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市集
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

  • 定價:300
  • 優惠價:9528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7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文殊菩薩被視作智慧的化身,常為諸佛座下之上首菩薩、法王子,以多樣性身分,或為當機者,或為說法者,出現諸大乘經典中,直闡第一義諦。又有「三世佛母」、「諸佛之師」的稱呼,更是四大菩薩中最早有專屬道場者,然研究者卻相對不多。  
 
  此書以文殊菩薩為主軸人物,時代訂在自漢至唐,先論文殊法門,又以佛教時空觀,論及文殊的過去,再分析諸經中的文殊意涵,並及於圖像,最後歸結於五臺山一地的信仰事蹟。範圍廣泛、內容豐富,值得多加瀏覽細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鎧銘


  喜雜讀百家,頗認同「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之語。曾任出版社編輯,編有《王國維年譜(增訂版)》、《明清科考墨卷集》等書;並擔任談話性電視節目主持人多年及與談學者。

  現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中國歷史學會祕書長,專於中國中古史、中國史學名著、中國思想史、佛教史、佛教思想史及佛教藝術等。
 

目錄

序  文殊師利菩薩為中土創出精湛哲思與燦爛圖像
──序鎧銘博論漢唐文殊信仰/陳清香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回顧
一、歷史方面
二、經典方面
三、圖像方面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漢魏兩晉南北朝隋唐佛教概述

第二章 文殊菩薩與文殊法門
第一節 文殊菩薩源流略論
一、文殊菩薩名德及源流
二、文殊菩薩本願
三、文殊菩薩淨土
第二節 文殊法門經典的傳譯與流布
一、竺法護
二、鳩摩羅什
第三節 文殊法門經典的思想特色
一、直說第一義
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三、重視女性的平等精神
(一)須摩提女
(二)離意女
(三)離垢施女
第四節 小 結

第三章 大乘佛教經典中的文殊菩薩形象
第一節 作為過去佛、法王子、三世佛母的文殊
一、過去佛
(一)龍種上如來
(二)大身如來
(三)升仙尊如來
(四)大智如來
二、現在佛
三、上首菩薩法王子
四、童子菩薩
五、三世佛母
第二節《法華經》、《華嚴經》與《維摩詰經》中的文殊菩薩
一、《法華經》中的文殊菩薩
二、《華嚴經》中的文殊菩薩
三、《維摩詰經》中的文殊菩薩

第四章 騎獅文殊與「新樣文殊」
第一節 騎獅文殊
第二節 「新樣文殊」
第三節 持物表法意義的探討

第五章 五臺山與文殊信仰
第一節 以《華嚴經》為主的五臺山文殊信仰
第二節 五臺山文殊信仰的建立
第三節 五臺山國家道場的建立
第四節 《五臺山圖》與文殊信仰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 文殊經典翻譯弘傳表
附錄二 中古僧人翻譯、注疏、修持文殊法門經典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

文殊師利菩薩為中土創出精湛哲思與燦爛圖像──序鎧銘博論漢唐文殊信仰


  佛教於紀元前五世紀,誕生於印度,約一世紀前後傳入中土,其後佛教信仰在南北各地大力盛行,與中國本土所產生的儒教、道教,共為三大主流思想。而佛教教義中,除了推崇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之外,諸菩薩所著重的各式法門與思想特色,也分別在各地相繼流布開來。其中文殊師利菩薩在山西五臺山、普賢菩薩在四川峨嵋山﹑地藏菩薩在安徽九華山﹑觀音菩薩的浙江普陀山等,各形成名山道場,合稱四大聖地。其中位居最北、最接近中原者,便是五臺山,是流傳文殊師利菩薩法脈系統之地。

  文殊師利菩薩是佛教教主釋迦世尊說法會上的上首大菩薩,是東亞佛教史上,流傳千古且備受推崇的菩薩尊。在佛經傳譯史上,文殊菩薩的題材,具若干特色,以下簡述之:

  一者,文殊菩薩在諸經中出現之頻繁,實冠於其他菩薩摩訶薩。

  載有文殊菩薩相關事蹟的經典出現得很早,其中以文殊為主角的經典,最早如西晉竺法護所譯的《文殊悔過經》、《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文殊師利淨律經》;聶道真所譯《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支法度所譯《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後秦鳩摩羅什所譯《文殊師利問菩提經》、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文殊師利發願經》等,以及南北朝以下至唐代譯本,總計不下十餘種。

  其次,文殊菩薩的事蹟,在具代表性的重要佛典譯經,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維摩詰所說經》等所載,雖非經中唯一說法主角,卻是主軸人物者。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兩度請教文殊菩薩,因文殊被認定為智慧第一,與普賢菩薩之代表行願,共為釋迦世尊的左右脇侍菩薩。就整體佛法總綱而言,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為主軸,而諸菩薩中,最能彰顯智慧之學者,便是文殊菩薩。

  在《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中所載,居於毗耶離城的維摩詰居士示疾,佛陀欲派遣弟子探問,一群弟子眾等,一一均說出與維摩居士的前緣過程,而相繼退卻,最後以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受命前往問疾。此反映文殊的智慧是冠於釋迦世尊的所有諸大弟子。

  以上二部以文殊說法為主軸的經典,其內容均博大精湛,對後世影響深遠,對立體與平面的圖像創作,亦掀起高潮。

  再者,文殊參與釋迦世尊的說法會者,因是位居上首菩薩,幾乎是每會必到的,且曾在會中對特定的信眾說法。例如《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中,便提到文殊師利自娑竭羅龍宮踊出而詣靈鷲山,對智積菩薩,談及龍女獻寶珠變男子而赴南方無垢世界之事。

  就圖像藝術而言,歷代石窟伽藍等壁畫雕塑遺跡或金銅佛造像中,所表現的文殊菩薩,雖亦有部分現以童子形象,但大多數以成人菩薩形像出現。在佛教所稱四聖六凡十法界中,除了佛尊至上外,次於佛尊者,便是菩薩尊。佛尊與菩薩尊的五官面容在圖像的顯示,均以端正莊嚴為主,無誇張笑怒的表情,佛與菩薩面容差別不大。但在尊像頭頂身上的冠服裝飾,佛與菩薩便有明顯的差異。佛尊為顯示成等正覺的最高境界,也反映悉達多太子六年苦行後,在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的姿態,身上無穿戴或披掛任何象徵貴族王室的寶冠飾品。至於菩薩尊,則因沿用釋迦世尊未出家以前的貴族身分,尊稱未成佛前的世尊為菩薩。因此首度創意畫造菩薩形像者,將次於佛陀階位的菩薩,畫造成比佛陀尊像更華麗,更多裝飾,表現出貴族王室的扮相。在佛、菩薩、緣覺、聲聞等四聖界的圖像表現中,以菩薩的裝飾最為華麗尊貴,而文殊既為菩薩上首,自是華貴之最。
   
  總之,以佛教哲理而言,文殊菩薩在釋迦世尊之外,智慧第一、說法第一。以尊像藝術而言,文殊菩薩由脇侍菩薩演變至主尊菩薩的新樣文殊或千缽文殊像等,均是華麗燦爛至極。
    
  郭鎧銘仁棣就讀於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時,選修本人所開授的佛教藝術課程,用心投入,選擇「漢唐時期文殊信仰」為研究方向,從而蒐集相關資料,開筆撰述論文,歷經四年,完成博士論文。在通過校內學科考試後,並在五位校內外口考委員教授齊聚下,於民國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進行博士學位論文審查口試,透過嚴格的審查規章、內容的答問,正式通過口試,完成博士學位。
    
  鎧銘完成的《漢唐時期文殊菩薩信仰研究》一書,共分六章,除了前緒論與後結論二章外,第二章進入書中主題,討論文殊譯名、信仰的源流、文殊的本願、經典的傳譯、思想的特色等,¬而第三小節,討論了女性問題,在一片以男性為主導的古印度社會中,舉出三位勝過文殊的女子,是比較特殊的內容。
    
  第三章討論大乘經典中的文殊形像,前段先舉經中所載的作為過去佛、法王子、三世佛母的文殊,後段再陳述《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維摩詰所說經》諸經中所載的文殊菩薩。而後段作者十分用心,仔細的將三部經的前後諸譯本譯經的時代背景、譯者生平、文殊說法情節、祖師先賢的評述、歷朝所遺相關圖像等等,均予以細加敘述。此章應是彰顯本論文的軸心思維。

  第四章陳述騎獅文殊與新樣文殊二圖式樣的源起與流傳,內容融和學界多家論著,豐富多樣。第三節另述文殊圖像中手印及持物的演變,是較少見的論題。

  第五章題曰:「五臺山與文殊信仰」。內文從中土史上最初造立佛像談起,而追溯兩晉至隋唐五代之際,結集各朝帝王、高僧大德在五臺山各地建立起數量龐大的文殊道場,此弘傳了文殊的法門與信仰,是建立五臺山文化的過程表現。書中所描述的貴為中國四大菩薩名山之一的五臺山事蹟,情節豐富精采,有別於其他名山勝境,具特殊文化色彩。

  本書題目雖以文殊菩薩為主軸人物,時代訂在自漢至唐,但內容卻遍及歷朝漢譯的各家佛經、各代史書、名僧傳記、名家圖像畫錄,以及諸多相關著錄。近現代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殊菩薩的剖析,雖論著不少,但如書中先以佛教的角度,論文殊法門,再以佛教時空觀,論及文殊的過去世,再分析諸經中的文殊意涵,並及於圖像,最後再歸結於五臺山一地的信仰事蹟,如此多方面的闡述文殊菩薩信仰者,當代學界並不多見。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涉及範圍寬闊,是建構中國及東亞佛教史、哲學史、藝術史、社會史、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文立題清晰,章節突顯,段落分明,行筆流暢,內容豐富,附圖精采。有興趣涉獵此議題範疇的學子,值得多加瀏覽細讀。
    
  茲值鎧銘論著即將付梓,本人忝為擔任博士論文之指導教授,十分嘉勉撰述過程的用力艱辛,並肯定論著完成所建構的學術地位,謹綴數語,以示祝賀。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系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教授   陳清香謹誌
中華民國111年8月4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576432
  • 叢書系列:文選叢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在經論記載中,文殊菩薩為過去古佛再來,遊化十方,助佛宣化,常為諸佛座下之上首菩薩、法王子,又有「三世佛母」、「諸佛之師」的稱呼,足見文殊身分之多樣性。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教中為智慧的代表,在中國佛教中與普賢、觀音、地藏合稱四大菩薩,並皆有專屬的應化聖山,以及相對應的經典所形成的修行、信仰法門,如普賢菩薩有《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普賢行願品〉為法門修行依據,以四川峨嵋山為應化道場;觀世音菩薩有《心經》、〈耳根圓通章〉、〈普門品〉、〈大悲咒〉為法門修行依據,以浙江普陀山為應化道場;地藏菩薩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為法門修行依據,以安徽九華山為應化道場;文殊菩薩以山西五臺山為應化道場,更是四大菩薩中最早擁有專屬道場者,也是唯一位於北方的聖山,然卻鮮少聽聞哪一部經典和文殊菩薩相對應,並賴以建立文殊信仰者。佛教是標榜智慧的宗教,文殊為智慧代表,更是四大菩薩中最早形成專屬道場者。那麼是在何種背景下,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應化娑婆的道場呢?又是以哪部經典為信仰依據呢?又是何種因素,在四大菩薩中,較少專弘文殊法門者呢?文殊菩薩在四大菩薩中亦相對的較寂為人知,相較於其他三位菩薩,有關文殊菩薩的研究卻是相形見絀,其他三位菩薩的相關研究論文、專書可謂是汗牛充棟,有關文殊菩薩者則是寥若晨星。
  
文殊法門的經典譯傳中土甚早,東漢末年已有譯本出現,西晉時「敦煌菩薩」竺法護更是大量翻譯文殊法門經典,東晉時鳩摩羅什來華,重譯許多文殊法門經典,譯文更貼近於中土用語,讓文殊法門的核心思想更易於為中土佛教徒理解,其中《維摩詰經》的流行,除了助長居士佛教與維摩詰信仰的流行外,亦連帶豐富了文殊菩薩的圖像表現。雖然如此,歷來研究仍多著墨於維摩詰信仰,專論文殊信仰者仍少。
  
佛教為一講求智慧的宗教,八正道以正見為先,六度以般若為導,最後要達成的,亦是智慧的體證。如此講求智慧實踐的宗教,卻對智慧代表的文殊菩薩研究甚少,實為一弔詭的現象。為何會有此現象?令筆者尋思不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宗教命理】往知識的宇宙啟航|2024時報全書系,電子書╳有聲書79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鏡文學全書系
  • 飲食保健書展
  • 華文創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