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展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

おみやげと鉄道:名物で語る日本近代史

  • 定價:420
  • 優惠價:29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土產是一種產業,是一種社會網絡,
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認識在地的媒介。」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岡山 #吉備糰子 與桃太郎的故事背後其實和戰爭脫不了關係?
伊勢 #赤福 當初如何受到皇室加持而躍登龍門?
京都 #八橋 的正牌老店之爭反倒提升了土產的知名度?
北海道 #白色戀人 爆紅又與全日空的企劃有何關聯?
 
一部以「土產」為主題的日本近代史專著
揭開不為人知的產業祕辛與軼聞趣事
 
  每當赴日旅遊,除了觀光攬勝、品嚐美食,更少不了大包小包的「土產」,舉凡機場飯店觀光區,囊括仙貝羊羹甜饅頭,各地土產的種類之多總叫人眼花撩亂,琳瑯滿目的精巧包裝、動輒百年的悠久歷史以及流傳已久的動人故事,更是讓遊客樂於敞開心胸與荷包,掃貨不手軟──畢竟土產不只是旅行的證明,更能展現分享的喜悅。
 
  這麼說來,人手一袋土產曾幾何時變成了旅遊的習慣?買土產莫非是東亞國家獨有的風氣?如今廣受歡迎的日本土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日本的「土產」一詞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自裝盛祭神供品的「宮笥」(miyake),也有人認為是源於大和朝廷儲糧的「屯倉」(miyake),指的都是百姓獻給神明或貴族的貢品,而當時百姓在不辭遠路參拜後,往往會分得神明賜予的酒食,還會帶回酒杯等物品證明神明的「庇蔭」。但後來由於參拜的人數眾多,祭品不敷分配,久而久之,便開始出現販售土產的店家,以「土產」取代神明的「庇蔭」,更可以帶回家鄉分送親朋好友。
 
  其次,在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各地盛產的知名美食只能作為一項「名產」在當地現做現吃,但隨著現代化鐵路設施漸趨完善與保存方式的改良,「名產」產生了流通的可能,搖身一變成為旅客購買後能夠長途攜回、分送親友的「土產」。
 
  土產的形塑與歷史典故息息相關,其沿革發展更與參拜伊勢神宮的風氣、博覽會的舉辦、日本帝國的擴張、溫泉旅行的興盛以及現代社會的變遷密不可分,產品的改良、宣傳與銷售策略的調整等,也令許多土產得以延續數百年、至今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所謂的土產,代表的不僅是風味的傳承和旅行的回憶,更蘊含社會脈動與文化意義,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歷史剖面。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土產為主題的日本近代史專著。
  ‧收錄近百張文獻史料圖檔與第一手照片。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
  對喜歡鐵道旅行的人或是愛買土產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此外對日本近現代史感興趣的人也絕對不能錯過,全書圖文並茂、註解詳盡,毫無疑問值得滿分五顆星!──千人同心
 
  沒想到司空見慣的土產居然有這麼深刻的歷史!本書的主題是日本人最愛的旅行、鐵道和土產多采多姿的歷史,光是書中趣味十足的故事就足以讓人對旅行與土產產生數十倍的期待。其中令人感慨良多的是有關戰爭的部分,亦即技術與商品、經濟發展與戰爭其實是一體兩面,即便是全國知名的土產,背後也和戰爭脫不了關係,讓人深深感受到現實的嚴酷。──meshiwan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鈴木勇一郎
 
  1972年出生於日本和歌山縣。青山學院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修畢、歷史學博士,專攻日本近代史、近代都市史。現為川崎市市民博物館學藝部門學藝員,曾以《土產物語》一書獲得鐵道史學會住田獎勵賞。
 
譯者簡介
 
劉淳
 
  兼職日文譯者。東吳大學日文系、東海大學日文所畢業。譯作四十餘冊,譯有《成人過動症的真相》、《AI分析,前5%菁英的做事習慣》、《養出自我效能高的孩子》、《聰明女子好廚藝》等書。
 
  聯絡信箱:wishowever@gmail.com
 

目錄

導 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陳靜寬

給臺灣讀者的話

序 章 土產的起源與土產文化
日本特殊的土產文化/日本獨有的「名產鐵路便當」
「土產」與「souvenir」/土產研究概觀
神社佛寺與土產的起源/「名產」與「土產」
「故事」的起源──「名產沒一個好吃」的理由
所謂「與土地的淵源」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安倍川餅與醃山葵/明治時代東海道線各站的名產
交通系統的演變與名產的興衰/站內銷售與「站內店」
鐵道弘濟會成立/旅遊指南與土產
黍糰子與吉備糰子/中日戰爭與鐵道運輸
透過銷售策略形成固定的商品形象/羽田穴守稻荷、門前町與土產的興衰
京阪電鐵與香里園/八橋成為主流點心的漫長歷程
正牌老店之爭所帶來的效應/五色豆與政岡豆
古典而新潮的鎌倉/「異國風情」的鴿子餅躋身名產之前

第二章 近代參拜伊勢神宮與赤福
參拜伊勢神宮是近世一大娛樂
萬金丹、伊勢曆、菸草盒──從「宮笥」到「土產」
赤福的誕生/呈獻給明治天皇的赤福/修建為「神都」的伊勢神宮
宣傳與改良/參宮急行電鐵開通拉近了與神宮的距離
從《伊勢參宮要覽》中看到的參拜者心聲/畢業旅行與伊勢神宮
畢業旅行的土產/「將伊勢物產一網打盡」的「百貨式大物產館」
伊勢──整備大型土產店的先驅/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盛況與後續的演變
赤福的現代化之路/超越赤福的生薑糖/近鐵電車與站內銷售
改良保存方法、擴大事業版圖,成為代表伊勢的企業/衰落與復興

第三章 博覽會與名產
博覽會、共進會、商品展示所/「地方特產店」的起源
江之島貝殼工藝的興衰/江之島與鎌倉的融合
淪為「待宰肥羊」的顧客/努力做到「收費透明化」
管制劣質商品與改良名產/鐵道院的名產評鑑
博覽會與創造名產/奈良的商品宣傳
大阪電氣軌道開業與打造橿原名產/日本旅行與JTB
「吸引外國旅客」與改良土產/全國點心大博覽會
大垣的柿羊羹/內國勸業博覽會中登場的競爭對手與努力改良
激烈競爭後登上主流寶座的土產/瞬息萬變的環境中

第四章 帝國日本的擴張與名產的普及
誕生於近代後期的宮島工藝品/「飯杓是克敵利器」
隨著戰爭興起的商業入門書/「軍事都市」所誕生的「軍人土產」
明治時代宮島土產的主角是手工藝品
創造的故事──紅葉饅頭與伊藤博文傳說
史料中的紅葉饅頭/媒體引領的風潮
香蕉與北海道/木雕熊成為名產之前
新領土臺灣與土產/並沒有「鄭成功月餅」與「孫文餅」
東亞與土產文化/機械化與大量生產
誕生於明治時期的名產小城羊羹/眾多追隨者的努力
生產邁向現代化與統一商標/欠缺歷史由來的發展與日後演變
誕生於成田山新勝寺門前町的糕點/開始製作羊羹的米屋
城田町的主要產業/守護國家、祈求戰勝的寺廟
在戰地大受歡迎的慰勞品/戰時體制下各地增加的觀光客
砂糖、白米供給減少與海外需求急速下滑
戰後的成田米屋──進駐鐵道沿線販售、參加銘菓展、著眼自衛隊
機械化與統一化的兩難/老雜誌《旅》提出的問題
增殖的「鐵路貨」/工藝品的式微
「地區限定商品」普及背後的「安心感」

第五章 溫泉觀光與土產
提供長期住宿的溫泉療養地/昭和時期展開的觀光化
依然遙遠的伊香保溫泉/文學作品中的伊香保
溫泉饅頭的誕生/尚未成為土產中的主角
陸軍特別大演習與昭和天皇/道後溫泉與松山的交通
道後煎餅與溫泉煎餅/少爺在哪裡吃糰子?
道後溫泉何時開始賣糰子?/遠離東海道
東海道本線來了,團體客來了
熱海的魚乾──欠缺歷史由來的名產
別府溫泉的躍進/有馬溫泉和別府間的技術轉移
溫泉相關的名產/流行作家所購買的商品
戰後的「慰勞旅行」與夜晚的街道

第六章 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土產
休息站登場/土產店+餐廳=休息站
高速公路的急速建設/服務區賣場獨佔經營
上行與下行販賣不同的商品/道路公團民營化與土產多樣化
在變化中求生存的荻野屋釜飯/高速交通設施帶來的改變
初期乏人問津的萩之月/用於機上餐點,獲得電視節目介紹
靠經營形象一炮而紅的白色戀人/小雞饅頭的創業傳說
地區性與「銘菓」地位/全國性鐵道與國際性機場
長年缺席的東京土產代表/觀光會館計畫與地方特產店
兼具現代性與普遍性的街道/配合東京車站與羽田機場的發展
香蕉與「東京芭娜娜」/垃圾土產與三角旗
從團體旅遊到個人旅行/土產「紀念品化」?
東京迪士尼最熱賣的商品/分送土產是根深柢固的習慣
對土地的刻板印象與土產/土產銷售策略所呈顯的現象

終 章 近代的國民經驗與土產
後記
原註
 

導讀
 
美食與空間的移動記憶
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鈴木勇一郎的《土產物語:從伊勢赤福到東京芭娜娜,細數日本土產的前世今生》,是一本探討近代日本土產文化的專書。書中所列的土產,對於臺灣的讀者而言並不陌生,大家可能都購買或品嚐過。
 
  本書並非一般旅遊書,作者蒐羅明治以來各種史料檔案,包括旅行指南、新聞報導、地方誌書、雜誌期刊、經濟調查書、廣告傳單、旅遊筆記、個人傳記等,加上親自考察的田野調查資料,以豐厚的歷史基本功夫陳述土產歷史及其文化演變;以豐富的史料演繹出近代日本土產文化的淵源與變革。
 
  書中根據日本近代鐵道發展、伊勢神宮參拜、博覽會、帝國主義擴張、溫泉觀光及現代社會的變遷等六個議題,依照時間序列探討從明治以來到現代,日本各地鐵道沿線發展出來的土產,及當代社會中土產形式的時代變遷,從日本近代歷史發展視角觀察土產的變革。作者以「旅遊土產」為焦點、甜食點心為主,部分內容則涉及手工藝品。
 
  儘管這是一本歷史研究專書,卻沒有學術論文的生硬與艱澀,文中將各式土產起源與演變娓娓道來,呈現生動的歷史圖像。然而,我們該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土產?從經濟或產業角度,似乎無法理解土產與在地環境及生活的緊密連結,所以要理解土產文化的特色,最好能夠從文化史觀視角,從近代歷史演變等多面向來理解地方文化的脈絡。
 
  作者透過近代日本歷史發展,探究土產文化的變遷,試圖拓展近代日本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在全日本各地都有名產,但是能夠成為土產的因素就是便於攜帶、容易保存、物美價廉以及歷史典故。換句話說,造就日本土產文化最重要的推手,就是鐵道交通的完備。
 
  眾所周知,縮短食品運送時間、延長保存期限的技術都是十九世紀後才大幅提升。在本書中,作者首先以明治維新之後鐵道交通設施的完備來論述土產文化的興起,舉出日本東海道線及其他支線的開通,縮短東京到大阪、京都間的交通時間,加速人的移動與新鮮食物的輸送。然而交通並非造就土產的唯一因素,土產食材本身也需要加以改善,才能夠存放較久的時間。作者特別指出發源自東海道的名產安倍川餅,由於東海道線開通未經產地而沒落,後來卻因原料改良可延長食用期限,因緣際會送到靜岡後,成為在靜岡車站內販售的土產而重生。此外如靜岡站的「醃山葵」,亦因改良包裝容器而成為熱賣的土產。
 
  除了上述的兩項因素外,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從中日戰爭、日俄戰爭到二次大戰期間,軍事動員擴增人群移動規模,也促成日本土產文化更加普及。作者舉出岡山的吉備糰子為例,本來只是商人為了配茶而製作的點心,但因改良原料後變得容易保存,在山陽鐵道開通後開始於車站內販售。加上中日戰爭爆發之際山陽鐵道是運輸士兵的交通要道,當時商人結合桃太郎故事,將出征的士兵比喻為桃太郎,對外征戰象徵驅趕惡鬼,藉此宣傳吉備糰子,使得士兵紛紛在征戰歸來後購買吉備糰子贈送給親友──這是結合軍事意涵與歷史典故形塑出來的土產。
 
  作者亦認為土產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特色,起源於伊勢神宮參拜習俗,參拜沿途販售的點心、針對參拜者的回禮等,促使這些便於攜帶的物品逐漸商品化。「赤福」是伊勢代表名產,因呈獻給天皇而聲名大噪,成為皇族爭相訂購的知名土產。將參拜伊勢神宮列為學生的畢業旅行行程、在伊勢出現百貨式大物產館,都是為了服務學生的消費型態。商人利用天皇的名氣與大量消費的學生族群兩點,加速了土產的商品化。
 
  博覽會是各國為了彰顯國家代表性所舉行的一種活動,二十世紀初,日本在國內積極舉辦各式勸業博覽會或共進會等,匯集各地商品進行品評,以提高知名度並改良品質。書中列舉大垣柿羊羹的興衰,除了鐵道影響外,兩派製造業者在明治、大正年間積極參加各種博覽會,由於彼此競爭的關係,促使商品熱銷大賣,造就柿羊羹的黃金年代。
 
  最後一章,作者從戰後的汽車、飛機與新幹線等新型交通工具的改變,探討現代化或機械化帶給土產的衝擊或影響。機械化的大量生產、百貨公司或名產街的販售模式,挑戰著原來土產文化的意義,而日本人及外國觀光客購買土產的文化造成「新」土產失去「當地生產限定」的特色。例如北海道「白色戀人」、東京「芭娜娜」成為地方土產,顛覆了過去土產的形成要素,其演變過程也相當生動有趣,令人玩味。
 
  在本書中,作者特別介紹日治時期臺灣的土產,以一九四○年臺灣鐵道部發行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所列的土產品為主。其實早在一九○八年臺灣縱貫鐵道完工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就分年陸續出版《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提供鐵道沿線的各種旅遊資訊,內容也臚列了各站的名產與名物,甚至提供土產品價目表、商店廣告等訊息,土產品種類則有手工藝品、點心等。在臺灣的土產品中,可以看到臺日相同的甜點,例如羊羹、甜饅頭、煎餅等,當然這些臺產的土產大部分是來臺日人所生產,結合臺灣風土材料,創造出別具心裁的臺灣特色土產,吸引觀光客購買。作者認為日治時期臺中地區所產的甜饅頭、仙貝、羊羹,及嘉義生產的吳鳳饅頭等名產點心,讓日本土產都相形失色。除了作者列舉的土產種類外,在其他史料與報導中,日治時期臺灣還有「木瓜糖」、「芭蕉飴」、「國姓爺饅頭」等點心甜食,不但滿足觀光客的購物欲望,也展現出臺灣風土意象與特色,間接地影響臺灣本土甜食糕點的生產。
 
  土產文化是一種根植於地方、具有地方識別性的產業,若是要深度了解土產文化,可能還需要理解當時的觀光環境、產業狀況、日常生活、消費文化、食品技術,以及各種展覽會、物產館等。若是讀者想要進一步認識土產文化或歷史背景,建議可以閱讀我的兩篇文章〈臺南伴手禮之分析〉(與張靜宜合著)及〈日治時期臺南州地方特產的創生及其歷史意義:以新港飴為例〉,以及富田昭次的《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蔚藍文化出版,二○一五)、呂紹理的《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麥田出版,二○一一)等。
 
  土產是一種產業,是一種社會網絡,是文化認同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認識在地的媒介。二○一六年時我策劃了「臺灣風:行旅紀念物」館藏特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陸續進行相關議題研究,探討此議題最大的享受正如鈴木勇一郎所說,「能一邊在各地旅行順便調查資料,實在是一石二鳥」。最後,建議讀者帶著輕鬆豐富的味蕾記憶,細細品嚐與回味來自日本各地的土產與豐富的歷史文化。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9671502
  • 叢書系列:邊年
  • 規格:平裝 / 300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鐵道與近代土產的登場
 
序章中提過,近世偏好的是不會腐壞、不佔空間的土產,畢竟當時交通尚不發達,將食物或笨重且龐大的物品當成土產並不可行。
 
而鐵道的出現則為此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鐵道不僅改變了社會經濟,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時間概念等文化層面也造成了強烈的影響。由於名產與土產兩者和旅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自然也遭受到鐵道帶來的直接衝擊。
 
本章將探討鐵道這項近代交通設施的出現,使近世以後名產與土產的意義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又如何轉變成符合近代需求的型態。
 
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事實上,即使是近世,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運送笨重又龐大的土產。
 
安政二年(一八五五),著名的幕末志士清河八郎與母親一同前往西國旅遊,探訪伊勢、東海道、金毘羅、宮島等近世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蹟,並將行程詳細記錄在《西遊草》這部遊記中。翻閱《西遊草》會發現,清河非但在旅遊地點購買了陶器、人偶等大量「笨重又龐大的土產」,更直接寄回家鄉,據說運費並不貴,而且這種作法相當普及。現代人常用來寄送土產的宅配服務,或許可說就是源自清河八郎的土產宅配。
 
不過,清河畢竟是出羽國清川村出身的富裕鄉士,在這趟旅途中他還包下了一整艘船由四國搭往本州,連番的奢侈行徑連諸侯也為之遜色。由此可見,當時要寄送體積龐大的土產回鄉,或許不像現代這般容易。
 
鐵道開通與名產的演變
 
鐵道的開通改變了前述狀況,其中最為劃時代的發展,便是明治二十二年(一八八九)東海道線全線通車。這使得東京到大阪、京都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也大大改變了生鮮食品的運送模式。
 
東海道線全線通車後,人們享有交通之便,早晨在大阪飲酒,晚上就得以享用東京佳餚。因此,今年許多民眾將大阪產的海鰻寄到東京當新年禮物,國內的運輸公司不斷湧進貨物,配送員也極為忙碌。
 
儘管引文中的情況與本書列舉的土產不在同一個討論範圍,其時的輸送系統其實也無法在當日完成運送,不過東京往返京都與大阪所需的時間大幅縮短,確實可能為食品的贈送與答禮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會員評鑑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4.5
|
2024/05/06
作者依靠著資料的爬梳,寫出的這本書,其實內容有論文的精確,但是又不會過於艱澀。之所以會說像論文,實在是覺得這種內容,不經過大量資料的整理消化,不會有辦法歸類出各種土產的來龍去脈,而且作者可能會怕浪費而把很多心得都要塞進書裡,這樣的過程得出的內容,也許會讓讀者害怕不好消化打了退堂鼓。不過實際閱讀之後會發現這種擔心真的不必要。光是閱讀「伊勢名產赤福」的章節就令人津津有味,不忍釋卷。如果喜歡去日本旅遊,喜歡在日本購物,或是想買日本土產回來餽贈的人,也許讀了這本書,會對旅遊或購買土產產生其他的想法。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理財先理心,改寫「薪」藍圖!采實電子書商業理財書展,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2本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台灣廣廈
  • 動植物展
  • 角川套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