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愛閱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音樂
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

  • 作者:陶曉清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8-31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最保守的廣播媒體,推出的最前衛的音樂頻道! 1988年,位於現在帝寶豪宅的「中廣青春網」誕生了, 在沒有網路、沒有Spotify的年代, 她從青春出發,伴著許多人的青春歲月,一段無法被取代的集體音樂記憶。 中廣青春網,不只是當時中國廣播公司的變革,也更新了那一代的耳朵,搭起年輕人與熱門音樂的橋梁。 她找來陶曉清擔任總監負責整個媒體的規劃和營運,讓她成為台灣廣播有史以來,第一個長達12小時連續播出熱門音樂的頻道。 中廣青春網的DJ也都是一時之選,如周華健、哈林、黃舒駿、黃韻玲、鄭華娟、鄭開來、蘇來、朱衛茵、袁永興……這個實驗性質十足的頻道,還找來一群創意十足的企製人員,首度引進「call in」直播,玩出許多創意。 這些DJ和特別的企畫小組,一新節目型態,讓聽眾覺得新鮮,在沒有串流音樂的年代,廣播電台就是音樂最即時的發聲舞台,而透過青春網播放的R&B、Jazz、New Age、Adult Contemporary……更是不少人的音樂啟蒙,音樂的選擇不再貧瘠。 這樣的青春網無法複製,她帶給那一代人搜尋另一種聲音的新選項,與類比時代最有趣的音樂體驗。 本書精彩內容,包括: .青春網創立背景故事、有趣的活動。 .DJ龔懷主(Robin)、朱衛茵、于婷、李方、周華健、哈林、黃舒駿、黃韻玲、鄭華娟、鄭開來、蘇來、袁永興、蔣國男……暢談青春網。 .超過200張復古照片、文件,重溫青春網。 .唱片宣傳聊青春網的江湖地位;記者歐銀釧、趙雅芬聊回憶中的青春網;聽眾談青春網陪伴他們的歲月。 .廣播人馬世芳與另一半結緣史。 【名人推薦】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蔡詩萍(作家、媒體工作者) 馬世芳(廣播人)

目錄

@推薦序 青春網Live On Air!趙少康 不怕走過的消逝,獨怕從來沒走過——為陶姐的青春網記憶補白蔡詩萍 記得「青春網」馬世芳 @緣起 @第一章 青春網的推手們 李志成,沒有他就沒有青春網 回首當年 Richard Calder,訓練DJ自控自播的重要導師 凌威,因為他的建議才有企畫小組 我與「青春網」 楊嘉,在後面支持的安定力量 這不是幸福是什麼? 賈志筠,帶著企製小組玩創意 「我的青春一去不回來……」 心中的話 @第二章 青春網的DJ們 這些風格各異的DJ令青春網不同 龔懷主(Robin) ——《夜貓子》讓台灣深夜很重金屬 希望沒人管我 朱衛茵——從香港到台灣的廣播路 青春網的記憶 李方——《飛行天線》的歡樂記憶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林致怡——《飛行天線》喚起我真正的青春 我在青春網的三種身分 鄭華娟——激勵了許多小盒子 從門外到門內 鄭開來——在青春網受到的啟發 我的學習 袁永興——「青春網」是他的音樂花園 我的青春有張網——我與青春有個約 王海玲——從民歌圈到廣播圈 我是真正的第一代本土「DJ」 賴佩霞——關懷受刑人,做廣播更有深度 我愛陶曉清 蔣國男——專精鄉村歌曲 那段當我還算年輕的美好時光 于婷——真心喜歡廣播與主持節目 I Love Music 周易——廣播生涯從廣告業務開始 我的青春廣播記事 陳美瑜——專業廣播主持人加入青春網 多采多姿的青春網生涯 程港輝——《新音樂》找回音樂的理所當然 Love & Peace 蘇來——從青春網建立廣播節奏 我最初的廣播經驗在青春網 周華健——以一個歌手的身分參與 我不只是一位歌者,還曾經是一個D~J~ 黃韻玲——老爸的收音機是重要的廣播啟蒙 兒時夢想的實現 賴聲川——介紹當時還不流行的爵士樂 即興的靈感 庾澄慶——有趣又過癮的廣播生涯 短暫但開心的DJ生涯 黃舒駿——跟著陶姐創造了一個小時代 尊貴的進入了魔法學校 趙婷——在青春網打下好基礎 誤打誤撞來到青春網,開啟我對音樂的視野 他們也都參與青春網的歷史 虞戡平 胡茵夢 逝去的青春——紀念他們 唯一的老外DJ——Tim 那條藍色的喇叭褲——我的姐姐藍傑 追憶薛老岳 青春網DJ公約 青春網DJ所有節目單 @第三章 青春網的幕後工作人員 企製小組與青春網助理 趙一豪——做企畫也玩團 首批新人企製小組作文比賽 趙偉娟——企製小組唯一的兼任主持人 無可取代的回憶 林苹芳——唱片公司與媒體溝通的橋梁 青春網的快樂時光 陸芝茜——企製小組不可或缺的幫手 那些個……的日子 鄧文娟——能幹有承擔力的企製人 青春紀事123 廖國麟——一邊工作,一邊玩冷門樂團 我的音樂夢 傅仕倫——薛岳《週日現場節奏》企製 進場 楊淑娟——管理青春網西洋音樂資源 我得到了愛的滋養 吳建恆——先助理再企製,最後成為主持人 一九八九年,改變我一生的夏天 方姚慎——她負責宣傳、發稿、買CD 最後的企製 朱凱——助理工作像八爪章魚 青春網助理工作重點 程懷昌——從吉他宅男到媒體CEO的助理歷練 心中總是滿滿的 陳修維——酷到不行的助理經歷 助理Wei 的青春奇幻之旅 青春網助理工作內容綱要及注意事項 梁經博——青春網行政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流動的回憶 企製小組工作職掌 青春網助理工作內容綱要及注意事項 @第四章 青春網的活動與聽眾 青春網的對外宣傳:唱片公司企宣與報社記者 朱澤安、鄭明旻——唱片公司宣傳,替藝人爭曝光 類比時代的電台宣傳 架起橋梁來 趙雅芬——主跑廣播,報導青春網消息 清新與前衛的青春網 歐銀釧——一直採訪青春網的記者 在克勞斯咖啡館聽一九八八年的中廣青春網 聽眾 葉雲炫——于婷節目的忠實聽眾 草綠服與薔薇花 鍾大澐——不只是聽眾 悸動與感恩 陳孟朮——和青春網的深厚結緣 結緣記 青春網是藝人的終極宣傳站 特殊風格的常播歌單來自唱片討論會 聽眾點歌與十大芭樂歌曲 十大芭樂歌曲選拔的故事 DJ票選十大「芭樂歌」 青春網網慶與活動 青春網的節目表 @尾聲 @感謝

內文試閱

  李志成,沒有他就沒有青春網   提到青春網,一定要先提起我當時的主管——中國廣播公司的國內部主任——李志成先生,是他交付給我這個任務的。我從中廣退休時,他還代表公司送了一個紀念牌給我,上面寫著:「曉清小姐榮退紀念,永遠的中廣人」,時間是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這麼多年了,我從來沒有問過他,當時公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決定?因為我在中廣工作了將近三十年,雖然自己一直很自由自在的,幾乎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愛做的事,但是這樣一個老大機構,會願意為年輕人重新打造一個頻道,一切重新來過,裝修新的錄音間,調整全新的人事架構,讓青春網能有自己的台呼,擁有自己的Logo,印自己的信封信紙,同意讓說起國語來不是字正腔圓的另類主持人主持節目,邀請對音樂有興趣的歌手加入主持人的行列,接受留著長髮的一群搖滾客擔任企畫製作小組的成員等等,現在回頭想想,真的是一件很令人不可思議的事。   李志成跟我最早在中廣認識的時候,我們都還非常的年輕,但我那時已經是熱門音樂節目的主持人了,後來他有機會出國到德國之音去工作,我們就沒什麼聯絡了。再見到他時,他就成為我的主管了。   我想要找李先生談一下當年的往事,卻苦於找不到他。向中廣老同事要來的電話,打去竟然是空號。突然記起在幾年前曾經在老貓的公司見過他,於是在臉書上留言給目前跟老貓(李國傑)合作的朋友,請他幫我詢問。找到了李志成,我真的很開心。電話中我們很快地約定了見面的時間地點,我約了我的老友楊嘉一起去見他。我們約好在二○一五年十一月六日上午十一點半在福華飯店二樓的coffee shop 見面。   這次見面我才知道,李志成一直都很關心廣播,從德國到了美國,學的也都是跟廣播相關的主題。學成歸國時他帶著他的新理想,滿腔熱情的想回中廣好好發展。不過顯然是時機尚未成熟,因為那時的當局者似乎對他的想法並不感興趣。於是,他只好進入中視工作。不過他遇見了唐盼盼先生,一次聚會(據他說是在喝了一些酒之後)他說出了心中的理想,唐先生也聽進去了。後來唐盼盼在中廣海外部與新聞部擔任主管時,也曾經找過李志成,不過李志成都覺得沒有辦法讓他完成他自己的夢想,所以一直等到唐盼盼成為中廣公司的總經理的時候,李志成才離開中視,去中廣擔任國內部的經理。   邀集各方菁英一起玩青春網   他預見到分眾市場的來臨,開始中廣公司的頻道改革。當時中廣的八個頻道,其中四個調頻網重新規劃為音樂網、流行網、閩南語網與新聞網;四個調幅網中,有一個就用來平分給老人家——服務網,跟青少年——青春網。   我記得他那個時候找我去他的辦公室,他是這麼對我說的:「陶曉清,妳自己一個人主持節目那麼多年了,妳想不想再多找一些人來一起搞一個門派?比妳自己一個人做節目好玩!」   這個說法很有趣,我幾乎沒怎麼考慮就很興奮地同意了。我原本就是個喜歡朋友,喜歡熱鬧,又喜歡跟一群人一起完成計畫的人。於是我就一頭栽進了成立青春網的任務裡。   我一直跟當時台北各電台的熱門音樂主持人有著來往,接到這個任務還真是開心,想著可以把這些精通各種不同流派的菁英,集中到一起來為青少年服務,充滿了幹勁兒。於是開始無中生有的一連串會議與計畫。   回首當年   ◎文/李志成   七○年代,電視產業已臻全盛,而廣播卻面臨瓶頸,亟思突破困境,找出一條振衰起敝之路。當時我正值接任中國廣播公司國內部主任一職,在唐總經理的支持下,決定仿效美國,將傳統的綜合節目經營理念,轉換成專業類型的電台經營模式,由大眾走向分眾,為爭取更多聽眾做新的嘗試與改變。當時除了強化雛形已成的「新聞網」、「流行網」,另外新開闢了「中廣音樂網」、「中廣寶島網」,並將中廣曾經頗具盛名的調幅657千赫頻道,改為以公共服務為主要訴求的「中廣服務網」。專業類型的電台的節目陸續播出後,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和認同,同時也為廣播同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經營模式參考。   之後在檢討各個頻道收聽績效時,發現中廣服務網晚上時段的表現並不盡理想,於是在收集各項調查報告資料後,決定針對喜愛熱門音樂的聽眾群,規劃了中廣青春網。非常幸運的是,中廣國內部早已有了兩位不但對廣播充滿理想和熱誠,而且對熱門音樂有絕對專業素養的人才:陶曉清小姐和凌威先生。而陶曉清可說是自五○年代開始就是台灣熱門音樂的領航者,同時也在西洋流行音樂領域有豐富的人脈和資源。還記得在我和他們兩位初談青春網構想的第一時間,就立即獲得了他們全力的贊同和支持。不到半年的時間,在青春網所有同仁們日以繼夜的努力下,克服了各種軟硬體的困難,於是台灣第一個,以熱門音樂為製播類型的「中廣青春網」誕生了。   創下許多紀錄的青春網   回想當初青春網的創立,可以說是台灣廣播有史以來,第一個以長達十二個小時連續播出熱門音樂的頻道!而在陶曉清總監的主持下,青春網也創造了許多傲人的紀錄.如:她為青春網選拔出的DJ,不只要求對熱門音樂的絕對專業,而且還得通過嚴格的英語測試。為了這些菁英,她堅持要求公司聘請美國知名電台的專業DJ給予他們培訓。她也向公司極力爭取而打造了中廣當時唯一的一間現代化數位自控自播室,讓青春網的這群年輕的DJ們能把自己和音樂流暢的融合,為聽眾提供了一場完美的音樂饗宴!   二十多年轉瞬即過,但這段屬於青春網的美好回憶,並未因時間而褪色。二十多年後,由於陶曉清的熱心,讓青春網的朋友重新聚首,由各自美好的記憶裡,拼湊出曾經有過的歡欣和榮耀。   感謝陶曉清小姐把當年中廣青春網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集結成冊,也讓我有機會再次向當年青春網無怨無悔付出的伙伴們,表示我最誠摯的謝意!   凌威,因為他的建議才有企畫小組   當時李志成放手讓我去規劃所有的節目,但是他要我保留一個夜間的時段給凌威做節目,而且幾乎是明白地說,所有青春網工作人員只有他一個人是不在我的管轄範圍之內的。我一直很不明白原因,也不記得當時是否問過李志成。想來就算問過,他的答案也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的印象中,凌威經常是很不開心的面容,也從來不來開會,就算偶爾出席了會議,也常常雙手抱胸的坐在邊上的位子,然後用我認為很不以為然的眼神看著我。   我對他的印象之所以不是那麼好,還有個往事。中廣公司每年編列預算給我的《熱門音樂》節目訂購原版的單曲小唱片,所以我的節目內容一直是最新最快的。我每天上節目時都是把我要用的小唱片按順序排好,配合一份節目播出單交給工程部同事——音控人員,他們只要一張接一張的播歌就好。等到它們退出排行榜的時候,我才交給資料室編號並歸檔。我的鐵櫃中就放著這些我經常會使用的小唱片,平時鎖著由我自己負責。   突然有一天,唱片資料室的同事跟我說,晚間節目的主持人凌威提出要求,也要用我正在用的單曲小唱片,他說這是公家的財產,他身為中廣的主持人之一,也有權使用。我當然不願意,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唱片在排行榜名單上的時候,我很可能隨時會要用到它們的。再加上我的鐵櫃中還有好多其他的資料,我不願意把我的密碼告訴任何人。所以我告訴資料室的同事,我手邊的小唱片基於現實的需要是不能出借的。但是已經歸還到資料室的許多唱片,他可以按規定借用的。可是他不只一次的透過資料室的同事來跟我溝通,我那時真的覺得很煩,也很煩惱。   我去年跟李志成見面之後,就一直想約凌威見面談談。我們認識與同事很多年了,但幾乎沒有任何私交。這幾年在臉書上遇到他,偶爾的留言彼此是很客氣的,但是真要約著見面,我還是有些忐忑不安的。   二○一六年一月初,我們約定在一個咖啡店見面,他一見到我,就給了我一個非常熱情的擁抱,滿臉的笑容,同時又告訴我,當年他是如何的作為一個聽眾而感謝我。   我開門見山的問他青春網的往事。   再見面,往事說分明   原來,他聽說有關青春網的事之後,就一直等我找他一起去工作,但我遲遲沒有去找他,他很著急。所以,他去找李志成毛遂自薦。因為李志成也很欣賞凌威,才要求我保留夜間時段給凌威做節目。然後我又想起來青春網是第一個電台有企畫製作小組的,原來這也是他的構想,怪不得一開始的五個成員中,有三個是凌威介紹進來的。   對於開會時他常常不出席,就算出席了也會雙手抱胸,用奇怪的眼神看著大家這件事就更有趣了,我之前的解讀是他對我很不以為然。這也是我從前最擅長做的事——自己編劇,情節往往是對自己不滿的。經過那麼多年後的核對,原來那根本與我無關,而是有的主持人在面對聽眾時說話的態度與他的預期不合,他因此而不爽!我們還談了一些近況,我非常開心能彼此親近,也很高興凌威可以回到青春網的老友俱樂部來!   不過,我當年記的日記中,還是有一些跟凌威共事時並不愉快的記載,其中最讓我難過的還是他在一九八九年的離職,那時他寫了一封公開信,貼在錄音室的門上,說他辭職不幹了,不但離開了青春網,也離開了中廣,他在青春網工作才一年多的時間。   二○一六年一月三十日,青春網的聚會上,凌威跟李志成坐在一起很長一段時間,想來他們也很久沒見了吧。當年因他引進青春網的好幾位企製人員:趙一豪、賴進一與助理王子敬也都出席了。我相信大家在經過那麼長的時間之後,心情與感想都是很複雜的吧!   我與「青春網」   ◎文/凌威   一九八○年,我離開任職近三年的復興廣播電台播音員,與在AM調幅頻道當年算是強檔的西洋音樂節目《青春樂》節目主持人,轉入中國廣播公司擔任大夜班播音員。對於廣播工作熱情滿懷,,經過三次嘗試才終於考上中廣的我來說,終是宿願得償。不過,畢竟,我的職務是隸屬「導播組」播報新聞的值班員,主持節目的機會,可難得很。更何況,當時中廣的西洋音樂節目主持,早有「音樂組」FM頻道中,正牌前輩陶曉清坐陣。因此我最為嚮往的西洋音樂節目製作主持工作,始終沒有機會。   一九八八年春,公司傳出將由陶曉清擔任總監,籌備推出新型態的「立體調幅青春網」消息。我非常急切地盼望能夠有機會為我最熱切的西洋音樂廣播貢獻所學心力。可是,因為我是大夜班的播音員,上班時間跟大家不同,雖然已經在公司任職八年了,絕大部分同事卻仍是非常陌生,陶姐當然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我。   眼看離預定開播日愈來愈近,聽聞所有節目主持人都已經名單確定了,可始終沒有任何人詢問、聯絡過我。情急之下,我只好直闖當時國內部經理李志成辦公室,大力毛遂自薦,硬是說服李總答應替我說項,要求陶姐保留了大夜班的兩小時節目主持時段給我。   李志成經理是位睿智熱情的資深廣播人,他讓我暢所欲言地對於青春網的建置藍圖提出很多的想法,其中,我以為最重要的關鍵是,因應青春網的主持群多半是「廣播素人」的情況,應該要成立一個五人以上的「企製組」,專責節目內容設計以及為主持人提供談話與音樂素材。這個建議李先生立刻採納與交辦執行了,我也立即推薦了許多我身邊熱愛音樂的朋友加入青春網成為企製組員或單元主持人。   當然,很可惜的是,我沒有獲選為帶領這個小組的「頭兒」。結果,企製組的工作執行也與我的建言內容有著相當大的落差。這是我對自己廣播工作生涯中,曾經可能有個機會一展所學抱負,卻壯志未酬,感受特別遺憾的一件事。   因為李先生的保薦,我在青春網擔任了深夜節目《熱門圈》主持人。同樣地,又是因為深夜才出入公司,工作時差的關係,我註定成為一個「獨行俠」。大部分電台內的同事對我都是聞其名不見其人,甚至陶姐也沒見過我幾次。   陶姐在那年代銜命隻手打創這麼個沒有前例可循,由制度、軟硬體,甚至機器設備、人才徵詢、內部統合,至對外的行銷、廣告、業務配合、媒體關係等等一切繁瑣大小事全擔的廣播頻道,真是不簡單的事。   青春網建構了一個完全顛覆當時國內所有廣播節目製作演播的「老套」,賦予主持人或媒體本身全新的發揮空間。若說「青春網」成為九○年代以後至今媒體開放自由的新面貌濫觴,應該毫不為過。   二○一六年一月,跟陶姐咖啡敘舊,我告訴陶姐,她始終是我年輕歲月時的廣播偶像與給予我西洋音樂知識和興趣的啟蒙者。因緣際會曾經成為陶姐的同事,也為曾經間接參與了「青春網」建構,是我的播音員職涯傲事。

延伸內容

青春網Live On Air!
◎文/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藉著本書我走進時光隧道,來到「那些在青春網的日子」的年代,雖然未躬逢其盛,但字裡行間感受出其中美好的工作氛圍,彷彿也看到了一群向心力極強、優秀的工作團隊,在陶曉清女士總舵之下,讓中廣AM Stereo 657「青春網」成為當年台灣熱門音樂指標性頻道,更讓西洋音樂的種子藉著頻率傳送全台各地,萌芽茁壯!   曾經有人說中廣的歷史就是一部廣播史,中廣開創了許多廣播史上的新舉,其中青春網正是最閃耀的史頁之一。一九八八年西洋歌曲還只是Billboard排行榜或是American Top 40的天下,陶女士網羅專精各類西洋音樂的人士擔任青春網DJ,把當年中文訊息有限的節奏藍調、靈魂樂、重金屬音樂、非主流搖滾、鄉村樂及New Age等各類音樂,用國語介紹呈現給聽眾,縮短了音樂與聽眾的隔閡,提供更多樣的選擇,帶領聽眾進入不同類型的音樂國度,對於國內流行音樂的啟迪與推動,及聆聽廣度的開闊,具有十足歷史性的意義。   當年青春網的DJ後來被各大電台爭相邀約主持音樂節目,陶女士領軍的種子部隊也成為台灣推廣西洋音樂的中堅隊伍。這也是青春網對台灣西洋流行音樂的另一項極大的貢獻,發掘新人擔綱主持,讓懂音樂的DJ新秀有發聲、一展音樂長才的專屬舞台。   在青春網的年代裡,廣播大部分錄音播出,青春網Live、每天十二小時接續放送,「青春網Live On Air」也開全音樂電台先驅!同時call in接受聽眾點歌與聽眾雙向交流,讓聽眾的聽覺渴望受到重視,這是它雖然是AM頻道,卻擁有眾多忠實鐵粉的原因之一。   陶曉清女士對台灣的流行音樂發展功不可沒,從早年主持《熱門音樂時間》介紹西洋流行音樂,及後來對於國內民歌的推動不遺餘力,獲得了「民歌之母」的美稱。這本書籌備了三年的時間,集合當年所有的工作人員及參與的朋友的生動記述,曾經是青春網的粉絲或西洋歌曲的愛好者,可以從書裡了解到頻道的經營點滴,及感受同仁間的真情感——這也是事隔多年後,大家欣然願意透過文字記錄歡樂,再共享美好時光的最大原因!青春網的精神永遠On Air!
不怕走過的消逝,獨怕從來沒走過——為陶姐的青春網記憶補白
◎文/蔡詩萍(作家、媒體工作者)   陶姐傳了個Line,「青春網要出一本書了,能寫點什麼嗎?」   我也沒有太多猶豫,就答應了。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五日,「中廣青春網」開播。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日,正式走入歷史。不到六年。那六年,我已經是青春之尾巴的年歲了。聽廣播的比重,跟學生時代相較,差了很多,不過,那年歲也是我自己摸索人生方向、跌跌撞撞最多、心思起伏最盪漾的階段。   一個人,坐在那裡看書,發呆時,聽廣播還是較容易的選擇。   但,我沒有想到,真要動筆為陶姐廣播音樂人生的這一段中廣青春網寫點什麼時,還真是比我以為的困難些。   不完全因為我聽得沒有年少時多,而是,我自己的三十歲月,也就那樣飄飄渺渺的,隨著往日時光的消逝而淪為往日時光了!這很難不令我自己在試著寫些什麼的當下,變得多所踟躕起來,像置身一堆多年收藏的舊書堆裡,硬要挑出一些送給舊書店時,碰到某一些書籍遂聯想到某一些記憶般的,人也跟著沉澱下去了。   我自己的人生角色裡多出一份廣播人經歷,相較於文字、影像的經驗,是三十六、七以後的事了。先是在王偉忠、徐璐時期的「台北之音」,當王偉忠節目的固定來賓。有了這發聲的經驗,其後POWER 98.9創台時,便找了我去做晚間的節目,時光不長,但算是入了廣播之門。後來在中廣流行網,承攬時段製作節目的廖婉池(廖姐)找了我,讓我試試早上七點到九點的黃金時段。我一試就做了近五年多之久,那已然是中廣的松江路時期了。這段中廣經歷,是我跟陶姐的廣播生涯,可以套上關係的一段吧!雖說那時,陶姐的青春網已經結束了。但台裡盡是昔日與陶姐一塊打拼的工作人員,乃至於部分節目主持人都還在線上。彼此碰上閒談聊天之際,很難不觸及陶姐與她的廣播時代。   廣播有多迷人呢?   我大學時期,宿舍裡,到了晚間時刻,要看電視,必須到附設餐廳裡看,一堆人圍在那兒,港劇楚留香乍紅之際,廣東腔、台灣國語、台語、英文等等彼此交錯,好不熱鬧。不想湊熱鬧的,便膩在七八人擠一窩的房間,看書聊天聽廣播。很多節目都聽,但午夜凌晨交遞時,〈Morning Has Broken〉音樂聲起,一天要結束了,廣播陪著我們一夜一夜的走過青春。   廣播有多迷人呢?   我自己很幸運。在決心「棄學從媒」之後,有機會分別嘗試以文字、以影像、以聲音為主體的媒體,雖然說,這些側重面不同的媒體,彼此間仍關聯頗多,可是側重面的不同,則構成了每種媒介獨特的氣質與文化。   廣播有多迷人呢?   看電視,影像是主角,聲音不可或缺,但光看畫面,我們依然抓得住情節。閱讀時,文字是主角,我們的專注,成關鍵,出不出聲,無所謂。聽廣播,則讓我發現,聽覺最可一心兩用,甚至三用。一邊聽主持人娓娓道來,一邊聽音樂,一邊做自己手邊的事,一邊讀讀書。   廣播有多迷人呢?   電視人若想多塞一些什麼理念、理想給觀眾,最麻煩的是畫面,畫面單調,效果就打折。廣播人則輕鬆多了,只要能娓娓敘述,條理分明;只要能一問一答,呼應得當;再怎麼複雜、深邃的題材,都可以讓聽眾深深陶醉。這就是廣播迷人之處,可深可淺,無所不談,加上成本確實比電視便宜多了,各類音樂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時段,自己的聽眾。在電視沒有竄起前,廣播固然風光,在電視已然成主流之後,廣播依舊能分一杯羹!即便在網路數位、智慧手機當令的現今,廣播依然屹立於多媒體之間,努力站穩自己根基。而,分眾、多元的社會特質,則讓廣播仍然成為許多文化人、媒體人、公共知識分子,借重發聲的舞台!   誰說廣播不迷人!   正因為廣播不死,那些每段時期,都努力在廣播中樹立風格,傳遞想法的廣播人,都是值得感念的。   陶曉清陶姐無疑是這樣的一位廣播人。從民歌風潮的推波助瀾,從協助資淺的音樂人藉由廣播發聲,逐漸進入主流,從培養年輕的廣播接班人前仆後繼,代代傳承,陶姐都交出過漂亮的成績單。   我翻著一篇篇懷舊往日青春網的文字,彷彿自己也重溫了那段我已經淡淡模糊的單身生涯。凡走過的,終必消逝於滾滾的江河之中,這是人生的鐵律,不必憂傷。然而,我們至少要為自己活過的年歲,燃燒出一點點關於熱血靈魂的見證。   青春網的歲月,當如是看!陶曉清陶姐的廣播人生,當如是看!
記得「青春網」
◎文/馬世芳(廣播人、作家,曾獲三座廣播金鐘獎)   仁愛路三段五十三號,那地方現在已經蓋起了高聳入雲的豪宅,然而只要閉上眼,我仍能細細憶起那幢被鏟平之前的,現在想起來其實並不太大的「中廣大樓」,那是我從小就混得很熟的地方——我是播音員的孩子。母親從小就常帶我去電台,偶爾工作忙不過來,還會讓我自己招計程車過去找她。   首先,院子入口有間警衛室。戒嚴時代,電台是「保防重地」,但警衛阿伯都認得我,所以揮揮手就放行了。穿過院子,左邊還有一幢樓房,高懸著中廣的標幟和遒勁的「自由中國之聲」六個大字。走進門廳,地板鋪著溝紋密密的深紅塑膠毯,若是下雨天,鞋底總會踩出嘰嘰的聲音。來客得在門廳接待處填表登記,但裡面的叔叔也認得我,就讓我進去了。左轉是著名的中廣音樂廳(我曾參加的『中廣兒童合唱團』每週在那兒集合練唱,八○年代末薛岳在「青春網」主持的《週日新鮮派》在那兒辦過許多搖滾演出,包括肝癌消息曝光後他主持的最後一集節目,他唱〈失去聯絡〉,所有人哭成一團)。右轉有一間極大的錄音室,是錄廣播劇的場地,擺著許多製造聲效的道具,包括一座可以推著走的木頭樓梯。   直直穿越大廳,樓梯向左右分開。往上走,有一處角落陳列種種電台歷史文物,牆上掛著課本裡老蔣總統宣布全面抗戰那幀「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仰角照片。記憶中,櫥窗裡便展示著那支沾過總裁口水的老式麥克風,和許多古舊的電波發射器、真空管之類歷史器材。除了偶爾到訪的外賓,大概只有我這個孩子,會對著櫥窗裡那些乏人問津的陳舊物事痴痴傻看吧。   那時候,我也當過小小播音員,在《兒童的音樂世界》錄過講故事的單元。不過那壓根兒說不上專業,就是好玩而已。真正踏進廣播這一行,還是得從「中廣青春網」說起。   一九八九年暑假考完大學聯考,等著上成功嶺。在「青春網」主持老歌節目《回到未來》的藍傑阿姨邀我在她的節目開一個單元,詳細介紹披頭四(The Beatles)——或許她看到了我在高中校刊寫的披頭四文章吧。我剛滿十八歲,正巧是母親二十多年前開始做廣播的歲數,藍傑便是正式帶我「入行」當DJ的恩人了。   當時母親是「中廣青春網」總監,它是台灣第一個鎖定年輕聽眾,全天候播放流行音樂的電台,集合了一批台灣廣播史上最最放肆乖張、在老播音員耳裡簡直「動搖國本」的年輕DJ——啊是的,那時候年輕人不再說「節目主持人」,要改稱「DJ」了。「青春網」的DJ幾乎沒有人在乎「播音員國語」,ABC腔、廣東腔、英文腔、台語腔……葷腥不忌冶於一爐。須知在此之前,任何人要在官營電台做節目,一口「播音員國語」永遠是最起碼的條件。「青春網」率先打破規矩,從此解放了收音機的「口音」。此外,「青春網」也是台灣第一個開放「現場叩應(call-in)」的官營電台。當年媒體尺度不比現在,萬一叩應被「匪諜」或者「少數陰謀分子」滲透,當著全國聽眾大呼反動口號,必將驚動層峰、株連無辜。於是特別規定「叩應」內容必須先錄下來,確定沒問題再播出。收音機裡的叩應,其實是幾分鐘前錄的。   青春網那群DJ,個個生毛帶角:熱愛重金屬的Robin(後來進軍電視圈,成為賽車評論員)、主攻重搖滾老搖滾的楊嘉和于婷(人稱「搖滾皇后」),專精爵士樂的賴聲川、介紹英倫「新音樂」的程港輝(爵士樂功力也極深厚)、主講鄉村樂的蔣國男,都是「活字典」等級的厲害角色。彼時舶來音樂資訊珍罕難尋,陣容華麗的「青春網」DJ就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思,每天送來的電波,都埋藏著啟蒙的密碼。   藍傑是楊嘉的姐姐,早年曾經做過翻版唱片生意,除了排行榜金曲,也曾引進許多西洋搖滾前鋒作品。楊嘉始終在唱片圈工作,藍傑的正職卻是壽險業務。這對姐妹音樂知識極其淵博,節目各擅勝場:楊嘉口味比較重,精神核心偏向七○年代前衛搖滾與重搖滾,藍傑的情感則更靠近五、六○年代的搖滾啟蒙期,氣質溫潤一些。   總之藍傑約我喝咖啡,我帶著一冊密密麻麻寫滿研究筆記的本子赴會,忐忑而興奮地作了一場披頭四歷史大河劇暨廣播節目專題規劃簡報。她似乎對節目內容一點兒都不操心,悠悠聊了些不甚相關的家常話題,便把這事講定了。自此我每週在「回到未來」擔任客席DJ,固定到仁愛路三段五十三號報到。   從中廣大廳樓梯上去左轉,彎進窄窄的走廊,便會通到第八控制室,簡稱「八控」,你遠遠就知道那是青春網的專屬錄音間,因為它從裡到外貼滿了搖滾海報。青春網是當年唯一規定所有主持人都必須「自控自播」的電台,DJ必須坐在中控台,一邊講話,一邊操作兩部LP唱盤、兩部CD機、一排匣帶機、兩部卡式錄音座、兩部盤帶機……。右手邊那面牆排滿了CD,左邊和後面的牆則排滿了匣帶,包括台呼、jingle、廣告、片頭片尾、串場音效、常備歌曲和每週更換的推薦新歌——現在的電台已經看不到匣帶,全部改用電腦,連CD播放機都愈來愈少用了。   一九八九年夏末,《回到未來》披頭單元第一次錄音。我全身僵硬,耳機裡聽到自己的聲音極其彆扭。ON AIR紅燈一亮,藍傑簡單開了個頭便讓我接著講。我一口氣獨白十二分鐘,才讓她有空插嘴播歌。然而她一點兒都不著急,微微笑著,讓出空間,讓我自己慢慢找到更合適的節奏。那一天,開啟了我的「DJ生涯」。   那年頭的聽眾實在很夠意思。廣播聽完,心情激動,於是專程去文具行買信封信紙郵票,寫下洋洋灑灑的收聽心得,出門找郵筒寄出,然後天天守著收音機,期待主持人會提到自己的名字——這樣的場景,如今早被臉書和網路留言板取代。然而當年連家用傳真機都不多見,除了現場「叩應」,信封信紙就是你和「收音機裡那個人」唯一的互動管道了。   中廣畢竟是電台霸主,台澎金馬甚至福建沿海都聽得到「青春網」,聽眾回信也來自四面八方:中學女生常把信紙摺成花里胡哨的立體工藝品,我拆讀之後永遠摺不回原樣。準備聯考的高三男生密密麻麻寫了四五張信紙痛陳教育體制的扭曲與不義,彷彿我是世間唯一能理解他的人。一次重感冒,我請聽眾原諒自己講話甕聲甕氣,東部一位在便利商店值夜班的女孩竟親手織了圍巾寄來。還曾經收到一封監獄來信,薄薄一張十行紙,字跡工整,稱讚上星期節目放的吉米韓崔克斯(Jimi Hendrix)。受刑人寫信大概有字數限制,內容很短,段末還有典獄長之類的審批印章。   這些來信,讓我初次窺見廣播這一行的魅力與風險:原來我在節目裡放的歌、說的話,真的會對素不相識的人產生不可預期的影響。我才十八歲,卻驟然感受到「公器」兩字沉甸甸壓在肩頭——雖然我的初衷,只是想放放老搖滾過把癮而已。   我始終夢想能擁有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節目。大二暑假報名參加「青春網」DJ儲訓班,學會操作「八控」所有的播音機具,包括那座巨大的盤帶機。後來屢獲金鐘獎的袁永興那時也還是大學生,是一起受訓的「同梯」。如今名滿天下的吳建恆當時初出社會,考進「青春網」擔任節目助理,待遇菲薄,工作卻很辛苦。那個夏天,是我生平僅有的正式「播音員訓練」。上完所有課程,每個學員都要錄一輯自製節目作為期末驗收,交給資深DJ群評分。儘管我結訓成績名列前茅,中廣長官考慮母親身為總監仍宜「避嫌」,終究沒有讓我「扶正」當主持人。「自己的節目」這個夢想,得再等幾年才能成真,當年學的那些本事,卻始終受用。   彼時「青春網」借鏡美式廣播風格,力求生動活潑的「臨場感」,最忌逐句唸誦廣播稿,更忌言不由衷的熟詞套語。我們學到廣播的大敵是「死空氣(dead air)」——寂靜無聲的「冷場」。電台從開播到收播,中間絕不能出現超過五秒鐘的「dead air」。事實上,幾乎所有稍微像樣的電台都有自動防止「dead air」的機制,萬一「冷場」秒數超過設定上限,播音系統會自動插播音樂,工程部則不免兵荒馬亂,檢查直播器材是否出了問題。   「防冷場」是每個DJ的本能,內行DJ都會利用歌曲前奏、間奏、尾奏插入口白,避免dead air趁隙而入。我們學會在播歌同時切換耳機頻道,計算下一首歌的前奏與間奏秒數,務求開場口白剛好收在演奏完結、歌聲初起處。若歌曲沒有前奏(DJ行話稱為「cold」),也可以利用前一首歌的尾奏介紹下一首歌,或者挑一段襯底音樂作為過場。一旦駕輕就熟,接歌、插話,都可以和呼吸一樣自然,一段短短的口白便可以製造懸念、煽動情緒、轉換氣氛。這些技巧現在未必稀罕,當時卻很新鮮,在「青春網」之前,只有講英文的ICRT聽得到這種風格。   當年的訓練,讓我和許多同行一樣,養成了「防冷場」的本能。即使出了錄音室在人前講話,遇到一兩秒鐘的空隙,也有出聲「填補」的衝動。幸好稍有自覺,總算沒有變成老愛插嘴、自言自語又滿口廢話的傢伙。   節目做得多了,我也嘗試體會廣播這門媒體的特質。我發現「聽廣播」常常是私密的「一對一」經驗,許多人開著收音機只為驅趕寂寞,所以我想,或許可以試著營造「促膝密談」的氣氛,精心掌握「你」、「我」、「我們」這些詞的落點。廣播沒有視覺刺激,一切全憑聲音,所以訊息量必須精準拿捏,不可貪心,「鬆」一點,效果或許更好,語速也宜放慢。初做節目,一緊張就愈講愈快,惟恐準備的材料用不完,後來發現自己覺得「慢」的時候,聽起來反而剛剛好。   我還發現,廣播聽眾有太多游離的「過路客」,他們無所謂現在是誰主持、正在進行什麼主題,只要音樂不難聽,主持人聲音不討厭,他便可能勾留在這個頻道。節目進行的每一秒鐘,都可能有「新客人」轉進來,你得盡全力留住他,不讓他轉台,而這並不簡單。於是即使進行的是連續好幾輯的主題,我也假定每次至少有一半聽眾是初次收聽的「新客人」,這樣做起節目,口氣就不一樣了——廣播跟任何媒體一樣,絕不能「關門自爽」,我覺得這樣的認知,也是播音員對待聽眾的起碼「禮貌」。   一九九三年畢業入伍,「青春網」也因電台政策改變,節目大幅調整,苦撐一陣,忍痛收攤。「青春網」結束多年之後,仍遇到好幾位初識的朋友告訴我:當年他們如何把我的廣播單元逐週錄成卡帶、編號珍藏,甚至拷貝一份放在學校音樂社團,當成同學「自修搖滾史」的教材。廣播原是「朝生暮死」的媒體,竟能獲得這樣的待遇,足見當年樂迷多麼求知若渴,「青春網」影響又是多麼深遠。   二○○五年藍傑罹淋巴癌辭世,時年五十五歲。從十八歲暑假第一次在《回到未來》放披頭算起,我的「播音員生涯」,竟已占據一大半的人生篇幅,眼看還要繼續下去。然而每在播音檯坐定,戴上耳機,「播音中」紅燈亮起,興奮期待之情,仍會油然而生——我從未厭倦這份工作,或許正因為從來不曾把它當成一份「工作」。然而,我也始終沒有忘記這支麥克風是「公器」,從來不敢輕忽以對。   謹以此文,向當年領我入門、教我入行的前輩致敬。   (改寫自作者〈我如何成為一個播音員〉一文,二○一○年)

作者資料

陶曉清

1965年進入中國廣播公司,次年開始主持熱門音樂節目,並推出《中西民歌》節目以推廣原創歌曲,廣受校園學子歡迎,帶動民歌風潮,間接推動後來華語音樂在80年代的商業發展,她的貢獻使後來的人稱她為「民歌之母」。 1995年她和許多音樂工作者成立「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並擔任協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繼續推廣民歌演唱會,同時每年選拔頒發台灣「十大專輯與十大單曲」。她於2000年獲得金曲獎「特殊貢獻獎」的肯定。 2008年7月自電台工作退休,投入研習心靈成長與諮商課程;於2010年取得加拿大Haven學院的諮商證書,成為合格的心理諮商師。目前是「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常務理事,並帶領海峽兩地心理諮商課程。

基本資料

作者:陶曉清 出版社:大塊文化 書系:mark 出版日期:2016-08-31 ISBN:9789862137208 城邦書號:A1400314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6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