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2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 (電子書)

  • 定價:650
  • 優惠價:349
  • 優惠期限:2024年07月31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內容簡介

  以《現代性的追求》一書馳名學界的李歐梵,其書其人傳播甚廣,從此以後,「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緊緊勾連,成為論說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維度之一。

  《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收入李歐梵近年關於「現代性」的研究。冠以《現代性的想像》之名,是彰顯李歐梵一以貫之的「現代性」之內在理路和複雜意涵。本書以兩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晚清和五四為主,收入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訪問稿),例如關於晚清翻譯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紓翻譯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說;重探郁達夫的小說和徐志摩的新詩,這兩方面的研究並置在同一本書中,大致照著歷史的連貫性次序,可視作李歐梵個人研究歷程的過去和現在的一個總結,一個自我反省和自我駁詰的記錄。

  關於晚清文學的研究,是李歐梵在《現代性的想像》一書裡關心文本背後的「歷史節點」,它以何種形式在文本中顯現,抑或「缺席」?本書同時討論五四文學的研究──特別關於郁達夫的舊詩,與胡適和徐志摩的新詩試驗,專注於文本分析和比較,從另一個「跨文學」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文本,引人深思。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梵


  1939年生於河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大學,現為哈佛大學榮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中英文著作有《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鐵屋中的呐喊》、《中西文學的徊想》、《狐狸洞話語》、《現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世界之間的香港》、《我的音樂往事》、《人文今朝》等數十種,並出版有長篇小說《范柳原懺情錄》、《東方獵手》。

編者簡介

季進


  江蘇如皋人,文學博士。現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錢鍾書研究等。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李歐梵季進對話錄》、《陳銓:異邦的借鏡》、《另一種聲音》、《彼此的視界》、《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論》、《季進文學評論選》等。編注有《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五卷本)。主編有「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蘇州大學海外漢學研究叢書」等。
 
 

目錄

自序
晚清文化、文學與現代性
晚清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新課題
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
歷史演義小說的跨文化弔詭──林紓和司各德
見林又見樹──晚清小說翻譯研究方法的初步探討
從一本小說看世界──《夢遊二十一世紀》的意義
「批評空間」的開創──從《申報‧自由談》談起
重探五四時期的新詩和舊詩──以胡適、徐志摩、郁達夫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弔詭
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
引來的浪漫主義──重讀郁達夫《沉淪》中的三篇小說
「怪誕」與「著魅」──重探施蟄存的小說世界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重構人文學科和人文素養
 
附錄:世紀經驗、生命體驗與思想機緣──李歐梵和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張歷君
 
編後記/季進
 
 

自序(節錄)

  這本書是我的一本學術論文集,內文中收集了十四篇文章(外加一篇訪問稿),由我的老友──蘇州大學的季進教授──編輯而成,從選材到編排,他一手包辦,而且還寫了一篇〈後記〉,對於我的研究──特別是關於「現代性」的問題──做了一個全盤的分析和介紹。聯經的總編輯胡金倫先生邀我為此書再寫一篇自序,我覺得該說的都已經說過了,只剩下感激之情和鳴謝之意。既然答應寫序,那就大致交代一下個人的研究經歷和本書的內容大要。

  回顧這些文章所展示的學術研究歷程,我發現自己的興趣雖然很廣,然而還是沒有越過兩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晚清和五四。這兩個領域,在理論上如何看待?我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最近王德威為了紀念五四一百週年,寫了一篇短文,提出一個弔詭的命題:「沒有五四,何來晚清?」顯然是對他自己多年前寫的另一篇文章「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回應。這兩篇文章彼此呼應,構成一個極具啟發性的雙重悖論。王德威有意「打破文學史單一和不可逆性的論述」,他借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0-1942)的理論,把這兩個「歷史節點」並置,做弔詭式的互相駁詰:「我們不再問晚清或五四是否是現代的開端,而要問何以某一個時間點、某一種論述將晚清或五四視為現代的開端。」他又在句後加上問號,要我們特別注意複雜多端的「問號語義學」。這兩個挑戰性的命題,是從一個當今的「後見之明」的角度提出的,從「是否」問到「何來」和「何以」,已經超越實證性的研究而進入「後設」性的話語論述(discourse)。我自認理論的訓練不足,只能把這兩個命題先做字面上的解釋:前者指的是晚清的文學為五四的新文學奠定了一個基礎,因此中國現代文學史至少應該從晚清開始。而後者則要我們把晚清和五四並置和對照,沒有五四對晚清的期望和失望,我們也看不出晚清現代性的意義。兩者都可以視為現代的開端,端看用的是什麼論述方法。

  我如何發現五四和晚清,以及兩者所揭示的「現代性」?只能說是一種「偶然」或「偶合」(serendipity),這名詞源自科學實驗,義大利名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的解釋是:往往一些假的或錯誤的想法和信仰會帶領到真的發現,因而改變了世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 1451-1506)偶然發現新大陸。作為一個渺小的例證,我可以說自己從中國思想史走上現代文學之路,純屬偶然,但也改變了我的一生。在拙著《我的哈佛歲月》中已經說過,此處不贅。此中有兩個關鍵人物:徐志摩和林琴南,一個是五四浪漫作家的代表,一個是清末古文大家,他不懂外文,卻成了翻譯大家。在我的博士論文中,後者變成了前者的先驅。因此,可以勉強這麼說:如果當年沒有研究五四作家的意圖,也不會想到這位晚清遺老。「沒有五四,何來晚清?」

  博士論文出書後,我想掙脫浪漫作家的魔影,轉移目標,研究一個和徐志摩氣質和心態正相反的作家──魯迅。然而,一方面著手研究魯迅,一方面卻對於晚清文學和翻譯念念不忘,多年以來,時斷時續,在晚清的研究領域中花了不少工夫,但至今沒有出書。《現代性的想像》這本書收入了七篇關於晚清翻譯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紓翻譯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說的兩篇文章,可以代表部分研究的成果,幾乎占了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其他文章(少數是多年前的舊作和演講稿),有的和五四新文學有關,包括重探郁達夫的小說和徐志摩的新詩,似乎又回到五四文學的範圍。我對五四的看法顯然屬於「後見之明」,把這兩方面的研究並置在同一本書中,雖然大致照著歷史的連貫性次序,也可以當作我個人研究歷程的過去和現在的一個總結,一個自我反省和自我駁詰的紀錄。

  文本和歷史的互動關係本來就是我研究方法的重點。晚清的資料多如牛毛,又如何從眾多文本中找到關鍵性的歷史線索,並展示其文化意涵?本書收入的有關晚清文學的文章,表面上看來都是文本分析,其實我關心的都是文本背後的「歷史節點」,它以何種形式在文本中顯現,抑或「缺席」?在漫長的搜集資料和研究分析過程中,我面臨一個難題:晚清時期的大量資料,值得作為文本細讀的作品並不多,王德威在他的《被壓抑的現代性》(Fin-de 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一書中都已分析過了。「細讀」(close reading)背後的理論是「新批評」,本是用來分析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文學作品,後現代理論把文本的完整性解構了,它的蔽塞性打開了,但依然無法處理一個歷史「脈絡」(context)的問題。我認為「脈絡」雖可從文本之內發掘──英文context本來就是文本合成(con-text)的意思,然而少數文本依然不足以窺其大貌,除非是用盧卡奇(Georg Lukács, 1885-1971)的方法,從小說的結構窺探歷史的「整體」(totality)。那麼,我的問題是:晚清文學中有沒有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我曾經試圖用盧卡奇的方法來細讀《文明小史》,然而失敗了,只看到這個世界中的眾聲喧譁,但不能從這個文本中發現歷史的「缺席」(這是詹明信〔中國大陸譯作弗里德里克‧傑姆遜〕〔Fredric Jameson, 1934-〕的方法)。因此,我只好由外向內,先看大量的晚清報章雜誌,然後再進入文本分析,並探討不同文本之間的關係。這一個過程的資料整理和分析部分,我沒有留下紀錄,只記得最初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做學術報告的時候,我的題目就是晚清的印刷文化,還引用了法國專家羅伯‧丹屯(Robert Darnton, 1939-)的那本名著《啟蒙的生意》(The Business of Enlightenment),發現法國大革命前的法國印刷文化和晚清頗有幾分相似之處,但沒有繼續比較。這些報章雜誌構成了正在興起的閱讀市場。日本學者樽本照雄整理晚清雜誌的目錄,成績卓著,但內容也有不少錯誤,因為沒有任何學者看過目錄所列的所有文本。林琴南翻譯的小說大多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說部叢書」的一部分,這套叢書先後出版了數百部之多,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有不少「說部叢書」的單行本,白紙封面印紅色或黑色的書名和標題:例如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科學小說、探險小說等等,內容參差不齊,很多沒有寫完。這是一個洋洋大觀的印刷文化世界,像一個萬花筒,令人目不暇給。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這些小說幾乎都是先在報刊上連載,然後出版單行本和叢書。於是我追蹤晚清的著名雜誌,如《新小說》、《繡像小說》、《小說世界》和《小說林》,先審視一本雜誌或報紙的排版和目錄,再看內容,看得我眼花撩亂。僅看目錄就可以發現,內容古今中外雜陳,創作和翻譯小說並置,地位不分彼此,還有彈詞和戲曲,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因此不能用單獨的文本分析方法來審視,而且作者的地位不見得那麼重要,反而反映了當時讀者的口味。我想當年的讀者的閱讀經驗也暗含一種「共時性」──同時閱讀同一期刊載的各種小說的情節,有時候一篇連載小說突然被腰斬,所謂文本的完整性根本不存在。我不知道是否有一種支離破碎的讀法,可以從中看出文本背後的文化動力?否則如何找到歷史的關節點?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542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MB
 

書籍延伸內容

閱讀🔖我們相遇|【聯經出版50週年】參展電子書,單本85折、三本79折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直擊各種性別暴力下的案發現場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