與發現。我們並非鼓吹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也不認為台灣可以貿然移植任何一國的做法;我們所努力的,僅僅只是回歸做為媒體的角色:打開一扇窗,供應多元的訊息與素材,為所有關心教育的讀者和決策領導者,提供討論,激盪,嘗試改變的知識後援。 面對明日的教育,改革不易,挑戰艱鉅,需要同村協力,互為夥伴,參與、投入、貢獻所學,永遠帶著希望前進!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