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不思議7:巧克力身世之謎(限量加贈Dough動手玩甜點DIY折價券) | 拾書所

科學不思議7:巧克力身世之謎(限量加贈Dough動手玩甜點DIY折價券)

$ 450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 日本備受矚目的藝壇巨星、超人氣插畫家junaida最新巨作 // ☆★ 從視覺圖像、味覺記憶到知識學習都一起滿足的神奇繪本 ★☆ ◆◆ 不容錯過的收藏精品書,兼具設計美感高度與科學傳播正確性 ◆◆ 書衣仿製微微撕開的炫目鋁箔紙,封面製成濃郁醇香的片狀巧克力 內容則為流暢好讀的食品科學知識與優雅瑰麗的插畫設計 ◆◆ 一本大人與孩子都會愛上的知識繪本 ◆◆ 一同揭開巧克力的身世之謎,發現隱藏在豐富滋味裡的層層祕密 人人皆愛的巧克力,為什麼放進嘴裡就會融化?裡頭的苦澀、香甜,各是怎麼來的? 為了探索巧克力的美味祕密,要放大再放大、貼近觀察巧克力的組成分子; 還要飛到很遠很遠的亞馬遜熱帶雨林,了解巧克力的原料; 甚至要回到好久好久的萬年前,一路追溯巧克力的飲食方法變化! 隨處可見、人見人愛的巧克力,最獨特的一點,就是會在口中融化,釋放出層次豐富的滋味。這份獨特背後的祕密,來自巧克力成分中的「可可油」,而這一切要從可可樹開始說起。 本書帶你從巧克力的融化原理開始,一探巧克力背後多采多姿的科學知識和歷史故事。書中穿梭的可愛國王,也陪著你一路觀察巧克力的組成結構圖,了解可可油的比例和特性;又從地圖理解巧克力是如何從原產地出發,經過漫長的時間變成現在的模樣;還呈現最早的巧克力飲用方法,到後期的可可膏製作,以及近代研發出來的「調溫」技術,才幻化出現今千變萬化的巧克力運用樣貌。 內容除了解說科學原理與人文奧祕,同時也以平易近人的食物示範,如何從味覺感受提出一個簡單疑問,並由此出發找尋背後的演變。下回吃到巧克力,不僅享受美味,還能一併重溫這趟探索之旅帶來的感動與驚奇! 【科學不思議】系列簡介 題材選自日本福音館發行近四十年的《好多好多的不可思議》(たくさんのふしぎ)科學月刊,題材多元,帶領孩子一同觀察探究科學、生物、數學,乃至身邊所有的人、事、物等主題。從最有趣、最意想不到的觀點切入,融和理性知識與感性書寫,並配合具童趣又能幫助理解的插畫、漫畫或照片,是孩子最佳的科學與非文學的啟蒙讀物。 【科學不思議】系列特色 ★ 新鮮觀點X 驚奇知識:從有趣的切入點,讓孩子輕鬆知曉科學知識,學習不枯燥。 ★ 探究思考X 歸納分析:帶領孩子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深入探究,學習歸納與分析。 ★ 圖像學習X 精美插圖:運用精美細緻的插畫,幫助孩子圖像思考,快速進入科學現場情境。 ★ 知識海報 X不思議日報:附知識整理海 報與名家導讀日報,統整資訊、加深印象。 ◎本書關鍵字:巧克力、食育、甜點、可可豆、食品科學 ◎有注音,9-12歲適讀 ◎學習領域分類:自然 ☆★ 限量加贈Dough動手玩甜點DIY折價券 ★☆ 即日起至2024年2月29日,憑書內折價券到全臺Dough動手玩甜點DIY門市,任選巧克力相關產品即可折價100元。

作者介紹

佐藤清隆 1946年出生。日本廣島大學名譽教授、工學博士,專精於食品物理學。2010 年以前,在廣島大學研究巧克力等食品的油脂特性及應用,同時教授相關領域的課程。持續與日本國內外企業及研究機構合作,也經常協助手工巧克力店家,在製造過程中提供技術建議。 繪者介紹 junaida 1978 年出生,畫家暨藝術家,擁有個人品牌Hedgehog Books。作品有《HOME》、《Michi》、《怪物園》、《的》等。曾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榮獲日本書籍出版協會理事長獎。近年來,不斷拓展不同領域的合作,也持續專注於繪本創作。 譯者介紹 李彥樺 1978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曾任臺灣東吳大學日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從事翻譯工作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現為專職譯者。於FB粉專「小黑熊的翻譯世界」上不定期更新翻譯心得。

作者的話

為什麼可可樹的原產地在亞馬遜河流域? 文/佐藤清隆   本書中曾提到「可可樹的原產地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你知道為什麼嗎?「巧克力的美味」與「地球環境」這兩件事乍看之下毫無關係,實際上卻是息息相關呢。   在巧克力中,可可油結晶會包覆著可可糖及牛奶的微粒。這些結晶在接近人體的溫度時會融化,這就是巧克力如此美味的最大祕密。而這個祕密,事實上也深深影響著可可樹的自然生態。可可豆裡的油脂,是讓可可豆發芽的必要養分,如果氣溫太低,可可油就會凝固,導致可可豆無法發芽。要讓可可油維持不凝固的最低溫度是大約16℃,因此可可樹只能生長在一年四季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裡頭。   那麼,這跟「可可樹的原產地是在亞馬遜河流域」又有什麼關係呢?要解釋這一點,就必須說明地球的寒化現象。   地球誕生於四十六億年前,在這漫長歲月裡,歷經許多次全球寒化。而對當今地球生物影響最密切的一次寒化,就是從大約七萬年前起,持續了約五萬年的末次冰期。當時整個地球不僅變得相當乾燥,而且整體氣溫低了3 ~ 8℃。在這段期間,地球上大多數的熱帶雨林都消失了。   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現今它的周圍生長著廣大的熱帶雨林。但是在末次冰期,這些地區大多變成了沙漠或草原,只有在河口附近及安地斯山脈的山麓上游流域還勉強殘留熱帶雨林。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南美洲大陸剛形成時,如今的亞馬遜河流域其實是一片平原。後來大陸西側隆起了安地斯山脈,連帶產生由西向東流的亞馬遜河。安地斯山脈是座南北方向的狹長山脈,而山脈東側山麓的亞馬遜河上游流域距離河口約4000 公里,標高約300 ~ 400公尺。由於亞馬遜河位置靠近赤道,又被高達數千公尺的安地斯山脈環繞,氣候較為溫暖,因此即使在末次冰期,這塊狹長區域裡也依然留有熱帶雨林。   可可樹原本生長在中南美洲的廣大熱帶雨林中,當地球進入末次冰期時,這些可可樹「躲」進那塊狹長的熱帶雨林內,在裡面延續數萬年的生命。後來冰期結束,地球漸漸變溫暖,熱帶雨林再度遍布中南美的廣大區域,可可樹也隨著熱帶雨林擴大生長環境。在可可樹生長的地方,生活著許多猴子,牠們會敲破可可果實的硬殼,吃掉甜甜的果肉,把苦澀的種子丟在地上;也有不少蚤蠅,牠們會殺死切葉蟻,間接避免切葉蟻摧殘可可幼苗。   另一方面,大約三萬年前正值末次冰期,人類從非洲經由中東遷徙至西伯利亞,不久後又進入阿拉斯加。當時南北極出現大冰河,海平面下降約150 公尺,因此西伯利亞與美洲大陸是相連的,人類可以直接走過去,不像現在被白令海峽隔開了。後來地球越來越溫暖,人類便能夠用更快的速度向南遷移,終於在中南美洲發現可可樹。在接下來的時代裡,人類對可可樹進行品種改良,培育出各式各樣的可可樹。   如果末次冰期的氣溫更低,或是亞馬遜河上游流域沒有安地斯山脈環繞,可可樹想必早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又假如猴子沒有打破可可果實的殼,或是當地沒有蚤蠅,導致可可樹沒辦法順利繁衍生長,我們現在可就沒有巧克力可以吃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黃俊儒(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甘甜按讚 吳文君(文字創作者) 海狗房東(繪本工作者) 徐麗婷(政大應用物理所兼任助理教授、臉書「野人窩科普閱讀」版主) 藍依勤(繪本星球212-7版主) (依首字筆畫排列) 「卸下如包裝紙的書衣,底下藏著的竟然是一大塊巧克力!以精緻逼真的裝幀設計開場,從巧克力的口感追本溯源,逐步揭露種植、產地、加工等細節,讀完這本書肯定無比過癮,大呼不可思議!」──藍依勤(繪本星球212-7版主)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