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
  • 電子書
像我這樣的教授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像我這樣的教授 (電子書)

  • 定價:380
  • 優惠價:266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他用理想、創意、熱忱;高度的效率、服務的精神,
融合教授與社會文化實踐者於一身。
 
  李瑞騰是個什麼樣的教授?他從研究室走進教室,在課堂內靈活引領學生主動閱讀、獨立思考;也走出學校,踏入社會,敏銳的感知時代脈動,縱觀世界變化。在媒體編輯、藝文事務的公共領域中,他展開行動,實現自己創造性的理想;往而必返,將社會文化實踐的經驗帶回課堂,成為書本沒有記載的活文獻、活教材。
 
  本書收錄作者在中央大學三十一年間,寫下的百餘篇文章,分為四輯:教學相長、行政的力量、人文蹤跡、學術心情。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面對著教授的職責,以及校園與人文有關的公眾事務,紙雖短,而情長意深,飽含熱情與敬業之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瑞騰 
 
  1952年出生於南投草屯,在台中一中讀初、高中,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大學完成學士、碩士、博士學業,曾專任教職於德明商專、淡江大學中文系、中央大學中文系,前後四十年。在中大三十一年,曾任中文系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文學院長、人文藝術中心主任等,2010年2月1日起借調台灣文學館館長四年。出版有詩集、散文集、文學論述二十餘種,主編圖書七十餘種。
 
  在校園之外,李教授長期通過媒體和社團推動文藝公共事務,曾任商工日報副刊主編、《文訊》雜誌總編輯、《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現代文學學會理事長等。現亦兼九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大魚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臺灣詩學季刊社社長,皆無給職。
 

目錄

【推薦序】找尋李瑞騰這樣的教授,就等於在找尋自己!/顏崑陽
【自序】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輯一︱教學相長
Ⅰ 課堂內外
古今之間一線牽─略論現代文學傳統
指導研究生
帶研究生,指導他們寫論文
讀書會:分享閱讀經驗
一定要堅持下去
彰顯人倫的價值
人與空間的對話
Ⅱ 新文學史
補中國文學史之不足
走向研究之路
以我的經驗和他們對話
在臺灣文學領域
誠心與熱情
認識現代,了解臺灣
新文學教育很重要
我墾拓了一方田園
找到切入的角度
共讀共學的教育方式
Ⅲ 臺灣文學專題
走向臺灣文學
親近臺灣文學
重燃希望之火
臺灣文學與社會
溫柔的壓力
從作者到讀者的通路
擴大視野,加強思辨
是產業,也是文化公眾事務

輯二 ︱行政的力量
Ⅰ 中文系
涵養用敬
中文系碩博士論文目錄
戲曲研究通訊
四十而不惑
談臺灣中文系的新變
Ⅱ 圖書館
圖書館的人文思考
圖書館集刊
把運動性格帶進圖書館
中大書架:一座知識的寶庫
琦君作品研討會暨相關資料展
拉開百葉窗
中大湖畔的沉思
Ⅲ 文學院
在雙連坡上
文學院的教育目標
在松影搖晃中吟哦陽光
文學院碩博士論文目錄
繼承與超越
人文的輝光閃耀
看見人文的魅力
冬春無異色,朝暮有清風
藍花楹下
築室松下,脫帽看詩
文學一館祈願文
中大文學院記略
Ⅳ 人文研究中心
我們的想法和作法
中大人文報
文明以止
在軌道上運行
中大黃春明週
小行星的故事
銘刻與記憶
百花川的故事
版印浮生
挺進南北極

輯三︱ 人文蹤跡
Ⅰ 校史輝煌
中大八十年
在中央
重建中大人文傳統─李瑞騰專訪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
中大校史
劉全生校長與中央大學
劉兆漢校長與中央大學
余傳韜《雲煙集》
百年中大
人文中大
中大與民國
郭秉文《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從南京到桃園─中央大學的傑出作家
羅家倫與五四運動・史料篇
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
Ⅱ 智者群像
生命之悲與沈鬱之詩
歌哭紅塵間
中大十景再記─兼懷張孟機老師
以吟唱、展示和研討會 紀念張夢機教授
明誠贊化─岑溢成教授榮退
我就是這樣教學的
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
為他們點亮一盞燈
開開心心上每一堂課
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
最大顆的松果!
我的單程票
劉遵義:經濟全球化的困境與前景
葉永烜:眺望五十年後的今天
王汎森:近世中國的輿論社會
Ⅲ 金筆輝光
中大「金筆獎」與現代文學教育
金筆獎:中大人文景觀的一部份
金筆輝光
大一國文學習手冊
飲食寫作
美景寫作
書評寫作
松果詩刊
松下讀書(三期)
故事指導書
龍潭佳安的故事
桃園作家訪談錄
一步一腳印,看見文學夢
百花川詩獎的意義
栽種詩苗

輯四︱學術心情
Ⅰ 典範轉移
近代中國文學與思想集刊
世界華文文學新世界
舊時明月,穿越時空來照我
典範移轉:學科的互動與整合
我心與彼物的對應
回眸.凝視
五四運動一百年
臺灣現當代佛教文學
臺灣新詩百年
Ⅱ 文學心靈
紀念林海音先生
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
柏楊文學、史學與思想
文學心靈的真情告白
認識臺灣作家的十二堂課
琦君研究中心成立
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
琦君書信集
閱讀琦君
經典文學與國語文教學
蔡文甫不凡不俗的一生
 

自序
 
我在中大三十一年
 
  1
  我曾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到一所私立中學代課,教初高中國文三個月;服預官役期間,有一年是在軍事學校任文史教官,教國文;一九八○年八月,我退役,準備回華岡讀博士,另也答應好友陳信元一起經營出版社。開學前夕,系上助教來電,說有一班大一國文,李殿魁老師要我去上。站上講台一直是我的願望,而且兼一門課並不影響我做出版,可以同時做自己喜歡的二件事,我欣然受命,開啟我在學院和傳媒兩棲作戰的奮鬥人生。
 
  一九八二年六月,修完博士班學分,希望找個正職,試了幾個學校都不成,我博士班同學陳光憲在德明商專任校長,要我去德明,這是我在大專院校專任教職之始。當我拿到一度想放棄的博士學位(一九八七),好友龔鵬程在淡江接掌系務,蓄勢待發,要我和他併並肩作戰,我去了淡江。四年後,因張夢機老師的召喚,我整裝南下中壢近郊的中央大學中文系,時為一九九一年八月,歲次辛未。
 
  就這樣,在遍植蒼松的校園,在研究室、教室、辦公室之間,我研究、我教學、我服務,到今天為止,我在中大三十一年,即便是借調在外的四年間,我仍然每週返校給研究生上課。
 
  中大所在之地是中壢西北市郊五權里,屬舊地名三座屋的一部分;校區之南,從側門而出即平鎮之雙連坡,所以有不少校友直接就說學校在雙連坡。剛到中大前幾年,開車來去臺北和中壢,總行色匆匆,有一天突然發現環校公路旁一排杜鵑怒放,乃暗自責怪自己,如此美景怎麼會視而未見?從此放慢腳步,找時間獨行於松間。
 
  二○二三年元月,我屆齡延退五年期滿,正式退休。
 
  2
  剛來的時候,我虛歲四十。前此十年間,我除任教職,另在出版社、報社、雜誌社擔任過總編輯、主編,經由文藝傳媒的企劃和編輯、文藝社群的運作和動員,直接參與文壇公共事務;此外,我從未中斷文學批評寫作,筆尖所及總在文藝心靈與時潮、環境的相對應上。
 
  我的博士論文寫晚清,旨在探討當時文人如何經由歷史經驗的總結開出不同的新路,譬如王國維導入西方悲劇美學以論紅樓夢,劉師培「地氣使之然」的人文地理學論述,梁啟超輩將小說與群治結合所開啟的新小說之路,新與舊之交替,傳統與現代之激盪,往下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開展起到根本的影響。
 
  我在淡江的教學以現當代臺灣為主,特重與社會之連結,乃致力於開發中文應用之學,但我之於晚清文學的探研並沒有中斷,指導不少研究生以此為研究領域。來到中大以後,教學亦以現當代及實用為主,幾年以後系上要我接下「中國文學史」,撰寫升等教授的論文還是在晚清選題,將詩歌意象理論轉而用來分析《老殘遊記》,因之而古今並治近十年,大約世紀之交,我開始校園行政工作,對於在古典文學領域曾努力探索的六朝文論、唐詩及晚清文學思潮,乃日漸荒疏,常感遺憾,好在知識與經驗之積累,會因主體作用而融裁涵化,古為今用乃成為我面對現當代的日常。
 
  我喜歡讓學生寫報告,目的在學習論文寫作,從選題到論文完成,我盡可能和他們討論,有時也公開研討,最後簡單印成論文集,而我總會寫篇短序,回應他們的努力,收集在本書輯一的短文,主要就是這樣產出的,我著力較深的是大學部的新文學史、碩博合開的臺灣文學專題和文學社會學。
 
  到校不久,我向教育部提出充實現代文學圖書及設備的計畫,幸獲補助,因此而設立了現代文學教研室(一九九五),這對我的現代文學教學有大助益,我早期給研究生上課都在這裡,執行相關計畫也是,有如一個基地。幾年後因緣成立琦君研究中心,以一個基地兩個單位的模式運作多年,也頗有一些具體的成果。
 
  3
  我出身寒門,在困乏的鄉間長大,求學過程並不順遂,也因緣接觸課堂之外比較複雜的環境,凡事都必須自己承擔,養成我謀定而後動的處事,且不畏風雨迎面來。
 
  作為一位大學教師,把書教好是他的天職,除面對學生之外,還有系所同事,在那個知識社群裡面,如何和他人互動?在群體與個體之間,如何妥適調節?我的群性較強,面對事務喜作結構思考,願意溝通,一般來說,可以這樣可以那樣的事,我常不堅持。
 
  很長一段時間,我進出編輯現場,在出版社負責圖書生產、在報社主編副刊、在雜誌社企劃編輯,一方面轉化學術經驗於編務,用此實踐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得面對媒體主管、工作夥伴以及有關的作者和讀者,大體來說,我頗能從容應對,而這些經驗的積累,讓我在教職生涯中不畏行政之重層複雜,且能善用行政力量以策劃推動公眾事務。
 
  我把校園行政分成兩類,一在編制內,包括一般的行政體系以及教研方面的行政;另一類是主持相對比較大的非個人型計畫,從企劃、執行、結案、考核,其實也是一種學術行政。大學校園是我修行的道場,說該說的話,而且把它說好;做能做的事,而且把它做好。我謹記一位友人對我說過的話,當你要離開的時候,想想你在這一段期間為這裡做了些什麼你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我本想為我的中大歲月編一個年表,動念之初也曾動手製成初稿,最後因取捨之間頗費思量而擱置,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的沉澱,期待來日吧!
 
  4
  把因各種職務和計畫留下的篇章收錄在一起,依屬性分輯,輯內略依時序彙編,就成了這本書,全是我之所行所思,每篇寫作的當下,都面對著公共事務,我確有所見,惟未能充分論證,多年來較少寫長文,一來是時間問題,但也確有不想多費唇舌之意,盼讀者諸君明白。
 
  和中大結緣,主因張夢機老師,而蔡信發、章景明、洪惟助、曾昭旭、王邦雄、顏崑陽諸位師長皆熱情相迎,且曾在不同的面向給予鼓勵和協助,我銘感五內,謹整理諸舊文合刊成書,用以回報;崑陽大兄看我一路走來,特請審閱,以序為評,提供讀本書者參考。
 
  中大三十一年,歷經劉兆漢、劉全生、李羅權、蔣偉寧、周景揚諸校長,我感謝他們的信任;曾任副校長的李誠、劉振榮、李光華三位教授,及現任綦振瀛、顏尚堯、吳瑞賢三位副校長,皆助我良多,謹此致謝。
 
  我指導的碩士生曾淑美、潘殷琪以大半年時間為我四處收集資料、轉檔或重新打字;我的同事鄧曉婷幫忙甚多,整編文稿、掌控時程等,一併致謝。在紙本圖書市場低迷之際,聯合文學出版社願意為我出版這樣一本書,周昭翡總編輯的厚愛,讓我感動;編務在執行編輯林劭璜專業且敬業的操持下,順利而圓滿,更不能不謝!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35002
  • EISBN:97898632350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會員評鑑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3/02/27
劇透警告
本書彙集李教授於中大三十一年來發表的評論、紀事及文學創作,閱讀的同時,恍若經過時間的長廊,見證李教授於杏壇及文壇努力耕耘,一步一腳印,深厚的學養與造詣讓人肅然起敬。特別是李教授在數篇文章中論及人文學科於社會的重要性,還有大學的教改問題和文院的教育目標,令我深表贊同。

如果說以上的篇章是珍貴的智慧藏,〈愛、生活、學習〉(頁188-9)這首詩則是直擊靈魂的謳歌,完美呈現李教授的涵養風範,尤其是底下幾句,讓我深受感動:

最終你將離去
是人生的第幾站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扮演好自己
……
你於是想起
住過的小屋,做過的實驗,
吟哦過的唐詩宋詞
灌溉過的花花草草
然後啊
大風起兮雲飛揚
遨遊四海兮
憶我上庠

讀完這首詩,腦中瞬間掠過北宋理學家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感謝作者讓我們看見像他這樣胸襟開闊、高瞻遠矚又熱心奉獻的教授,也期待其對大學教育和人文社會的理念能夠受到重視、得到落實。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直擊各種性別暴力下的案發現場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