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拾書所

【電子書】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350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人們擁有多少小孩、選擇何種教養方式,其實都跟經濟學有關!
育兒環境如何影響家長的教養決策?就讓經濟學家跟你說清楚、講明白。

教養方式大不同,專斷、放任、威信、忽略……
為什麼我們這樣受教育,那樣養小孩?

教養為何會是這種風氣?很多人以為是各國文化不同,但絕不應漏掉經濟這項因素。因此當亞洲經濟起飛後,教養方式都趨向較早開始發展的歐美。

過去兩百年,全球家庭結構與教養態度發生劇烈轉變:教養成本提高,人們因為資源有限減少生育,進而出現少子化現象;時代快速變遷,未來工作難以預料,家長從強調勤奮順從,轉為看重獨立與想像力;性別分工不再明顯,已沒有絕對適合男性或女性的工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家長如預期社會將變得更不平等、競爭更為激烈,他們回應的教養方式,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並期望孩子有所成就。

兩位作者受歐美國家級研究支持,透過數據資料,結合過往的經濟學訓練、身為家長的親身經歷與童年體驗,將他們對家庭教養與總體經濟相互影響的觀察,歸納出育兒決策與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因素。

透過本書,我們將能理解:在不平等的年代,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揭開教養問題的真相,進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書籍特色
◆ 統整農業時期、工業化社會與當代各時期教養史,梳理過去、現今、未來的教養觀念,形成宏大的教養視野。
◆ 觀察亞洲與歐美各國的教養風格與差異,收錄美國、荷蘭、瑞典、瑞士、英國、中國、日本等經典案例介紹。
◆ 分析在各種宗教、政治、性別與家庭因素影響下,家長為何會有不同的教養選擇。


導讀

透過經濟學,看見你的教養定位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蔡依橙的閱讀筆記」版主

你曾經因為教養問題而感到焦慮嗎?我們都有過,我也不例外。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不管是路線選擇的不確定,或者教養方式的不確定。

這些自我懷疑像是:我這樣都讓孩子決定,可以嗎?我這樣課業看、課外活動也看,考試、比賽都接送關心,會不會過度教養?過度教養會不會養出爸寶媽寶,小孩沒辦法獨立?但放著不管,孩子靠自己,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的機會?

這類焦慮出現時,我自己的處理方法是,藉由閱讀,用更大的視野,回看自己。用經濟學、社會學、數據分析、比較文化、歷史歸納等概念,去認識教養之後,就能意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了解我們今天的行為,其實是受到哪些動機的驅動;也了解所走的方向,是否適合自己和家人。大方向對了,在一些小事情上,就能比較釋懷。

這本《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就是這類的書,而且跟同類書籍相比,完整度跟解釋力都很不錯,值得各位細細閱讀並思考。

本書由兩位美國知名大學的經濟學家合著,主要想藉由數據分析證明,我們今天採用的教養方式,以及產生的教養焦慮,原來大部分都能用經濟學概念解釋。其中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所在社會的貧富差距,以及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並有大量數據與統計支持。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社會,小孩不管是用心養還是隨便養,成年之後都很容易找到工作,薪水差異也不大,如此一來,家長就沒有動機花時間陪孩子閱讀、比賽、考試,甚至督促他挑戰大學研究所。

像是美國煤礦的黃金時代,高中畢業的孩子,好手好腳進礦坑工作,年薪就有十萬美元;讀大學研究所的,年薪只多一些。貧富差距不大、高等教育投資報酬率不高,家長就比較不會選擇花那麼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督促他們寫功課、陪他們評估學校,度過那些高強度的考試。

正如作者書中提到的親身經歷,義大利波隆那由共產主義者連續執政時,左派的政策補助使白領跟藍領的薪資幾乎一樣,當時的社會文化認為,功課好的孩子應該感到羞赧,白領家庭要對自己的職業低調。因為強制重新分配財產,造成貧富差距小,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不高,家長幾乎沒有動機採取密集教養,不需要幫孩子看功課、注意孩子的學習。

全球化後的美國與台灣

經歷過一九八○年代至今的全球化浪潮,如今美國貧富差距大(二○一九年家戶吉尼係數為○.四八),是教育投資報酬率超高的代表,家長自然會採取密集的教養策略,投注更多時間、注意力、資源在孩子身上。台灣貧富差距雖然沒有美國大(二○一九年家戶吉尼係數為○.三三),但教育投資報酬率高,大家都知道孩子考上好學校、前幾志願或醫學系,預期的年收入就是不一樣,因此才會那麼多人要擠進明星高中,這樣的升學狂熱,甚至延伸出考私立國中的熱潮。

對台灣讀者來說,從經濟學的動機角度來看,的確能有效解釋大量家長採取密集教養的原因。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就能稍微釋懷,其實不是自己愛管,也不是有強迫症,我們只是跟人類史上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未來更好,根據手邊擁有的有限資源,做出最理性、最有效的投資選擇。

密集教養:威信型vs專斷型


密集教養其實還細分成回應小孩需求的威信型,以及不回應小孩需求的專斷型。差別在於,在與孩子意見不同時,威信型會用勸的、用講道理的,希望潛移默化孩子,但最終還是以他們自己的決定為主;專斷型則是直接替孩子決定好,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沒有反駁的機會。多數家長會混合使用這兩種教養方式,比例各有不同。根據書中的歷史分析與跨國研究,這兩種教養模式各有好壞,也能對應家長對未來的認知。

威信型家長把最後的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上,是因為他們認定未來是不可預測、充滿許多機會的,而且年老的自己可能看不懂也看不見這些機會。與其現在要求孩子一定要走什麼路,他們更認為,子女成年後必須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最好的決定。威信教養方式養出來的孩子,成年後能獨立做決定,比較能在自由且充滿機會的世界裡成功。

而專斷型家長,可能是因為認為世界有不變的法則,未來的世界也會遵循一樣的規律,覺得自己多年社會經驗所選擇的這一套最正確,孩子不用有自己的意見,照著做就對了。或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有真實存在的風險,一旦想了不該想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跟不對的人合作,可能瞬間失去財產甚至生命,自然會希望把孩子雕塑成安全的模樣,認為順從與規訓才是重要的價值。

這也能說明,戒嚴時期的父母為何多是打罵教育,而總統直選後的時代,開始有愈來愈多父母,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從「直接規定孩子」到「給孩子決定權」的變化,見證了台灣政治體制的轉變。

本書建議閱讀方式

前面提到,貧富差距與教育投資報酬率,只能解釋大部分的教養選擇問題。因此作者也採取了其他角度,協助我們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教養,包括歷史、社會學、跨國比較、宗教、教育制度等,非常精采。

由於本書比一般教養書要更學術一點,建議閱讀時可以不照章節順序,依自己的興趣閱讀。首先把第一章〈教養方式經濟學〉讀完,認識四種教養方式後,就能跳到自己喜歡的章節。

如果你好奇其他國家父母都怎麼教小孩,以及為何這樣教,建議可以先讀第三章〈現代全球教養方式〉,以及第九章〈學校系統組織〉。作者採取了較多面向的分析角度,說明為什麼這些國家的教養會長成現在的模樣,也能解釋為何那些如夢似幻的自由教養故事,在台灣導入時總覺得格格不入。

如果你對前陣子網路熱議的少子化議題有興趣,第七章〈生育率與教養成本〉則是從歷史角度、經濟動機、二戰前後的社會、女性勞動參與率等面向切入,說明為什麼工業化國家的生育率,普遍低到不行。

對階級敏感、喜歡探討社會議題的讀者,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就是你的菜,該篇探討社經階層對教養的影響、社會流動的可能、各種不同婚姻狀態、單親家庭、種族、出生國、婚姻市場,以及可能造成的教養陷阱。裡面甚至有張圖表告訴你,不同教養方式最終產生階級向上流動的機會截然不同。至於答案,就請各位自行翻閱囉!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第八章〈階級與價值觀〉,相當有歷史縱深,針對工業革命前的英國貴族、中產階級、勞工,分析不同的價值觀、教養觀,以及後來在工業革命時代造成的劇烈階級流動,非常發人深省,也清楚說明為什麼今天的中產階級教養觀,那麼重視耐心、長遠思維、延遲享樂、知識與技能教育。

教養認知框架+清楚的自我定位=更少的焦慮

本書提供很好的框架,協助我們看清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只是空間的(跨國比較),更是時間的(歷史縱深),讓我們有更多思考工具,能面對教養時遇到的每個難題,也更清楚每個決定可能導向的未來。一旦清楚自己的位置、想法更為完整,自然能大幅減少焦慮。

願你我都能在教養的路上,一起加油!


內容試閱
現代全球教養方式

本書的主題,是探討經濟誘因如何形塑父母養育小孩的方式。隨著貧富不均的情況惡化,育兒風險升高,父母只好選擇有助於小孩成功的密集教養方式。前一章我們證明教養經濟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過去三十年整體教養模式的改變:隨著貧富不均加劇,虎媽與直升機父母愈來愈普遍。

比起解釋不同教養方式在不同時期的普遍程度,解釋不同國家的教養方式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則是更有挑戰性的工作。不同國家的差異包含了諸多面向,例如政治歷史、民族多元性及文化,而且每個面向都會影響教養的方式。當我們談到父母與小孩間的關係時,很自然會以為,代代相傳的地方文化與傳統扮演了核心角色。相較之下,經濟因素究竟有多重要?

本章我們將說明,教養經濟學如何成功預測全球各國的父母,在行為表現上出現哪些差異。我們發現,許多教養選擇乍看或許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但事實上是源於經濟條件。貧富不均同樣是核心關鍵。

所得不均的程度與變化,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貧富不均的程度特別顯著,位於所得分配中段及頂端的家庭,兩者差距正逐漸拉大。自一九八○年代後,家庭實質所得中位數幾乎沒有變動。此外,最富有的前一%家庭所得快速增加,一九八○至二○一四年間,這族群的總所得占比從一○%增加至二一%,成長超過兩倍。如今前一%最富有家庭的所得,是最貧窮一○%家庭的三十八倍。

歐洲所得不均的現象相對溫和。美國所得分配位於第九十百分位數的工作者,收入是第十位百分位數的六.五倍;北歐這兩個族群的所得差距只有三倍;法國和德國的差距稍大於北歐,但仍低於美國。過去三十年,歐洲地區的所得不均現象有所增加,但沒有美國來得快。多數歐洲國家的家庭所得中位數,同樣呈現穩定成長,但速度比不上富有家庭。

根據經濟誘因理論,在所得更平均的社會,例如北歐國家,父母的態度應該較為放任。相反,在所得高度不均的國家,虎媽和直升機父母會非常普遍。教養經濟學也針對長期趨勢變化做出了預測。當所得不均的現象愈是快速惡化、社會氛圍愈是悲觀,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會變得愈密集;當社會的所得分配愈平均,父母的教養方式就會愈放任。若所有社會都變得更不平等,那麼所得差距擴大愈快速的社會,密集教養方式普及的速度也就愈快。稍後你將看到支持這預測的實證研究。

不同國家的教養價值觀:想像力、獨立、勤奮

我們使用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的資料,分析不同國家的教養方式差異。這項調查是由斯德哥爾摩的社會科學家執行,目的是研究文化價值觀的變遷對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影響。這項調查包含一系列問題,主要希望了解:就育兒而言,父母認為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本章我們將重點放在已加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工業化國家(包含了全球多數先進經濟體),因為我們與另一項同時包含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研究對照,結果發現社經差異(而非所得不均)發揮重要作用的可能性較小。例如在我們的樣本中,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簡稱GDP)大致相近。接下來我們會進一步比較更多國家之間的差異。

這份調查問卷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父母認為小孩在家該學習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選項包含獨立、勤奮、責任感、想像力、容忍力、尊重他人、節儉與儲蓄、決心與堅持、宗教信仰、無私和順從,受訪者最多可選其中的五項。順從是與專斷教養最相關的價值觀,我們會在第五章深入探討。本章的重點在於想像力、獨立和勤奮,其中勤奮與密集(更精確說是威信)教養方式有關,想像力與獨立則是放任教養的特色。

我們比較貧富不均程度不同國家的教養價值觀差異,以此測試我們的預測是否正確:在所得高度不均的國家,密集教養方式更為普遍。圖三.一顯示每個國家將想像力、獨立、勤奮列為最重要價值觀的受訪者占比,並對照每個國家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衡量所得不均的標準指標)。吉尼係數高,代表所得不均程度愈高。

最終得出的模式令人驚訝。在所得高度不均的國家,非常多父母強調勤奮是小孩必須學習的重要價值觀;在所得低度不均的國家,父母認為獨立和想像力更為重要。我們可以使用「相關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統計方法,衡量這些相關性的強度。

相關係數數值介於正負一○○%之間。如果相關係數為零,代表兩個變量之間沒有關係;如果相關係數是正一○○%,代表兩個變量間有最高度的正相關(如果其中一個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