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五大生活圈 × 浪漫台三線
用5種道路設計策略,打開臺灣公路新視野
路,是生活的載體,
它串起大城繁華小鄉活力,走至海角遼闊深山秘境,
穿梭在大城小鎭之間,縫合成在地生活圈。
對公路有期待,是因為對生活有期許。
透過傾聽用路人與公路的對話,修繕公路更串連美好生活。
臺灣近年著重地方創生發展,而交通為建設之母,公路是民眾生活之所需、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公路修繕養護也成為均衡城鄉的必要需求。
在行政院國家發展計畫的大方向下,交通部公路總局擔負起「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建設計畫(公路系統)」中的都市計畫區外道路,針對全臺343條公路進行改善,從地方鄉鎮生活看見道路修繕需求。
因此,這次我們從「生活」出發,運用「公路生活圈」概念,別開生面的從「用路人」的角度,呈現公路修繕的思考與設計。在三百多條公路修繕計畫中,精選出最有代表性與故事性的23條公路修繕路線,其中更特別策畫呈現跨越多個縣市的台3線修繕計畫,全書篇章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及離島生活圈,以鄉鎭為單位,呈現公路為何而修?為誰而修?又如何修?
同時,以「在地需求×公路特色」的交集,歸納成邁向平權、有感設計、風景公路、永續實踐、繁榮創生等5種道路品質提升設計策略,從實地採訪與田調基礎上,看見公路改善前後,對於周遭居民生活的影響,與環境的共存,聽見用路人的實際感受。
邁向平權 以「均衡區域發展」為訴求
有感設計 以「改善用路人體驗」為目的
風景公路 致力於「提升美學感受」或「滿足休閒需求」
永續實踐 思考「環境永續」
繁榮創生 為「推動在地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哩路
內文試閱
#風景公路 #永續實踐
展現澎湖新美學
點亮北環線 綿延看海的幸福時刻
澎湖是座盛裝人們許多故事的島嶼,承載著我們與爸媽、同學、朋友、情人、孩子曾有過的一段美好時光。藍天、白雲、沙灘、大海,當夏日來臨,人們準備構畫一場旅行時,澎湖,經常是我們心嚮往之的去處。
「各位旅客您好,我們將在30分鐘後降落,現在澎湖氣溫為27度,天氣晴朗。我們很榮幸在此為各位服務,預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程。」當飛機艙門打開,澎湖的風便迎面而來,海水鹹香味撲鼻,倏地關於我們曾在這座島嶼上的記憶與足跡,便全數被喚醒。
自然人文佐美食受國際矚目
澎湖是座迷人的島嶼,在民國100 年曾獲《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評為全球十大祕境島嶼,104年則又再度獲Agoda.com 評為亞洲新興旅遊城市。湛藍大海、星砂海灘、硓 石厝、菜宅、石滬、牛車、羊群、廟宇、一落四櫸頭的傳統合院與兩層樓的日式樓仔厝,還有曬海味、拉麵線和小管、炸粿、炸棗、黑糖糕、仙人掌冰⋯⋯。這裡有自然絕美景色,有先人留給子孫的文化智慧,還有著新鮮肥美的海味及在地的傳統美食。
曾任澎湖縣政府秘書長、建設局長、農漁局長的鄭明源回顧,一直以來,澎湖始終有著源源不絕的旅遊人口,在70年代,其人數約為40萬人。
不過, 91年發生的525華航空難,卻讓澎湖經歷了一段旅遊黑暗期,直至首度舉辦了澎湖花火節,才成功吸引遊客再度回到澎湖,終於度過了艱難的時刻。澎湖的旅遊人口也因著花火一年年的綻放,而年年增長。近年,旅遊人數甚至已達130萬至140萬人之多,已然躍身為國際知名海島旅遊勝地。
交通大動脈的華麗轉身
旅遊人數的逐年增長,進而帶動澎湖的諸多發展與建設,其中與旅遊最是息息相關的,即為道路建設。其實在澎湖旅遊,找路很簡單,仔細注意路燈燈桿上的顏色標誌,紅、橙、黃、綠、藍各代表一條縣道,隨著路燈記號而走,遊客便能輕鬆去到想去的地方。
在五條縣道裡最受旅人歡迎的,便是以黃色為標記的縣道203線。它是澎湖最長的縣道,自馬公市出發,途經湖西鄉,貫穿白沙鄉,一路通往西嶼鄉,因貫穿了四鄉而成為本島主要的動線,總長共36公里。203線就像是旅人的嚮導,跟著它一路向北,便能去到可以走向海盡頭的後寮天堂路、有著大大眼睛的小門鯨魚洞、充滿古意氣息的二崁聚落、巨立在地的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單心形狀的虎目滬等景點。
澎湖縣政府工務處處長薛文堂將203線比擬為澎湖大動脈,對居民來說是條交通主要幹道,對遊客來說則是不容錯過的觀光路線,「縣道203可是集澎北景點於一線的要道。」薛文堂與我們分享,無論是想要前往吉貝島、鳥嶼等澎湖北端島嶼,抑或一窺出埃及記中摩西分海的魔幻景象、有著300年樹齡的通梁古榕,都須仰賴這條縣道的串連,「而身為旅遊要道,它的景觀功能就變得極其重要。」薛文堂說道。
在過去,道路是以一種工具的姿態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然而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人們越趨重視生活品質與休閒娛樂,道路也就不再單單只是道路,作為「旅途」的遊憩、景觀功能也逐漸變得重要。
澎湖縣政府希望透過此次前瞻計畫中的閒置空間改造、現有植栽清整、周邊景點加強及夜間照明改善等工程,讓203線華麗轉身,以更美的橋景、更安全的觀景處、更明亮的道路,再現澎湖之美。
天人菊花海及透明防浪牆
發動引擎,沿著203線探訪澎北。北環線綿延數十公里,車程近50分鐘,夏天豔陽高照,冬日季風強勁,要一路向北都不停歇,其實並不輕鬆。約末15分鐘後,車子在中正橋前慢了下來。澎湖縣政府工務處技士陳彥彰示意往左望去,竟是絕美的一片天人菊,「這是澎湖縣的縣花。」陳彥彰說。
這片位在中正橋前左側的花海,隨風搖曳像極了是在對旅人招手。這裡是本次改善工程的其中一處,原為閒置空間,在經過天人菊的點綴改造後,搖身成為網美打卡熱點。賞花處設有停車格,並置有以「魚」作為設計的自行車停放架,花海間錯落幾座涼亭供人歇腳,這裡就像是203線上的休止符,讓人得以停頓、喘息,然後再繼續向前。
散步走進花海中,菊黃色盛放的花朵被綠草襯著,在藍天白雲的烘托下,浪漫氣息特別濃烈。漫天開花的天人菊隨著雜草而生,薛文堂特別向我們強調,「我們甚至故意不去割草,是為了在遊客面前營造、呈現出澎湖天人菊最原始的生長環境,以及最原本的風貌。」天人菊於冬天枯槁,在種子落入土地、雨水降下後,至春末再度重新綻放,一年四季景致各有其特色。
花海的地勢則是高高低低、起伏變化,其中一處制高點景色更是開闊,得以望海,並遠眺一旁的雁情嶼。「那一個小山丘是我們填出來的!」薛文堂特別解釋,原來此處或高或低的地形變化,是工務處以工程剩餘、不要的廢土、廢料,所堆疊而成的。
地形的底層首先以道路的廢料鋪設,接著以清港、清理海中航道的沙覆蓋於第二層,最後再使用50公分的沃土作為最上層,以種植天人菊。構思充滿巧思,選用縣花,再利用廢料為造景打底,使此處風景不僅美麗,而且意義非凡。
車子繼續駛上中正橋,仔細一看,連橋兩側的防浪牆也別富美感。由於澎湖風大浪大,過去中正橋曾設有兩米高的防浪牆,為求行車安全,不得不捨棄橋上海天一色的美麗景致。而在這次的景觀工程中,縣政府重新思考安全與景觀並存的可能性,於是有了如今中正橋上的玻璃防浪牆。監造單位家園工程進一步說明,這次的防浪牆工程施作,保留0.8米原有的防浪牆,只將上半部1.2米的防浪牆進行拆除,改以強化玻璃替代,讓過去被遮避的海景視線,能夠被欣賞。玻璃防浪牆完工以後,也已通過澎湖冬日11級強陣風的考驗,證明安全與景觀可同時兼備。
在中正橋的末端,右側另有一處寬廣大平台,這處平台有一條秘徑,於退潮之際,可由此步行踏浪至雁情嶼。平台上設有無障礙空間,在滿潮時分,即便無法前往雁情嶼,停留於此觀海、賞嶼、吹海風,也別有一番風情。
夜遊跨海大橋賞光雕秀
順著203線持續前行,我們來到跨海大橋。它是連接白沙和西嶼的重要交通要道,全長2,494公尺,曾為遠東最長之橋也使其成為旅客駐足拍照的熱門景點。但一直以來,與跨海大橋合影留念的最佳取景位置與車道相鄰,並不十分安全;為提升旅客安全,本次工程特別重新整頓跨海大橋廣場,透過擴大廣場範圍、將拍照點向內導引、設置無障礙空間,並將跨海大橋改建後多年未改善的人行道齊一重新整頓,與廣場連結,從而讓旅客停留、遊憩更安心。
除了提升遊客停留的安全性,此次跨海大橋景觀工程最引人注目的另一亮點,則是夜間景觀的設計。薛文堂娓娓道出設計初心,「我們希望讓旅人感受到,來澎湖不只有白天好玩,夜遊澎湖也是很美好的體驗。」以前,跨海大橋夜間昏暗,亦無特色景觀,薛文堂說一直以來,跨海大橋也始終被期許能有夜間照明的設計,這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本次的燈光設計,以線性、平面式的形式,在橋身上設置燈光設施;另外在內海側也做有燈光造景,凡從馬公內海的任何一處望向跨海大橋,都能看到一束光線,在每晚七點至十點進行光雕展演。
跨海大橋的另一「亮點」,則位在大橋入口的拱門上。薛文堂認為,「拱門搭配線燈,能讓旅人在進入跨海大橋之前,感受到迎賓禮遇的感覺。」從前,待天色暗去遊客便一一返回市區,如今則有更多人寧願在此多做停留,體驗夜澎湖的魅力。晚間於此拍照留念,也能留下與日間全然不同的記念。
路燈全數汰換改善明亮均勻度
至夜深時分還停留在西嶼、白沙,大概是許多遊客過去所未曾經歷的。如今,我們能夠好好享受澎湖的漫漫長夜,除了光雕藝術,也因為203線上一盞盞的路燈,照亮了夜的黑。
薛文堂指出,203線於92年至93年才開始設立第一批路燈,這批路燈在這20年間點亮了澎北;然而隨著時間過去,路燈也一座座老去。除了路燈老舊的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生活品質的整體提升,如今人們對於路燈的要求也已然不同。
「以前是有亮就好,現在還講求『均勻度』。」薛文堂說過去工務處經常接獲民眾反應,為什麼路燈照明看起來一會兒亮、一會兒暗。「這就是所謂的斑馬紋」,其肇因即為明亮不均所導致。明亮不均的問題不僅影響行車舒適度,也影響行車安全性,在雨天尤其危險。薛文堂解釋,當後方車速較快,就可能因為來不及看到處在暗處的前車,而引發危險。「所以整條路都是亮的,沒有暗處,其實很重要,得以有效保護行車人的安全。」
改善路燈明亮均勻度,提升用路人行車安全性,是路燈照明改善工程最開始的初衷,而本次計畫也規劃了203線路燈全數汰換的工程,將原本每50米一盞、每盞400瓦、共667盞的路燈,置換為每33米一盞、每盞101瓦、共913盞的LED路燈。
薛文堂分享,在工程進行的過程中曾遭遇民眾質疑:「燈好好的為什麼要更換?」不過這樣的疑問,在完工以後便不再有。「因為改善以後效果非常明顯,整條路的行駛感受上,無論是亮度還是均勻度都非常好。」遠傳副總經理李鑑政亦言,道路行駛是人權的一部分,有效改善用路視線,提升行駛安全,也是提升人權的一種展現。
除了行車視線的優化,換燈後的省電效果也超乎薛文堂的預期,原本每100米路燈需使用800瓦,完工後每100米路燈僅需303瓦,「雖然總共增加246盞,增幅達30%,但電費反而省了68.97%,每年可節省約90萬度電量。」此外,與傳統鈉燈平均5年至7年的壽命相比,LED燈壽命也更長,薛文堂有信心在此次路燈汰換後,可至少再用20年,能為縣政府省下不少財政支出。
採用LED燈,不但更亮、更安全、更節電、更省錢,也更永續。李鑑政認為,澎湖是一個觀光城市,同時也應該發展成為綠能永續觀光城市。「在氣候變遷下,我們一定要降碳排放量。」將傳統燈具改為LED後,降低耗能就等於是減少碳排放量。
遠端控制提高道路能見度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路燈施工廠商遠傳電信在協助澎湖縣政府完成路燈改善工程的同時,也再優規回饋30座智慧路燈與空氣盒子等試運行服務。將傳統路燈連網為智慧路燈後,相關單位便可利用遠端控制平台,隨時確認路燈亮與不亮,甚至還可遠端調整亮度。連網後,也能隨時收集路燈數據,當數據累積足夠,系統亦可透過數據分析或是人工智慧預判路燈可能故障的時間,以便工務單位有充足時間事先安排工班,並於適當時間進行查修、保養工作,從而縮短路燈不亮的暗黑時間。
另外,於特定路燈試行架設的空氣盒子,則是用以監測空氣品質,包括PM2.5、PM10,以及溫濕度的裝置。遠傳協理陳雅沂說明,澎湖霧濃,有了溫濕度監測,當濃霧發生便可以偵測得知,進而將路燈燈光照度(LUX)調高,提高道路能見度,降低肇事率,從而提升用路安全。路燈全數換裝後,夜間行車的舒適度與安全感都大大升級。「我住在西嶼,是最有感的!」身為西嶼鄉居民薛文堂說,其實施工的成效比起完工後,在施工過程中反而更為有感。薛文堂猶記當時回家路上,總會經過一段已完工而一段又尚未施工的路段,那一種完工前、完工後的一日體驗,其差異變化最是有感。如今,斑馬紋已不復見,在未來,明亮的北環線甚至可望帶動澎北的夜間旅遊觀光。
克服設計與施工的重重難關
然而,這麼大規模的路燈換裝工程於完工之際再回頭看,當初一步一腳印一路走來皆屬不易。澎湖夏炎、風大、鹽害重、又缺工,每一個難題都在在挑戰設計與施工的能耐。日頭燒,工人熱到抽筋,因此需要更多的工人輪替、休息;在風大的環境裡,就更要抓緊風小的時刻趕緊施工吊燈桿;材料需從臺灣運至澎湖,為避免風大船不開,得提前或盡量多載運材料先至澎湖;因為鹽害,所以每一種選材都要審慎考量。
儘管缺工問題嚴重,工程單位為堅持澎湖專案就要與澎湖人合作,回饋澎湖以促進在地經濟,戮力與工班建立朋友關係,再努力自一個工班拉一個工班來施工,不懈200日。工程之所以能夠完成,倚靠的是所有工程團隊即便遭遇壓力,仍繼續堅持所撐起的。因為他們知道:辛苦是一時的,而人們的幸福卻是長長久久。
#公路熱知識:東北季風下的澎湖工程學
澎湖本地空氣鹽分高,鹽害會嚴重造成腐蝕,於是連當地所使用的車子都必須特別加以防鏽處理。為預防鹽害,本次工程之欄杆、路燈燈桿、路燈基座全數採用不鏽鋼,以延長壽命年限。其中澎湖跨海大橋在東北季風的季節裡,經常有海浪打上橋身之情,因此欄杆的防鏽處理便至關重要。依過去經驗,儘管欄杆已鍍鋅處理仍難逃生鏽的命運,因此本次工程特別更換為不鏽鋼材質,再噴塗油漆作為保護,以延長使用壽命。
而路燈同樣會受到鹽分影響,一般來說燈桿鍍鋅厚度為300到400的情況下有30年至40年的壽命,然而在澎湖的鹽害環境下,此規格僅能使用約10年。為防燈桿鏽蝕,本次工程提高燈桿鍍鋅標準至610,以提升耐用度。此外,在路燈與燈接頭的部分,為確保不會因鹽分、濕氣由此滲入,而造成路燈故障,工務處對廠商亦有較高的要求,並審慎注意路燈之防水力,避免空氣中鹽分滲入,造成金屬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