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於本書《日治及戰後初期臺灣政黨與政治團體史論:1900-1960》的出版,是經過一段類似三步曲的演變過程的,此書的初胚,最早是續修《臺北市誌》《政事卷》〈黨政篇〉的內容,其後以《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書名,付梓問世,它是在一種「無心插柳」的情況下面世的。其中緣由係2006年夏,承好友胡健國兄引薦,參加當時由中研院近史所朱浤源教授所領軍的續修《臺北市誌》之撰述團隊,負責其中《政事卷》〈黨政篇〉的撰寫工作。兩年來,陸續寫完從1895年臺灣割日,到1960年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這60餘年間,臺灣之重要政團、政黨及其活動之史事。正欲殺青交稿之際,2009年初,忽聞臺北市文化局及文獻委員會不知何故,竟與中研院解除續修《臺北市誌》之契約,致使該計劃不得不腰斬終止,令人相當錯愕與遺憾。
原本打算文章就此束諸高閣,然有鑒於坊間臺灣史著作,雖已琳琅滿目汗牛充棟,舉凡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文學等,均有相關著作或專書,唯獨只有臺灣政黨史卻付之闕如,因此不揣?陋,興起將〈黨政篇〉付梓之念。其目的:一則補臺灣政黨史之不足,尤其國人長期忽視的民、青兩黨部分;再則拋磚引玉,希冀引起更多國內史學同好,投入臺灣政黨史之研究行列。
特別要提的是,本書的若干篇章,是在參考眾多研究者的成果整理而成,如林柏維的《臺灣文化協會》、簡炯仁的《臺灣民眾黨》、簡炯仁與盧修一之《臺灣共產黨》、陳三井師之臺灣與國民革命,興中會與同盟會臺灣分會部分;以及國府遷臺初期之「改造運動」、何義麟大作〈臺灣省政治建設協會〉之研究、藍博洲關於蔡孝乾「臺灣省工作委員會」之文章、蘇瑞鏘之「中國民主黨」的專書等等。上述諸多專書論文,筆者於書中均曾援引甚多,於此提出,以示不敢掠美之意。當然,有幾篇是筆者以第一手原始資料撰述而成,如青年黨、民社黨與廖文毅的「臺灣再解放聯盟」等。
本書是在《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的基礎上,增補筆者近年來研究第三勢力的幾篇論文所形成的,第三勢力議題,學界研究成果仍不多,收錄於書中的「自由陣線」集團與「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是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團體,它們雖以香港為活動場域,但對五○年代末期,雷震在臺灣欲籌組「中國民主黨」仍有相當的影響,是以將其放入本書,一則其為本書之亮點;再則亦可視為臺灣政黨史的延伸。
總的說來,這些篇章如遺珠串聯,共同建構臺灣早期60年之政黨史,藉由這些政黨的緣起緣滅,讓我們清楚的勾勒出從日治時期迄於國府遷臺到六○年代的一部臺灣政治滄桑史。這其中,臺灣人為追求理想中的政黨政治,與外來統治政權作無畏無懼的抗爭,其中,有人深陷牢獄之災、有人流亡異國他鄉、有人毀家紓難;有人甚至獻出無價生命,他們都是臺灣史上的真英雄,在黑雲壓頂的殖民社會、在政治高壓的威權統治下,為組黨建黨而前仆後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蔣渭水之於民眾黨、謝雪紅之於臺共、雷震之於中國民主黨,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典範。處於今日民主自由的臺灣,政黨政治已趨成熟,臺灣能有今天的民主政治,是無數先賢犧牲奮鬥的結果,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並發揚光大之。最後,本書的問世,還是要特別感謝蔡登山兄及本校陳添壽教授的引薦,沒有登山兄出版拙著於前,就沒有增補本書再版於後,好友的支持鼓勵,令我銘感五內。另外,更要特別感謝東華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復教授的推薦文,陳教授於百忙之中為拙著費心導讀,厚情高誼,永銘心版。今年適值先父陳興旺逝世31週年,先父謝世之際,正值我有能力供養之時,然「子欲養而親不待」,誠我人生最大之遺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