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像我們這樣一個家:收養,可以很幸福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實踐篇暢銷作者最新力作 一個關於收養家庭的求子、育兒、教養的心路歷程 世上有許多孩子沒有父母,需要一個家。 收養就是將沒有父母的孩子,送進想要孩子的家庭。 還有什麼組合比這個更完美? 「只要付出愛,真心的接納孩子,孩子就會成為真正的家人!」 晚婚或不生曾經是一個趨勢,等到回過頭來想生個孩子,讓人生變得更圓滿時,才發現生兒育女並不是那麼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 作者許惠珺嫁了一個洋老公,滿心期盼能生幾個可愛的混血洋娃娃,卻是事與願違。看過西醫、中藥,也嘗試人工受孕,無路可走的坎坷求子路,因為宜蘭神愛兒童之家史培理院長夫人的一句話:「不能生育不表示上帝不要給你們孩子。」許惠珺和先生決定走上收養之路。 從收養第一個孩子到第四個孩子,一路走來,生命裡的遺憾都轉變成彼此極大的祝福。超越血緣的愛,讓六個人成為親密幸福的一家人。從有甘有苦的育兒經,到家庭生計大事,作者一一分享及解答許多人的疑問: .如何去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身世告知的原則 .怎麼養得起四個孩子? .四個小孩怎麼養?怎麼教? .如何營造甜蜜的親子關係? .收養的流程、準備、注意事項 本書針對收養可能面臨的問題,提供心理建設及解決方案,並且大聲告訴你:「多子多孫,多福氣!」

目錄

推薦序 為愛收養 黃迺毓 幸福無悔的「不歸路」 湯靜蓮 作者序:這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 Part One想通了,就有路走 01求子之路坎坷難行 02收養,是完美的組合 Part Two迎接我們的寶貝 03收養第一個孩子 04最初的兩大挑戰 05不要只養一個孩子 06收養第二個孩子 07要不要有老三? 08成為五口之家 09享受有老三的家庭生活 10要不要有老四? 11收養第四個孩子 Part Three告知身世有方法 12知道身世是基本人權 13早點說、常常說 14身世告知其實不難 15尋親的本能與渴望 16能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嗎? 17面對外界的眼光 Part Four溫馨的家庭生活 18怎麼養得起四個孩子? 19爸爸在家真好 20親愛的,我把家變大了! 21媽咪的廚藝大挑戰 22家傳的香蕉蛋糕 23學做小洋裝 24訓練幼兒自己上廁所 25做爸媽的不能怕髒 26手足多,歡樂多 Part Five良好教養有祕訣 27不再為孩子搶玩具頭疼 28化解衝突的好方法 29愛,不要怕道歉 30心上的一根刺 31管教的四不原則 32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 33給孩子學習獨立的機會 34百歲醫師的輕鬆育兒法 35早睡早起好處多 36不送孩子上幼稚園 Part Six認識收養 37收養前的準備 38該不該私下收養? 39機構收養好處多 附錄 不放棄做母親的機會 鄭逸雰 收養而來的幸福 李翠卿 國內收出養機構一覽表 延伸閱讀

序跋

這才是我們想要的人生
  「不孕」這件事,總讓人覺得事不關己,好像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尤其是我嫁了一個金髮碧眼的洋老公,總以為結婚以後可以生幾個漂亮的混血娃兒,沒想到「不孕」的命運降臨在我們身上。這個事實有如青天霹靂,帶給我們莫大的遺憾。   既然無法生育,我們就轉念透過收養一圓養兒育女之夢。我們在六年間,先後收養了四個嬰兒,如今四個孩子分別是八歲、五歲、三歲和兩歲。   想來就覺得上帝真是憐憫我的軟弱,祂明知道想要生漂亮的混血兒是一種虛榮的心態,卻仍然成全我,賜給我四個活潑可愛又漂亮的孩子。很多人在知道我們的孩子是收養的之後,常會忍不住驚呼:「怎麼那麼會選,都選到這麼漂亮的孩子?而且怎麼都長得那麼像?」   其實我們的孩子沒有一個是自己挑選的,收養機構按照我們提出的基本條件安排到哪個孩子,我們就欣然接受。我相信收養父母全心全意的愛和教養,會讓他們長成人見人愛的孩子。有個熟人曾經不好意思地對我說:「說實在話,你們家的孩子剛帶回來的時候,都不太好看。可是經過你們的照顧,竟然一天比一天漂亮,真是叫人難以相信。」   這四個孩子帶給我們無比的喜悅和成就感,雖然照顧四名幼兒的生活十分辛苦和忙碌,但跟我們得到的幸福相比,實在微不足道。每天晚上孩子上床後,在夜深人靜時,一想到他們,心中就充滿幸福的感覺。當年不能生混血兒的遺憾,如今早就拋諸腦後,忘得一乾二淨了。   收養,也可以幸福。我們一家人就是最好的見證。

內文試閱

【想通,就有路走】
  求子之路坎坷難行   環境、壓力、晚婚等等因素,使不孕成為現代夫妻的一大苦惱。結婚生子本是天經地義之事,踏入婚姻的人,無不希望能夠生兒育女,我們也不例外。   結婚後享受了一段甜蜜、無拘無束的兩人時光,每天吃完晚飯就手牽手出去散步,真是自由自在。但是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兩人身上,我們漸漸感覺到生命缺少付出,開始渴望生活中有孩子陪伴,也渴望把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   婚後一年我們開始積極做人,試了快一年卻毫無動靜,越是渴望懷孕,似乎就越難懷孕,每個月都得經歷一次情緒的起伏,心情輪流在期待與失望中打轉。啊,多麼渴望能夠有孩子,但是肚皮不爭氣,有什麼法子可想呢?   設法闖過重重難關   首先我到醫院檢查,躺在冰冷的檯上,忍受內診的不自在與不適,只為了排除一些可能的問題。夫妻倆分別處理了一些該處理的問題,然後呢?醫生也沒有答案,第一條路行不通。   接下來我們每個禮拜固定去向一位知名中醫師報到,看完診後帶著大包小包、不便宜的藥材回來煎煮。中藥壼放在後陽台,每日定時煎煮四次,良藥苦口,但為了孕育下一代,夫妻倆捏著鼻子也要喝下去。這位中醫師對自己的醫術挺有自信,每次把脈後,都會向我們報告目前身體進展的狀況,讓我們懷抱希望,週週來報到,天天喝苦藥。經過半年的奔波和折騰,實在看不出任何成效,我們的結論是,第二條路也行不通。   最後我們走上人工受孕一途。孩子本應該是夫妻魚水之歡的自然結晶,利用人工方式受孕的過程,既不自然,又不浪漫,可是還有什麼別的法子呢?人工受孕的步驟大致如下——量基礎體溫算排卵日、跑醫院打疼痛的排卵針、照超音波看排卵情況、取精、以人工受孕、等候結果。   在整個過程中,不但身體上要忍受不適(加上打排卵針有健康上的風險),生活和時間上要忍受不便,更重要的是,精神上要忍受期望與失望交錯的折磨。這整套程序,我們經歷了三次,結果只是徒然勞民傷財。這第三條路,行不通。   還要往下做試管嬰兒嗎?不要!我們已經受夠這種不自然的求子方式,而且我們也沒有這種經濟能力,加上最大的原因是,做試管嬰兒免不了要銷毀一些已具生命的受精卵,違背我們的基督教信仰,所以我們絕不考慮。第四條路,絕對行不通。   第一條路:到醫院檢查。沒有答案,這條路行不通。   第二條路:看中醫、吃中藥。沒有成效,這條路行不通。   第三條路:人工受孕。沒有成功,壓力又大,這條路行不通。   第四條路:試管嬰兒。沒有錢,而且違背信仰,這條路行不通。   四條求子路,條條行不通。難道,心中這股養兒育女的渴望,就要這樣放下了嗎?   收養,是完美的組合   我們有對夫妻朋友收養了兩個孩子,家庭生活幸福快樂又滿足,他們鼓勵我們去拜訪宜蘭羅東的神愛兒童之家孤兒院,了解一下收養的可能。因為他們的鼓勵,我們才開始去了解收養。   結果發現一般人無法接受收養的原因大致如下:一、覺得相愛結婚的目的就是要有愛的結晶,收養違背了這個想法;二、不是自己的親骨肉,覺得很難去愛,或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去愛;三、收養意味著不孕,很沒面子。四、擔心收養之後,生父母會來糾纏,不得安寧。五、擔心收養的孩子長大後,想重回生父母的懷抱,不要養父母。   而我們自己呢?雖然明知靠自己求子無望,但真的要收養,還是有些猶豫,原因有二:第一、一旦決定收養,感覺就像是放棄自己努力懷孕生子這條路,這放下的功課不是馬上就能學會;第二、我先生是美國人,大家都公認中西混血兒最漂亮了,想到沒有希望擁有像自己又像先生的愛情結晶,心裡有些遺憾。這當然是一種虛榮的心態,但那感覺真實存在,無法立刻抹殺。   不願永遠活在遺憾中   可是話說回來,我們也必須接受不孕的事實,積極另闢他徑,否則日子這樣蹉跎下去,只有永遠活在遺憾中。   所以不久之後,我們終於安排了一個時間成行,到宜蘭拜訪神愛兒童之家孤兒院。在那裡,我們看到許多小嬰兒,排排躺在搖籃裡,感覺有些震撼——這麼小的嬰兒,全都沒有父母!那景象牽動我們的心,憐愛之情油然而生。   當時我們和院長夫人談到不孕的痛苦、挫折和失望,結果她對我們說了一句話,深深觸動我們的心,她說:「不能生育不表示上帝不要給你們孩子。」很多人以為自己不能生育,就是註定命中無子,認命吧。可是這世上有許多孩子沒有父母,他們很需要一個家,而收養就是將沒有父母的孩子,送進想要孩子的家庭,還有什麼組合比這個更完美?   我們終於決定,收養也是養兒育女的一個好途徑,從此我們就踏上了「收養之路」。奇妙的是,沒想到這條路完全不像先前的求子之路坎坷難行,反而一路走來暢通無阻,讓我們夫妻倆蒙受極大的祝福——上帝先後賜給我們四個孩子,這些寶貴的孩子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悅(當然也有甜蜜的負擔),以至於我們再也不會為了沒有親生的孩子感到遺憾。   他們個個都是寶,都是金不換;他們,就是我們的孩子。
【迎接我們的寶貝】
  收養第一個孩子   二○○二年的時候,我們向宜蘭的神愛兒童之家申請收養。這所孤兒院的新生兒大多是送往國外收養,所以國內的收養人需要等待較長的時間,也沒有一定的時間表。我們偶爾會打電話去詢問進度,院長總是親切地安慰我們說:「今天沒有,不表示明天不會有啊。」   日子在等待中過去。十個月後,一個禮拜天的下午,我們剛睡完午覺起來,突然來了一通電話,是孤兒院院長打來的,只聽見電話另一頭的聲音說:「我們現在有個小女嬰,十一天大,除了左手多了根小拇指,其他都很健康。如果你們願意收養她,現在就可以來帶她回家。」   聽到左手多了根小拇指,我有些擔心,不知道會不會有其他相關的病症。但我先生聽了,心情卻很激動,因為他自己先天右手畸形,還少了根指頭,聽到小女嬰先天多了一根指頭,同病相憐之心油然而起,他覺得這是上帝要送給我們的孩子。   我們就要有一個女兒了   顧不得時差,他立刻打越洋電話到美國,向母親報告這個消息。我的婆婆聽了也很激動,也覺得這是上帝的安排。就這樣,我們只考慮了半小時,就決定要收養這個女嬰!接下來我們緊急連絡一個朋友,麻煩她開車載我們去接孩子回家。一路上,我們都非常興奮,再過幾個小時,我們就會有個女兒了!   到了孤兒院,已經是晚上八點,天色已暗。走進育嬰室,有個小女嬰正在一張小躺椅上熟睡,院長夫人說:「就是這個寶寶,你們看她多漂亮,就像月曆上的寶寶。」   真是難以置信,我們竟然就這樣做了爸爸媽媽!糟了,家裡還沒準備任何嬰兒用品呢,只有之前一個韓國朋友送的一個旋吊玩具。還好院長夫人經驗豐富,太了解收養父母可能會遇到這種臨時告知可以收養的情況,早就幫我們準備了一大包嬰兒用品,像是衣服、奶瓶、奶粉、尿布等,讓我們可以應應急。   回程的路上,夜已深,車子在安靜的公路上疾駛。我們有點擔心女兒醒來後,會哭著要奶喝,雖然備有奶粉、熱水和奶瓶,但沒有餵奶經驗的我們,想到第一次餵奶,如果就得在這麼不方便的情況餵,實在不太有信心。結果沒想到在兩三個小時的車程中,女兒竟然一路熟睡,直到凌晨一點進了家門才醒來大哭。   我們這對新手爸媽給女兒餵過奶、拍過嗝、換過尿布後,就送她上「床」睡覺。其實我們當時還沒有嬰兒床,只能先克難地在地上鋪個小床給她睡。 那晚,我們很晚才上床,雖然經過往來奔波和舟車勞頓,卻一點都不覺得累。想到隔壁的房間,現在多了一個孩子,心中就湧出一股甜蜜的滋味。真是難以相信啊,昨天以前,我們只有兩個人,但在一夜之間,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女兒。感謝神!   起初的兩大挑戰   懷孕會有預產期,大概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來報到,可以預先做好各樣的準備,舉凡孩子的必需品、父母在工作上和生活上的調整,都可以預先沙盤推演,儘量做好妥善的安排。   收養孩子沒有確切的時間表,提出收養申請之後,還有許多關卡要過,不到最後一關不知道能不能收養成功,所以較難事先做好萬全的準備。正因為如此,不管是心理上、工作上、生活上或育兒知識上,有心收養的夫妻更應該提早預備,免得孩子突然來了,措手不及,徒增許多不必要的壓力。   我們夫妻很幸運,在尚未考慮收養之前,就接觸到美國小兒科醫師丹瑪醫師(Dr. Leila Denmark)的育兒法,她就是今天台灣暱稱的「百歲醫師」。這套育兒法強調是孩子加入父母的生活,不是父母加入孩子的生活,所以父母需要引導和訓練孩子來適應新家庭的生活。   丹瑪醫師行醫七十多年,一直很強調睡眠對寶寶的發育很重要,加上父母也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有足夠的精神和體力照顧孩子,所以這套育兒法特別指出如何訓練寶寶睡過夜,半夜不用起來餵奶、換尿布(想了解這套育兒法,請參考拙作《這樣做,寶寶超好帶——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實踐篇》)。   生活與工作的調整   我們帶十一天大的女兒回家的第一天晚上,就開始訓練她睡過夜,結果只用了一天就達成任務。從第二天晚上開始,女兒每晚都能一覺到天明,讓我們這對新手父母大鬆一口氣,有足夠的體力來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收養的孩子有可能突然就來報到,父母根本來不及調整工作和生活。如果原本的時間表就十分忙碌,一時之間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挫折連連。這正是我們親身有過的體驗。   我是個在家工作的譯者,每天都有固定的工作進度,尤其是簽了合約的譯書工作,一定得在截稿日期之前完成,中間不能出狀況。我們帶回老大,是一天之內的決定,從家中尚未準備任何嬰兒用品的情況,就可看出孩子來了之後,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多大的衝擊。一方面要將育兒觀念付諸行動(剛開始連餵奶、拍嗝這些基本動作都很生疏),一方面原有的工作無法排開,簡直是蠟燭兩頭燒。   當時,我壓力很大,心情一度感到沮喪,還好先生仍在求學,大部分時間都在家,所以帶孩子回來後的頭兩週,就由他先負責餵奶。等到寶寶漸漸適應,大人照顧起來也漸漸上手之後,我才接手,負責主要的照顧工作。   這次的經驗讓我們學到,計劃收養必須像計劃生孩子一樣,事先要做好準備——預備嬰兒房和必需品、決定想採用的育兒方式,工作別排得太滿或沒有調整的空間,夫妻兩人都要能夠空出時間來照顧孩子、陪伴孩子。雖然帶孩子回家的日期無法事先確定,但收養有一定的程序,當進行到某個階段、離帶孩子回家的日子不遠時,收養父母就必須開始調整生活和工作,容許自己到時候有「放產假」的可能。   苦盡甘來的甜蜜   如果生完孩子之後,必須經歷一段手忙腳亂的時期,那麼收養孩子更是少不了這樣的經歷。   我們把孩子帶回家,經歷起初的兩大挑戰之後,開始嚐到倒吃甘蔗的滋味。小小的嬰兒什麼都不會做,卻已經能夠牽動我們的心——她的笑,她的哭,熟睡可愛的模樣,吃過奶後滿足的模樣,她依賴你的照顧,她渴望你的愛,她想要和你互動。收養父母和收養子女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係,生命卻從此緊密相連,無法分割,這真是收養的奇妙之處,而背後的答案就是愛的力量。   很多人質疑,真的有辦法去愛不是自己親生的孩子嗎?我們沒有親生的孩子,無從比較兩者之間的愛有何不同,但很明顯的是,愛會隨著時間增長。   剛帶孩子回家時,說真的,我們只像是保母而已,整天忙著照顧這個只會吃喝拉撒睡的嬰兒,彼此的關係仍有些生疏。但是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們越來越了解這個孩子,彼此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多,關係越來越親密,自然就生出濃濃的父愛和母愛,我們很快就愛上她了!   那份愛那麼濃烈,除了沒有血緣關係,除了不是從自己的肚子出來,我們實在想不出收養和親生有什麼差別。
【告知身世有方法一】
  身世告知的原則:早點說、常常說   不向孩子告知身世的養父母,必須一直說謊、圓謊,隱瞞這麼重要的事實,心中不會有真正的平安,一定會提心吊膽,生怕孩子有一天發現了真相,但是孩子一定會發現真相的。養父母今天苦心維護的謊言,總有一天會被戮破,到時候必然會很痛苦。   其實能夠代替無法照顧孩子的生父母,將孩子好好撫養長大,這是很大的福氣,實在沒有必要為了隱暪孩子的身世而惶惶度日。   不管什麼事,只要從小就知道,會比較容易去面對。同樣的,養子女若從小就了解自己的身世,就比較容易對收養的事實處之泰然,不會成為心中的負擔。在孩子仍小的時候(大約兩三歲)就告知他身世,不會對孩子造成衝擊,因為他對收養的觀念仍一知半解,尚未受到社會負面收養觀的影響,不會對收養有成見,養父母很容易幫助孩子用健全的態度來看待收養,讓他們的心靈不至於受傷。   孩子較大時才告知身世,會讓孩子受到雙重的打擊,孩子會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那種衝擊太大,一時之間很難面對。第一個打擊是發現養他愛他的父母,竟然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第二個打擊是頓悟到這些年來,養父母並未對他的身世誠實,誤導他以為自己是親生的孩子,他對養父母的信任勢必會大受影響。   早點告知孩子的身世,可以讓記憶隨著孩子長大,成為理所當然的事實,而不是一個甩不掉的沈重包袱。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不會記得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是被收養的。如果有人問他:「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被收養的?當時有沒有很震驚?」他們可以很誠實地回答說:「我不記得是什麼時候知道的,我一直都知道,所以沒什麼好震驚的。」   兩三歲的孩子雖然小,但在多次的機會教育下,也能大概了解收養的含意,我們的大女兒甚至以為,如果想要孩子,就應該去收養。她很膽小怕痛,也不知道她打哪裡來的想法,竟堅決地認定,寶寶從肚子裡出來時,媽媽一定會很痛。有一次我問她,你以後想要幾個孩子,她回答了之後,又補充一句說:「可是自己生很痛,我不要自己生,我要用收養的。」我聽了有點啼笑皆非,她不知道收養的人大多是因為不能生育啊。   及早告知身世就像打預防針,現在忍受一點小痛,以後就不用忍受大痛。現在就告知身世,孩子會受到一點小痛,但那是輕微的痛,可以承受得住;可是現在不告知身世,孩子將來得知時,就會是大痛,甚至可能承受不住。   如果從養子女仍小的時候就告知身世,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全懂,剛開始也許只是認識「收養」一詞,並且知道自己是被收養的,至於收養的真正含意,他仍懵懂未知。所以養父母剛開始的時候,不用透露太多細節,只要按照孩子能夠了解的程度說明即可。所以「身世告知」不只是一次而已,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疑問,父母要鼓勵他們隨時提問,不要藏在心裡悶出毛病。   第一次開口告知孩子收養的身世,會覺得難以啟口,但如果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知,他們不會在乎你講得好不好,所以我們反而可以當作練習,等將來孩子越來越懂,我們也會越講越順,越講越自在,並且越講越好。   父母可以把握機會,隨時和孩子談到收養這件事,讓孩子對收養抱持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並且對自己的身世習以為常。父母也要隨時準備好,誠實用心地回答孩子的疑問,這樣做一定會讓孩子更尊敬我們、更愛我們,親子之間會建立起特別而親密的感情。   身世告知一點都不難   大多數父母都會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跟孩子說故事或讀故事書給孩子聽,比較聰明的孩子,一兩歲就漸漸能聽懂一些故事。所以從孩子兩三歲時,就可以開始告知收養的身世。   對孩子來說,「收養」不是一個容易明白的觀念,父母首先需要解釋「生母」這個詞,讓孩子知道,從誰的肚子出來,那個人就是他的生母。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實例來說明,如果有朋友懷孕大肚子,可以讓孩子看看孕婦隆起的肚子,也許在徵求孕婦的同意下,可以讓孩子摸摸看,感受一下胎動。這時可以告訴孩子,肚子裡面有一個寶寶,等他夠大了,能夠喝奶了,就會出來,而這個生他的媽媽就是他的生母。   再來可以跟孩子解釋說,他的生母生下他之後,沒有能力照顧他,必須把他交給別人來照顧,而我們很幸運的,就成為可以照顧他長大成人的爸爸媽媽。告知身世時,不要說生母的壞話,也不必透露過多的細節,一方面孩子可能不懂,一方面可能會有一些殘酷的事實是孩子目前承受不了的。告知身世時,應該把重點放在他需要有家庭、有爸媽的這件事上。如果孩子有疑問,父母要用孩子能夠明白的方式為他解答。   我們有個朋友對收養的孩子這樣說:「你不是從媽媽的肚子生出來,你是從媽媽的心裡生出來。」他的孩子很喜歡向別人轉述這句話。還有一個美國的收養媽媽這樣說:「雖然孩子不是在我的肚子裡長大,但他會在我們的心中長大。」    用圖片、相片、影片和故事來向小孩子說明收養最合適了,因為孩子都喜歡看圖、看影片和聽故事。有一本童書繪本叫《小克找媽媽》(A Mother for Choco),內容敘述一隻沒有媽媽的小鳥到處想找媽媽,可惜他一直找不到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媽媽,令他十分傷心。後來他遇到一個熊媽媽接納收養他,他一到熊媽媽家就發現,熊媽媽還另外收養了好幾個孩子,而且大家長得都不一樣呢,原來只要有愛,都可能成為一家人。   我們家孩子很喜歡聽這個故事,不過他們倒沒有聯想到收養,因為他們不會特別注意到自己的長相和爸媽有什麼不一樣,雖然爸爸是金髮碧眼,孩子是黑髮棕眼,他們卻從未覺得自己和爸爸有什麼不同。我覺得這是最令人感動的地方,只要親子之間彼此相愛,我們就像尋常的一家人。   除了利用故事書,我們每次去機構接孩子回家,都會拍照留念,這些相片日後就成了解說收養最好的道具。再來是用圖片,我們收養老二時,爸爸畫了下面這張圖來向孩子說明收養是什麼。   左上角是老二的生母,她生下孩子後,自己無力照顧,就把孩子交給我們一家三口,讓她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我們好高興。中間的飛機表示我們那次來回是搭飛機,右上角是爸媽高高興興地享受兩個女兒的陪伴。   收養老三時,爸爸又畫了下面這張圖來向孩子說明收養。   左上角是老三的生母,她因為無法照顧孩子,臉上很憂愁。但我們這個四口之家,高高興興地搭高鐵,要去把她生下的孩子接回家,讓他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生母因為找到可以愛她孩子的家庭,就露出了笑容。然後這個新的五口之家再度去搭高鐵,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我們家老大兩歲時,跟著我們一起去接老二回家;五歲時,跟著我們一起去接老三回家;六歲時,跟我們一起去接老四回家。她三次親眼目睹收養的經過,她對收養大概是最有概念的了,也有很正面的態度。最近她聽到有個朋友的媽媽懷了第五胎,想到自己家裡「只有」四個孩子,她就央求我說:「媽媽,我們可不可以再收養兩個,湊成三男三女?」   我們家的相片和家庭影片全存在電腦上,三不五時就會在電腦上播放當初收養的相片和影片給孩子看。爸媽細心記錄的這些收養經過,孩子都很愛看,每次看了,好像都再一次印證爸媽對他們的愛;他們也很愛聽自己被爸媽收養的經過,都覺得自己好特別呢。聽自己的故事,比聽別人的故事好玩多了,而且這些相片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寶貴的紀錄。所以去接收養的孩子回家時,千萬別忘了多照些相片喔。
【告知身世有方法二】
  能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嗎?   很多人對收養感到疑惑,不知道如何去愛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對我們來說,這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日夜相處,真心相待,愛就會自然湧現。我們剛帶孩子回家時,心中確實不會立刻湧出很多愛來。但當我們全心全意照顧孩子,互動越來越多,關係越來越親密之後,濃濃的父愛和母愛就自然湧現。   我們知道有些人在這方面有疑慮,所以就請收養了兩個孩子的逸雰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她說:   「我想對收養有疑惑的人,大多是因為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對於養孩子的觀念,若不是傳宗接代,就是養兒防老,似乎都有先入為主的目的,卻忽略其實養孩子的過程就是在享受天倫之樂。如果是基於目的去思考收養,當然就會有許多的擔心,也就會對收養產生疑惑。然而,要如何去愛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呢?   就像夫妻之間沒有血緣但是彼此相愛。夫妻一但結合,在法律上會比一等親還要親,所以「血緣」與「愛」沒有畫等號的關係。幸福的收養主要在於養父母是否願意與這個孩子建立關係,就像《小王子》一書中提到,玫瑰園中雖然有許多的玫瑰,但是只有那朵小王子用心豢養的玫瑰,是與他有關係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只要養父母願意與孩子建立關係,有無血緣就不是問題。正如逸雰所說,如果夫妻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卻能夠培養出強烈堅貞的愛來,那麼去愛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更不是難事。因為愛不是憑感覺,愛是一個決定,既然決定要愛一個人,就要愛他到底,沒有什麼能動搖你的愛。   問題不在收養,而在教養   可惜影劇情節常用負面的形象來呈現收養,讓人誤以為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不如親生的孩子,甚至讓收養人忍不住擔心孩子長大後會不孝,會離家出走。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親生子女不孝、離家出走或棄父母於不顧的比例,恐怕比養子女高多了。   我們有一個朋友是小學校長,他家裡有兩個親生的孩子和一個收養的孩子。他說他看過的孩子太多了,就他所知,親生的子女和收養的子女一樣,在自我身份的認同上,問題一樣多。他強調說,最主要的問題不在收養,不該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給收養。他說如果你忽略你的孩子,不管他們是親生還是收養,將來都會出問題。   最重要的是父母現在就要誠實,有什麼問題出現就要去面對和解決,親生子女的問題就跟養子女的問題一樣多,只是有些問題也許不太一樣。   養育孩子的過程,一定有苦有樂,在負擔沈重、心靈軟弱的時候,有時我會對現狀感到挫折甚至沮喪,但從未後悔收養這些孩子,因為我很清楚,他們帶給我們的喜樂遠超過負擔的重量。有些親生父母對教養孩子感到挫折時,會搖頭嘆氣說:「當初怎會生下這個孩子?」我們常聽為人父母說:「早知道當初不要生下他就好」,或是「早知道當初生下來把他掐死就好」。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心態,是一種放棄的心態,身為父母,不是遇到困難,就想要放棄、想要丟掉這個孩子。   我的朋友逸雰說:   「有了小孩之後,事情確實變多了,當我軟弱而小孩又不聽話時,難免就會有情緒。但我很清楚自己有情緒的原因,處理上會對事不對人,所以不會讓我想到這孩子不是我生的,反而當我在孩子身上看到讓我讚嘆不已的才能時,才會讓我很清楚地知道這孩子不是我生的。   我也確實聽過有些養父母,每當遇到孩子有狀況或是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就會怪罪這孩子不是自己生的。我只能說這些不過是養父母想逃避問題的藉口,因為孩子教養的問題,為人父母都會碰到,就看父母是否願意用心去面對。難怪有專家學者說,生養孩子是實踐『終身學習』,因為照顧孩子是長期的功課,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要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成長。」   千萬不要讓血緣關係成為收養的阻力,使你錯過養兒育女的喜樂和成就感,錯過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跟著成長的寶貴經驗。即使是親生的孩子,父母也需要花很多的苦心來經營親子關係,也需要用很多的愛心和耐心來教養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那種愛和關係,不會因為是親生或收養而有任何差別。愛能征服一切困難,生命因為有愛,才得以完全。

延伸內容

為愛收養
◎文/黃迺毓(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有一次我們舉辦國際研討會,請來一位美國教授。美國人一般是很重視個人隱私的,除非對方自己談起,否則貿然提出任何關於私人領域的問題都是不禮貌的。然而初次見面,這位教授就主動告訴我,他有六個孩子,我心裡還偷偷想:那你結過幾次婚?   他大概聽出我的「沒說出口的問題」,很坦然的說:「我和太太生了四個孩子,最大的已經二十幾歲了,我們收養了兩個,一個是東歐小孩,另一個是非洲小孩。」見我瞠目結舌,他又補充說明:「我們家老二還是嚴重的自閉症呢!帶他很辛苦,他目前智力相當於三、四歲的小孩。但是我們很喜歡小孩,家裡很多小孩很好呀。」   接待他的期間,看他有機會就會主動介紹他的家庭。其他華人同胞也都跟我一樣,又敬佩又羨慕,覺得這種「自找麻煩」的人才是真正愛小孩。   過不久,又有一位好友從美國回來。過去一年,他們從三口組變成五口之家,因為女兒十一歲了,他們對父母的角色感覺很滿足,經過許多努力和繁複的過程,他們收養了兩個東歐男孩。小兄弟第一次來到媽媽的出生地,十分好奇,也很興奮。他們才去美國一年,英語溝通已無障礙,之前在孤兒院待了兩年,當然有許多行為問題,但是在愛的環境裡,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已經是活潑又有禮貌的小孩。   ◎政府應積極鼓勵收養   這些「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寶貝」讓我想到收養的問題,華人對「收養」基本上是排斥的。通常夫妻很想生小孩而生不出來,若嘗試各種人工受孕而仍不懷孕,只好收養,是不得已的。一般人對「養父母」也有刻板印象,或許因為華人極重視血緣關係,傳統農業社會中為了增加人手才會收養孩子。總之,多半不是因為喜歡小孩而收養,所以養子/養女似乎就是「可憐蟲」的代表。   我認識的美國夫妻收養小孩的例子很多,他們的出發點通常比較單純。所以種族、年齡、性別、長相都不是問題,既然自己生的都不一定盡如己意,收養什麼樣的孩子也是上帝所賜。只要付出愛,真心的接納孩子,孩子就會成為真正的家人。有時,愈是不可愛的、愈是殘缺的,還是有人收養,因為當孩子是那麼「沒有利用價值」,才能真正讓父母體會無條件的愛和經歷不求回報的愛。我們當然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期盼中來到人間,但若不是,也應容許並鼓勵非親生父母來疼愛他、照顧他。   養父母需要社會的支持和肯定,不要用雙重標準來論斷他們。例如當養父母合理管教孩子時,旁人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以平常心看待這些收養家庭,讓這些為愛而收養的人在承擔父母責任的同時,也能享受當父母的樂趣。   少子化的社會,政府想方設法鼓勵不能生的人生育,例如試管嬰兒,卻不願面對每年有很多還來不及看到世界就被墮掉的胎兒,社會應該鼓勵收養,讓尚未預備好當父母的人在萬一懷孕時,除了墮胎,還有其他的選擇。「From abortion to adoption」是進步社會的走向!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親身的經驗和詳細的育兒指南,相信能幫助真正愛孩子的夫妻,找到上帝為他們預備的寶貝,享受接下來數十年的人間至愛。
幸福無悔的「不歸路」
◎文/湯靜蓮(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善牧基金會位於台南的「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最多可收容安置四十五名嬰兒。這些待出養的嬰兒,有些來自善牧未婚媽媽中途之家(大部分是未婚小媽媽),無力扶養孩子的家庭,有些來自機構外因眾多因素無法扶養孩子的家庭。在滿床的時候,可以看到分齡的三間育嬰室中,滿滿的都是小寶寶。   在嬰兒之家,有專業的社工員和保育員(即保母),也有很多熱心的志工,他們像疼愛自己孩子般的愛這些待出養的寶寶,也辛苦進行二十四小時的輪值。有些寶寶有先天性的疾病,嚴重者甚至如重度腦性麻痺,必須定期治療、復健等,工作人員不辭辛苦的陪著往返醫院,只希望孩子留在嬰兒之家一天,能給他們最完整的照護。   即使如此,工作人員的人力有限,一個人必須照顧許多孩子,就算輪著抱抱、說故事、陪伴玩遊戲等,扣掉換尿片和洗澡等基本照顧,四十五個孩子要花上的時間真的令人難以想像,對寶寶來說,刺激和發展都不夠。   每次到嬰兒之家探望這些孩子的時候,看著他們一張張純真的臉龐,總讓我心疼不已。尤其是四、五個月大以上的孩子,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嬰兒床,或躺或站,只要有人從隔菌的大面玻璃窗外看著他們,大家都好奇的往外看,或笑或叫,非常渴望有人跟他們玩。我想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有志工媽媽的人力加入時,能夠把孩子抱到遊戲墊上,讓他們共同玩樂,有些與大人、同伴的互動。   ◎愛不一定需要血緣關係   算一算,每個孩子望著天花板或看著窗外的時間並不少,因而缺少與外界的互動。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孩子的反應與發展不如在家庭中被專注照顧的孩子。   在善牧,看到太多國內外的收養家庭,見證了愛並不需要血緣關係的幸福故事。我猶記得,民國九十九年我們有個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小勇,社工費盡千辛萬苦才為他找到美國的收養家庭,當時那個美國家庭已經收養過一個善牧的孩子。來台灣接孩子的那一天,媽媽第一次抱到小勇,激動得淚流滿面,爸爸和十六歲的姊姊也相當興奮,幸福的表情洋溢在全家人的臉上,包括小勇。   因為本書作者一家人的愛與勇氣,讓四個原本無依的孩子有了永遠愛他的家庭。在少子化嚴重的台灣社會,收養四個孩子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我相信每一個小天使所帶給父母的回饋,都是滋養出父母更多愛與付出的重要能量!在此,除了感謝作者夫婦兩度收養善牧的孩子,更期待這本書在出版後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收養這條路的細節。希望在專業機構的協助之下,能讓收養父母對養育孩子至長大成人有全面的認識與了解。   收養孩子,絕對是一條幸福無悔的「不歸路」!

作者資料

許惠珺

生於1963年,北一女中畢業,國立交通大學計算機工程學系,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電腦科學碩士。1994年決定離開電腦本行,投入專職翻譯工作,至今已十七年,擅長翻譯家庭婚姻親子書籍,以及基督教電視講道節目。譯作十餘本。2003年起,在六年內和美籍夫婿先後收養四個嬰兒,現在分別是八歲、五歲、三歲和兩歲。過去八年來,深刻經歷到為人父母的喜悅和挑戰。 現居台北,每天除了料理六口之家的三餐和家事,還要兼顧翻譯工作。2010年開始透過創作分享個人經驗,出版《這樣做,寶寶超好帶》、《這樣學翻譯就對了》。

基本資料

作者:許惠珺 出版社:親子天下 書系:學習與教育 出版日期:2011-11-10 ISBN:9789862414316 城邦書號:A3320162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24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